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故事:附子应用须对证

WORKINGTOGETHERTOPROTECTTHESAFETYOFYOURPRESCRIPTIONDRUGS.

时珍曰: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宋张杲《医说》载:赵知府耽酒色,每日煎干姜熟附汤,吞硫黄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则倦弱不支,寿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又《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地气使然尔。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附子“发明”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泥附子经清洗后浸胆(胆巴,为食盐加工副产品,主要成分为氯化钙、氯化镁)、浸盐加工成盐附子,盐附子经脱盐脱胆,以甘草、黑豆为辅料加工成淡附片;泥附子经浸胆、煎煮、脱胆、切片、调色、蒸制、晒干或经浸胆、煎煮、剥外皮、切片、脱胆、蒸制、晒干分别加工成黑顺片和白附片。

关于附子名称的由来《本草纲目》在释名项下解释道“初种为乌头,像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是植株的母根,而附子依附于乌头的周围,直接而客观明确了附子的得名。

附子传统商品规格的多样性以及附子文献名、商品名、处方名比较混乱,一度造成临床医生开方时出现附子“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给中药附子的加工、销售、使用带来不便。卫生部为了简化附子商品规格,在《中国药典》1963年版起仅收载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5种商品规格,一直延续至今。

而全国各省市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的附子炮制品种有生附片、刨附片、熟附片、蒸附片、炒附片、煨附子、黄附片、黄附块、临江片、卦附片、阳附片及阴附片等。其中生附片、盐附子、卦附片为半成品,值得注意的是蒸附片,炒附片是采取新工艺炮制的无胆巴饮片;但现附子主流的商品规格仍为白附片和黑顺片两种,供医院医生配方和中成药生产原料,大量使用。

1.附子入药最早始于《神农本草经》,载:“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肯定了附子温阳散寒止痛的功能。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对附子的应用在《本经》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记载附子主治厥逆,即是回阳救逆,全书113方中有20方有附子,如著名的有“四逆汤”“附子汤”“理中丸”“附子泻心汤”等,张仲景对附子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首创生用、炮用,生熟异治。

2.魏晋南北朝《本草经集注》对附子的性味、毒性、主治、产地、采收、炮制及配伍使用都有阐述,尤其是对附子的毒性记载为“有大毒”;阐明了因附于乌头之根而得名“附子”具体记载:“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为百药长。”并提出了炮制、配伍减毒:“凡用三建,皆热灰炮令折,勿过焦,惟姜附汤生用之。世方动用附子,皆须甘草,或人参、干姜相配者,正以制其毒故也”

3.唐《药性论》谓其:“气锋锐、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直抵病所”

4.金元《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记载:“味辛,性热;有大毒。浮也,阳中之阳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除六腑之沉寒,定三阳之厥逆。”

5.明《本草汇言》载:“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本草纲目》载:辛、温、有大毒.....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

《景岳全书》记载:“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因其性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并称附子为药中四维之一:“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病而至于可畏,势非庸庸所济者,非此四物不可......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6.清《本草正义》载:“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本经逢原》曰:“附子气味俱浓而辛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暖脾胃而通噎膈,补命门而救阳虚,除心腹腰膝冷痛,开肢体痹湿痿弱,疗伤寒呃逆不止,主督脉脊强而厥,救寒疝引痛欲死,敛痈疽久溃不收及小儿脾弱慢惊,并须制熟用之。”

7.《中国药典》(2020年版)载:“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①关于附子的产地,历代多以四川为主产地,另外湖北、长江以南等地亦有记载。附子的产地分布最早记载于西汉时期的《范子计然》谓:“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蜀武都即今四川西和县南。

②《神农本草经》仅笼统指出附子的生境为“生犍为(今四川犍为地区)山谷”《名医别录》则具体记载为“生犍为及广汉”,犍为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广汉今为四川省射洪县南。《本草经集注》有云:“附子、乌头、天雄本出建平,谓之三建。今宜都、佷山最好,谓之西建,钱塘间者谓之东建,气力劣弱。”建平、宜都、佷山分别为今重庆市巫山县、湖北宜都市及湖北长阳县。陶弘景对上述三地的附子品质作出评价,首次提及湖北为附子产区且质量最佳。

