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送别的诗句(精选5篇)

1.复习有关“送别”“思乡”的古诗词,积累诗句,提高理解运用古诗的能力。

2.通过“送别”“思乡”的古诗词归类,学习整合归类古诗的方法。

3.通过诵读“送别”“思乡”的古诗词,进一步培养珍惜友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贺卡

【教学预设】

一、导入

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吗?(送别)再过一个多月,大家就要离别母校,离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了。一说到要离别,总让人感到难舍难分。你们知道诗人离别时往往会干什么吗?(写诗)

二、复习回顾

1.送别意

师:是呀,“离别”是诗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诗人们书写了大量的送别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板书:送别)

大家还记得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呢?能背一背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赠汪伦》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别董大》唐·高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这些诗有课堂内学过的,也有课外积累的。从哪里可看出这些是送别诗呢?

①诗题:你真善于发现。一般情况,送别诗的诗题中往往含有送、别、赠字眼,以及送别的人。

②诗句:诗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辞、平明送客、又送君归去等)

③诗意:那你知道诗人写这些诗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比如说这两首: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看看这两首诗,李白想表达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小结:是啊,送别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2.思乡情

过渡:同学们,“送别”是诗人们歌咏的主题,思乡是诗人们歌咏的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板书:思乡)那么你又积累了哪些表达思乡的诗呢?

出示思乡诗题:《静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长相思》《忆江南》。

为什么这些是思乡诗呢?

小结:这些诗都表达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思乡诗。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积累运用

第一关:诗句对对碰:

1.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第二关:是非辨辨清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诗突出了一个喜字。()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3.《赠刘景文》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苏轼送别刘景文的古诗。

()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中没有错别字。()

第三关:快乐填填看

出示练习纸,学生自行填空后校对。

课件一:教师结合视频叙述:在宁静的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课件二:“钟灵毓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王安石的一句诗,是钟山只隔数重山。它的题目是《泊船瓜洲》。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知道这首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课件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圣”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就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从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师:可见,同是表现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写话

过渡语: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也将离开我们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伴的同学,走向初中生活,让我们也来写几句。

出示:1.在这依依惜别之际,给哺育我们的母校、亲爱的老师或朝夕相处的同学写上几句临别赠言。你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加以表达。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再过二十年,也许我们同学天各一方,每个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许你的家在繁华的大都市,也许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许你会想起家乡,想起儿时的同学、老师和母校。请你选择恰当的诗句把你的思念写下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后交流,相互读读修改。同学们可以保存作纪念,也可以送给老师或同学。

五、欣赏歌曲

同学们,古诗词语言简洁,意义深厚,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歌唱。

(欣赏古诗视频歌曲:明月几时有)齐唱古诗。

板书: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育

一、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

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要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够,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而将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适时提示,“点”“面”结合,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简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成为望诗生“厌”的原因。教学中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其妙处。

(一)释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描写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二)顺句。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除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三)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因此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住一两个词语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三、读中感悟

(一)初读

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古今义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的“之”,这里用作动词,相当于“去”,学生不常见的古汉语单音词要批,如“辞”,告别;尽,消失。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广陵,也即扬州,前者在长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扬州”。然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对译,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诗人孟浩然远去,孤独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这时,抓住送别的地点黄鹤楼这一富有诗意的地方介绍时代背景(当时正值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李白正年轻快意,孟浩然已诗名满天下),还可利用多媒体把黄鹤楼展示在屏幕上,黄鹤楼飞檐重阁,雕梁画柱。辅以讲述,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中有仙人乘鹤于此憩驾,也是两位诗人经常饮酒作诗,流连聚会之所,启发学生想象,风流的时代,风流的诗人,风流的地点,送别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畅想曲,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诗明快的意境。

(二)细读

(三)精读

四、注重拓展,将古诗活学活用

(一)依托诗歌主题,横向拓展。

如《咏柳》一诗学习完毕,可设计拓展如下:

教师可于此提问:“二月春风”好像精巧的剪刀,除了裁出柳叶之外,还裁出什么?你能不能也用诗句说一下?学生可能会回答:裁出了粉红的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裁出了绿绿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裁出了鲜艳的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诗句自己创作。

(二)依托作者创作,纵向拓展。

反思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备战2015年高考,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懂诗歌是前提

(一)充实文言知识库,从字面上读懂

阅读诗歌首先应调动文言知识库,逐句翻译,了解大意。特别是一些重点实词,更应该结合上下文认真分析推断。如天津卷中“阑珊”为“将尽,衰落”之意,“濯”为“洗”之意,理解了这些实词,也就读懂了诗歌。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典故,江西卷直接考查了“舞雩风”这一典故的出处,重庆卷也间接考查了“王谢堂前燕”的典故。

