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用于确保食品安全食用,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各种技术,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对食品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副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按照检测技术来看,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方法多种,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污染物。其中一些最常见的方法包括微生物检测、化学测试、物理测试等;其中微生物检测用于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化学测试用于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化学物质,例如农药、除草剂和重金属。物理测试用于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物理污染物,例如玻璃、金属和塑料。
二、行业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预计2027年将达到1996亿元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近年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且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规模达到1355亿元。估计2024年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24亿元,并预计2027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1996亿元。
目前食品法定检测占据主要市场。数据显示,2022年在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上,食品法定检测约占61.7%,食品快速检测约占38.3%。
2、供给端:行业进入者逐步增多,2022年达到6808家
3、需求端:正在稳步提升,肉制品、食用油、乳制品等是主要领域
近两年来,我国食品制造企业数量恢复增长,对食品检测需求也随之上升。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企业数量约为8496家,同比增长了4.5%。到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企业数量为9860家。这一趋势也反映出我国食品检测行业的销量正在稳步提升中。
目前政府监管部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是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市场的主要客户群体。预计随着经济模式的创新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型商超、生鲜超市以及外卖平台为代表的网络食品消费平台等新型消费业态方兴未艾。
在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增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强化的背景下,加强商超等零售平台以及网络食品消费平台的食品安全检测是必然趋势,而传统法定检测无法满足新兴快消平台即时性的检测需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将成为主要检测手段。因此,此类新型消费业态的食品检测需求逐步释放,将成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的需求新动力。
与此同时,随着个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走进家庭指日可待,消费者市场的扩张将成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下一个增长爆发点。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乳品、肉类、水产、粮油及水果蔬菜等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对应的种养殖环节以及食品流通过程。其中肉制品、食用油、果蔬茶和乳制品领域是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应用领域,合计占比52.5%。而在这其中,肉制品占比最高,高达18.2%。
肉制品方面:
肉制品是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调味等加工处理而制得的熟肉制成品或半成品。近年来,中国肉制品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受益于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等因素的推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肉制品行业市场规模达到约2.0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0.07万亿元。这一增长趋势显示出我国肉制品市场的强劲动力和巨大潜力,这也给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带来了广大的需求市场。
食用油方面:
食用油即人体可食用的油,也称为“食油”,是指在制作食品过程中使用的,动物或者植物油脂,常温下为液态。食用油可以提供人体所需能量、脂肪酸、微量营养成分等,有益于人体健康,不同食用油有不同营养特点。
食用油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其消费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并在国家食物安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保障其供给安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内产量供给来看,2020-2022年受疫情影响,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整体下降。2022年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为4881.9万吨,同比下降1.8%。到2023年由于疫情影响逐渐消退,产量有所回升。经统计,2023年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约5160万吨,同比增长5.7%。
从市场需求来看,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油脂加工技术的迅猛提升,食用植物油以安全健康、易加工存储的特性,受到消费者更多的青睐,也逐步代替了动物油成为主要的消费用油。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消费水平提升以及“减油、减盐、少糖”等健康消费理念广泛传播,推动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逐渐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食用油消费量约为3908万吨,同比上升4%,同比上升4%。其中大豆油是我国最主要的食用油品种,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乳制品方面:
尽管如此,但目前我国居民奶制品的摄入量仍然偏低,人均饮奶量仍不足世界人均消费量的1/3,不足亚洲人均消费量的1/2,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导的每日300克的摄入量,在2020年仍有超过20%的孩子没有科学食用乳制品。可见未来我国乳制品市场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也给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带来广大的需求市场。
三、行业利好因素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近年来国家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断加强政策支持。例如《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规,对食品安全检测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了行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要求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自检,并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这直接推动了食品检测市场的发展。
2、人均可支配收入与食品消费量提高为行业提供保障
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我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18元,同比增速6.1%。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居民收入的增加,对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从而使得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显著增长。数据显示2019-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从6084元增长至7,983元。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食品消费量的提高将推动食品加工工业的蓬勃发展,将增加快检产品的检测用量,为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3、新消费业态食品检测需求将逐步释放
一方面商店、超市、网络消费平台等潜在检测需求逐步释放。随着经济模式的创新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型商店、生鲜超市以及以“饿了么”、“美团”为代表的网络食品消费平台等新型消费业态方兴未艾。在民众食品安全意识增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强化的背景下,加强商店、超市等零售平台以及网络食品消费平台的食品安全检测是必然趋势,而传统法定检测无法满足新兴快消平台即时性的检测需求,快速检测将成为主要检测手段。因此此类新型消费业态的食品检测需求逐步释放,将成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的需求新动力。
