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话今昔·故事篇」湘茶向北走世界,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李伟锋张尚武
中秋时节,长沙县松雅湖畔的国际友谊林中,“中俄万里茶道——长沙市零起点标志碑”静静矗立。
2013年12月,从内蒙古徒步而来的102峰骆驼,从容渡过湘江。热情的长沙人举行了盛大的入城迎接仪式,标志碑由此而立。
长途跋涉的骆驼,在长沙驮起黑茶,重走万里茶道,唤醒人们对古道的历史记忆。
万里茶道生生不息,湖南以茶为媒兴商旅,崛起开放新高地。
“遗产走廊”话当年
万里茶道是17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茶叶由马、船、骆驼等交通工具,沿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9省区,最终抵达俄罗斯,再转欧洲的贸易通道,是继“丝绸之路”后横跨亚欧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刘颂华称,在万里茶道湖南段沿线,茶山、茶行、茶碑、茶亭、风雨桥、关隘、仓库、码头、会馆等看似散落各地,实则连线成带,构成万里茶道的“遗产走廊”。
安化鹞子尖古道,石桥、茶亭、捐碑、禁碑等文物遗产众多。石板路上的石棋盘,依稀可见当年茶贩商贾对弈取乐;诗碑刻下“晨穿苦雾深,晚焙新火烈”的诗句,字里行间透露出茶事艰辛。
新化产茶始于唐代、兴于清朝、盛于民国,发展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鼎盛时期,年产茶叶达10万担以上,新化红茶沿万里茶道,走向世界。
据《新化县志》记载,自明代嘉靖时起,新化境内设茶叶收税的关卡——苏溪茶税官厅,收缴资江上游新化县以上部分府、县茶叶的税收。清朝后期,新化有茶亭488处,仅县北的福溪村茶亭就多达21处。
岳阳临湘聂市老街,遗留下来的晋商茶行,多呈前铺后宅格局;“复泰川记·贡砖”标贴、运送茶叶的鸡公车、制茶时发酵及灭火用的铜杆水枪等文物遗产,反映了曾经茶市的繁盛。
据《中国实业志》载:民国时期,临湘聂家市(聂市)有茶庄14家,羊楼司10家,五里牌6家。共有本银三十六万两,年产青砖茶5600吨左右。
当时的永巨茶坊制作青砖茶,箱载走水路,由聂市河经黄盖湖入长江,再经汉水至樊城老河口上岸,改用大车陆运至山西大同,经张家口、越戈壁,抵达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至中俄边境的恰克图。
永巨一块青砖茶,在万里茶道上叱咤风云,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西学东渐记》多有记载。
以茶为媒“向北看”
白露时节,“湖红之源”新化的茶商紧锣密鼓准备“北上”。县委、县政府组织的茶叶商队又将开启“重走万里茶道西北行”推介活动。
去年,“新化红茶”组团参展内蒙古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新化山歌、茶艺展示等文化元素,受到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热情欢迎。
新化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组长姜世星介绍,新化与内蒙古的茶叶商路历史悠久。如今重走万里茶路,推动新化红茶产业发展,并以茶为媒,架起友谊桥梁,对促进经贸发展意义重大。
多年来,湘茶集团旗下的永巨茶业公司一直耕耘内蒙古茶叶市场。近年来,茶厂新上万吨洞庭青砖生产线,年产能达2万多吨,主要供给内蒙古等北方地区,沿万里茶道出口蒙古国、俄罗斯,转销欧盟,年创汇逾千万美元。
安化黑茶历史悠久,由于具有消食去腻、清热解毒等功效,一直以来被边疆地区各族人民所钟爱,成为万里茶道上的主打产品。
今天的安化黑茶,白沙溪、安化茶厂等老字号产能提升,推进标准化生产,在保持黑茶传统风味的同时,接轨国际茶饮新潮流,开发方便携带、品饮的快消茶,出口蒙古国、俄罗斯、中亚、欧盟等市场,引领黑茶消费的新潮流。
开放崛起新高地
2018年10月,第六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市长论坛在中国黑茶之乡湖南省安化县开幕,来自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的万里茶道节点城市的市长、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就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万里茶道申遗等内容共商大计。