(二)把握古诗词类型,从内容上读懂

常见的古诗词有:

1.借景抒情诗。不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来表现感情。如新课标Ⅰ卷、辽宁卷、四川卷等。

2.赠友送别诗。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往往抒写离情别恨,或激励劝勉友人,或表达深情厚谊,或抒发别离之愁。如广东卷。

3.伤春伤别诗。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来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或表达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或表达美好春光无人欣赏的孤独惆怅。如天津卷、安徽卷。

4.羁旅行役诗。游子所见所闻所感,包含着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对故乡的无穷思念。如新课标Ⅱ卷。

5.山水田园诗。诗人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达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蹈情怀。如大纲卷、福建卷。

6.托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的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如重庆卷。

7.闺怨悼亡诗。表达男女之间的幸福生活,抒写爱慕之情或离别相思之苦。

8.边塞征战诗。诗人或以雄浑的笔墨描写边塞风光,抒写自己报国立功的壮志和宽广胸怀;或借征战之事表现征夫思妇对心上人的思念,对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予以辛辣的讽刺与委婉的劝谏。

9.咏史怀古诗。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0.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对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以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取胜,或以深邃绵密的哲理流传千古。

(三)抓表面隐性信息,从感情上读懂

读诗不仅要善于抓住直接表达感情的表面信息,还应注意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注释、典故等隐性信息知人论世,推知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

二、知识储备是基础

(一)把握常见意象的内在意蕴

杨柳、南浦、浊酒、长亭等意象多见于送别诗;长城、楼兰、柳营、羌笛等多见于边塞诗;月亮、鸿雁、双鲤、莼羹鲈脍、捣衣等意象常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梧桐、芭蕉、流水、斜阳、猿猴、杜鹃等意象常渲染凄冷、悲凉气氛,表达忧愁、悲伤心情;红豆、莲、连理枝等常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五柳、三径、、东篱等多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黍离、草木等常抒发盛衰兴亡之感;梅花、、竹、松柏等意象多表现坚强、高洁、坚贞的品格。

(二)把握常用表达技巧及作用

1.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

2.描法:渲染、烘托、衬托、白描、工笔、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通感、双关等。

4.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衬托、对比、赋、比、兴等。

5.结构模式: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抑扬、铺垫、照应、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三)把握常见语言风格的特点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平实、华丽、幽默、辛辣、自然、口语化、清新质朴、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生动形象、寓庄于谐、富有情趣等。

三、规范答题是关键

(一)描述画面型。描述画面+意象特点+表达的情感(画面作用类的需答出情感)

例如广东卷第10(1)题:

望江怨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杪:树梢。

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参考答案:描写了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一部分;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描述画面)整个送别的画面悲凉寂寥。(意象特点)

(二)炼字型。释义+句意分析+手法+表达效果

例如湖北卷第14(2)题:

早发

[唐]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释义)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句意分析)用返乡的雁反衬(手法)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漂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表达效果)

(三)鉴赏表达技巧型。点手法+举例分析+表达效果

例如新课标2卷第8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点手法)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举例分析)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表达效果)

(四)分析抒情形象型。概括形象特征+举例分析

例如山东卷第14(2)题:

寻诗两绝句

[宋]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行为洒脱,情趣高雅。(概括形象特征)“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举例分析)

(五)分析主旨情感型。主旨情感+诗句分析(运用表达技巧的应点明)

例如新课标1卷第9题: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主旨情感)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表达技巧)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诗句分析)

(六)鉴赏语言风格型。概括语言风格+结合诗句分析

例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12(2)题:

示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秸:张耒二子张、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关键词:课堂诊断目标分类分类框架

一、追因分析

(一)目标繁多

例1《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

5.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6.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7.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8.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9.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10.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分析:

将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估任务置于布卢姆分类表中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记忆2.理解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A.事实性知识目标1目标4活动1

B.概念性知识目标2目标3活动2目标6

C.程序性知识活动3目标7活动4

D.反省认知知识目标5

表例

活动2=旨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活动3=旨在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活动4=旨在拓展迁移,运用当堂掌握的技巧。

诊断结果:例1目标设置数目太多,教学设计里没有活动环节与此一一对应,这些多余的目标沦为伪目标。

目标8~目标10为德育目标,和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样难于测试,因而不能置于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框架中。这显然是已经落伍的教学目标,难度较大,数目繁多,不利于学生记忆,更别说理解运用,难于被学生当堂吸收,因而目标达成度低;从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检测表中可以发现,目标之多,缺乏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对应,不符合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这注定教学形式肯定是满堂灌,缺乏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样设置教学目标,效度可想而知。此外,这种方法对检验活动环节是否与目标设置一一对应,重点是否突出,也是有效的。

