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酒楼上》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鲁迅先生的笔下,不难看出,既有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遇寄予深深的同情,同时又批评了他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吕纬甫虽然浑浑噩噩地度日而无力自拔,然而思想却是十分清醒的。他对自己所去的路和自己的现状认识的.是相当透彻的,以至于他在精神上给他以沉重打击,他变得自责,更是觉得自己没用,他清醒的看着自己由勇敢、聪慧的年轻人变成了神色颓败的中年人,他比谁都明白却只能放任其这样,但他的人生的悲剧色彩又增加了一层。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预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说的很坦诚,却也很无奈、很痛心,吕纬甫就这样亲眼看着自己的命运走向了悲剧的深渊。
《在酒楼上》从叙述形式上观察,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即人物“我”在讲述故事,在人物“我”的见、闻中,引出吕纬甫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次要人物叙事的叙述方位,但是,吕纬甫的故事并不是由人物“我”看到的,人物“我”的“见”只限于引出吕纬甫和介绍吕纬甫的肖像神态,吕纬甫登场后,即以第一人称主角人物的叙述方位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在吕纬甫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人物“我”只充当一个听众。这样,这篇小说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叙述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这篇小说阐释中必须讨论的问题。
当吕纬甫以人物“我”的方位叙述时,又引进过另一位叙述者的叙述——老发奶奶叙述顺姑之死,这段叙述也是直接引语。从叙述形式看,这篇小说包括了主叙述、次叙述和次次叙述三个层次的叙述。主叙述:第一人称“我——在S城一石居酒楼偶遇十年前的`朋友吕纬甫。次叙述:吕纬甫向人物“我”讲述十年来的人生经验。次次叙述:老发奶奶向吕纬甫讲述顺姑之死。
《在酒楼上》的不同层次的叙述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作为主人公之一的吕纬甫曾是一位有志青年,可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酋,他指点着江山,激扬着文字,视万户侯如粪土。他曾慷慨激昂地讨论过民族大业;曾不顾一切地与封建礼教作斗争;曾无畏地冲进城隍庙拔掉神像胡须。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他变得颓唐,以至于绝望,他放弃了立场,失掉了梦想,甘心于以教四书五经度日。这前后鲜明的反差不禁让人感到社会的黑暗。吕维莆说过这么一段话“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飞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很可爱,也可怜。可不料现在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似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命运亦大多如此。你在街头看到一个不起眼的老头,或许他曾和如今的你一样青春无限,满是宏图大志;或许他曾风光无限,万人追捧,却终究马失前蹄,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般消逝了。便如同小狗开心地追逐着自己的尾巴,却不知自己不过是绕了一圈又一圈而已。然而对于那个时代的吕纬甫而言更有一份作为知识分子的悲哀,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知识分子受着非人的压迫与摧残,他们在矛盾中挣扎,彷徨,进而绝望,失了人格,成为了行尸走肉。这是知识分子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文中的“我”。在他眼中“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想来这花便是“我”吧!更是鲁迅。红花在雪中怒放,开得如火,不正是鲁迅在黑暗中愤怒,高喊。他为吕维莆的`改变而心痛,更为无力改变这吃人的社会而无奈。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是一个客子”其中自然有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感慨,但我认为更加折射出其在改革社会,教化民众的道路上走得形单影只的惨象。南来北往都不过是一个过客罢了,但是缺少志同道合的伙伴的鲁迅并没有被现实所打倒,他依旧顽强的走着。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的,“希望是本无所谓又无所谓无的,这条路还是在于你如何去走。”如果你的眼中有希望,那么即使前路再迷茫,心也是光明的,坚定的。自然不会被现实所打倒了。