在论坛上,安化县委、县政府以“开放、创新——迎接万里茶道的新时代”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茶界的影响深入人心。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又一重要国际商道。为深入挖掘万里茶道文化底蕴,促进沿线城市文化、旅游、经贸等繁荣发展,湖南省内茶界积极行动,沿线城市努力抢抓商机,打造更加开放的舞台。
湖南省的湘茶集团旗下各黑茶厂高度重视北方市场,益阳茶厂、白沙溪茶厂、永巨茶厂每年沿万里茶道开展活动,参展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沿路轮流召开经销商大会,加大招商布点力度,湖南黑茶在内蒙古各族人民中备受青睐。
湘茶集团旗下潇湘茶业以花茶为主打,拓展北方市场,潇湘花茶成为对接中蒙俄的知名花茶品牌;以新化红茶为代表,湖南红茶“唱红”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影响力日益提升;潇湘绿茶、岳阳黄茶重走万里茶道,在北方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中俄茶叶之路在1692年正式成为一条商道。重走万里茶道,湖南如何抢抓商机
湖南省茶界专家称,湘茶要从产品、品质、品牌等方面精心打造,沿万里茶道精心布点,拓展市场份额,扩大湘茶影响力;与各省区茶界携手,共建茶文化话语权。
重走万里茶道,湖南要以茶为媒兴商旅,引导湘商北进,投资、办厂、兴业,深化经贸文化领域合作交流,向北拓展新空间,崛起开放新高地。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名字缘起
林则徐曾说“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青山无需雕饰,也能铸造亘古画卷;绿水虽缺琴弦,一样奏乐万古绝唱。作者寥寥几句便勾勒出了一幅青山碧水自然天成、天人合一的优美意境。而这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的根本特性和规律,不外乎“自然而然”。
茶厂新生
只要方向正确,再多的艰难困苦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为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的理念,无墨记总裁带领团队扎根茶山,走遍了普洱茶的各个山头,在对茶山的地理位置、土壤风貌、民风民俗以及茶叶的特质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考察后,无墨记于2014年毅然斥资3000多万元在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创建了“无墨记茶厂”,“无墨记”迎来了新的发展历程。
无墨记茶产区核心位于布朗山普洱茶黄金线路,周边的“贺开”“班盆”“老班章”“老曼娥”等山寨,因为茶叶与生俱来的优异品质,向来都是茶企必争之地,无墨记茶厂成立后,不仅有效提升了“大原料仓”的建设,更与布朗山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茶农、茶叶初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保每一叶茶都有迹可循,每一饼茶都自然纯粹。
我们感恩大自然赐予的这青山绿水、纯朴民风,更感恩这一方好茶;我们“应天时,选好料,制好茶”,透过普洱茶,我们想传达的真正价值,其实是一种生活风格、一种人生追求和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心境。
产业共享
无墨记古茶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夯实源头资源和构建茶叶全产业链为核心,截止目前已经和20多个原料初制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不同的形式整合了勐海、易武、勐库等核心产茶区的上万亩的古茶资源,构建了自然纯粹、一山一味的“大原料仓”。
好茶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云南茶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精耕细作的生产团队,还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属性。在产品过剩的时代,普洱茶需要从产品思维向产业思维转变,只有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才是云南茶做大做强的出路。