(二)词不达意

例2《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②

教学目标:

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目标2.过程与方法:①温故知新,调动已知;②初读课文,唤醒情感;③细读课文,品

味探讨;④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将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估任务置于分类表中

A.事实性知识目标1活动1活动2活动3

B.概念性知识活动3

C.程序性知识

D.反省认知知识活动4

活动3=旨在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活动4=旨在提取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即反省性认知知识)。

诊断结果:例2目标没有使用心理学界定的专用动词和名词进行陈述,使至目标难于置于表中,这说明该目标陈述不规范。

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估任务置于分类表中可知,目标1属于事实性知识,主要有活动2和活动3与它对应;而目标2由于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加上表述不明,均无法找到类目与它匹配。如目标2中的②“唤醒情感”情感一表述就非常不专业,“唤醒”一词并不可能是所有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一位市教研室专家曾在中考质量分析现场会上非常幽默地举例“不睡觉怎么唤醒?”其次,第③第④点的表述也缺乏指向性,没清楚地说明究竟让学生探究些什么?如果是表达技巧,它应属于程序性知识;如果是思想感情,它应属于概念性知识,也就是说没有使用心理学界定的专用动词和名词进行陈述。

(三)缺乏衔接

例3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③

[学习目标]

课程目标单元目标本节课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内容大意;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

3.体会古诗文语言特色。1.能够有感情地吟诵古诗;2.能够概括诗中景物的特点,说出作者的情感。

A.事实性知识目标1活动1

B.概念性知识目标2活动2活动3

活动2=旨在理解诗意,概括景物特点;

活动3=旨在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活动4=旨在拓展迁移,让学生再认并运用本节课的程序性知识。

诊断结果:例3的目标1与目标2间的跨度过大,腾空了“理解”与“运用”两个不可逾越的认知维度,这说明目标的设置缺乏必要的环节作衔接。

比起前两例,例3教学目标数目少,表达简练,陈述用词规范,置于布卢姆的目标分类表都可以从宏观预测到这样的目标达成度会很高。可是横向一比较,就会发现学习目标1和目标2之间的跨度太大,如果在目标相对应的知识点上作量化分析就会知道,能“朗读”的学生未必都掌握“概括”的技巧,能“概括景物特点”的学生同样也未必能“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在目标预设的过程中缺乏“提炼关键词句”等方法作衔接指导,它们属于“理解”或“运用”的认知维度类目,在学生的认知当中具有梯度性建立连接的意义。

二、改进策略

上述微型实例一来向大家展示目标分类框架在评教评学时发挥的科学诊断作用,对目标制定时所犯的数量多、不规范、不连贯等问题有着显著疗效,为我们的课堂诊断提供高效度的客观依据。二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文教师目标设置和陈述的现状:㈠目标设置繁多,成了难以达成的伪目标;㈡目标陈述不专业,词不达意,难以归类;㈢有些达成度高的目标经不起课程、单元、子课题的目标分类框架的比对,忽视学情分析,脱离教学实际。本人基于上述原则以及注意事项,根据教学实际进一步对目标的制定提出几点改良策略:

(一)目标多重分析,数量难度适中为佳

例3的分析告诉我们,语文子课题的教学目标受语文课程目标指导,不能全用达成度来表示,否则会陷入另一个误区。有鉴于此,本人提出在制定教学目标前,要以最新版的《新课程目标》为指导,结合学情进行分析,最后再把目标置于多种目标分类的框架进行归类比对,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上完课后最好还能对某知识点进行量化分析,以便全面客观地检验评估它的实效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基础发展能力

[附录1]《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教学新课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活动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活动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活动3:思考下列问题:

A.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B.《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C.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D.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

E.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F.“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G.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三写作方法

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四课外拓展

活动4:学生自学李白的《送友人》一诗,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全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

五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六作业

1、学生自由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预习下一首诗《游山西村》。

[附录2]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过程与方法:温故知新,调动已知;初读课文,唤醒情感;细读课文,品味探讨;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用具: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白

活动1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活动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

受。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活动3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

活动4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附录3]

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内容大意;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3.体会古诗文语言特色。1.能够有感情地吟诵古诗;2.能够概括诗中景物的特点,说出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能够概括诗中景物特点,说出作者情感

[学习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探究法

[学习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唐朝以其灿烂的文化盛极一时,请为唐朝推荐以为形象代言人并说说理由。

