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个月里,你的朋友圈是否出现过这类照片?
虽然,不少中国消费在今年才接触teamLab这种自拍性极高的艺术展览,但其实在国外,“artselfie(艺术自拍)”的潮流已经发展了好几年。
虽然自社交网络普及以来,不少人都在看展时都喜欢拍照来“打卡”,但艺术自拍这个流行文化趋势,在2014年才得以奠定。
我曾去过现代艺术博物馆,并发现每个人都在拍自拍发Instagram。现在的艺术都变成这样了吗——你体验了,然后将它(拍照)发给全世界?
早在2012年12月,DIS就构建了网站artselfie.com。只是作为艺术节信息发布平台。当时DIS的成员在看展时,会以和展出品合照的方式记录艺术节内容,并上传到该网站。
这几年来,人们对自拍的热情有增无减,商家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机会。
各大品牌手机越来越注重自拍技术的拓展,针对修图的app也多如牛毛,作为拍照重要一环的“背景板”也迎来大升级——过去被动作为背景的艺术品,如今要主动创造让你无法抗拒的自拍“艺术空间”。
我留意到,像草间弥生(日本艺术家)的‘FirefliesontheWater(水上的萤火虫)’这类展览一下子就火了起来,引来大批观众。
受到这个启发,我觉得,如果给人们带来一种不同的艺术体验和概念,并且让他们成为展览的主角,应该是一个很有趣的尝试。
到2017年为止,这个展览已经迈入巡回的第三年了,票价在19美元至85美元之间(约合人民币99元至560元),而且每次的门票都很快售罄。
“29Rooms”,正如其名,就是由29个主题各异的房间组成的一个展览。这里有巨型的雪球(snowglobe)装置、贴满流行文化海报的房间、充满视觉错觉的几何装置等等。
2016年,美国年轻人又迎来了另一个以病毒式传播的艺术展览——MuseumofIceCream。
在这里,有冰淇淋筒形状的吊灯和秋千、满屋子不同色调的千禧粉墙纸、瓷砖、充气泳圈、满池子的彩色塑料“糖粒”等等,处处都能成就一张完美自拍。
参观的价格也从最开始的18美元涨到了38美元。而三藩市站为期6个月的展览,门票在开票后90分钟就售罄了。
但这翻热闹,真的是来自对艺术的热情吗?
对于teamLab的展览,虽然选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北京798艺术区开展,但国内艺术批评家王明贤对它的定义却是“灯光秀”,而不是艺术展。
即便在日本国内,关于teamLab也存在不小争议,那就是他们的作品到底算不算艺术。除了作为青年男女取景拍照的地儿,看不出它到底传递给人们哪些思考。
像SolLeWitt这类艺术家的作品中也有非常精美的彩色墙。
如果不结合解读语境,你也许会认为那也只是为拍Instagram而生的。但艺术家的作品的确有细微差别。它在讨论极简主义,以及这种艺术风格诞生的那个年代。
这些娱乐项目根本就不是什么艺术展览,它们就和快餐店里装饰的拱门以及乐高店里的展品一样。不过就更加势利罢了。
但这是否意味着这些展览毫无价值?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它们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很合适年轻人的胃口,而父母也可以带孩子来玩。而这个娱乐性,也为它们带来了很大商业潜力。
其实,不少展览已经开始展现自己的商业价值了。
相对于毫无新意的推广活动,这些带有“艺术”标签的品牌互动,当然是更加有趣的营销手段。
但它们是否会启发我们,或者为我们审视世界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嘿,咱们还是专心拍照吧!
方嘉文
高级编辑
下一篇2017-10-2612:11
上一篇2017-10-2611:27
AllcontentismadeavailableundertheCCBY-NC4.0fornon-commercialuse.Commercialuseofthiscontentisprohibitedwithoutexplicit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