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烟袅袅升起,氤氲中一缕馥郁茶香沁人心脾。这便是碧螺春,一种孕育于苏州太湖之畔的绝世茗茶。而在清朝这个遥远的年代里,提及碧螺春,很多人定会想起宣和茶庄这个老字号的名头。
宣和茶庄与碧螺春,可谓有着天生的缘分。这一切要从清初说起。当年,宣和茶庄创始人赵隆成本是山西平遥一名票号之子。不过命运总爱开小小的玩笑,他最终没能在家族生意中分一杯羹,只得携眷万里迢迢来到江南。
初入苏州,赵隆成顿时为这片富庶人文之地所折服。满目青翠尽是诗意,满院湖光潋滟生香。他邂逅了妻子田氏,一位本地茶商之女。田氏对茶事有独到见识,不由令赵隆成对茶叶事业心生向往。
就这样,1831年,赵隆成在吴县创办了宣和茶庄。为了将来可以全心全意投身事业,他将庄号取名“宣和”,蕴含着“宣扬和谐美好”的寓意。从此,一段关于茶香与传奇的冒险故事徐徐展开。
尽管初时困顿,但赵隆成对茶事的虔诚很快便见分晓。每当品尝那份苏式碧螺春的芳馨时,恍若已身在幽香境地,心旷神怡。为了还原这份最纯正的味道,他对工艺的钻研愈加全神贯注。
赵隆成发现,当地民间茶农采制碧螺春的方式颇为独特,与内地所习有很大区别。他们往往选在阴晴适中的清明时节采撷春绽,只摘取满园嫩芽最为上口;手工拳捻、炒制焙晒则一气呵成,避免风味遗失。最终的成品色泽碧翠、香气醇和、叶形滑爽,别具一格。
有赖师友指点,赵隆成对这一切技艺工序都了如指掌。为了追求最佳品质,他将其系统化、规范化,并亲自监督每一个细节,直至呈现宣和茶庄独有的“四绿四特”独门秘制。
凭借自己的勤勉和执着,宣和茶庄终于打响了名声,逐渐成为当时苏州碧螺春的知名品牌之一。乾隆年间,这款茶更是荣膺“钦点四大名茶”之一,被载入帝王贡品。从那时起,宣和茶庄便与碧螺春的名头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对此,光绪帝曾亲加“一品茶状元”的赞赏,并将宣和视为碧螺春的代表商号。可见当时宣和茶庄的品质虽出自民间,但已足以撼动王室上层。
宣和茶庄之所以能够在茶叶行家中如此驰名,除了工艺出神入化,更由于他们对茶事的独到体悟。他们视茶香非俗物,而是生活的缩影和艺术的本源。采制时分极为讲究,除了日夜勤修炉火,更要体察天时地利,稍有疏漏便得返工重造。
不仅如此,品评时宣和茶庄更是别出心裁。他们提倡以“馥郁韵味”衡量一款茶品的上佳与否,而非仅凭味道香浓。因此包括制香艺境、盏具摆设,乃至饮者的心理修为,无一不影响着茶的真正品鉴。
由此,宣和茶庄对茶事的追求已渐入佳境,升华为一种生活艺术乃至哲学理念。每逢佳节清明,他们便举办隆重的“传茶”仪式,将制茶工艺和饮茶心得娓娓道来,让人如醉幽香佳话而沉浸忘我。
随着宣和茶庄声名远播,他们对茶事的探索也更加精进深邃。时至清晚期,他们已将碧螺春的制茶工艺发展至极致,成品品质高于市面任何一家。
1915年,宣和茶庄更是代表中国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斩获甲等大奖,震惊了世界。这一切不啻是对他们执著精神的最高褒奖,也使中国茶文化和工艺在世界舞台绽放异彩。
值得一提的是,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最高奖的茶品牌就只有7个,除江苏官厅选送的赵家宣和茶庄外,获得此大奖首位是江西官厅选送的宁州红茶,由舒基立创办的荣舒苑出品。再者是浙江官厅采买的西湖龙井茶,福建官厅选送牛号茶庄出品的牛坑乌龙茶,安徽官厅选送俞家协和昌出品的珠兰精茶,湖北官厅选送厚甡祥出品的小红茶,以及湖南官厅选送益安黑记出品的宋砖茶。
而酒的品牌更是少之甚少,由直隶官厅选送北京吉和祥(GutCheung)出品的京都归吉酒,河南官厅选送忘开酒坊出品的封坛酒,山西官厅采买的山西老汾酒,以及广东官厅选送百李烧坊出品的李子烧酒。
