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三届“国际茶日”。茶起源于中国,风行于世界。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省,我省茶产业可谓历史悠久,诞生了如隶属于开封市供销合作社的王大昌茶庄等诸多茶商老字号。他们栉风沐雨苦心经营,才让中原茶香飘海内外,赢得了世人经久不衰的赞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大昌茶庄,透过袅袅茶香,共同感悟他们弥足珍贵的创业精神,一起品读中原茶人的百年奋斗史。
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张留根到王大昌茶庄调研指导
在中原大地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八朝古城开封,在现代商场林立的鼓楼街,坐落着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没有人能说得清从这条街上走出了多少闻名遐迩的老字号,仅是那一块块牌匾就足以让路人驻足仰望,回溯其遗韵绵长的兴衰起落。王大昌茶庄就是这样一个走过艰辛、走过辉煌,而今依然鲜活地保留在古城人民心中的百年老店。百年茶庄,几经变迁,但古朴依旧,品质依然。许多上年纪的老开封茶客,依然言必称“王大昌”。
一位传奇创始人
开封王大昌茶庄坐落于开封市鼓楼街52号,隶属于开封市供销合作社果品总公司。这座建于民国初年的两层小楼以深绿色为基本色调,体现了茶叶特色。匾池中间书有“王大昌茶庄”几个大字,笔力遒劲,十分醒目。提到这家老茶庄,就不得不提到其创始人王泽田。
王泽田,河北省冀县人,早年为北京大栅栏元昌茶庄学徒,后在北京经营行商,贩运茶叶,前后二十余年,获利甚丰。1913年,王泽田经友人介绍与同行王仲岭合作,筹划开设茶店。此时王泽田虽已发迹,但无力同京津老字号竞争,乃决定逐鹿中原,避却强大对手到开封另立门户,遂聘王仲岭为经理前往筹办。时隔不久即在开封鼓楼街路南,于1913年旧历七月二十六日开业。王泽田取王家世代昌荣之意,定店号为“王大昌茶庄”,招收学徒共计20余人。
1913年王大昌开业前,开封已有“义利成”“德元昌”“公利益”“闻妙香”等多家茶庄。这些老茶庄创办早、名声大,且均具经营手段。王大昌茶庄欲在开封站稳脚跟,势必与同行展开激烈竞争,涉足茶业已久的王泽田自然深明此道。于是,王泽田便在开封施展了不凡的经营手段。
当时,开封同业一向自天津、北京、周口(因当时交通不便,周口濒临淮河水路码头,因而形成茶叶加工集散地之一)等地进货,再经中间商转手购得,成本甚高。王大昌则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直接从产地选购,并在福州自设工厂加工窨制,成本自然低廉,这是利于竞争的先决条件。
一套智慧经营方略
王大昌茶庄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一定机缘手法。
王大昌茶庄的经营特色主要依靠资金实力,以“直接采购”“自己设厂加工”“前店后作”“批零兼营”的经营方式,争得了市场的绝对优势。
茶叶的特点是季节性强,品种繁多,地区性差别大,采购和加工是关键。每年清明节前后新茶上市之际,经理王泽田亲赴徽州、黄山、屯溪、六安、杭州等名茶产区采购新茶,运往福州加工窨制花茶。每年派往福州人员二至三人,作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多由经理亲自前往指导,在福州当地聘用的制茶工人均系专职人员,以利于制茶技术的研究、改进和不断提高。王大昌茶庄对茶叶质量总是精益求精,同时注重成本核算,以求得产品有较好的质量和较低的成本。
王大昌茶庄前店后作,后作俗称“货房”,负责茶叶的“再加工”和茶叶储存保管。王大昌茶庄将福州茶厂运来及采购来的茶叶作为原料,按照成本、利润、质量和销售价格,拼配成不同档次的成品茶,投放前店销售。其中,部分绿茶(亦称素茶)要经过筛、簸、拣、烘等多道工序,才能拼配一个品种,而拼配好的品种须先按配单拼一小样送交经理品评、审核,由经理确定后方能正式生产。
货房拼配茶叶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虽然全国同行均有共同做法,但由于技术不同、条件不同,其拼配的成品茶必然有外形和内质差异。因而,“货房”这个要害部位都是对外保密的。王大昌茶庄对成品茶的拼配要求是不仅要达到色、香、味、形俱佳,还要高于他人一等,这是争夺市场的首要因素。
前店销售除讲究货色质量外,也注重品种齐全。王大昌茶庄尤其注重茶叶品类的丰富,仅花茶类的“花香片”“花大方”就有二十几个品种,“杭州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祁门红茶”“九曲红梅”“福建白毫”等更是可达40~50个品种,并备有大小规格的彩色印铁茶桶,均印有店名字号,以供馈赠亲友者选购。包装用纸也很讲究,当时是现卖现称,茶叶包装多用双层纸,高档茶则用三层包装,以保持茶叶香气。外层包装均印有“王大昌茶庄”醒目字号及茶叶商品宣传,且均以木板自行打印,以此开创自己的品牌。
王大昌茶庄在经营中除以上诸多因素外,加之优良的服务态度,如营业员站柜台接待顾客都是先打招呼,来有迎言,去有送语,先售货后收钱,对顾客恭而敬之,不使顾客产生“店大欺客”的感觉,使王大昌争得了市场的信誉,闻名省内外。其业务逐步发展,近至省内豫东豫北,远至省外的菏泽、曹县、兖州、泰安、西安、兰州等地。
