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给老师送礼?有人赞同有人反对
下周将迎来教师节,每年这时候,送礼俨然成了一道考验家长智商和情商的难题。家长们对教师节送礼问题持怎样的态度和观点呢?记者走上街头调查发现,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并且家长们纠结和苦恼的问题各不相同。
早上,在文昌商圈附近,记者遇到了刚送完小孩上幼儿园的黄女士。黄女士告诉记者,女儿刚上小班,在陪伴她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同时,她和丈夫也在考虑教师节送礼的事情。“女儿才上幼儿园,要不要给老师送礼呢?不知道其他家长送不送?要是他们不送就我一个人送,好像也不太好;但是不送礼就怕老师对我家宝宝不好。”眼看教师节临近,黄女士这几天也在为以上问题操心。
随后,记者又遇到一位忙着上班的家长。他告诉记者,儿子目前也在幼儿园上学,每年这时候妻子也在为送礼一事纠结。“到底要不要送?如果要送,不知道什么样的礼物能够打动老师?不知道其他家长送不送,送多了感觉在显富,送少了又怕难看,这该怎么办?”这位家长也在苦恼。
“孩子成长要靠自己,如果每次都想着送礼,养成不良的风气和习惯,以后孩子就有依赖了!”调查中,也有不少家长直言反对教师节送礼。一位中学生妈妈表示,女儿刚升初三,明年将迎来中考。身边也有家长想着送礼,希望孩子在冲刺阶段老师多关心点。但这位妈妈却认为,凡事都要靠成绩“说话”,送礼“讨好”老师,孩子却不努力,肯定是不行的。
“我相信我的孩子能用成绩打动老师,不需要走旁门左道。”家长殷先生说,孩子平时学习很用功,基础也牢靠,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这让人心服口服。“向老师表达“敬意”是应该的。但方式方法有很多,送购物卡送烟酒显然背道而驰,成绩才是硬道理。”殷先生还提出,送礼也会给老师造成困扰,家长在纠结送或者不送,老师也会纠结收还是不收。与其那么尴尬,倒不如不送。
【老师心声】
一问:什么样的“礼物”才是老师最中意的?
笑脸、行为习惯、成绩等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关于教师节送礼的问题,记者今也走访了扬州市部分幼儿园、中小学。校长、老师们一致地回答道:“不要物质性的礼物,精神上的‘礼物’才最打动我们!”
“孩子的笑脸是最好的‘礼物’,任何东西都无可取代。”扬州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副园长黄静雯表示,作为幼教工作者,家长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以及孩子们每一个开心的笑脸,就是对教师工作付出的最大回报。“别看我们是幼儿教师,每天的工作并不轻松,我们安全责任重大,既然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我们就要对每位孩子负责,不偏不倚。”黄静雯说,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也是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黄静雯还告诉记者,幼儿园属于老园了,有60多年历史。每年教师节幼儿园都会发出一份有关师德师风“承诺书”,内容为:谢绝家长的鲜花、礼品、贺卡、请吃及休闲娱乐等一切形式的心意表达……“在教师节当天每位老师进园都要在‘承诺书’上签字。”黄静雯说。
提到“教师节礼物”,汶河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徐丹丹直言,不需要任何物质上的礼物,只要孩子们一句简单的祝福和问候就已经足够。“有的孩子想送老师贺卡,这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希望是他们亲手做的,而不是外面花钱买的。因为从贺卡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心意,老师看到这些比其他任何礼物都开心。”徐丹丹说,每位老师都想过个“绿色的教师节”,不收任何物质类礼物。
文津中学初一语文老师、语文学科备课组组长季帅表示,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成熟懂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家长对教育、对教师有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尊重是送给他们教师最好、最珍贵的“礼物”。
家长们的期许和孩子们的进步和成长
作为辛勤耕耘的“园丁”,他们每天的工作很辛苦,面临的压力也较大。这些压力从何而来?
机关第一幼儿园副园长黄静雯说,幼儿园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是家长们关心的问题。“家长们的期望都很高,希望孩子开心充足过好每一天,我们希望达到家长们的期望值,并且做的最好。”黄静雯说。
汶河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徐丹丹坦言,自己已经工作了14年,确实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在我看来,孩子要先成人后成才,如何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得最好,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这也是一种压力,而这种压力会转化为积极工作的动力。”徐丹丹说,做任何事都应该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我通常会纵向比较,比如他们三四年级时,我会与一二年级时的状态作比较。看到他们在老师的教导下获得进步和成长,还是感到欣慰的。另外,其他班级有做的好的地方,我们也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良性竞争。”徐丹丹说。
【专家声音】
良好沟通共同教育远胜过送礼
机关一幼师德师风承诺书。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林斌表示,大张旗鼓的送礼之风,不应该成为全社会的风尚。“家长送礼并且把送礼泛化为物质,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会不知不觉间养成孩子对物质攀比、“遇事就要送礼”的观念。”吴林斌说。
吴林斌还表示,其实老师心里最在乎的还是学生的成绩,优异成绩和对老师的理解、真挚的祝福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作为家长,最好的礼物是平时多加强和老师的联系和交流,共同把孩子学习抓好、身体搞好,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样才能建立新型健康的家校关系,才能增进和谐融洽的师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