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酒店林立,多得数不过来,其中七十二家属于“正店”,别的全都被叫作“脚店”。
什么是正店?什么是脚店?正店跟脚店有什么区别?东北学者伊永文校注《东京梦华录》,给出过这样的解释:正店即“市店”,脚店就是“小零卖酒店的俗称”(参见伊永文《东京梦华录笺注》,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版,第184—185页)。
事实上,正店不等于市店(市店这个解释很奇怪,很难让人理解),脚店也不等于小零卖酒店。《清明上河图》上画有两家酒店,一家孙羊正店,一家十千脚店,前者两层楼带后院,后者也是两层楼,带了一个更大的后院。很明显,正店未必比脚店大,脚店也未必就是小零卖酒店。
正店跟脚店当然有区别,其真实的区别不在于大小,而在于酒水的进货渠道。大家知道,宋朝跟很多朝代一样搞酒水专卖,但它的专卖政策比较特殊,特别是在北宋开封,朝廷为了便于征税,抓大放小,准许某些酒店自己造酒,前提是它们酿酒用的酒曲必须从官方购买,像这些可以买曲造酒的酒店,就是《东京梦华录》里说的正店。
能造酒的酒店只占极少数,大部分酒店不能造,造了违法,但它们开门营业总得有酒,怎么办?宋朝政府让这些酒店从国营酒厂买酒,或者从那些可以造酒的正店买酒。从国营酒厂买酒的酒店叫作“拍户”,从正店买酒的酒店就是脚店。东京国营酒厂不发达(大酒厂主要分布在地方州县),拍户少,脚店多,所以《东京梦华录》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拍户还是脚店,一概算入脚店范畴。
东京七十二家正店,樊楼最大,这家酒店原是矾业协会自办的民营酒店,后来被朝廷收归国营,再让民间竞价承包,谁能给朝廷贡献最高的利税,谁就能当樊楼的掌柜。宋仁宗天圣年间,樊楼承包商经营不善,朝廷想换新的承包商,又怕大家不积极“买扑”,所以给出优惠政策,让京城里三千家脚店都去樊楼买酒(参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十《酒曲杂录》)。但是这并不表明三千家脚店从此都成了樊楼的分店或者加盟店,只表明它们从樊楼那里买酒而已。
加盟和自立门户
宋朝饭店有大有小,最大的饭店是东京汴梁的樊楼。樊楼不是一座楼,是五座楼联在一起,每座楼都有三层,每层的高度超过十米,所以加起来三十多米,是当时开封最高的酒楼,位于皇宫东边,站在楼上向西望去,可以看见皇宫里的宫女在荡秋千。
樊楼底层是大堂,全是散座,供普通顾客就餐,二楼和三楼是包间,当时叫“阁子”,供有钱的顾客使用。
樊楼刚开始是私人开的酒店,后来被北宋朝廷收购,变成了国营。这家国营酒店跟现在的国营酒店有所不同,它不是政府雇一个总经理来经营,厨师、服务员和保安同属于一套班子,而是像大商场一样,分别租给很多个商家来承包。譬如说一层大厅租给张三,二层包间租给李四,三层包间租给王二,张三、李四和王二每年都得向政府交一笔承包费。
所以如果大家想在宋朝开一家豪华饭店,最好向朝廷申请承包樊楼五座楼中的其中一座,要是钱不够,也可以只承包其中一层。
不过正是因为樊楼的名气太大,所以申请承包的商家特别多,竞争很激烈,朝廷每隔几年都要让大家竞价投标(北宋称之为“买扑”“实封投状”),谁出的承包费高就让谁经营。假如你为了竞标成功而使劲报价,搞不好最后会赔掉老本。
到了宋仁宗在位的时候,樊楼已经成了一家大型酒店兼酿酒作坊,最多时竟然有三千家脚店经销它的酒水(参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十《酒曲杂录》)。开脚店的成本比较低,用不着向正店交加盟费,只需要经销正店供应的酒水,相当于跟正店签约的经销商。
如果你不想受约束,不愿加盟任何一家酒店,当然也可以自立门户。在宋朝自立门户开饭店的流程跟现在差不多,都要租好房子,装修一新,还要雇厨师、伙计,并在政府那里注册。现在注册酒店得去工商局,在宋朝注册酒店得去“商税院”,机构名称不同,但职能应该差不多。