鲁迅一路走来,一路挫折,但并没有被挫败。他是一个无畏的强者。如今的青年自然不用承受如此,但也面对着很多抉择,诱惑,生活依旧残酷。我们或是如那鹅软石锋芒尽失,只会圆滑处世,抑或是坚持自我,无畏世俗种种。这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罢了。
在酒楼上,对坐饮酒的“故人”,是他又似乎不是他了。
当我怀着深沉的无家可归的悬浮感回到那早已被改头换面了的地方,坐在酒楼上,重拾故地的生疏。巧的是,在换了面貌的故土遇到换了灵魂的故友,这一切,便注定了这一次归来的索然与懊悔。
眼前不停喝酒,试图买醉的吕伟甫,恰是鲁迅笔下地位与命运无不带有一定的悲剧性与荒谬性的知识分子。他说在这近十年的分离中,所做的却也都近似是一些无聊的事。想想也是,往往别人看着无聊,并非真的无聊,若连自己都已认定,那便是真正的无聊了。曾经那个满怀革命热情的青年,曾到城隍庙去拔过神像的胡子,甚至因为激烈的争论改革中国的办法以至于打起来,较于现在,为胞弟迁坟,为糊口而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志去教孩子们充满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在异常顽固与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当年敏捷精悍的吕伟甫终究是经不起挫折,变得颓唐与消沉,丧失了抗争的力气高尚的人生境界就此离他远去。
在我看来,他若就这样随波茫然的走下去,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在那个吞噬灵魂的年代,()没有几个是在铁屋子里一直保持清醒的人,可吕伟甫的悲哀却远不仅限于此。
一杯杯酒水下肚,微红的眼圈昭示出的酒意,是他在走投无路之后为那消逝的灵魂所做的哀悼,他的躯体妥协了,但是他的自我意志又是这般的强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的痛苦较之于封建残破下的.愚昧底层民众来说更加让人难以忍受,英雄的知识分子往往无法摆脱孤独者的命运。在封建传统的压力下,他、他们像一只苍蝇飞出了小圈子,却又飞回到原点。便如他当初可怜可笑那蝇虫一般,现今也只能可怜可笑自己那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者的生命罢了。
他不满足于自己这样的人生,但他又不得不坦承而又实际的走着那条仅剩的路,哪怕清醒的灵魂在不断的自责,他也只能怀着难耐的隐痛上路,他被逼无奈下浑浑噩噩的渡世,当我们给予深切同情的同时,又不得不去批判与痛斥,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吕伟甫的存在是多么具有广泛性。
辛亥革命过后的新知识分子们向他这般隐退的不在少数,好在他们只是选择了隐退,思想引导着灵魂保留着最原始的希望,正如他问我的:“你不能飞的更远些吗”他丧失了抵抗的气力但仍愿将希望寄于同伴,如此,中国还是有未来可言的。
“我独自向着上己的旅店走,寒风和雪花铺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一个曾与自己并肩同行的朋友,选择了离去,希望便自此虚妄,一份灵魂与自己踏步前行,绝望便也是虚妄的了,可见绝望的反抗不至于此,希望也将永存于前行的路上。
在酒楼上叙述了“我”和吕纬甫两个启蒙知识分子在分别多年后在酒楼的一次偶聚。通过吕纬甫对启蒙失败后他的生活的描述表现了他的颓废模模糊糊随随便便敷敷衍衍,从而深层次体现启蒙知识分子在启蒙失败后的精神困苦,折射鲁迅对启蒙的思考、对沉沦的不满、对现实的抗争、对未来的希望。
从本文的景物描些来看,多次出现的雪景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第二段描写的“渍痕斑驳的墙壁”“枯死的莓苔”“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微雪又飞舞起来”,景物一片萧瑟。我认为它们象征启蒙失败后中国并无改观一片沉闷的社会状态。后来写到雪中斗艳的老梅和山茶花,充满生机活力,体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表现出作者对启蒙失败的抗争,对未来寄予的希望。后来穿插出现的雪和山茶花更是为了不断强化这一意义。最后我与吕纬甫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走去,表现作者虽然也对启蒙失败感到失望,但却决不会像他那样沉沦。“寒风和雪花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抗争,有勇于接受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文末那白茫茫的雪景,隐隐的,引人深思,给人以希望。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个很可爱的女性——顺姑。她纯真,善良,心灵美好,结局却很凄惨,也是旧中国众多苦难女性的一个典型。她的死,令人哀惋,让人深思——那个社会确乎是需要改良了。
从小说中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对主人公堕落的惋惜,和他悲剧色彩的必然性以及感到的无奈,虽然吕纬甫在政治生活上失意而颓唐,但鲁迅仍然把吕纬甫刻画是心怀善良和诚以待人的形象,在小说中吕纬甫回故乡s城主要是为办两件事,一是给三岁为夭折的小弟弟迁坟,其二是给顺姑娘送花,但小弟弟的尸骨早已腐烂的不见了踪影,顺姑娘也已经去世。做这两件事实在没有了什么意义,甚至是让人感到是无聊的,但他还是尽心尽力的努力办好这两件事,乐此不疲的四处搜寻和挑选绒花,在迁坟的过程中,辛辛苦苦的在雪地里忙了大半天。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吕纬甫的心并没有完全的死,他依然有着母子之情,兄弟之情,他甚至眷恋着以前给予他美好回忆的邻里之情,这不仅与颓败的吕纬甫在形式上做了对比,更展现了吕纬甫多维的人性。