王大昌茶庄总经理左增伟察看茶树长势
一曲百年变迁长歌
王大昌茶庄内部陈设
无奈好景不长,不久,日军入侵东北,时局动荡,王泽田相继撤销了王大昌在郑州、许昌、开封的四个分店,只剩下王大昌开封总店,西安两个分店,亳州一个分店和福州的制茶厂,继续经营。从规模上说虽然大为缩小,但其实力并未减弱。1940年,王仲岭、王泽田相继病逝。经协商,寇华亭就任王大昌茶庄总经理。
1943年,寇华亭对内整顿店风,对外则继续利用各种条件与同业竞争。此时,因福州茶路不通改去苏州窨制花茶,寇华亭亲自带领采购人员前往指导,并在苏杭设有常驻人员。由于战乱频仍,王大昌茶庄经营日趋困难。
1948年开封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工商业政策的指引下,王大昌茶庄迅速恢复了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王大昌茶庄继续自行采购,在苏州加工花茶,1953年后转向河南省茶叶公司进货,逐步纳入国营经济领导之下。“三反五反”运动后,为积极恢复经营,全体店员工人主动分批带商品下各县镇销售。1952年7月25日《河南日报》以“王大昌茶庄店员工人主动积极经营,执行劳资协议完成营业计划,店员学习情绪、政治要求空前高涨”为题,对当时王大昌茶庄的店况做了报道。此时除已建立了工会组织外,寇华亭已担任开封市工商联主任委员、省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及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
据1954年统计,王大昌茶庄的资金额为27442万元(旧人民币),占全行业资金额35288万元的77.7%,年销售额96812万元,占同行业总销售额162166万元的59.68%。
1955年,寇华亭参加全国工商业联合执行委员会扩大会以后,受毛泽东主席邀请又参加了座谈会,受到极大鼓舞。1956年,王大昌茶庄在寇华亭带领下,在开封市商业界第一个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公私合营,一时传为佳话。
王大昌茶庄的声誉,深深地印在了广大消费者心中,经久不衰。公私合营后仍有不少外地顾客陆续来函,要求代邮茶叶;凡来开封走访亲友者,无不专程到王大昌茶庄购买带有“王大昌茶庄”字号的茶叶,可见其影响之深。王大昌茶庄更是在1985年全年销售额达17.3万元,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1986年1月18日,《中国商业报》以《一代名店王大昌》为题介绍了王大昌茶庄的历史和现状。
2007年,王大昌茶庄被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授予河南老字号称号;2010年,被河南省商务厅授予“河南省老字号”;2012年12月,王大昌茶庄营业用房被开封市人民政府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在第十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获得“中华茶文化历史名店”荣誉称号;2017年,王大昌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被开封市人民政府授予“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王大昌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王大昌茶庄“清香雪”系列茉莉花茶获得中国茶叶博物馆“2021年度展示茶样”荣誉。
近年来,开封市各级领导、市区两级政府、市供销合作社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老字号企业发展。为保护老字号企业,挖掘老字号文化价值,做大做强王大昌茶庄,传承中华传统茶文化,新组建的王大昌经营团队,在传承茶庄传统经营理念的同时,拓展思路,不断创新,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为己任,努力传承百年茶道精髓,打造宋都文化茗园。王大昌茶庄还成功策划了多项茶文化活动,举办了多期王大昌茶友会,并在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楹联活动,还先后举办了王大昌“清香雪杯”全国书法大赛、王大昌书法笔会等,开封市重量级书画家徐玉庆、刘梦璋、张本逊、薛文法等到店挥笔吟诗作画,展现了书画文化和茶文化的传统魅力与鲜活生命力,迈出了王大昌茶庄融入“文化+”战略的坚实脚步。
在新时代,王大昌茶庄将植根百年品牌,盘活现有资源,拓展经营渠道,逐步发展成为以茶为主导,集产供销、休闲旅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茶文化品牌企业;致力于把茶庄建成集品茗、购物、怀古、雅集、休憩、游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茶文化园。王大昌茶文化园的建设,将成为开封市新的文化地标、文化旅游的新亮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和平台、鼓楼特色商业街区靓丽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