宋朝的民间组织很发达,商业协会特别多,干每一行都得加入那一行的协会,开饭店也一样。东京汴梁和南宋临安都有酒行和食饭行,酒行是卖酒行业的协会,凡是开酒坊的、开酒店的都要加入,挑担子卖酒的小贩也得加入;食饭行是卖饭行业的协会,凡是摆早点摊的、在夜市上卖小吃的、开饭店的,包括武大郎那样走街串巷卖炊饼的,都得加入。我建议你同时加入这两个行业协会,这样可以给你带来很多便利:刚开始开饭店不懂规矩,行业协会里的“行老”会手把手地教你;政府出台什么新的饮食政策,行业协会也会及时向你转达。
饭店装修指南
怎样装修饭店也是有讲究的。
宋朝大小饭店门口都有明显的标志,小酒馆外面挂着长布条,像一杆青旗随风摇摆,旗帜上绣着酒馆的名字、酒水的品牌,或者只写一个大大的“酒”字,甚至连酒旗都不要,只在店门口挂一只酒瓶和一把扫帚。大饭店门口则要扎设彩色的欢门,欢门前面还要摆放一些拒马杈子,也就是可以移动的组合式栏杆。
欢门其实就是彩色门楼,用竹子和铁丝做骨架,扎出特定的造型,中间留出门洞,供客人出入,再往骨架上缠绕彩带,点缀鲜花,怎么喜庆怎么热闹就怎么装扮。拒马杈子是人字形的,每两根木头一组,交叉拴成人字,中间用一根长长的横杆穿起来。这种栏杆比较高,摆在路边,防止街上乱窜的马车不小心驶到店门口,冲撞了进店消费的顾客。到了夜间打烊,再喊上两个伙计,把这些人字形栏杆拆成一组一组的,抬到店里去,免得妨碍行人。
欢门是彩色的,主打两种颜色:红色和绿色。这两种颜色很鲜明很喜庆,搭配起来非常惹眼。拒马杈子也是彩色的,也主打红色和绿色,搭配起来也非常惹眼。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其他颜色,只要别用黄色就行。按理说,黄色更加醒目,为什么不能用?因为它是皇家专用色,除非获得特许,连达官显贵都不能用,而开饭店的生意人就更不能用了。
现在饭店门口喜欢挂红灯笼,特别是春节期间和中秋节期间,几乎每家酒店都要挂。在宋朝你可千万注意,红灯笼可以挂,但是要切记三点:
第一,灯笼的形状比较特别,现在的灯笼像南瓜,宋朝饭店外面张挂的灯笼则像栀子果,上头宽,下头尖,长又圆,倒卵形,中间鼓出六条棱,造型独特,线条分明,时称“栀子灯”。
《清明上河图》上某正店门口悬挂的栀子灯。
第二,为了彰显高贵的气质,栀子灯最好用玻璃烧造,而不要用铁丝作骨、轻纱围护,因为玻璃灯既通透明亮,又非常气派(玻璃器皿在宋朝属于奢侈品),你一溜儿挂上四只,足以秒杀所有竞争对手。
第三,灯笼上面千万不要加盖子,如果一家酒店外面挂了几只栀子灯,灯笼上面又罩着一层竹编圆盖,就等于向顾客暗示:本店提供色情服务。
服务员比厨师更重要
不管在哪个朝代开饭店,厨师的手艺都很重要。但在宋朝饭店里,还有一种人比厨师更重要,那就是服务员。
宋朝饭店里虽有菜谱,但是每天店里有什么菜,没什么菜,主推什么特色菜,全得靠服务员记住。只记住还不够,还得有眼力,看见什么客人报什么菜,感觉客人有钱而且大方,你就专报燕鲍翅和佛跳墙,不然他会嫌你店里寒酸;看见客人穿着寻常衣物还带着女朋友,你就专报好吃又实惠的菜,你报贵菜他点不起,会在女朋友跟前丢面子,下回他就不想再来了。
宋朝的服务员其实不是报菜,而是唱菜:菜名全是唱出来的。《东京梦华录》里有原话:“行菜得之,近局次立,从头唱念,报与局内。”记下客人点了哪些菜,走到离厨房近的位置,一道菜一道菜高声唱出来,既让客人听清楚有没有报错,同时又给厨师下了单,让厨师赶紧把那些菜做出来。
跟宋朝这些伙计相比,今天的服务员简直不堪一提。客人问有什么菜,她们得翻菜谱;客人点完了菜,她们跑到后厨又回来了:“对不起先生,您要的这个菜今天没有。”你还想让她们唱着报菜名?做梦!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服务员整体水平差,首先是酒店老板的错,老板们愿意用年薪几十万雇厨子,不愿意用年薪几万雇服务员,服务员每月只领那点工钱,当然不愿意花气力提高业务水平了。
再仔细想想,其实这也不是老板的错,而是时代的错——现代人心太浮躁,无论菜市场还是大酒店,都在复制嘈杂的噪声,而无心酝酿舒缓的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