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学生学会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从而培养写作和语交际的能力。
2、通过漫步古诗苑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精髓。
4、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学生要多积累一些古诗词感悟诗情感。
学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2.选择在朗读、音乐、绘画、语言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给他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教学实录:
一、感受古典,知情导入
师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宝典,是一朵瑰丽的文学奇葩,其中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卷帙浩繁。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一路采撷芬芳的花朵感受古典,品味古典共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意趣盎然、漫步诗苑
(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1、师:首先进行――分门别类辑古诗,请同学们将准备好的经典句展示给大家
2、教师将全班男、女同学分成两个大组辑录古诗。
3、教师先请两组各派一位代表上台抽签,根据他们抽到的内容,以组为单位集体竞背。
A类:
(1)请说出“初唐四杰”的名字。(2)积累四首山水田园风光内容的古诗。(3)唐代哪两位诗人被称作“诗佛”、“诗鬼”?(4)积累六句春夏秋冬内容的古诗句。
B类:
(1)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谁?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是谁?(2)积累六句风花雪月内容的古诗句。(3)宋代词坛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是谁?(4)分别积累四首离情别绪内容的古诗(涉及内容较丰富,有道是“功夫在诗外”,它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累积水平,还能较好地体现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踊跃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绘声绘色讲古诗”。
师:古代不仅流传了许多诗文名篇,更留下了不少诗人的趣事佳话哪些同学能为我们讲讲诗中的故事吗?
师:不错,哪个同学愿不愿意挑战他?
生乙:我也来个一个: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利用火攻,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六百多年后,唐朝的杜牧,漫步在这个古战场,已经丝毫感觉不到当年大战来临的紧张。诗人感叹时光弄人,写下了这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生丙……
(故事后的相机朗诵是非常重要的,读出韵味、节奏、意境,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三分诗靠七分吟。”只有好的诵读才有好的感悟。走进诗人的心灵,理解诗人的情怀。)
(三)展我才情绘古诗
1看画配诗,根据事先准备的画,根据你的理解给每幅画都对上一首很有名的古诗老师先出示图片,猜古诗句子,根据画面中的意象说古诗。
(给没有任何提示与说明的画面配上古诗,难度稍微加大,但能检查学生积累古诗情况2读诗配画,学生朗诵诗歌,让“小画家”在仔细体会诗的意境上台来为我们绘画。)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再让学生出示自画,并说明此诗句是什么?再简略说一下自己的感悟。
(让学生展示个性,到讲台前出示为自己喜欢的诗句配上的画面,提高学生,让学生在画中体会古典诗词优美意境)
(优秀古典诗歌其独特的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一首意境深远的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的诗意广阔寥远,清新幽雅,意境深远;有的诗鸟语花香,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竟境浑厚。)
(四)、醉听花月唱古诗:
1.让同学自由的唱,用现在的歌曲,给古诗配曲来看。(如《虞美人》、《相见时别亦难》、《明月几时有》等)
2.学生自编曲唱,同桌交流。
3.集体唱《明月几时有》也可师生同唱,结束全课
(音乐配曲唱,诗曲艺术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古诗教学意境朗读想象背诵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一般都很棘手,学生也感到很难领会。古诗结构严谨、抽象难懂,而且情景交融,含义深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多数是优美的绝句,有的寓意深邃,有的寓于哲理,有的寄情山水……指导学生阅读这些诗篇,可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语言,陶冶他们的情操,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对照图画,感知诗意
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图资源”。例如,在学习《登鹳雀楼》时,让学生观察图,猜猜诗人站在哪里,图上画的什么景色,诗中又写了什么景色。
二、想象意境,诱发诗情
在古诗教学中,再现意境是关键。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教给学生以分析景物入手再现意境的方法,使之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图画,再逐步去品诗情,理解诗中深刻的内涵。
1.启发学生想象诗所反映的生活图景。例如:孟浩然的《春晓》,描写了春天雨后早晨的景象,画面优美。诗人写景不总像一般人那样直接写眼中所见之物,而是通过耳中所闻、脑中所想去描绘,颇有新意。诗的第一句“不觉”二字就需要引导学生好好思考,因为这一句说明诗人夜里睡得很酣畅,醒来不觉天已破晓。
2.启发学生想象诗人是怎样想象的。诗人在反映事物时,往往运用形象的思考,把想象中的事物拿来比喻所要反映的事物。因此,讲比喻时要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讲比喻的。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三、四句描写了瀑布的奇特、壮美的气势。第四句则借助艺术想象,用新颖的比喻,描写瀑布凌空而下,半洒云天,“隐若白虹”“忽如飞电”的壮观。要理解瀑布倒流似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就需要想象。从三千尺高处猛然笔直地奔泻而下的瀑布和从天的最高处流落到人间的银河,不仅外形相似,而且都具有壮美的特点。诗人用一个“疑”字,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写得十分传神。
