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二层面积是500平,其实是不太适合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生意,比如餐饮,可以考虑一些消费者主动寻求性较强的项目,比如一些早教培训、网吧等。如果是上下俩层共500平,先观察一个周边的环境,饭馆多不多,特色是什么?镇上人员消费水平怎么样?周边的人员买东西方不方便,旁边小学、菜市有没有?其次是做好自己的前期预算,比如饭馆的房租、添置的设备,买菜买肉、人员工资等一个月的开销,每天要卖多少钱。总之不管餐饮还是超市,要根据周边的环境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置定周全的计划,才能百战百胜。
【灵兽山】观点:便利店和餐饮店由于功能定位、需求满足以及运作模式的差别,它们的基因不同是两个物种。相对而言,基于即得服务的便利店,也仅仅是植入了即食类餐饮。餐饮店利润来自于菜品及翻台效率,菜品毛利远高于便利店商品毛利,要便利店如何给餐饮店延伸更高的盈利点?便利店的其他增值服务,由于餐饮店硬件和理念以及消费者习惯方面,也无法承载。
首先便利店餐饮和餐饮店餐饮有着不同的定性。便利店餐饮都是标准化的成品,通过蒸包机、微波炉、蒸煮机和电饭锅等将包子、便当、关东煮和茶蛋加热或制熟,烘焙也是置于恒温柜中。所有餐饮类都是即食品无需深加工,是标准化高效率的,这也符合便利店的即得性特征。
餐饮店的餐饮是需要煎炒烹炸,是通过厨师深度加工的菜品,既不是成品也不具有标准化。即使早餐店等小饭店,主营的油条、豆腐脑、包子和粥品也都是自制,如果进货经营就挣不到钱。
看本质,便利店餐饮其实是一种便民服务,在营业执照上也是便民服务类,而不是餐饮类,因为其不做深度加工,是剥离出来最简化的餐饮。餐饮店餐饮是个性化非标品,满足更多人的不同需求,盈利点来自菜品利润,当然也存在面馆这种相对标准化的餐饮店,不同的定性有利于理解为何餐饮的盈利点往便利店延伸的困难。
再看看两个业态盈利点是否有交集。便利店的盈利点包括商品差价、异业联盟服务利润、社区及社交电商类盈利点等,但最核心的是这些盈利点要集成为服务,才是便利店的竞争力。
商品差价的毛利远低于餐饮店菜品毛利,出现在餐饮店的也多是烟酒饮料类商品,其中大部分都是以餐饮店的组合品或者附属品出现,是个独立的体系和便利店无关,并且卖的一定比便利店贵,但消费者却能接受。
便利店的社区服务等盈利点,和餐饮的盈利点也没有可交集之处,相互之间异业联盟做流量共享也只是一种营销合作。另外,便利店社交电商类的团购等业务,餐饮店也无法操作,因为消费群体不同。
看本质,只有找到便利店能给餐饮店带来的价值点,餐饮店的盈利点才有可能向便利店延伸。但实际上从产品本身、从用户群体、从营销模式、从渠道连接四个方面,都没有更多的价值链连接,而仅有的烟酒饮料,餐饮店也不可能卖的和便利店一个价格。
餐饮店消费者是为了吃饭和享受,或者聚会,而不需要购物也少有即得性需求。餐饮店和便利店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有一点的餐饮需求,也被便利店以一种便民服务的方式承载。
看本质,两个业态提供了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不同的消费者。相对来说,便利店因为基于便利服务,通过这个定位来组织商品和服务,才有了不同种类的商品,比如休闲食品、日配面包、乳制品和牙膏洗发水,也有了咖啡、鲜食便当等即食品,因此便利店对即食餐饮的粘性更强。反之,餐饮店对便利店的商品和服务就是一种弱关系,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弱。
总的来说,便利店的餐饮服务,被称为鲜食即食产品更为合适,只不过比较丰富,并且没有餐饮店大餐饮的模式痕迹,事实上和餐饮店无关。而餐饮店盈利模式与便利店产品和服务,因为消费者不同,缺少价值关联。当产品和用户都不在一个轨道上,就不存在盈利点向便利店延伸的可能,只有两个业态为了共享流量而实施营销合作。
