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酒类行业呈现集中化发展、结构性增长的主要态势。2019年,全国酿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129家,完成酿酒总产量5590.1万千升,完成营业收入8350.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611.7亿元;至2022年,全国酿酒行业规上企业1756家,比2019年减少373家,降幅17.5%,完成总产量5427.5万千升,降幅2.9%,完成营业收入9509.0亿元,增幅13.9%,实现利润总额2491.5亿元,增幅54.6%。
7月24-25日,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第七届第五次理事会在郎酒庄园召开,基于以上数据,结合一线调研,大会对酒行业新阶段的经济规律进行了研判。
一、产业发展情况
(一)产业加速向优势产区、名优品牌集中。以白酒行业为代表,2019年至2022年,全国白酒产量由789.5万千升,降至671.2万千升,连续三年下降,降幅达15.0%。与此同时,核心产区产量却大幅增长。贵州仁怀产区白酒产量,由2019年的29.7万吨(含茅台酒3.1万吨和茅台系列酒3万吨),增至2022年的41.2万千升(含茅台酒5.68万吨和茅台系列酒3.50万吨),增长38.7%;贵州习水产区白酒产量,由2019年的6.2万吨,至2022年突破15万千升,增长141.9%;四川泸州产区产量,由2019年的196.8万千升,增至2022年的218.2万千升,增长10.9%。
二、存在的问题
(二)厂商结构失调。在上个产业周期内,行业发展仍以厂家为主导,决定市场的发展节奏与发展方式。包括提价和增量、开发贴牌产品、扩大渠道招商都是厂家主导型的发展方式,根据上游酒企的意愿和规划,决定市场发展的节奏与方式。在此过程中,经销商的能动性与价值性没有充分体现,经销商的市场洞察和行业引领未能充分发挥,导致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错位,渠道压力与消费实际相矛盾,酒类价值与公众认知脱节。厂强、商弱,这种结构性失调,是酒类优势品牌高度稀缺、厂商发展规模和水平差距明显等种种因素使然。而随着酒业进入以消费为主导、以市场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酒类厂商关系将趋向共生、共优、共强的平衡状态。
三、产业发展趋势
(一)文化建设引领。从历史规律看,酒业调整往往伴生新动力。本世纪初,酒业在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困境中,释放产品力和营销力;2012年,酒业顺应中央八项规定等政策要求,实施转型,释放品牌力和品质力,在未来发展中,文化,将是酒业发展关键动力。“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于酒业未来发展,这既是指导方向,也是核心路径。包括酒类历史文化的传承、品质文化的推广、消费文化的创新,都是扩大酒类消费群体、激发酒类消费活力的关键之举,将酒类文化与民族文化、时代风尚、消费价值融会贯通,将是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唯有文化先行,品牌才能领跑于市场,唯有文化先行,行业才能雄起于世界。
(二)价值体系创新。酒类消费的提振和扩大,将依托酒业价值体系的全面创新,包括产区、老酒、年份、香型等酒类价值要素,将接轨国际,通过全面构建标准化、科学化、市场化的价值体系,从而助推消费的提质、增量。在此过程中,要求酒业科研工作与市场工作紧密配合,以市场定向科研,以科研赋能市场,把酒类价值的科学内涵,充分转化为市场化的表达和传播,影响消费者心智。当前市场,一些洋酒动辄上万元,公众认为是合理的,认为是价值的体现。而我们的高端产品远未到这个价格,却屡屡招致争议。改变这种认知,提升酒业高端价值的市场认同度,有必要从价值体系的创新做起,从酒业价值公信力的市场化做起。
(三)酒商做优做强。以市场、消费为酒业未来发展重心,加强酒业文化和价值的市场化、社会化水平,酒类经销商责任重大、使命重大,酒商企业的做优做强,将是必然趋势。具体到方向上,酒商做优做强,包括“上游化”发展,布局酒类生产,打造自有基地和自主品牌;包括“C端化”发展,向新零售市场转型下沉,压缩环节成本,直接连接、服务和影响消费用户;包括“连锁化”发展,发挥大商的品牌、管理、组织优势,通过标准化模式整合经销商,构建区域性、全国性连锁网络。包括“资本化”发展,一方面是寻求机会上市,一方面是对外融资,借助于资本的力量,扩大竞争优势,推进酒类流通的进一步集中化发展。
转自德阳市经信局
主管单位:四川省绵竹市人民政府主办单位:绵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