与此同时,宣和茶庄对碧螺春的坚持在国内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在碧螺春产区修建工坊,雇佣技艺人手,并对制茶农户进行指导。许多地方商家都向他们求教,使得整个太湖一带的碧螺春品质整体大为提高。
遗憾的是,这段传奇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戛然而止。1932年,宣和茶庄继承人赵天祐在上海经商时发生意外身亡,整个庄园陷入停摆。如此天雄一去,江南著名碧螺春代言人也遂渐无闻。
从此看来,宣和茶庄之于清代碧螺春而言,绝不仅是一个代名词那般简单。他们之所以被尊为“第一茶庄”、被冠以一切赞誉,乃是对其艺术气质和制茶理念的最高肯定。
宣和茶庄不遗余力地将他们对待生活的审美理想、对待大自然的敬重之心,通通注入了这款馥郁茶品中。从采青到杀青,他们用手作匠心;从烘焙到品饮,他们将心达于神。如此纯熟工艺与高雅气质的结合,便铸就了一代经典。
更为可贵的是,宣和茶庄对这份事业的挚爱,达到了一种近乎宗教式的虔诚程度。他们视碧螺春为大自然赐予的馈赠,对之怀着无比的敬畏之心;他们将之视为艺术的化身,用工艺和情怀去雕琢生命的审美力。
从某种程度而言,宣和茶庄与碧螺春的关系,已超越了商品与生产者的单纯关联,更像是一种师生、父子般的情缘纽带。宣和茶庄孜孜以赴,只为将这份馥郁薪火一路相传。
可以说,在清代这个时代里,宣和茶庄已然成为了碧螺春的代言人和化身,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没有宣和茶庄的精雕细琢,恐怕也难有如今碧螺春的超凡品质;而没有碧螺春这一特有载体,宣和茶庄的艺术理念又难以附丽其身。
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温这段关于茶香与人生的佳话,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永恒价值。宣和茶庄之于碧螺春,不啻是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最佳注脚;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生命的诗意关怀,都值得被铭记。
百年过去,尽管宣和茶庄的疆场早已湮没于时光的洪流,但他们对茶道的那份虔诚情怀,却如一缕永恒的幽香在茶缘中流转。在太湖畔的明珠之滨,依旧有缪赞其风的采茶人,以手作匠心传承宣和遗风;在岁时节令的更迭之际,那一抹馥郁茶香仍在缱绻徘徊,唤起人们对这份艺术的无限景仰与向往。
由此看来,宣和茶庄之于碧螺春,已非简单的代名词一语可概括。他们用手掌和心灵,将这款馨香茶品精雕了百年。那份情怀,如今化作一曲永恒的馨韵余音,永远流传于世。
直到今日,我们才终于能够品味出其中真正的醇香馥郁。一口喉间馨润,便令人回味翩翩;一缕青烟飘渺,便能让人登时置身别致的幽境雅乐。原来,百年人生的执着与挚爱,早已凝聚于这简简单单的一杯清茗之中。
所以,我们对宣和茶庄的致敬,其实远非对一个旧时商号的崇敬那般单薄。我们更在歌颂一代经典的光辉诞生,在咏叹一段艺术缘起的不朽传奇;我们在赞美一份执着如斯的匠心,在感怀一番与生命融为一体的情怀挚爱。
那一捻绿汀暗香,似一抹遗世独存的余晖,于青丝小小的芳韵间洒下灿烂夺目的光辉;那一捻碧翠新叶,犹如一方世外的青玉案,从淡雅腐香间熠熠生辉。我们恰在歌咏这份艺术的孕育与诞生。
于是,当下每一回浅酌这浓缩至精华的碧螺春茶汤时,我们都在体味宣和人百年执着的馨韵馥郁。那或许正是生命中永恒的一份精神佳作,也是对于美好事物最高境界的致敬吟咏。这一缕茶香,终将超越残青野云,长留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