【灵兽山】观点:便利店+餐饮的确是未来趋势,并且这个模式就是便利店本来的样子。之所以觉得是发展趋势,是因为国内除了品牌连锁便利店,大部分夫妻店只是杂货店并不是便利店,这些店是没有鲜食品类的,这本来就是一种定义和认知的混淆。
本质上,便利店是生活的补充并满足便利需求,因此围绕这个痛点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可以考虑,而餐饮作为消费第一需求更具有这种能力。更重要的是餐饮中的鲜食品类具有非标准特点,非标特性在竞争中具有差异化的高利润属性。
无论从定位还是经营方面便利店+餐饮都是必然,否则门店迟早会被边缘化,仅靠低成本运作和标准商品的售卖,在激烈竞争和巨头逐渐下沉中是没法存活的,可以说具有餐饮功能的才是真正的便利店。
互联网提高了零售效率,也使消费者生活更加便捷,人们想要的很多都可以在网上购买,如果不是吃喝玩乐需要线下体验,去购物中心和大卖场的频率会更低。但即使到家服务可以30分钟达到也缺乏即得的便利性,而这些家门口、商务楼下、车站周边的便利店能解决很多问题。
便利店餐饮并不是传统意义的餐饮,主要是便当、冷热食关东煮、蒸包、现磨咖啡和烘焙等,这些鲜食品都有即食或加热即食的特点,本质还是便利性。现在人生活节奏很快,上学上班、商务谈判、午休用餐等,即食餐饮和咖啡等完全能够满足这种需求。
快节奏、即得性、便利性和离消费者近都是便利店的优势,而鲜食餐饮本就是最基础的消费需求,具有这个品类的便利店是在满足这种新消费转变,并且便利店最大的客群就是年轻人,而这个群体正是未来消费的主力。
普通的夫妻老婆店卖得商品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消费者熟悉的预包装商品,价格和功能也都很透明,完全处于同质化竞争中,同质化竞争不仅降低利润,事实上也是在违背满足需求的逻辑,因为顾客没有选择。
鲜食品和餐饮的本质一样,原料选择、生产加工和口味都不同,这种不具可比性就留出了餐饮的利润空间,而便利店的鲜食品也是如此。比如日系便利店的即食便当有多种,即使价格卖得差不多利润却不同。
日系和国内品牌连锁便利店不仅鲜食餐饮强大,近两年拓展方向已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推进,这些空白市场一直是夫妻老婆店的天下,在缺少强大对手时夫妻店没有鲜食品也能盈利,而低成本的运营也让其能够继续发展。
下沉市场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能力可能还不理想,但品牌连锁店对市场的教育能力很强,消费者必然很快就会接受,近期罗森便利在多地新店业绩连创纪录,也有很多规模庞大的本土品牌得到消费者推崇都是例子。
连锁品牌的鲜食盈利、规模化和市场影响力、阿里和京东等对夫妻店的数据赋能,使小店不是被击败就是被收编。没有鲜食餐饮,夫妻店或者私营便利店几乎不可能生存。然而最可悲的是,即使有了鲜食这个品类,私人小店也不一定能活下来,但顺应了需求和市场在差别市场有赚钱的机会。
便利店+餐饮其实就是日系便利店的标准配置,这个类型的便利店事实上更是一个餐饮店,因为盈利主力是鲜食餐饮,而不是预包装的酒水饮料。国内很多店还在将香烟当做不可或缺品,而很多外资零售是不能经营香烟的。
茶蛋也是鲜食品组合,但却是最简单初级的,而便利店鲜食品类是比较复杂的,尤其在产品组织筛选上是很有难度的。因此普通便利店即使经营了鲜食餐饮品类,大部分还因为没有精细化运营能力而竞争乏力。
便利店加餐饮是因为消费需求、零售转型、竞争盈利等多方原因,本质便利店卖的是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服务才是根本,鲜食餐饮就是最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