另一方面“网红食品”孕育着巨大潜在检测市场。随着互联网购物的兴起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网购”途径购买食品的频次和花费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网上零售额累计值为154264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174亿元,同比增长8.4%,占社零总额27.72%。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2%。
2024年上半年我国网上零售额7.1万亿元,增长9.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96万亿元,增长8.8%,占社零总额25.3%。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8%。
而食品网络零售额的快速增长催生了一大批“网红食品”的诞生,这些食品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宣传和销售,存在监管难度,并有较多的质量和安全隐患。例如,部分急速发展的“网红食品”有品牌、无工厂,或以“贴牌生产”的加工方式赚快钱,使得“网红产品”成为食品安全与食品欺诈的“高发地带”。因此,未来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对健康食品、安全食品的需求日益提高,我国“网红食品”的检测需求将为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4、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与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发展
近年健康理念的转变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行业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一方面,各类食品制造商及经销商为满足市场需求,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将主动加强自身产品检测,避免产品质量风险,从而扩大了食品快检企业的客户规模。另一方面,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食品快速检测可以帮助消费者选择安全放心的食品,提升消费者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这也为需求的增长提供了支持。目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涵盖了色谱技术、质谱技术、光谱技术等高精度分析检测技术,以及新型检测技术如免疫分析、生物传感器、高通量测序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应用,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四、行业竞争情况
全球方面,食品安全检测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市场集中度较高,目前由美国IDEXX(爱德士)、CHARM、Neogen和比利时的Unisensor等一批著名的跨国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
国内市场,食品安全检测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因此现阶段还属于新兴产业,检测场景、待检物质复杂,行业集中度较低。预计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检测技术的不断创新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大型检测机构将凭借其技术实力和服务质量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而中小型检测机构则需要通过差异化竞争和特色服务来赢得市场。同时行业整合也将加速部分实力较弱的检测机构可能会被兼并或淘汰整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目前国内食品检测机构主要包括三类,分别是国有检测机构、外资检测机构和民营检测机构。其中得益于其官方背景和公信力,国有检测机构在食品安全检测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同时一些外资检测机构如ALSLimited、IntertekGroupPlc、SGSGroup等也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此外随着国内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检测机构也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五、行业发展趋势
1、技术逐步向更快、更准、更简便的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将朝着更高效、更精确、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新型检测技术和设备如生物传感器、免疫分析、高通量测序等逐步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大大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也将更多地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实现检测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分析,进一步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此外现有的胶体金免疫层析、酶联免疫、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生物传感器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先进技术逐步落地并将进入应用阶段,前处理技术也更加便捷、多样。总体而言,我国食品安全快检技术逐步向更快、更准、更简便的方向发展。
2、检测服务范围拓宽带来更多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
3、行业转型势在必行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食品检测行业的竞争也是日益激烈,转型势在必行,任重道远。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市场广阔,行业发展快速,但由于食品检测主要依赖人工,人均产出不高,自动化水平有限,尽管对检测质量的要求极高,但行业的发展依然受到了阻碍。因此,为了推动食品检测实验室的发展,需要引入高度集成、可定制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解决方案,提升食品检测效率和质量。
4、绿色环保型检测设备受青睐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策的推动,绿色环保型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将成为食品安全检测市场的主流产品。这些设备不仅符合环保要求还能降低能耗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绿色环保型检测设备将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WW)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核桃产量达到593.46万吨,同比增长9.83%,与2012年的197.96万吨相比,10年间增长了约199.79%、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6%。2023年我国核桃产量为586.6万吨。
目前养元饮品、椰树集团、承德露露、达利食品、维他奶国际是我国植物蛋白饮料市场头部企业。其中养元饮品占比最高,市占率为23.60%;其次是椰树集团,市占率为15.80%;第三是承德露露,市占率为8.50%。
得益于消费者对泡椒凤爪的喜爱和需求增长,以及在产品创新、包装改进、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发展,我国泡椒凤爪市场规模保持增长态势。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休闲零食凤爪行业规模从2018年28亿元增长至2022年35亿元,对应年复合增速为5%。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及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方便快捷、美味可口、产品多样化的卤制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我国卤制品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18-2021年我国卤制品行业规模从2330亿元增长到329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29%,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051亿元。
榨菜主要应用于下饭/馒头、煲汤/做菜、休闲零食等主食场景,近年在烹饪、休闲零食等场景持续渗透。根据数据显示,下饭/就馒头在榨菜行业应用份额占比65.1%。
具体从消费规模来看,按零售额计,我国溯源燕窝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人民币25亿元增长至2022年178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536亿元,2022-2027年CAGR将达到24.7%;非溯源燕窝市场规模在2022年达到252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385亿元。
调味酱作为日常烹饪的必需品,其市场需求量及产量表现出高度稳定性。2015-2023年,我国调味酱产量由361.49万吨增长至444.38万吨,我国调味酱需求量由225万吨增长至313.3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