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的僧人身著紅色僧服,頭戴紅色或黃色的僧帽,這種獨特裝束令信徒肅然起敬。在佛教中僧人為三寶之一,把僧衣視為佛衣,十分珍惜。就連一塊紅布頭加以供奉,絕不褻瀆。如此受信徒珍視的僧服起源于何時,藏區的僧服有哪些特色,這是本文所要講述的內容。
在印度起源
律經上說,比丘有十三件衣物。即朗袈(重複衣,袈裟)、喇奎(上衣)、夏木特(裙)、夏木特森(副裙)、唐奎(下衣)、委森(掩腋衣)、委森森(副掩腋衣)、東其(拭面巾)、納森(護腋衣)、延嘎普(護疥衣)、紮賽(剃發衣)、頂娃(敷具)和亞奎(雨衣)。這十三件衣物的尺寸大小、色彩和式樣都應嚴格按照律經選材縫製,而不能隨意制做。
朗袈是把黃布剪裁成布條縫製而成的。是袈裟的一種,朗袈是比丘在禮佛、化緣、講經、聽經、參加儀軌聚會等時所穿的蔔衣之一而不是常服。朗袈大小和條數根據比丘僧人的身材來確定大小種大的朗袈是用二十一片或二十二片或二十五片布條縫製而成的。中等朗袈是用十五片或十七片或十九片布條縫製而成的。小的朗袈用九片或十一片或十三片布條縫製而成的。其大小和片數是根據比丘僧人的身材來確定的,大中小各類內又分三類。朗袈須用裁布縫製,並且要縫成網格狀,是用方形的綢布拼縫成魚鱗狀的。即由中間向兩邊一塊壓一塊,並且留有大小一致的邊頭,橫向邊頭的縫線是交錯的,選用裁布意在除卻貪戀之心,縫製成網狀是用以區別於外道的袈裟。
喇奎即上衣,是沙彌和比丘白天穿的上衣。喇奎由布條和副布縫製而成,大小與朗袈相同。
唐奎即下衣,是比丘所穿的網格裙,由五條一副半布縫製而成的。
夏木特即白天穿的下衣裙,它是用來防止唐奎染汗的。大小與唐奎相同。在藏區沙彌穿夏木特,一般比丘不穿夏木特。
夏木特森即夜間所穿的內裙,尺寸與唐奎相同。
委森即白天所穿的內上衣,相當於汗衫。意在防止汗濕襲裴,尺寸與上衣相同。
委森森即夜間著於上衣內的內衫,尺寸與上衣相同。
東其即拭面巾,是一肘見方的辣臉布。
納森即比丘在患膿瘡病時所穿的衣服,大小與喇奎相同。
延嘎普即覆瘡衣,是比丘用以遮護疥瘡的。盡寸為長六肘、寬三肘。
紮賽即剃發佈,是比丘剃發時用來裝剃下來的頭髮的。尺寸為長三肘、寬一肘半。
頂娃是比丘夜間睡覺時鋪的墊子,長三肘、寬二肘六指。不能大於這個尺寸,否則就成為孽根。
亞奎即比丘在夏季遮雨的布,長九肘,寬三肘八指。不能大於這個尺寸,否則就成為孽根。
比丘們在使用上述這些衣物時應想到衣服只不過是用來遮體而已,一切用具都不是永恆不滅的。應意識到之所以著僧服是用以區別於外道,區別於世俗的人,也是用來提醒自己是釋迦牟尼的虔誠的信徒和追隨者的,而不是用來裝飾打扮自己的奢侈品。因此,這些衣物絕不能做成華麗的,不能有任何裝飾物。比如,腰帶上不能飾以珍寶等綴物,也不能用小鈴等響動的墜子。俗人的衣著往往出於打扮,出於顯示自己的財富目的。僧人的衣物顏色選擇也有嚴格規定,只能是紅、藍、赤黃三種顏色。
蓮師身像身穿九層袍衣,象徵對九乘的了悟,這其中包含三層僧袍及藍色袍子之下的一件白衣,這些之上是一件錦緞斗篷。三層僧袍象徵他對小乘法教的嫺熟成就;藍袍象徵他對大乘法教的嫺熟成就;錦緞斗篷象徵他對密乘法教的嫺熟成就。
