于是趁着周末,我又去调查了一番。我一开始想直接找路边打车的乘客聊,后来发现不太靠谱,一来路边打车的人都比较急,不太好攀谈,二来很难判断一个人是否要打车,在路边晃来晃去的人可能只是在等绿灯……后来我就直接打车了,和司机聊也是个不错的办法。一共在路边用滴滴打了3次,在路边直接拦车4次。直接和司机聊,加上自己的观察体验,有了一些结论。
1.司机端体验不佳,有些鸡肋
①司机并没有用滴滴多挣到钱,这个以前得到的结论,在这些司机这里再次得到了印证。
③在堵车的时候,用滴滴接单是痛苦的,因为要堵很久才能到乘客那去,而这时在路边往往能看见很多人打车。也就是说司机的效率反而降低了。
⑤滴滴的距离算法有问题,直接用直线距离是不对的,”有些订单离自己就几百米,本来想抢,细一想要绕很远才能过去“。这个问题很严重,对乘客那边的体验也有极大影响。
⑥抢不到好单。严格来说这个不是问题,而是一个结果。抱怨这个的是两个年纪稍大的司机,他们总是抢不到自己想要的单子,索性就不抢了。
总的来说,和前几个星期相比,感觉这两天遇到的司机对打车软件的评价要差一些,当然这也和这两天比较多采用路边打车有关。
2.乘客端,滴滴是保底方案
就我自己的体验来看也是如此,我在28号17:25打的车,地图显示司机离我0.9公里,但是司机足足花了10分钟才过来,期间有4辆空车从我身边经过。。。我也不知道我为啥要用打车软件。就打车速度来看,滴滴打车已经输给路边打车了。
所以滴滴的位置很尴尬,在高峰时段打车难的时候,乘客只是用滴滴来保底,司机都被堵在路上了,路边打车往往更快;而在不是打车难的时候,滴滴起得作用又太有限。
不仅是打车速度,在其他打车体验上,滴滴也输给了路边打车。下面的方案里会详述。
-------------------------------------------------滴滴打车VS路边打车-------------------------------------------------
我们来对比一下路边打车和滴滴打车的整个流程:
路边打车的主要问题在于等待的不确定性,在比较偏的地方,在某些时刻可能会让人很难受。但是它的优势也很大:
1.在很多情况下,比滴滴打车要快
在没有打车软件的时候,其实整个出租车市场用的就是派单模式。离你最近的那辆空车就是你的,只不过是运气在派车,所以叫撞单可能更合适。撞单可以说是派单的一种,沿袭了速度快的特点,增加了不确定性。由于在抢单模式下,接乘客的基本上不是离乘客最近的那辆车(即离乘客最近的那个司机抢到单的概率很小),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只要乘客的运气不会太差,路边打车就会比滴滴打车快。什么情况下乘客的运气会比较差呢?就是当乘客的打车地点比较偏远的时候,这个时候滴滴是可以起作用的。
如果滴滴不能给用户一个【一定比路边打车快】的印象的话,那么滴滴就只能成为保底方案了。如果滴滴不能让司机多挣到钱的话,那么为什么司机要用滴滴呢,抢单那么累。
2.不需要加价就可以打到车
无论你去哪里你都不需要加价,这也是老百姓根深蒂固的思维。这和打车软件告诉你通知了几百辆车就是没人来接你,让你加价要好得多。
3.不需要和司机沟通太多
打车地点即上车地点,打车地点即可以停车的地点。打车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我也讲不清楚我在哪里,司机也听不懂我在哪里。
4.不需要找车
5.不需要等
乘客和司机同时到达上车地点,谁也不用等谁了。
对应的是滴滴打车的流程有很多体验不好的地方,图里已经用红色的序号标明。下面逐一说明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派单+收单功能+系统加价+加价特权策略
收单功能比较好理解,就是让司机可以设置目的地,然后定向接订单。这不仅可以满足司机在晚上回家的时候接一个顺路单,也可以让司机在有特殊需求,比如愿意去一些比较偏的地方的时候可以满足其需求。
系统加价策略是用来防止司机损失的。这里要定义一下损失,就是目的地比较偏远,导致司机会空车驶回。这种损失,系统应该是可以根据当前的需求状况判断的,并且提醒用户加价。
根据系统对司机可能受到的损失做估算,并且给出相应的建议。如果乘客选择加价,那么就正常地派单;如果乘客未加价,那么搜索是否有符合条件的定向需求的司机,有司机刚好愿意去那个方向的话(不一定是同地点,只要方向符合都应该算符合条件),那么派单给相应的司机,如果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则告诉用户打车失败。并再次询问是否愿意加价,如果还是不愿意的话,则返回初始界面,打车结束。
总的来说,这套策略带来的改变就是:
上面解决的是让滴滴打车在打车速度上战胜路边打车。下面还要解决其他的体验问题:
3.打车:乘客如何定位自己?