如今,无墨记已经为广大茶叶经营者打下极具优势的产业基础,本着“开放共赢”的理念向茶叶经营者发出邀请,共享茶业发展成果,共建茶业美好未来。
长路奉献给远方,这是一条艰难而正确的道路,此刻,坚持长期主义的我们才刚动身启程。未来,当我们回望来路,一定要看见初衷——大道至简,不着雕饰,纯真生活,品味非凡。
文︱好茶地理局·品牌运营团队
中国也是全球绿茶大国,由于绿茶品质优良,现已形成多个享誉海内外的绿茶品牌,如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等。
然而,令人十分尴尬的是,这些品牌都是区域公用品牌,区域内的茶厂都可以使用该品牌,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还是会面对众多的厂家产品而如从入手。
竹叶青,也曾经是这样的一个很多人都在用的品牌。
不过,如今的“竹叶青”,已经成功地变换成为了企业品牌。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溯源,竹叶青也曾迷茫
“竹叶青”,最初是指1964年由陈毅元帅赐名的峨眉山茶,区域内的所有绿茶,都可以叫竹叶青。
1987年,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的前身:峨眉山供销社下属的峨眉山竹叶青茶厂,将“竹叶青”作为企业名称和商标进行了注册。
竹叶青的掌门人唐先洪,出生于峨眉山麓黄湾乡。1987年峨眉山竹叶青茶厂成立时,高中毕业的唐先洪进入茶厂成了一名工人。
彼时的竹叶青也曾获奖无数,新入茶厂的唐先洪干劲十足。他很快就被提拔为车间主任,后来还当上了销售科长。20世纪80年代末,20岁的唐先洪,信心满满地带着自家品质最好的茶前往北京、上海,敲开了高端酒店的大门。
谁料志在必得的他,却迎来当头一棒。高端酒店对于绿茶,只认龙井,而他自以为是宝贝的竹叶青,根本不招人待见。
不只是北上广难进,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本地绿茶,竹叶青要走出四川困难重重。
唐先洪后来历任经营副厂长、厂长等职务,但迫于市场和体制等复杂的问题,他期待中竹叶青茶的春天却一直没有到来。
更糟糕的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茶叶供销放开,在四川,“竹叶青”这个名称茶农可以随便使用,良莠不齐的产品让竹叶青的品牌美誉度每况愈下。1991年至1997年,内外交困的竹叶青茶厂陷入低谷。
为了维持生计,竹叶青在四川以外只能当原料茶卖,做贴牌工厂,赚微薄的辛苦钱。200块钱一斤的茶叶,竹叶青厂要负责打好包装,送到浙江茶商手里,对方贴上“龙井”两个字,茶叶就变成1500一斤。这深深刺痛了唐先洪。
1998年竹叶青厂的经营举步维艰,体制弊病下人浮于事,工厂负债高达1200万。唐先洪想,与其混吃等死,不如放手一搏,说不定真能干成一番事业。但公司亏空太大了,家人和朋友苦口婆心地劝他不要碰这个“大窟窿”。但唐先洪心意已决,他接下了公司所有债务,整体购买了原茶厂的全部股份,组建了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
改制后的竹叶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解决商标归属问题,唐先洪在峨眉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15万元的代价,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独家拥有“竹叶青”商标的使用权。
之所以要先捋顺“竹叶青”商标的归属权,是因为唐先洪明确了改制后的竹叶青,要以跳出茶叶做茶为思路,大力发展品牌为方向。
品质,品牌的根基
自古名山出好茶。
峨眉山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时,峨眉山茶就已被列为贡茶。唐朝李善所著的《文选注》中记载:“峨眉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
历代文人墨客,也多次为峨眉山茶吟诗作赋,赞其美名。
宋代苏东坡题诗曰:“我今贫病长苦饥,盼无玉碗捧峨眉。”著名诗人陆游也在诗中写道:“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
到明代时,明太祖朱元璋,曾御赐峨眉山万年寺多亩茶园,僧人们在山上种茶万株,采制入贡,名曰“云雾茶”。
而今天的竹叶青茶,就是在峨眉山万年寺僧人长期种茶制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这是因为,峨眉山属于多雾气候,一年中,有约323天都是云雾笼罩,整年日照不足950个小时,这种特殊的环境,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
