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宋朝人的端午风情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不同朝代的公地节日的庆祝方法也有很多的不同。在宋朝,一般家庭的习俗就有插艾草、沐浴、配饰以及独特的饮食。
宋人杨无咎,写有一首《齐天乐》词,词的上阙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词虽短,但却写尽了宋人端午的风情。
宋人的端午,繁复而有韵致。
有宋一代,是一个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民风醇厚的时代。所以,对于节日,也每每过得热烈而张扬。端午节,宋人不是局限于初五这一天,而是从五月初一一直到五月初五。初一至初四,大街小巷,充溢着叫卖端午“节物”的人,“节物”主要有桃枝、柳枝、葵花、蒲叶、佛道艾等物品。这几天的叫卖,是一种渲染,一种推波助澜。五月初五,才是端午的高潮。初五日,人们把“节物”陈于门首,用茶酒供养,举行祭祀活动,以及一些其他活动。
插艾草、沐浴。插艾草,须在天未亮时,将艾草插在门上。有的.地方,还将艾草编为“人形”,或者干脆饰成“张天师”像。这一天,人们还要沐浴,《岁时广记》引用《琐碎录》写道:“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
配饰。主要体现在妇女、儿童身上,有百索、艾虎、符箓、五毒图等。“百索”,是用条纹清晰的丝线绣织成各种饰品,可以佩戴,挂于脖项,也可以互相赠送。小孩则缠绕在手臂上。“艾虎”,是将艾剪成小虎,或在所剪彩虎上黏艾叶,戴在头上可以避邪。“符箓”,是将缯彩剪成小符儿,戴在头上,插于鬓髻之上,所以又叫“钗头符”。佩带“五毒图”最为特别。“五毒”是指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宋人认为,这“五毒”可以用以治疗疮疖,可以毒死其他害虫,所以就将其剪裁成图饰,佩带在身上。
饮食。宋代的端午节,饮食花样繁多。最为普遍的,当然是吃粽子了。除此之外,宋人还会食用香糖果子、白团、紫苏,饮蒲酒等。宋代,粽子品种繁多,《岁时杂记》说,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等。“香糖果子”,是将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苏等,切成丝,以糖蜜渍之而成。“菖蒲酒”,是用菖蒲浸制而成,“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菖蒲酒,可以延年,所以,宋人端午饮菖蒲酒,又叫“饮续”。
宋人,于端午之日,还互赠扇子,不知为的是哪般
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诗歌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唐刘禹锡《竞渡曲》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唐殷尧潘《端午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文秀《端午》
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