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中晚期我国形成了列鼎制度,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同时。与鼎一同出现的还有簋,通常为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在西周中晚期的墓葬制度中,鼎为单数而簋为双数。青铜鼎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制也在发生变化。商代早期多为圆腹尖足,也有方鼎。到了中期出现了扁足鼎等等。商代晚期尖足鼎逐渐减少,圆腹柱足鼎开始居多,鬲鼎逐渐多了起来。《尔雅》记载“鼎之款足者,谓之鬲”。鬲鼎也称为分裆鼎,是鬲和鼎的混合体,鼎从商代开始铸有各式样的神秘纹饰,多为兽面纹,如饕餮纹、蝉纹、象纹等等,纹饰变化巧妙。容器内部铸有族徽或祖先的名字。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青铜工艺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此时是冶炼铸造技术可以说有了突发猛进的发展,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代表作品作品:《司母戊方鼎》、《盂鼎》为例,从青铜器作为“礼器”的艺术精神与青铜器的造型、装饰艺术特点来谈谈商周青铜器艺术。
一、商周青铜器作为“礼器”的艺术精神特点
中国青铜器的大宗是青铜礼器。这是中国青铜器的重要特征,在世界青铜器家族中担任绝无仅有的角色。是强调青铜器在社会物质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大盂鼎》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表示康王(武王的孙子)自己要以文王为典范,告诫盂也要以祖父南公作榜样。对于一个奴隶主贵族及其家族来说,青铜礼器又是他们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必须恪守法度,而不能逾越。生前如此,死后埋葬也是如此。所以说青铜礼器被制度化、神秘化、权力化,它就不是一般的实用器了。在形制、纹饰的铸造方面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用对待实用器的眼光去看待,这是我们在鉴定时必须注意的。很多器物的形制纹饰都表明它不适于生活中使用,原因就在这里。在青铜礼器上,各级奴隶主贵族寄托着他们的信条与期望,反映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当这种要求用形制与纹饰表达仍嫌不足时,便诉之于文字。这就是中国青铜器铭文很多的原因之一。青铜器是物质的,但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产品。
二、商周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艺术特点
从造型艺术的观点看,许多青铜器又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形成独特的体系。从青铜器的纹饰上看,有饕餮纹、雷纹、弦纹、鱼纹、鸟纹、龟纹等。
1、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这两件青铜器造型与装饰上在口端、顶盖、边沿也多铸造有神态生动的造型,动物凌厉的角和爪、卷曲的翅和尾、圆瞪的目、尖锐的牙等又常常被有意地加以突出表现。更多的则是以棱鼻为中心,两个侧身的夔形对接,正好拼成一个正面饕餮,同样形成尖角翻卷、双目圆瞪、龇牙咧嘴、利瓜大张的状态。在众多造型中,饕餮的形象是最为恐怖的,这种造型多见,而且都刻在尊贵庄重的礼器上。久而久之,饕餮便被提炼成一个综合的奇形怪状的兽面。可见兽面纹的确是一种神圣王权的象征。君主掌握了兽面神器,就意味着人神合一,至尊高贵,即拥有神的权力,也成了神之子及其化身。
2、商周的青铜礼器中兽面纹是最主要的器饰主题和纹样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同时也与人面纹、鸟纹、夔纹、龙纹等交替互渗,似是而非,具有演化变体的多样造型,始终占领着象征神灵的主导地位。多数器饰的造型均为兽面纹居中,鼻、口垂直的扉棱两边对称,陪衬的副题花纹则点缀在次要位置。这些冷峻的神态造型,都更多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色彩。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造就了以狰狞为美的审美文化时尚也呈现了我国奴隶制残酷本性。综上所述商周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品,以其高度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精湛的铸作技术著称于世,在冶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技艺世代相继,经过众多冶铸匠师的努力,逐步形成。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商代早期铜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容器,由组合陶范铸成,冶铸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至商代中期(公元前14世纪前后)形成早期成组的礼器,并能铸造出重达80公斤的方鼎(郑州出土)。
人面纹铜鼎
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口宽23.7厘米商代人面纹铜鼎
1959年宁乡黄材出土
豕形铜尊
高40厘米,长72厘米
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
商代豕形铜尊
尊为酒器,猪背上开椭圆形口,设盖,腹内盛酒。口两侧有獠牙,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不属于家养,而是一条孔武有力的野公猪。前后肘部有横穿的圆孔管,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猪身上装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
牛形铜觥
高14厘米,长19厘米
1977年衡阳包家台子出土
觥(gōng)为酒器,牛首及背为盖,腹内盛酒。颈部为流。此牛的头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实用的捉手,又是一种装饰。牛身上还装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等。此觥(gōng)的造型设计与实用性完美地融于一体,表现出了优良的工艺设计思想。
立象兽面纹铜铙
通高71厘米,铣(xiǎn)间宽46.5厘米。重67.25千克
1959年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出土
铙(náo)为乐器,经过实测,敲击正鼓和侧鼓,可以发出不同的乐声。铙的形制与稍后的钟相似,钟有钟架,属于悬挂敲击的乐器,从铙的结构看,有的可以悬挂,有的则甬部为直筒形,无法悬挂,因此,铙(náo)可能是一种甬部在下,口朝上的敲击乐器。此铙的侧鼓有立象,钲(zhēng)部粗线条的兽面纹,钲周边有虎、鱼和乳钉相间排列的纹饰。目前为止,湖南地区发现的铜铙(náo)数量较多,重的达到221.5千克。
青铜器种类
我国的青铜器最早是以红铜或黄铜锻打的,稍后,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镜。夏代青铜器种类尚少,器型小而单薄,纹饰亦较为少见。商代的青铜器已很发达。到了东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青铜器的铸造不再是王室的“专利”,各诸侯国竞相铸器,相继出现铸造、打制、铸接、焊接、鎏金、嵌金银等青铜器工艺。
每个时代的青铜器器形、铭文和纹饰特征不同。按年代可以分为夏代、商代早中期、殷墟时期、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青铜器10大类。
饪食器中最主要的是鼎,商周时多用于烹煮鱼肉、祭祀或宴飨盛放食品。鼎始铸于夏代,鼎有方鼎、圆鼎、分档鼎、扁足鼎、导形鼎等。迄今发现最大的青铜鼎,是陕西淳化出土的牛首兽面纹鼎,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达264公斤。鼎的生产应用一直沿至西汉,乃至魏晋。
青铜酒器主要有饮酒器爵、角、觯、觚,盛酒器尊、卣、壶、方彝、垒、勺等,尤以爵名气最大。爵有扁形、圆形、方形、钉形、伞形或蟠龙、蟠蛇等形。
青铜工具包括两类,一类是农具,一类是生产工具。农具主要有耒、铲、锸、锄、镢、镰等。生产工具主要是斧、锛、斤、凿、锯等。
青铜杂器包括生活用具、车马器、度量衡器等。生活用具主要有带钩、镜、洗、樽、燎炉、炭箕、熨斗等。车马器主要有辖、车、轴饰、毂饰、辕首饰、衡饰、銮铃、衔、镳、轭饰、当卢、马冠等。度量衡器主要有尺、量、衡权等。
生活用具中青铜灯最具收藏价值。青铜灯分为行灯、座灯和造型三大类。青铜量器以战国、秦汉较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