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中酒协发布“中国酒类产业知识产权报告”。在报告中,公开了中国酒类产业知识产权调查结果,总结中国酒类产业知识产权现状,并对更好推动酒类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出建议。现摘取报告中关于近三年商标保护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报告显示,相较于普通白酒企业,头部名酒企业面临商标侵权更严重。
在2020年至2022年的统计中,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剑南春、古井贡等一线名酒企业的商标保护案件高居榜首。
细分到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又各有侧重:
在行政保护方面,2021年的行政处罚案件要远高于2020年及2022年。
酒类产业因遭遇知识产权侵权而被施以行政处罚的案件,2020年共442件,2021年共805件,2022年共532件。
茅台、剑南春、汾酒、西凤等酒企在2020-2023年遭遇侵犯商标权的案件数量,与三年行业商标侵权案件总体的数据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五粮液、郎酒则表现的与趋势不同,这些企业在2022年的案件数量明显高于前两年,这与企业在2022年加大对自身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关。
报告认为,民事诉讼案件呈断崖式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受疫情影响,侵权案的受理和审理数量都大幅下降;此外由于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很多以侵权为业的小企业陷入经营困难,侵权现象相对减少;再加上酒类大企业降本增效,对主动维权的意愿相较之前减弱。
在头部企业中,泸州老窖、古井贡、剑南春启动的民事诉讼案数量较多,说明这些企业被侵权的特点,更倾向于采用民事诉讼的方式进行维权。
在刑事保护方面,刑事案件数量也呈现逐年下降且幅度较大的趋势。
2020年,公诉机关提起公诉共1523起,2021年下降至520起,2022年共81起。
头部企业中,五粮液、茅台、剑南春、泸州老窖和古井贡对侵权行为采取了更多刑事保护,这也证明头部名酒企业面临的侵权行为相对更严重。
在酒企提高维权意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商标维权仍面临较大困难。
其次,行政处罚力度和民事赔偿数额目前仍然偏低,不能起到震慑作用。不过,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民事诉讼中已有企业积极主张惩罚性赔偿,打击恶意侵权人,越来越多得到了法院支持。
加上互联网一直是侵权高发区域,随着新兴直播平台带货等形式的出现,网络侵权出现新变化,也增加了网络维权的难度。
最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跨区域、链条化、产业化的特点明显,在这一类案件中,侵权人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不仅涉及区域广,手段也极其隐蔽,加上刑事案件入刑较为严苛,造成大量侵权案难以入刑,对权利人尤其是名酒权利人的维权不利。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