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由于人情风越刮越盛,人情债越积越多,一些人认为原来送出去的礼金太多,遇事不操办自己会吃亏,有的人不惜刻意在生活中“制造”各种值得庆贺之事,以达到收回礼金的目的。
一、基本现状
通过走访调研,大部分干部群众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陋习坚决予以反对,提倡一切从简是为民办好事。但还有少部分干部群众认为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风俗习惯以及攀比心理造成的大操大办以及彩礼过高的现象一时半会难以消除,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丧葬方面。由于受“入土为安”封建旧俗的影响,从调查的7个镇村群众中反映,请乐队,买棺材、加砖箍墓、买纸人、纸马、纸轿车、纸电视,披麻戴孝,加守丧七天,扬幡招魂,路祭行礼,大宴亲朋。丧事从入殓到出殡,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多天,发丧的规模少则几辆车,几十人,多则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吊唁”人员“成群结队”,络绎不绝,长达几里地。待客时10~20桌不等。有的地方还在坟头立碑。这样每次丧事至少花费2万多元,有的花费约3-5万元。在县城机关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则是花圈泛滥,一个人去世后,单位要送花圈,以示哀悼;子女要送花圈,以见孝心;朋友要送花圈,以示友诚。一般算来,一次丧事,花圈少则几十个,多则近百个,每个价格在50~100元,造成很大浪费。据调查反映,一个单位每年用于这方面的开支不少于3000元。
3、其他方面。在原有婚丧习俗操办的基础上,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攀比心里愈发严重,所谓的“无事找事”的现象,出现了借助孩子满月、乔迁新居、祝寿、生日、升学、升职、购买新车等事宜开展的宴请活动日益增多,宴请范围不断扩大,据走访了解,干部职工每年用于以上宴请活动的开支约为3000-6000元不等,乡村群众用于以上开支约为1000-2000元。
二、存在问题
1、婚丧喜庆事宜名目繁多。通过调研发现,在婚丧嫁娶喜庆活动操办过程中大操大办的现象较为突出,如在丧事操办中,本已绝迹的旧风俗、旧习惯、旧传统又纷纷卷土重来,甚至出现了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同时,在群众中,出现了一些祝寿、生日、满月、乔迁、升学、升职、参军、购新车等名目繁多的宴请活动,甚至将宴请范围扩大到亲属以外。
2、铺张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进一步改善,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在婚丧事操办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铺张浪费现象,如当前群众在举办婚庆事宜时,无论在家中请客还是到宾馆设宴,大多数都按照我县旧的习俗,所有婚丧事酒席一般都有吃十三道菜的说法(俗称八挎五),由于酒席费用高,菜量过大,一般8人一桌酒席的饭菜吃不完,造成很大的浪费;群众利用新人或死人给活人争体面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父母给子女操办婚事,比阔气、讲排场,认为结婚是孩子一辈子的大事,一定要办得体面像样。张家这样做,李家也跟着学,一家看一家,一家比一家,相互攀比,花费惊人,仅彩礼一项一般需要12--15万元。部分干部群众在丧事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气派,给死者陪葬的东西五花八门,特制的花匾和悼念“塔”,纸扎的“别墅”、“豪车”、“高清彩电”已不新鲜,造成铺张浪费,不同程度助长了奢靡之风,败坏了社会风气。
3、群众负担沉重。在群众中已形成了一种不良风气,如:人情消费“礼尚往来”、“水涨船高”,礼金数额直线上升,从过去的10元、20元,如今上升到最少50元一般100元,机关干部少则100元,多则数百元。农村一个家庭每年随礼少则3000-5000元,村干部多数在6000-10000元,机关干部少则6000元,多则10000以上。演变成一种“钱多就是朋友,钱少就是小人”的陋习,“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由人来人往向情来情往发展的不良习俗,致使不少群众在“人情风”面前不堪重负,给人们造成不同程度的负担。有的群众为了不得罪亲朋好友或为给自己撑面子,不惜举债随礼、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尽管近几年我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但就大多数工薪阶层或农民家庭而言,婚丧事大操大办无疑是为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原因剖析
产生以上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很多,既有历史传统的原因,也有社会关系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陈规陋习的影响所致。婚丧嫁娶讲排场、摆阔气等陈规陋习的影响可以说是代代相传,根深蒂固。把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当做孝敬老人、关爱子女的一种表现,竞相效仿。同时,受迷信思想的影响,在丧葬中大搞迷信,请道士做法术,“兴师动众”、巨资建坟等现象屡见不鲜。
