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诗僧皎然名字、生卒年、籍贯,由于当时未有明确的档案记载,后人依据史料不同,表述不一,捕风捉影自然难免。
“字清昼,晚年以字行,简称昼”
皎然的名与字,民国十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有“僧皎然”辞条,如是记述:“皎然,(唐)僧。长城谢氏子。名書(注:昼的繁体)。”民国二十三年上海书店版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称“僧皎然,名清晝”。
而北宋僧人释赞宁等人编纂的《宋高僧传》,其第29卷中有“皎然传”,称“释皎然,字昼,姓谢氏。”
《新唐书》“艺文志”录《皎然诗集》10卷,在作者简介中,写有“皎然,字清昼,姓谢。”
唐贞元五年(789),御史中丞李洪任湖州太守,阅览皎然诗后,赞叹说,早年曾读沈约的《品藻》、慧休的《翰林》、庾信《的诗笺》,“三子所论殊不及也”,遂把皎然所著《诗式》及诸文汇编成十卷,名为《昼上人集》,又称《皎然集》《杼山集》,朝议郎大夫、后任湖州刺史于頔作序,序中有言:“有唐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昼上人集》第一卷选于頔诗作《郡斋卧疾赠昼上人》,题下有注:“上人早名皎然,晚字昼。”
唐刘禹锡著《刘梦得文集》,内有为诗僧灵澈所作的《澈上人文集》序言,灵澈与皎然同为著名诗僧,两人缟纻之交,因此,序言中自然提及皎然,称“皎然字昼,时以字行。”
梳理陈列以上表述,由近及远,皎然名字已清晰可辨——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晚年以字行,简称昼。
于頔撰《吴兴昼上人集序》。
“吴兴长城人,约生于720年”
关于皎然籍贯,《新唐书·艺文志》称皎然“湖州人”,《昼上人集》称其为“长城人”。皎然在《五言早春书怀寄李少府仲宣》一诗序中自述:“予故里在长城下山,昔岁属狂寇陷没江左,亲故离散,永望枌梓,不觉伤怀。”
而“昔岁属狂寇陷没江左”句,是指公元760年12月,淮西节度副使刘展起兵反叛,进攻湖州等地,为避战乱,皎然背井离乡,西上扬州、楚州暂居,故“亲故离散”。
《旧唐书》第40卷“地理志”载,“江南东道湖州吴兴郡,所属县有长城(今浙江长兴)。”
“安知七十年,一朝值宗伯。”这是皎然赠御史中丞李洪的诗句,涉及皎然的年岁。
皎然与李洪初逢在贞元五年,即公元789年,“安知七十年”或许是举成数。若以贞元五年70岁时倒推,皎然则约生于720年。
皎然与陆羽,于师于友,禅茶知音,前者首提“茶道”,后者写就《茶经》,堪称“双子星座”,于中国茶文化,功莫大焉。陆羽留有自传,内载两人的初识,虽聊聊数语,但信息量很大:“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陆羽上元二年时(辛丑,761)29岁,则其生于733年,皎然与陆羽相差约13岁,以此推算,皎然约生于720年。这与据其“安知七十年”自述推算的结果一致。
皎然的卒年,因为没有确切记载,一些研究者根据碎片化的官方文献,友人笔记、诗文等,稳妥地推测出:“皎然卒于贞元九年(793)至贞元十四年(798)秋间”。
系谢安十二世孙,非谢灵运十世孙
皎然诗作《七言述祖德赠湖上诸沈》(局部)。
于頔在《吴兴昼上人集序》中,称皎然为“康乐之十世孙”,该序是受皎然嘱托而作,因此“昼上人为康乐之十世孙”之说应出自皎然本人之口。另外,在诗作《五言冬日建安寺西院喜昼公自吴兴至联句一首》中,皎然亦有“宗系传康乐”之句。
“康乐”,即“山水诗人”谢灵运,因他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后人据此认为,皎然为谢灵运十世孙。
《皎然年谱》作者贾晋华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爬梳考证陈郡阳夏谢氏世系,得出“皎然系谢安十二世孙,而非灵运十世孙”这一结论。
