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的记忆里,冬天储存的不光是大白菜,还有另一件离不开的大事,那就是买煤。所以每年的这个时候里,到煤店排队买煤,就成了这座城市冬日里的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那时家里几乎天天离不开炉子和大锅灶,柴火和煤就成了那个年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人们一年四季饮食起居离不开用煤,因而煤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进入冬季前,买煤、存煤就成为各家各户一项最重要的内容。
八十年代居民煤柴购买证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岁月里,居民生活用煤和柴火都是定量供应,凭户口本领取购煤证。因为煤证是按人口定量发放,每年的最后一个季度要携旧煤证、户口本等办理下年度的购煤证,买煤时要拿着煤证到指定的煤店排队买煤。大部分市民会把一年中其他月份攒下的煤,在冬季里一下子买回来。
老照片对面五金店里面就是当年的煤店(王挺摄影)
因为是辖区供应,居民区附近一般都有煤店。我家住在南仲家洼,划片在延安路煤店。煤店就在大转盘附近,上图是王挺老师曾经拍摄的一张照片,对面华南五金店往里就是煤店,可以看到煤店的大铁门,里面是一个大院子,进门的右侧是收款和验证的一个小窗口。煤店还有个小后门,出去后直冲着就是延安路果品店和台东酒家中间,往左可以走到延安路菜店的位置。
照片中的煤店,再过了左边这座楼就是供应粮食的”台一粮店“,也是我母亲退休前工作的单位。现在还会忆起母亲在我幼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等我退休了,就让你去顶替。粮店、煤店、菜店永远也关不了门“。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曾经的那段话已成为了历史,也成为了怀念母亲的一个记忆片段。
九十年代初的青岛市煤证
其实煤证的供应是每个月都有定量的,一户一个月100公斤,但除了够使用的之外,人们还是习惯在冬季开始供应煤的时候,大量的买回去,这时候的煤店就跟赶大集似的,每家最少两人来拉煤,有些更是全家出动。买煤前一定要提前准备好铁锨、麻袋和小推车等各种工具,虽然煤店里也有,但一是不够用的,主要还是省下拿点租赁的钱。
煤店的大院里,一些散煤堆成小山似的散落在那里,买煤的人们拿着铁锨往麻袋里装,一边装一边捡着夹杂在煤里的石块,然后搬到磅秤边,排队过磅,最后就是交证交钱,往家拉了。买煤是个体力活,从煤店拉回来,没把力气是不行的。家离着煤店近便还算好些,找个小推车什么的就凑合着拉回去了,要是离着稍远点就感觉累了。
那时不少家里有钢铃车,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了,买煤、买大白菜,钢铃车可以说是立下了功劳,出了很多力。钢铃车其实就是用四个轴承做成轮子,固定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前边有一根绳子方便拉车,用这个买煤倒是方便了不少,但拉车的确实挺累,加上仲家洼的小胡同路也不好走,往往拉回家,手上全是紫红的大杠子。
八十年代,那时煤店送煤是要多花钱的,交了钱可以送货上门,就是上图这种地排车,不过大部分家庭一般都是自己想办法往家拉。有时也会约上几个同学,一起帮忙,热火朝天灰头土脸地忙活半天,然后母亲备几个小菜,乐呵的不得了。
那个年代没有煤气和液化气,做饭需要烧大锅底或生炉子,那时的大锅和炉子简直就是万能的,炉子更是如此,烧水、做饭、炒菜、烤地瓜、保持室内温度......,早上生起火,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晚上压上一层湿煤面,封上炉子,第二天再打开,非常方便,一连几天都可以不用重新生炉子。
为避免风吹雨淋,煤买回来了储存也是个大问题,仲家洼大部分住家都有院子,我们就在院子里简单搭个小厦子,叫”煤池子“,没有院子的人家,会在门前的胡同里简易建一个小屋,叫”煤屋子“,还会做个小门上把锁,锁上倒不是为了防人偷拿,主要是为了预防成为野猫的避风港。后来换了蜂窝煤,不好往煤屋子里倒腾了,就整齐的摆在院里的屋檐下,阴天下雨盖上塑料布就行。
童年的时光真的是一个纯真质朴的年代,那时候很难遇到手不老实的人,小偷在那个年代是人人喊打的最下等人。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