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马茶叶此次折戟,也算意料之中,公司在今年3月1日平移深交所审核获受理,此后就一直卡壳,迟迟无法进入问询环节。根据正常流程,深交所会在受理后20个工作日内发出问询函。这样,八马茶叶成为近期继老乡鸡、德州扒鸡之后失利的第三家餐饮和生活服务类IPO。
八马茶叶起初是最被市场看好成为A股“茶叶第一股”的公司,但其资本市场梦前后历经十年,却屡败屡战,最终铩羽而归。2013年以来,公司曾先后三次冲击深交所,第一次是中小板,第二次是创业板,第三次是主板,几乎轮个遍,但均以失败告终。公司仅在2015至2018年有过三年短暂挂牌新三板的经历。
八马茶叶对上市如此执着实际上也是无奈。早在2012年10月,公司就曾与和谐成长、南海成长、天图兴华、天玑星投资等机构达成增资、股权转让协议、股东协议等,前述协议中包含了对赌条款。
十年上市路梦断
8月28日,老乡鸡IPO折戟,彼时中国基金报就报道:老娘舅、德州扒鸡、幺麻子食品、毛弋平化妆品、认养一头牛、八马茶叶等餐饮和生活服务类公司IPO审核集体进展缓慢,前景难料。目前看,德州扒鸡在9月25日撤回材料,审核终止,而仅过了3天,八马茶叶就步了后尘。
八马茶业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全茶类全国连锁品牌企业。招股书的披露来看,公司虽注册在深圳,但实际控制人王文彬、王文礼、王文超、陈雅静及吴小宁,均来自茶文化盛行的福建泉州。其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前述股东与福建当地知名企业七匹狼、安踏、高力控股之间都存在联姻关系。
本次发行前,上述五名实控人共持有公司62.8%的股份。
八马茶叶追逐资本市场最早是在2013年,前后十年共三次冲击深交所,均以失败告终。
2013年公司首次提交招股书,冲击中小板,但2014年被否,此时恰逢新三板火热,公司转而在2015年选择暂安新三板。三年后,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八马茶业最终在2018年主动从新三板摘牌。
摘牌后公司沉寂了三年,于2021年4月第二次冲击深交所,这次选择了创业板,但公司极低数量和占比的研发费用和研发人员,始终绕不开是否具有创新属性以及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的问题,而行业分类也是困扰公司的一大因素。其最终在2022年5月撤回材料,第二次冲击深交所失败。
撤回后几个月,八马茶业于2022年9月第三次提交招股书,这一次拟冲击深市主板,并在2023年3月全面注册制后平移深交所审核,但始终未收到交易所问询。公司在今年6月公告主动中止审核,原因是更新财务资料,但最后市场等来的不是最新版招股书,却是第三次撤回上市的申请材料。
到底属于什么行业?
在八马茶业2015年挂牌新三板之时,公司一度将自己定位为“精制茶加工”企业,看上去是一个制造型企业;而到2021年冲刺创业板时,公司又摇身一变,成为“零售业”企业,这无疑偏向贸易类,公司基于经营模式及销售渠道所选取的可比公司包括良品铺子、三只松鼠、品渥食品、来伊份等。
但这直接牵涉一个问题,一家零售企业到底有多少创新属性?是否符合创业板“三创四新”定位?从一开始深交所上市委就对此充满质疑,三次问询有两次都抓住这一问题。
从研发费用来看,2019至2021年,八马茶业分别只有570.22万元、328.01万元和664.12万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仅为0.56%、0.26%和0.38%。反观销售费用,同期分别达到3.58亿、4.29亿和5.76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35%、33.85%和33.04%。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是研发费用的87倍。研发人员来看,前述三年公司分别只有10人、11人、11人。
第三次冲上市转战深市主板,八马茶叶继续了“零售业”的定位。
对赌协议遭拷问
公司孜孜不倦追求上市背后,是与多家创投类乃至券商机构存在对赌协议。
2012年10月,公司为引进机构投资者,与和谐成长、南海成长、天图兴华、天玑星投资达成增资、股权转让协议、股东协议等协议,前述协议中包含了对赌条款。
广发证券还称,“本公司确认所持有的八马茶业股份权属清晰,本公司与八马茶业及其八马茶业实际控制人不存在任何争议、纠纷”,上述股份回购事项终止。不过,随着此次八马茶叶IPO终止,对赌条款会否有恢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