<在酒楼上>表达了五四运动由高潮转向沉寂这一背景中,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与颓唐的情绪。不仅让人感到可叹,更让人感到意味深长。给我以启迪。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原是辛亥革命时期振臂一呼、力求改革的热血青年,在屡遭现实打击后变得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教着他曾经最厌恶的“子曰诗云”。他对待现实态度极其消极,“敷敷衍衍”“模模胡胡”,作者是将其归为封建思想加以批判的。与鲁迅先生以往的小说不同,作者所批判的对象不再是麻木的未觉醒的老一代中国儿女,而是觉醒了的新一代人。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些觉醒者,他们非但没有人性获得自由的欢愉,反而产生了那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更加深刻的悲剧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倍感压抑、沉重。
人要生存,就必须与外部社会打交道,觉醒者亦是如此。觉醒者首先必须获得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否则难以立足。吕纬甫为了糊口度日就不能不教“子日诗云”,否则连每个月二十元的生活费用也无法得到,他也就无法生存。但是,教“子曰诗云”又意味着向现实屈服,走向自我毁灭。这是一种两难境地:要实现自我,与现实对立,就无法生存;要生存,就得向现实妥协、毁灭自我。二者中任何一种都意味着人的毁灭,这蕴含无穷的悲剧感。
《在酒楼上》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24年5月10日的《小说月报》上,后收录在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
《在酒楼上》以“我”的角度讲述了“我”与吕纬甫的故事。
这里的“我”并不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不只是一个旁观的叙述者,而是参与到故事中的`人物。
故事中的“我”和吕纬甫具有许多共同点“我们”曾是一起去城隍庙拔掉神像胡子的新青年;是议会讨论“改革中国”的方法道路而打起来、激情澎湃的青年。
“我们”虽然曾经都拥有激情澎湃的理想,如今却因为革命的失败以及生活的无奈而落入沮丧和彷徨中的中年人。不同的是“我”和吕纬甫同样面对生活的无聊和寂寞,他们的选择却不同。“我”坚持在寂寞和彷徨中前进、反抗,而吕纬甫却选择放弃前进,回归到世俗生活当中。
今天看了鲁迅的《在酒楼上》对吕纬甫这句话感触良多啊!
他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就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或是少年时,伏案有本小箴言本——《每天进步一点点》,对其中这段倍受感动:成功就是每一个小小的`进步积累起来的成果,归纳聪明人的法则,每天进步一点点,让平凡的你变得卓越。
二十年或是三十年以后,再看蜂子或蝇子会不会有什么变化呢
今天读鲁迅的《在酒楼上》一文,其中一段话让我不禁反思:
“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这一段本身就很巧妙,通过“我”说的话来批判的正是“我”。
鲁迅写这段话本意是讽刺和批判那些原本支持革命,后来在革命受到重重阻力时,便对革命产生动摇,甚至走上和原有旧势力妥协的`道路。
读完这段时,我突然想我是不是也如同那蜂子或蝇子一样呢往往一件事情开始的时候有目标,有想法,也去付诸实际行动了,可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就迷茫了,悲观了,失望了,最后很容易就放弃了,选择倒退回去,回到一个明知不对的起点。“很可笑,也可怜”。多深刻,又多刺骨的评语。鲁迅的笔确实是把锋利的刀,是最有力的武器。他直指人心的最深处,他拨开层层云雾,他大声疾呼——别再迷茫!震聋发聩!
如果一个理念,一个方向没有错,就应当始终坚定信心。
看到眼前的困难时,更应该看看长远的发展。
历史或许会倒退,但人的精神不能倒退。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生活确实是在转圈,不承认不行。可是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会感到可笑,还认为可怜,可能每个人的想法都会不同。倘若不得志,过的不是想要的生活,飞得再远又能如何
我忽而看见他眼圈微红了,但立即知道是有了酒意。他总不很吃菜,单是把酒不停的喝,早喝了一斤多,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
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然后回转身,也拿着酒杯,正对面默默的听着。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我有时候见过去的朋友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心里想的是过去愉快的事情,可是就是怎么也不能和眼前的人对上号。可能别人看我也是一样,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可我就是这样啊。
我也是一个怀旧的人,我无论如何都会认过去的朋友,这似乎是不用强调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