这当然是打车软件的错,打到车后,帮助车过来显然是打车软件提升用户体验的分内之事。当我问司机为什么不通过地图导过来的时候,司机表示导航有时不准,所以仍然需要和乘客沟通位置。导航和定位是有多不准呢,有一次我在北土城地铁口打车,打车软件(忘了是滴滴还是Uber了)居然显示我在北土城遗址公园。。。这也是为什么我每次都要靠自己看四周来和司机沟通位置。随着各种专车的兴起,大量的私家车涌入,这些“只能靠地图”认路的司机对目的地以及乘客所在位置的认识,往往并不比乘客知道地更多。如何改善定位和导航,让司机更容易找到乘客,将会是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环节。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2.上车的位置是一个点,而点是很难描述的,如果你旁边没有知名建筑的话你也无法描述。乘客描述的上车位置也非常不靠谱,搞不好根本不能停车,或者方向反了。
4.车到了还要找车,车牌号难辨认
对于这些问题,我觉得应该让系统做更多的事,用户只要负责check就可以了:
系统默认选择上车位置,用户可更换
现在用滴滴打车的时候,定位显示的就是当前的位置,一般用户根本不会理会这个地点,不会将其作为上车地点,也不会做什么更改,二是直接输入目的地。而司机也不认为双方达成了上车地点的共识,所以要让这一点更加明显一点。
约定的上车地点是一个真正的点,而不是初始给用户定位的时候显示的一个大概的位置。它是由系统根据当前的位置,以及用户的目的地筛选出一些适合司机停车的点,并选择一个最佳的位置作为默认选项,用户可以进行更改。
而双方都可以通过导航比较精确地到达这个位置,这就避免了双方来回的沟通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乘客再也不用揪心的描述自己的位置了,很多时候还是错的;司机也不用多次联系乘客了,直接导过去就可以了,不用担心用户描述的位置不能停车或者方向正好相反。
在乘客和出租车距离较近的时候(比如50m),双方均收到手机震动和信息提示,提示司机用户已经到达附近了,建议打开双闪或者鸣喇叭;提示乘客已经到达车附近了,车辆在开双闪或者鸣喇叭(如果司机选择了的话)。
另外还要优化车辆的信息展示,让车牌更明显,让更有用的信息呈现。还要展示车辆的颜色帮助用户辨认,比如北京出租车的车顶就分4种颜色:蓝色、白色、绿色、红色。让用户更好地找到车:
-------------------------------------------------------方案结束分割线-----------------------------------------------
一个比较完美的场景是这样的:用户小张在小区家里打开滴滴开始打车,输入目的地后,软件提示他当前是用车高峰,加钱可以更快地打到车。小张觉得自己不是特别急,决定不加钱。过了一两分钟,软件提示派单成功,离他最近的司机已经开始来接他了。他不打算去马路边同时拦车,因为它知道滴滴已经给他派了最近的车,一定比路边打车快。小张看了一眼默认的上车地点是小区的北门,今天小张希望从南门出发,于是顺手改了上车地点。不一会,手机震动,提示他司机将在3分钟后到达上车地点,现在出发刚刚好。于是小张出发了,出了南门之后,为了能够更快找到出租车,小张打开步行导航,精确地朝上车地点走去。一会手机又震动了,提示他出租车离他不足50m,而且正在开双闪。小张望了一眼,发现确实有辆车在开双闪,又看了看软件显示是辆白色车顶的出租车,没错于是小张大步向司机走去。彼时,司机在车内一点也不着急,因为司机知道这就是约定的上车地点,而且符合出发的方向,也知道乘客正在向他走来……
-------------------------------------------------------总结分割线-----------------------------------------------------
总结一下,滴滴打车要想打败路边打车需要作出的改进:
1.抢单改成派单,在打车速度上打败路边打车。同时提升司机的收入,增加乘客和司机对于软件的依赖。(非常重要)
2.把事后打不到车的加价,改成打车前的提醒,变成一种打车特权。
4.增强路线规划能力,帮助司机和乘客选择最佳上车地点,减少双方的沟通成本。(非常重要)
6.优化车辆的信息展示,在乘客靠近出租车时给予更多的反馈,帮助用户更快辨别要上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