在云雾的覆盖下,茶树的氮代谢增多,氨基酸、蛋白质的含量也会增多。
在没有阳光直射的情况下,茶树的碳代谢会减少,产生的茶多酚就减少,茶味的涩感也相对较少。
所以峨眉山的茶,喝起来的口感鲜甜、不涩。
有了这样优越的基础条件,氮要立住品牌,产品仍然是第一位的。
为了给客户提供绝对高标准的品质茶,竹叶青决定从产业链最上游的茶树种植开始介入,保证原料茶的高水准。
其次为了规范农户的种植和采摘,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即公司通过合作社组织茶农形成联合体,为茶农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确保公司自有基地和茶农的茶园产出的原料茶都有一贯的高品质。公司还通过与茶农签订稳定的供销合同,保证茶农利益的同时,避免原料茶的剧烈价格波动影响公司利润。
好的原料茶要经过炒制才能成为好茶。曾经中国原料茶炒制讲究的是“技术”高超,依靠的是有经验的制茶师傅的鼻子、舌头和手感。而要想让竹叶青的产品质量稳定,必须让依靠经验的“技术”变成标准化、可量化的“科学”。
聚焦,品牌的核心
理顺了产品品质的问题,接下来就是产品梯队的打造了。除了竹叶青,彼时公司还有宝顶雪芽、碧潭飘雪、君临天下、红茶坊、花毛峰等茶品类,而且单竹叶青茶就曾有多达十六款产品,涉及论道、静心、品味三个档次,让人眼花缭乱。
为聚焦“高端绿茶”这条新赛道,唐先洪认为必须给产品做减法,通过极简化的SKU占领用户心智,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核心大单品。正如乔布斯回归苹果后,就曾以“三七法则”(将做得还不错或不值得做的70%产品砍掉)贯彻苹果的整条产品线,将苹果产品化繁为简,专注发挥有潜力的产品。
道理虽然没问题,但唐先洪的提议还是引起了部分高管的强烈反对,“被砍掉茶类的利润也非常高。如果只做竹叶青,把低端的茶砍掉,真能解决问题吗?”而多品类显然能让产品覆盖更多的用户需求,从而达到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但唐先洪认为,产品太多,顾客更难做出选择,售货员也就没有了推销重点。于是他砍掉了“宝顶雪芽”绿茶、“红茶坊”红茶、“花毛峰”花茶,只保留了“竹叶青”绿茶、“碧潭飘雪”花茶以及“君临天下”红茶。每个品牌推出“论道、静心、品味”三个等级的茶叶,线上线下全国统一零售、明码标价,并以单品“论道”作为竹叶青的销售重点,重塑SKU。
策划,品牌的必然
作为华夏5000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及中国茶文化曾一度影响全世界。但自工业革命后,中国茶不复昔日辉煌。
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茶叶原产国,中国茶园面积占世界的60%,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也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绿茶、白茶、青茶、黄茶、红茶、黑茶等六大茶类的国家。
然而深厚的中国茶文化,却无法在全球商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门生意,中国茶居然没有一家有代表性的茶叶品牌,这是中国茶最大的尴尬,也是中国茶当前的最大痛点。
特劳特在《定位》一书中说,“寻找一个细分品类,并且成为第一,是品牌被人们记住的好方法”。竹叶青原本跟龙井、碧螺春一样是茶的一种品类,商标权的购买让它的品牌与品类合二为一了,那“竹叶青”到底是品类还是品牌?
面对这个难题,唐先洪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竹叶青”作品牌,新立“峨眉高山绿茶”作品类(巧妙避开了与龙井等平地茶的直接竞争);品牌择高而立,专做高端绿茶。
高山绿茶因为长在山地,大型机械不容易进去,对人工依赖较高,竹叶青走高端路线,不但保证了茶农和公司的利益,也更容易集中火力在“饱和式攻击”下打造强势品牌。
近些年,无论是“西湖龙井”因为500万错失奥运赞助商还是普洱茶的过度营销,都让人为现代茶业的畸形发展不由扼腕叹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竹叶青在自己垄断竹叶青产业资源的基础上,没有走传统的深化品类之路,而是在“质量+文化+品牌”理念的指导下,从竹叶青品牌和品类同质的窠臼中走出来,独创了峨眉高山绿茶竹叶青品牌,这一步较为彻底地摆脱了品类影响,也有效应对了品牌、品类纷争,其对产业营销思想的贯彻运用,无论在正面意义上还是反面教训上,对中国茶发展都有先锋性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