活动1朗诵诗句

1.个别朗读

2.全班齐读

活动2品读诗句

1.读标题,引入诗歌。

2.来到楚地,诗人看到哪些景象?请引用诗句回答。

3.作者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活动3诵读诗句

说说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堂小结

活动4拓展延伸

自由朗读《送友人》,回答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找出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

注解:

①目标选自《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见[附录1]

②目标选自《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见[附录2]

③目标选自《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见[附录3]

参考文献

[1]方相成.论语文有效教学三要素[J].浙江丽水教师教育学院,2011.(3)

[2]胡庆兰.科学评价框架与国际比较[J].课堂教学研究的国际比较与诊断改进框架的构建,2011.(2)

[3]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

[4]闫艳.课堂教学目标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0.(4)

关键词:古诗教学有效策略拓展阅读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的模式化道路。这样学生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古诗教学中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优秀文化遗产就无以继承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努力探索古诗教学的新策略。

一、情感引领,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炼,意境悠扬,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方法,以用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激情。

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时,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如《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二、品析诵读,感悟诗的意境

“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

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古今义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的“之”,这里用动词,相当于“去”;学生不常见的古汉语单音词要批,如“辞”,告别;尽,消失。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广陵,即扬州,前者在长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扬州”之说。然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理解,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朋友孟浩然远去,孤独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这时,抓住送别的地点黄鹤楼这一富有诗意的地方介绍时代背景,还可利用多媒体把黄鹤楼展示在屏幕上,黄鹤楼飞檐重阁,雕梁画栋。辅以讲述,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中有仙人乘鹤于此憩驾,也是两位诗人经常饮酒作诗,流连聚会之所,启发学生想象,风流的时代,风流的诗人,风流的地点,送别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畅想曲,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诗明快的意境。

2.细读

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显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如诗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细究何为“烟花”?结合学生学过的词语“烟雨”一词,学生可理解为描写的是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美景。

3.精读

三、拓展阅读,奠定学生的文化基础

课改提出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所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歌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诗文。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才能渐渐地厚重。