僧衣起源於印度,隨著佛教傳入,僧衣也傳人藏區。
佛教最早是在第三十三代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期傳入吐蕃的。但是,當時沒有職業佛教徒。到了第三十八代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期修建了第一座佛、法、僧齊全的寺院—桑耶寺。當時為了檢驗吐蕃人能不能出家為僧,特意從印度請來了十二位比丘為七名吐蕃人剃度受戒。於是,藏區有了第一批僧人。他們所穿的僧服與印度佛教僧人所穿的僧服一樣。從此出現了穿紅色僧服在寺的比丘和著白色衣服、蓄發在家的俗師的兩種宗教職業者。從此以後,不管佛教在藏區如何盛衰,僧人的衣服基本沒有變化;不管出現了薩迦、噶舉、寧瑪、格魯等多種教派,各教派之問僧服上也沒有區別。當然,由於藏區地勢高、氣候寒冷,因此雖然朗架、法衣等與印度僧人相同,但是有些僧服件與印度的僧人略有差別,這是不足為怪的。這正是佛祖所說的:“傳播佛法要適應當時當地的情況。”比如,漢地的僧人著有袖長衫,穿長褲.這也是根據當地的條件而定的。
藏區僧服有哪些獨特地方呢?藏區僧人的衣物有:森(披單)、堆嘎(無袖上衣)、汗衫、裙、夏曲、才曲瑪、下衣、布靴、夏蘇瑪、法衣等。比丘僧服除上述之外還有架裝、唐奎等。這些衣物的著法以及選料縫製方法,因教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特別是僧帽因教派的不同而差別較大,總的講,各教派都戴班夏(班智達帽)、菩提帽、卓孜瑪、卓魯等帽,腰間掛恰魯(淨水袋)。但是,各教派有其獨特僧帽。比如,格魯派戴黃色的帽子、著黃色的法衣和架裝,穿紅色僧裙和披單。
夏木特是藏區比較盛行的僧服之一。不論薩迦、噶舉、寧瑪、格魯、覺囊巴、希切乃至本教僧人都穿深紅色夏木特。最早流行於前宏期。藏區僧人沒有專門的汗衫,森(披單)起著喇奎和汗衫兩件農服的作用。堆嘎(坎肩)是藏區獨有的僧服之一,它是在後宏期出現的這是由於藏區氣候寒冷,光穿汗衫不能低禦寒冷,因此較厚的堆嘎代替汗衫。
夏木特裙從折皺上分藏隋和衛隋。裙子的後面兩邊都有折的稱之為藏隋,只有一邊有折的稱之為衛隋。藏隋之所以有兩個折皺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據說這是因為紮什倫布寺有西傳律統和東傳律統戒律。藏隋上的兩個折皺正是代表這兩上戒律。不過甯瑪派的門竹林寺的僧人的夏木特裙後面也有兩個折皺。三大寺和紮什倫布寺的達普多僧人(浪蕩僧)所穿的夏木特前面沒有折皺。而後面卻有許多折皺,並且折皺特意弄成油亮的。達普多僧人的披單也比一般的披單短一些,薩迦派和寧瑪派的穿白布裙的是蓄發俗人職業宗教者,這表示居家者,而不是比丘僧。僧官所穿的披單鑲有緞子的邊。三大寺的執事僧翁則所穿的堆嘎肩部很寬,夏木特的折皺也多一些。
藏區僧人的斗篷是紅色的。唯有三大寺的堪布著黃色斗篷,而紮什倫布寺的僧人也都著黃色斗篷,這是為了體現紮什倫布寺創始人根敦珠巴殊優之處,也是表示紮什倫布寺享有與三大寺一樣的地位。
●班智達帽
藏區的僧人因僧位高低或教派不同而在戴僧帽上呈現出多樣性。藏區的僧帽有班仁、班同、卓孜瑪、卓魯、菩提帽、烏堅班夏、貢夏等。
