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于工作,急于应酬,却忽略了身体健康这块风水宝地。其实,平时稍加注意,提早预防,健康就在我们身边。
国人五种病痛缠身专家为您支招
很多人觉得,病只要不致命,就是“小病”。可是,就是这些“小病”,让人痛苦不堪,生活质量骤降并且耗费巨大。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团队在《柳叶刀》杂志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的前五位疾病分别是:腰背痛及颈部疼痛、听力受损、抑郁症、皮肤病、其他肌肉骨骼疾病。
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这项新研究发现,最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的前五位疾病是:腰背痛及颈部疼痛,占总伤残负担的14.46%;感觉器官疾病占10.09%,主要包括听力、视力受损;抑郁症占6.59%;皮肤病占6.06%;其他肌肉骨骼疾病占4.31%。
颈肩腰痛,好姿势强过好药
脊柱是人体的轴心,支撑起整个身体。许多人常出现脖子酸痛、肩膀发沉、腰背僵硬、上下肢麻木、头晕、耳鸣、恶心、心悸等症状。这些都是围绕脊柱发生的肌肉骨骼疾病在作怪。
颈腰椎病影响全身健康,可引发头晕目眩、耳鸣、恶心呕吐、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手臂无力、手指发麻、皮肤感觉减退,甚至心律不齐等症状。
预防脊柱疾病,一要保持正确坐姿,双肩后展,脊柱正直,两足着地。二要每小时活动颈部、腰部,站起身做一做扩胸运动,抬头远望。三要选择合适的枕头,最好软硬适中,与肩同高,头部略微后仰。四要避免损伤,不要猛抬重物,最好先下蹲然后拿起物品,再起身;回头时动作要柔缓,避免颈部“甩鞭伤”。五要积极锻炼腰背肌,可以用毛巾紧贴后颈部,双手向前拉,头颈向后用力,互相抵抗。
视力听力差老少都要防
听力受损(耳聋)和视力下降(白内障、黄斑变性)等感觉器官疾病困扰很多人。北京电力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李健东教授说,很多老人由于耳聋、耳鸣,只能生活在寂静或嘈杂的世界里,心理问题丛生。
北京电力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医师钱勇指出,近视已成“国病”,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患有近视,青少年是重灾区。同时,白内障、黄斑变性等老年性视力缺陷患病年龄提前。
抑郁症心理体检早发现
抑郁症患者总是沉默寡言,悲观厌世。还有些患者以微笑示人,心中的坏情绪却日益累积,不知哪天就会爆发。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王绍礼说,面对琐碎的生活、高昂的生活成本、激烈的工作竞争,很多人都觉得喘不过气,常有无力感,焦虑情绪不时袭来。王绍礼表示,自杀是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约有15%的抑郁症患者会试图自杀,70%左右的患者曾萌生过自杀的念头。
患有躯体疾病或住院、卧床的老年人,以及近期遭受不良生活事件冲击、婚姻家庭不顺心、工作生活面临压力或冲突的人,如果出现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快感缺失(抑郁症的三大核心症状),持续2周以上,通过转移注意力、与朋友沟通交流等自我调节方法无效,影响工作、学习和家庭,就要及时求助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了。
王绍礼表示,可以通过减轻压力或改变对压力的态度,预防抑郁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宽松、和谐、人文的人际关系;进行心理体检,早期发现问题等。王绍礼特别提醒,抑郁症强调早期、全程、足量治疗。如果觉得心理有问题,一定要及时求助专业人员。
皮肤病身心健康是防线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皮肤整形美容中心主任刘永生指出,湿疹、痤疮、毛囊炎、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是常见的皮肤病;发红、灼热、干燥、瘙痒等症状,让患者痛苦不堪,因而羞于见人,缺乏自信,影响交际、生活和工作。
刘永生说,预防皮肤病关键注意4点:1.均衡饮食,规律作息。2.保持舒畅的心情和积极的心态。3.做好保湿:干燥季节用润肤霜,平时多喝水,做好防晒。4.皮肤油水平衡:不滥用药品和护肤品,尤其不要滥用激素软膏。皮肤出现问题后,必须在皮肤科专科医师指导下,选用适合的护肤品和药品。
科技发展带来十种病
科技发展在便利生活的同时,也伤害了人们的健康。美国MSN生活网最新载文,刊出科技发展,特别是由于电子产品普及带来的十种疾病。
手机分离焦虑症。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心理学家完成的一项实验证实,手机分离焦虑症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一旦手机不在身边,他们就立马表现出焦虑和分心的症状,与赌博成瘾极相似。
鼠标手。电脑使用过度,鼠标操作太频繁,容易导致手部肌腱炎(俗称“鼠标手”),主要症状表现为刺痛和麻木。出现此类情况,除了少用电脑,保持充足休息,必要时还应接受理疗治疗。
慢性病六成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郭晓蕙教授介绍,我国是名符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仍然很低,分别为30.1%、25.8%和39.7%,反映出中国糖尿病高流行趋势、低水平控制的现状。”
“其实不只是糖尿病,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指出,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慢性病防治刻不容缓。
慢性病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慢性病分为4个主要类型: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以及糖尿病。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
烟酒等四大因素易导致慢性病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慢性病的发病原因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还与遗传、医疗条件、社会条件和气候等因素有关。在生活方式中,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烟草使用和有害使用酒精是慢性病的四大危险因素。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常务副主任王临虹表示,近年来,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温饱问题已逐步解决,但农村卫生资源及居民知识水平都相对较低,“富贵病”就有了可乘之机。农村地区糖尿病患病率迅猛增长,成为糖尿病的高发地区。
王临虹分析,农村生活水平改善以及种植方式机械化使人的身体活动远不如前,不合理膳食和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肥胖、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增多,加之农村卫生资源及居民知识水平都相对较低,像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病易发高发。
合理膳食参考“十个网球”原则
合理的膳食可以用“十个网球”原则:每天食用的肉类不超过1个网球的大小、主食相当于2个网球的大小、水果要保证3个网球的大小、蔬菜不少于4个网球的大小。此外,每天还要加“四个一”,即1个鸡蛋、1斤牛奶、1小把坚果及1块扑克牌大小的豆腐。
“我国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为32.9%,脂肪含量较高的猪肉摄入量明显增加,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25%—30%的合理膳食的上限。”王陇德说,解决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要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指导,大力倡导平衡膳食,坚持中国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适量摄入动物性食物,增加果蔬类、大豆类和奶类的摄入。
减少疾病“睁眼”的机会
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一直以来,一谈到健康问题,目光多集中在医疗供给侧,对于个人在防病治病、保护自身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等缺乏重视。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慢性病发病率显著提升的今天,有必要完善需求端的管理,尽可能发挥个体学习健康知识、全面认识疾病的主观能动性。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已把其纳入国民健康规划。当前我国的健康教育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体系,但与健康促进、传播活动的不衔接,管理模式的粗放化,配套政策的不完备,严重影响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一些冒牌专家、教授,打着健康教育、养生的幌子,推销假冒伪劣保健品,传播错误或者极端的观念,更是凸显了规范标准和制度监管的双重缺失。随着健康社会治理策略的转变,急需健全健康教育体系,调整健康教育策略,增强部门协同,努力将管理向精细化延伸。
相对于健康教育的单向灌输,健康传播则是将系统的健康知识打散,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提高健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