3.让学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或诗中人物,创设诗歌所表现的艺术情境,让学生直接进入诗歌意境。如《赠汪伦》、《小儿垂钓》等。
古诗不仅仅是风花雪月、文学遗产、语言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精神,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要使学生弄懂诗句的意思,而且要使学生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走进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
三、引导巧背,实现“量”变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古人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1.据意背。这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方法。如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学生背起“花”的诗,有《题》、《海棠》、《卜算子咏梅》等;背起“言志”诗,有《石灰吟》、《无题》等;背起“写景诗”,有《春词》、《西湖》、《山行》、《归田园后》等;背起“送别”诗,有《黄鹤楼》、《别董大》、《赠汪伦》等;还有劝勉诗《劝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使他们分类清,背诵多。
四、指导朗读,尝音乐美
1.通过朗读,需要芳香的音韵来传扬美的旋律。没有哪首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古诗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现诗中自然节奏和生活节奏。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写夫妻之间的无奈与期盼,用巴山、夜、雨、秋池几个不定性的意象组合,创造了大量的意义空白。在夜深人静时,红烛摇曳之下,与妻临窗而坐,如胶似漆,倾诉思念。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辩用语感,掌握顿挫,抓住“池、时”的韵律和节奏。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诵读时宜用思念悲伤的心情和柔和的节奏的节奏。
2.放声朗读,使内容在情感中具化。“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料。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需要学生大声朗读。
五、引导感悟,受到教育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受到思想教育。例如李绅的《锄禾》,首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写夏日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给禾苗锄草、松土,明为叙事,实则抒感,寄情于事,使学生知道农民种田是非常辛苦的。第二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使学生明白,由于农民在烈日下“锄禾”的辛苦劳动,才有这“盘中”香喷喷的饭,农民流了多少汗水,才换来“粒粒”宝贵的粮食。从而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实意义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她所蕴涵的丰富艺术魅力征服了古今中外的人们,她在语文上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凝练的文字形式也给人们带来了启迪。小学语文教材中越来越多的选编内容充分说明编者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因为,古诗歌的学习既是对几千年文明中华的传承,也对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和素养有极大的提升,当她和日益繁复的现代文明相结合时,非但不会产生冲突,还让人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收获到美的享受,开阔了眼界,荡涤了灵魂,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谈谈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歌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学习古诗词培养学生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处意识,
二古诗词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从而提升对文学的兴趣。
三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力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论文摘要:北宋文人集会盛行,集会诗数量巨大。北宋集会诗歌以人文题材为主,诗中充满人文意象,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旨趣。这是由宋代文人的生活环境、活动方式、审美趣味决定的。集会创作受逞才争胜意识影响,往往“以学问为诗”,着力于立意、用韵、用事,是典型的文人之诗。集会诗不但反映宋诗的典型特征,而且是对北宋盛世文化成果的生动记载,呈现了北宋雅文化的特质。
赵宋王朝承继、完善唐代的科举制度,又实行崇儒尚文的国策,使得北宋文人群体进一步扩大。群体意识的增强,以及人口密度增加,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文人群体彼此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其突出表现:北宋文人集会活动的规模和频率大大超过了前代,不但盛行于京城宫廷,而且蔓延到地方;集会主体包括从公卿大臣到举子书生的文人群体的各个层面,雅集几乎成为宋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的精英分子,北宋文人既有身为精英的身份意识,又实实在在过着精英式生活,他们基于崇雅观念追求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把琴棋书画、茶酒诗赋、风花雪月的生活环境和活动方式定型为一种雅化生活范式,而文人群体的诗酒文会正是这种生活范式的复数集合。具有社交娱乐性质的集会对于宋人尤其是北宋文人群体来说,更主要是文艺创作鉴赏之会、友人谈谑相乐之会,文质彬彬,格调高雅,不但汉、唐逊色,元、明、清也望尘莫及。显示了宋代士大夫作为一个社会集体,在群体人格、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生活方式方面的独特风貌。