THE END
1.妳怎么读妳的意思解释英语翻译妳字组词【丑集下】【女部】 妳·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5 《正字通》俗嬭字。 又唐人呼晝睡爲黃妳。 方言集汇 粤语:lei5naai5nei5 客家话:[梅县腔]nai1[台湾四县腔]nai3ni3(ngi2)[客英字典]nai1[海陆丰腔]nai3ni3(ngi2) English you (f.) http://m.soba8.com/zidian/zi_S2c2.html
2.以以拼音以怎么读以部首以意思● 以 yǐ ㄧˇ◎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http://m.579f.com/%E4%BB%A5_zi/
3.性别:女是什麼字體?眾識社區識字體網性别:女是什麼字體?客人發佈2024-11-27 09:37 機器識別結果 简 繁 日 更多功能 开源唐体 74.6% 商用须授权 方正书宋 74.2% 免费可商用 TEC 73.2% 商用须授权 Microsoft YaHei UI 常规 72.5% 商用须授权 宋体 72.5% 商用须授权 A OD258yin8 72.4% 商用须授权 yinh_01 72.3% 商用须授权 https://hant.m.likefont.com/community/111992712/
4.巡视和巡察的区别巡查和巡察的区别2023-08-13 龙右的人物简介(龙右) 2023-08-13 优质肉蛋奶丰富“菜篮子” 2023-08-13 恩典动态头像(恩典图片高清壁纸) 2023-08-13 女字中间加一点是念什么(女字中间加一点是什么字) 2023-08-13 湖北省内二日游去哪里玩好(湖北省内二日游) 2023-08-13 溏心的皮蛋能直接吃吗? 2023-08-13 中国http://m.cntvsp.cn/shipingnews/yaowen/2023/0813/104072.html
5.女字旁加一个以是什么字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姒sì 姒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部首笔画部首:女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五笔86:VNYW 五笔98:VNYW 仓颉:VVIO笔顺编号:5315434 四角号码:484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9D2基本字义1. 古代称丈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1dd4037b9b5b2733e461356ae5e39679.html
6.女性在金庸文学中占据什么意义?2.您在序言中提到说,这是一本成长的书,该怎么去理解“成长”二字? 这本书里精选了35位女性,但重点不是说我们一起来欣赏她们有多美。侧重点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书名“越过人生的刀锋”。所谓“成长”讲的就是她们每个人的成长。 毛姆有一本小说叫《刀锋》,刀锋指的是比较难的人生关口。我选择的35位金庸女性,不https://m.gmw.cn/2022-08/25/content_1303108037.htm
7.以的五行以字的五行是什么以字五行属什么?以字属什么五行?以字五行为土,是属土的五行属性。 以字五行属什么 以字五行属性为:土(五行属土的字大全) 与以字五行属土的起名常用字还有: 亦,伟,容,叶,燕,岚,意,艳,羽 名字测试八字精批八字起名 输入您的姓名: 男女 出生时间: https://zidian.yw11.com/wuxing/%E4%BB%A5
8.能考上要点的八字女人婚后走大运的八字能使其婚后命运转好的,多是夫宫和爱人星对其有利。女命以出世日的地支为夫宫,以正官代表爱人星老公,已然以成婚为命运转折点,肯定与爱人的影响有关。 4、八字中正官星为喜用 代表老公对自己有大的协助,正官离日干越近、越旺,老公帮扶她的才能越大。也便是说,正官夫星是其“贵人”,一旦成婚,这个贵人就如影https://176886121.b2b.11467.com/news/7123438.asp
9.头条文章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硬核,把一些普通的女性特质形容词放在她身上,我觉得是不够用的,她身上的那股飒气与直率带着又狠又刚的霸气,英雄不论出身用在这样一个出身低微的青楼女子身上,我却觉得毫无违和感,堪称是一朵女中的铿锵玫瑰。 这篇文章就来聊一聊女性中的铿锵玫瑰,也就是「比劫」星占据主导力量的女性四柱,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404735776943636938
10.国际电影节获奖短片《骚扰》:“两条鱼”……(地铁侵犯)影评身为一名演员,有什么抹不开的?简直侮辱“表演”这两个字…… 女:嗯,突然想起吴孟达,永远地离开我们了! 真正的艺术大师,根本不会在乎角色如何,更不会考虑什么偶包…… 喜欢的剧本就去接,各种人物形象挑战自我……这才是热爱表演,热爱电影! 女:既然您怎么说,那您就以一名色棍的心态,您给咱解读一下本片!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290882/
11.中国民间禁忌大全一个单位有两个“刘伟”,如是异性,人们便以“男刘伟”、“女刘伟”相称;如果同性,便以“大刘伟”、“小刘伟”或“胖刘伟”、“瘦刘伟”以示区别。与其让别人随意加字,何不当初再增一字改为双名呢?在目前的单名热中,大姓不可热,还是冷静地取个双字名为好。只要充分发挥双名的优势,取一个既雅致又响亮的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306096.html
12.《万国觉醒》国士无双答题答案大全269、金酒除了作为饮品以外在18世纪之前还曾用以什么用途 答:『作为药物』 270、哪个国家没有参与滑铁卢战役 答:『意大利』 271、地球大气主要的温室气体中不包含下列哪一项 答:『氮气』答案查看详情>> 272、下列哪一种猫咪因为无毛而著名 答:『斯芬克斯猫』 https://www.9game.cn/news/6515310.html
13.女司机穿高跟鞋开公交车被投诉公司:23厘米不算新闻频道“我们让司机拿出了当时穿的鞋子,经过测量,鞋跟为4.5厘米,根据内部规定,已对其处以扣2分考核分的处理。扣除考核分,即年终奖等都会受到影响。”绵阳市公交集团质量服务部负责人说。 新闻多一点 穿什么鞋开车最危险? 人字拖危险指数爆十星 湖南高速交警的事故统计显示,穿以下几种鞋子开车会增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https://news.cctv.com/2016/06/14/ARTIAown9KhzD3pa10CAaMPy160614.shtml
14.GO语言核心编程全文版go语言核心编程pdfcsdn2009年11月10日,Google将Go语言以开放源代码的方式向全球发布。2015年8月19日,Go1.5版发布,本次更新中移除了”最后残余的C代码” 2017年2月17日,Go语言Go1.8版发布。 2017年8月24日,Go语言Go1.9版发布。1.9.2版本 2018年2月16日,Go语言Go1.10版发布。 https://blog.csdn.net/qq_39316391/article/details/130903843
15.七年级语文校本作业校本作业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wǎn()转酝酿()() liáo()亮 hōng( )托 应和()()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http://www.fjxyyz.com/ptyz_news_show-694.html
16.京剧的“气,味,腔,字”行腔时气有调整,听来不直声直气(二次充气)。要以气振声,以声立字,以字导声,以音传情。演唱时, 首先把气沉下来,然后做到“松、通、送”这样,声音才畅通无阻,才不至于憋气、横气、浮气。 字头如弹弓般用力弹出,字腹则需气息平稳。进行长板托腔时,直至字尾收音,才能将气息全部送出,而且音越高,气越往下https://www.360doc.cn/article/36660061_725051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