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看人习惯于从小处着眼,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做官先做人,想治国先齐家。从自身修养上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好官,要想赢得人民的信任,他自己必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道德高尚虽然很难具化,但可以从家庭生活中管窥一斑——能够孝敬老人,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人自身道德修养自然不会差。从个人能力上说,中国很多古语都在讲国与家的关系,“治大国如烹小鲜”、“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和万事兴”等,世界上最难管的莫过于自己的家人了,而为官者管好自己的家人就成功了多一半,一个人的管理能力必先体现在其对家庭的管理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从自身修养做起,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能力,最终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过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政治标准和政治智慧。这一智慧流传了几千年,至今也并未完全过时,只需要融入更多的时代感和时代价值观,同样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习近平同志的日常家居照给人们的第一感觉正是如此,平实的日常生活折射的是一个人的态度、理念、责任和担当。国家领导人揭开神秘的面纱,向人们展示自己普通人的一面,举动虽然罕见,但是意义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当然,这一“罕见举动”正如一些媒体解读的那样,也在释放某种信号。一位国家领导人的私生活都不再神秘,还有什么是不能公开的呢
我们现在一些政府官员,官不大,秘密却很多,动辄就是国家机密,就是个人隐私。机密是机密,非机密还是机密;隐私是隐私,非隐私还是隐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五六年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这样的话连普通老百姓都能倒背如流,可一些政府官员依然守着“国家机密”的原则,连政府网站上官员的照片都要打上马赛克。这与当代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对官员作为公众人物的监督要求相去甚远。
如果说新华社对国家领导人家庭信息的披露是在释放某种信号的话,那就是公开的信号,亲民的信号,回归民主政治、人民政府这一基本常识的信号。也就是在这一天,我们看到有媒体透露,今年7月,中纪委已着手起草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建议稿,这又是一个公开的良性信号。公开是潮流、是趋势、是必然,如果现在还有人认识不到这一点,那就太迟钝了。
[新闻观察]
公开领导人信息及生活照符合现代政治伦理
文/胡印斌
经由新华社的报道,这些领导人曲折的人生经历、坚定的民生情怀,仕途上的得意之笔、家庭中的闲庭信步,都纤毫毕现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尽管这些内容仍可视为是别样的领导人履历,但是,与以往公众习见的“电报体”履历比起来,这些充盈着翔实、丰赡细节的文本,却让人物更加丰满、可感、有人情味;也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他们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公众可以看到,无论是习近平“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的肺腑之言,还是李克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群众搬出棚户区”的铮铮誓言,抑或是,张德江要求,动车残骸不能埋,保护好事故现场;俞正声与上海市民微博互动:“你的心痛也是大家的心痛”;刘云山走近农牧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采写了《夜宿车马店》;王岐山将群发市民短信中“提醒”改为“提请”;张高丽的亲兄长现在还在农村,还是农民……等等,细节中流露出来的是有温度的执政。
其中,公众还看到了关于高层领导家人情况的介绍,让人印象深刻,颇感亲切。
而这一系列的工作新风和信息公开之举,也让人看到了新一轮改革的路径,其不只是需要顶层设计,也不是只改别人,而正是从顶层开始,从领导人自己开始自觉改革,自上而下层层推进。
[新闻观点]
一个社会的自信取决于它对成就和挑战的认读,而在社会已经多元化的时代,中国社会的整体自信,最大源头是中央的自信。中央转变作风,传递出来的最突出信息其实是新领导集体的自信。这里有面对问题的实事求是和坦诚,也有敢碰难点的举重若轻气魄,问题越谈得直言不讳,社会越有“一切尽在掌握中”的踏实。
[微言大义]
@赵小波:新华网晒习总等新一届领导人的工作家庭生活照,透露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让官员在透明环境生活,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或许即将成为可能。
@猛男: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不止一次撰文讲话强调文风不正的危害性,他认为干部讲话应该力求“短、实、新”,避免“长、空、假”。期待中。。。
@hkkhhk:从最近习近平的举动来看,这一届政府很务实,希望可以上行下效,改变官场风气作风,少喝酒多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