2、攀比心理所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部分人思想理念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导致相互攀比,虚荣心作怪,婚丧嫁娶总想讲排场,搞得热热闹闹,以显示自己的身价和地位,有的家庭的确经济比较困难,无力大操大办,家中无钱,宁肯借钱、贷款也要赶上潮流。他们说:“我们实在不愿花这么多钱,可是现在大操大办已成风,没人敢破这个先例。”但碍于情面,还是到处借钱铺底请客,到头来反而得不偿失。调查中发现,个别偏远河滩村的未婚青年因家底地理环境差,经济困难等原因无钱结婚,宁可去外地上门,家里只剩下孤寡老人,无人赡养。
3、补偿心理所致。由于人情风越刮越盛,人情债越积越多,一些人认为原来送出去的礼金太多,遇事不操办自己会吃亏,有的人不惜刻意在生活中“制造”各种值得庆贺之事,以达到收回礼金的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斜,在行动上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慢慢变得麻木不仁,反过来又进一步助长了不正之风。
4、敛财心理所致。有的人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或手中的权力,为别人办了事情,留下的人情,在操办婚丧事时,到处打招呼,下请柬,大摆宴席,广收钱财;有的认为自己在“位”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作祟;有的为掩人耳目,分批分地设宴,变相大操大办,敛取钱财。
5、受周边县区的影响较大。由于我县部分乡村与甘肃部分县区毗邻,因此,在婚丧操办以及彩礼费用问题上和邻近周边县区相提并论,甘肃临近部分县区(灵台县、泾川县、正宁县)的彩礼以及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费用甚至大于我县,导致我县部分乡村群众受周边县区影响过大。
四、对策和建议
婚丧事大操大办既有历史的渊源,也有现实的原因。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败坏了党风,影响了政风,也是滋生腐败的根源,严重背离了党的宗旨和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对目前出现的婚丧事大操大办现象,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要求遏制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我们必须坚持疏堵并重、破立结合的原则,采取切实有力地措施予以遏制。
1、为群众“思想”松绑。一是强化宣传教育。积极与镇村联合,运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网络、专栏、标语、手机短信、公益短片、集体婚礼等形式,大力宣传《婚姻法》,重点宣传关于婚姻自主、禁止包办买卖婚姻、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规定,印发“移风易俗、婚丧事简办”倡议书,使之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建立县乡村三级网络宣传监督员,跟进宣传,跟进监督,努力营造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气。二是注意抓好典型。积极引导群众开展自我教育,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先进典型进行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积极借鉴个别村缩短丧事办理天数的好做法,建立红白喜事申报制度,严格控制酒席数量和车队迎新送葬活动,树立厚养薄葬的新理念,努力形成勤俭办理婚丧事的自觉性。县级媒体要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给予曝光。引导干部群众形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风尚。三是正确舆论引导。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新事新办,反对大操大办;提倡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通过坚持不懈地正面引导,真正消除按“女孩学历索彩礼”的不良习俗以及“买卖婚姻”潜在违法行为,形成一种移风易俗、勤俭节约光荣,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可耻的新风尚。
2、让干部职工带头。一是领导率先垂范。要想从根本上遏制这一歪风,广大干部职工要带头,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要带头教育子女不要彩礼,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搞好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在群众中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切实发挥好典型引路的作用。二是制定奖罚政策。根据县上目前存在的大操大办的现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文件,做出明确的奖罚规定,真正发挥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勤俭办事的优良作风,发挥表率作用,模范带领本镇、本部门、本单位干部群众破旧俗、树新风,积极组织、协调、开展好移风易俗、反对婚丧事大操大办活动。三是班子自觉带头。我县大操大办的主阵地在农村,所以村级两委会班子成员要率先垂范,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借机敛财之风,努力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倡导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