一
在北宋文人集会的文雅特质影响下,集会诗歌也呈现出相应特征。翻检北宋文人集会诗歌,可知人文题材是集会诗表现的主体,它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三,北宋文人登临游观,吟咏自然时,往往赋自然物以人文精神,如梅、竹、茶、月等自然意象都被赋予人文内涵,成为一种人文符号。这是不同于前人的。前人对自然物的把握,重外在感官经验,诗歌则极物写貌。宋人除了感受,还通过文化典籍和思致对自然物进一步探究、诠释,诗歌注重阐发自然物象内在的精神意蕴。如咏茶云:“茶品众所知,茶德予能剖。烹须清泠泉,性若不容垢。味回始有甘,苦言终验久。”“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又“玉泉吟鼎月隳轮,姑射风标两絶尘。”咏月云:“千里玉绳断,万顷金波开。为我清皮骨,怜我兀尘埃”。咏梅“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从来不染埃。”如咏菊“虽惭老圃秋荣淡,且看寒花晚节香”;咏琼花“不从众格繁,自守幽姿粹。”咏泉水“林泉不较为生厚,名节犹希到死香”;咏竹“丹心自觉同高节,青眼相看似故人。不染嚣尘终冷淡,饱经霜雪高精神”等等,诗歌赋予自然物一种德性,将高洁、脱俗等人文精神贯注其中。诗例甚多,不拟赘举。
综上所述:宋代集会诗以人文题材为主,诗中充满繁富的人文意象,体现宋代文人深厚的人文旨趣。这是由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环境与活动方式,以及养成的审美趣味决定的。在崇文风气下,宋人普遍好读书,不仅书香门第“万卷藏书宜子弟”,即使村野间也是“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因为以读书为基本生活方式,通过典籍来建立与古今、万物的认知和联系,北宋士大夫对人文世界的喜爱渐渐超过了大自然。如欧阳修晚年以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号为六一居士,“华阳杨褒,好故博物,家虽贫,尤好书画奇玩充实中橐。家姬数人,布裙粝食而歌舞绝妙”。他们精心营造一种文化和艺术的氛围,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诗意化了。正如赵希鹄《洞天清录集》所描述:“殊不知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尝见前辈诸先生多蓄法书、名画、古琴、旧砚,良以是也。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文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瑞研岩泉,焦桐鸣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谓受用佳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阆苑瑶池未必是过。”
二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指出:“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虽有疵病之意,但“以学问为诗”的确是宋诗最显著的特质。北宋文人认为:“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而集会上正是力求争胜之所,集会诗也多是争胜之作,因此“学问为诗”的特点尤其突出,它主要体现在诗歌的用意、用事、用韵三个方面。
如前所述,集会上作诗,参与者不可避免的存在一种竞技炫才心理,故力图立意新颖,议论精辟,以新人耳目。尤其是同题共作,或彼唱我和的情况下,若对原唱之意不能有所阐发,或是另出新见,而沦为人云亦云、异口同声,就不免失败了。如关于王昭君事迹的唱和,王安石曰“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欧阳修曰“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关于崇徽公主手痕的唱和,刘敞云:“君念平城三百万,谋臣奇计已堪休”,欧阳修云“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曾与国谋”,之所以高出众作,皆因议论抑扬曲折,显示出更深刻的识见。而这些杰出的见解、器识勿庸置疑是有深厚文史学养为基础的。
在这种诗歌审美意识和竞技心理的影响下,集会创作的用事也就变本加厉了。如李复有《上巳成季召会于西溪会上赋诗须多韵仍用故事或旧诗十事已上未终席而成违者浮以三大白罚者四人予与成季免焉》诗,从诗题可知,文人们已把故事、旧诗作为写诗的素材库,甚至变成诗歌的主要内容,“资书”成了作诗的重要途径。
当然,以人文题材为主的集会诗也会有内容琐屑、笔墨游戏之作;以学问为诗的手法在往复唱酬中也会造成诗歌用意深折、晦涩难解,堆垛故实、因韵害意等负面影响,但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我们能够意识文人集会诗歌的价值并不在于创造了或发展了几种表现手法,取得了多大的艺术成就;作为一种类型诗歌,它最全面的展示了北宋文人群体高雅文明的日常生活画面,集中反映了北宋文人游心翰墨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旨趣。邓广铭先生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由于文治国策和百年承平,以书籍为载体的人文精神产品的高度积累已经超越了其他时代,文化活动的多方面展开和创新在北宋中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集会诗是士大夫群体笔下对北宋盛世的文化成果的生动记载,通过它有助于我们今天认识了解北宋雅文化的特质。
[1]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朱弁.风月堂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韩琦,李之亮.安阳集编年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0.
[4]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5]王辟之.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赵希鹄.洞天清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严羽,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9]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0]何溪汶.竹庄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苏轼,王十朋.东坡诗集注[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黄庭坚,任渊.山谷内集诗注[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5]李清照,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