皎然在《五言赋得谢墅送王长史》一诗题下注释说,“其墅即昼七代祖吴兴守旧居。”查阅梳理诸史书,目前能查到的陈郡阳夏谢氏共有11人出任过吴兴太守,即:晋谢安、谢万、谢琰、谢邀,南朝宋谢瞻、谢述,南朝齐谢朓、谢荡、谢庄、谢澹,南朝梁谢览。
谢览虽曾任吴兴太守,但《梁书》本传载,其“卒于官,时年三十七,诏赠中书令。子罕,早卒。”也就是说,谢览英年早逝,只活了37岁,子谢罕亦早亡,因此不可能有七世孙延续至中唐时期。
《梁书·谢朓传》中有“筑室郡之西郭”之语,皎然《五言赋得谢墅送王长史》一诗,首句为“世业州西墅”。据此可断,谢朓应为皎然七代祖。但谢朓是谢览父兄,与谢灵运孙子谢超宗同辈,以谢朓为七代祖推算,谢灵运应为九代祖,又与“康乐之十世孙”相悖。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是,皎然将谢朓之上祖系记错了一辈。《吴兴志·郡守题名》在谢庄名下,引用《吴兴历官记》“弘微之孙,自散骑常侍出为吴兴太守。子朓。”而《宋书》《南史》所载“谢庄本传”,称“庄实为弘微之子”。显然,《吴兴历官记》将谢庄误为弘微之孙,依此推算,谢朓与谢灵运曾孙同辈,以谢朓为七代祖,谢灵运相应成了十代祖。
一错再错,《吴兴历官记》出自“与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的陆羽之手,并被刻在皎然亲自树立的谢安碑阴上。
有史料载,南朝陈代时,有谢夷吾,为谢安后裔,曾任长城令,并将谢安墓徙迁长城县南之三鸦岗。中唐时期,颜真卿曾任湖州刺史,其著作《颜鲁公文集》卷五《湖州石柱记》称,“长城县有谢安墓”。据此可推断出:谢安五世孙、皎然七代祖谢朓,将吴兴西郭的田宅留给后代,至裔孙谢夷吾任长城令时,又将谢安墓迁至长城县南三鸦岗上,遂移家定居于此。因为这一缘故,皎然自称“长城人”,“予故里在长城下山”。
依据陈郡阳夏谢氏世系,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皎然系谢安十二世孙,而非灵运十世孙”当无异议。问题是,谢安年少成名,“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四十一岁,东山再起,功勋赫赫,位极人臣,皎然为其立碑,既以谢安为荣,又不忘祖德之意。皎然既为谢安裔孙,为何不自己坦陈,却冒认谢灵运为祖?学界普遍认为,这与谢氏家族在隋、唐时期的没落有很大关系。
自谢安辈起,陈郡阳夏谢氏世为南朝宋代、齐代、梁代高门巨族,“轩盖金陵下”,英才辈出,瓜瓞绵延。至南朝陈代时日渐衰微,最后竟然衰败至始兴郡王、康乐侯陈叔陵公然发掘谢安墓时,其后人竟不敢阻止、抗议,吞声忍泪,其情何堪!
至隋、唐时,谢氏家族更是寂寂无名,“已泯然众人矣”。皎然曾慨然写下“崇替惊人事,凋残感物华”,感喟盛极一时的谢氏家族如一抹斜阳西沉、没落。
中唐时期,朝野上下重视诗歌,而谢灵运少即好学,工诗善文,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是唐人最推崇的南朝诗人之一。皎然虽皈依佛门,却以诗为主业,以诗会友,诗词唱和,与公卿大夫品茗论道,是江南诗人群体的重要代表,其诗名远播,甚至上达“天听”——贞元八年(794),皎然生命之火将熄时,唐德宗御笔一挥:收皎然文集入藏秘阁——这是皎然一生中的荣耀。
盖棺定论,皎然做到了。于頔在《吴兴昼上人集序》中评价说:“(皎然)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称:“释皎然之诗,在唐诸僧之上”。
(注:文中配图翻拍自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皎然集》,1936年12月出版,为作者个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