班仁和班同是班智達帽的兩類。精通大小十明學科的班智達才可戴班仁,只精通五明的只能戴班同。就像現在獲得博士學位的戴博士帽一樣,班仁與班同形狀相似,只是班仁的延片長一些,而班同的延片短一些。班智達帽有一個高高的尖頂,象徵佛法至高無上的中道觀,兩塊延片則代表二義諦。班智達帽最早由阿底峽尊者傳人藏區,班智達帽是代表最高學位。各大寺院、各教派的赤巴、堪布、上師可戴這種帽子,有些寺院的活佛也戴此帽,其他僧人則不能戴班智達帽。
2、卓孜瑪和卓魯
卓孜瑪和卓魯是藏區獨有的僧帽。蒙族地區的僧人也戴這兩類帽子,那是隨藏傳佛教傳入蒙族地區的。
除格魯派以外的其他各教派所戴僧帽是紅色的,唯獨格魯派的僧帽則是黃色的,因而格魯派俗稱黃帽教。格魯派戴黃帽有其歷史原因,後弘期之初,魯美·崔陳洛迫等十名衛藏人從喇欽·貢巴燒賽處受戒並師從喇欽.貢巴饒賽。後來魯美·崔陳洛追返回衛藏地區,臨行時喇欽·貢巴饒賽賜給他一頂黃色帽子,並對他說:“你戴上這頂帽子就會時常想起我。”從此以後,凡是持律僧人都戴黃色僧帽。宗喀巴也戴黃帽以示師承關係,這樣宗喀巴創立的格魯派的僧人形成了戴黃帽的教規。第巴仁布巴執政的鼎盛時期,壓制格魯派,發佈了嚴禁三大寺的僧人參加拉薩傳召法令、禁止戴黃帽的法令。當時,格魯派僧人便把僧帽做成裏外兩色,即裏面為紅色,外面為黃色。寺內黃色朝外,出外時翻過來紅色朝外。格魯派的黃帽其形狀有豐富的內涵:
(黃帽)
前端合掌雙運齊,
釋迦化身著金黃;
絨線冠穗現佛祖,
無計冠氄法八萬;
並興福智資糧足,
帽片兩塊二義諦;
赤紅帽纓似飄仙,
鑲邊白線護法在。
僧帽的種類除了上述這些以外,還有禪師所戴的帽子、康區的僧人在夏季所戴的白帽、格魯派在修行時所戴的菩提帽,大活佛在夏季所戴的唐秀帽、僧官冬季騎馬出外時所戴的達夏帽和夏季所戴的斯特普帽。冬李僧人一般戴嘎布帽,嘎布帽是從噶瑪嘎巴以後流地起來的。夏天則戴沒有頂飾的白帽。
藏區的僧鞋
據律經,印度佛教僧人穿的僧鞋有大頭鞋、鉤鼻鞋、尖頭鞋、長筒鞋、避蛇鞋等。
在藏區由於地理和氣候與印度大不一樣,加之做僧鞋的材料也不一徉,因此與印度的僧鞋略有不同。藏區的僧鞋大多是以牛皮為底的長筒鞋,不論是三大寺,還是其他寺院,也不分地域,藏區的一般僧人都穿連底皮靴。活佛、堪布、布達拉宮的僧人、紮什倫布寺的孜滾僧等則穿厚底僧鞋。職位較高的僧官則穿厚底錦緞鞋,一般僧官則穿果科鞋。三大寺等大多數寺院僧人不穿松巴鞋,但是後藏地區紮什倫布寺等許多寺院僧人卻穿松巴鞋。不過,鞋筒和鞋幫帶等都是深紅色的。當然,僧人穿的松巴鞋沒有像俗人穿的松巴鞋那樣的華麗繡花。
原地方政府的僧官和紮什倫布的孜仲著一種袖口鑲有綢子邊的俄僵上衣,在重大儀式上則穿袖口鑲有緞子邊的官服上衣。這類上衣叫嘎堆,當初是元帝賜給噶瑪巴的。五世達賴喇嘛之後成為僧官的官服,並改名奎堆,在康區,噶舉派的僧人也穿這種上衣。
康區和青海一帶僧人穿羔皮堆察和羊皮長袍嘎仁,這並不違背戒律,僧服的選料完全取決於地理和氣候條件。不過,目前一些僧人帶腰刀、頭戴狐狸帽或錦緞俗帽等是完全不符合戒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