④宋代,附子开始大规模种植。第一本附子专论《彰明附子记》对附子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优劣鉴别、产地等方面详加描述。对于产地谓之:“绵州故广汉地,领县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领乡二十,惟赤廉水(今四川江油太平镇市让水乡)、会昌(今四川江油太平镇德胜乡)、昌明(今四川江油彰明镇)宜附子……合四乡之产,得附子一十六万斤已上。然赤水为多,廉水次之,而会昌明所出甚微。”可见宋代四川江油地区附子栽培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尤其以江油太平镇地区为胜。宋《本草图经》:“出蜀土,生其种出龙州。”进一步确定,四川平武江油地区为附子的主产区。

⑤明《本草纲目》:“乌头有两种,今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也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采乌头。冬则子已成,故曰冬采为附子……其产江左、山南(泛指长江以东地区)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宋人杨天惠著《附子记》甚悉”。李时珍总结前人关于乌头的产地记载,明确提出了,附子为川乌子根,主产自今四川江油地区。同时李时珍认同《附子记》中关于附子产地的记载。

⑥民国《药物出产辨》载:“产四川龙安府江油县。六月新。”民国亦以四川江油最为道地。

自此之后,均以彰明地区为附子的主要产区。根据文献记载,现代附子曾在重庆,山东、湖南、湖北等20多个省份有引种栽培,可是由于产量低下以及病虫害等原因,许多地区被市场淘汰停止种植,目前,附子有四大产区,除四川江油外,还有四川布拖、陕西汉中及云南,由于耕种作业及气候因素,质量仍以四川江油的附子为最优。

①《神农本草经》同时收载了附子、乌头、天雄,《本草经集注》也同时收载了天雄、乌头、附子,并初步阐述三者的关系:

在天雄项下记载“天雄似附子,细而长者便是,长者乃至三、四寸许,此与乌头、附子三种,本并出建平,谓为三建。”在乌头项下记载“长三寸以上为天雄...今采用四月乌头与附子同根,春时茎初生有脑形似乌鸟之头,故谓之乌头。”

②晋初葛洪在其《肘后备急方》记载有三建汤,晋末谢灵运《山居赋》“三建异名而同出”注明“三建即乌头、附子、天雄,异名同出,陶氏称刺为三建”,与《本草经集注》的记载相对应,可见在古代本草中,乌头、附子、天雄有非常明确的区分。

③宋《彰明附子记》则记载为“盖附子之品有七:实本同而末异,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傍生者为附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皆脉络连贯,如子附母,而附子以贵,故独专附名。”

④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同时收载了附子,乌头,天雄:在附子项下记载:“其母名乌头,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在天雄下记载“天雄乃种附子而生出或变出,其形长而不生子,故曰天雄”

⑤清《本草崇原》载“初种而成者,为乌头,形如乌鸟之头也。其附母根而生,虽相须实不相连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种而独生无所附,长三四寸者,名天雄。”

⑥在现代,根据实际种植情况,如果乌头种植得法,则鲜有不生附子的情况,因此将个大附子作为天雄,既可保证产量,又利于分而辨之,由此达成共识,以宋《彰明附子记》记载为准,即以附子中尺寸较大者为天雄。

白附片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白附子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

性状:

白附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白附子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cm,直径13cm。表面白色至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须根痕,顶端有茎痕或芽痕。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麻辣刺舌。

性味:

白附片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白附子辛,温;有毒。归胃、肝经。

功能主治:

白附片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皖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白附子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偏正头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1.附子毒性

附子的药效与毒性并存,用药安全难以保障,历代医家对附子的炮制目的多为减毒存效,故临床多以其炮制加工品入药。附子的毒性成分为双酯型生物碱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等,人口服乌头碱0.2mg即可致中毒,乌头碱的致死量为3~4mg;此外还含单酯型生物碱,主要有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等,为主要有效成分,其毒性是双酯型生物碱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

现代研究证实,通过规范炮制,双酯型生物碱可水解为单酯型生物碱,单酯型生物碱毒性低,但药效活性高,且相对于双酯型生物碱不易再进一步水解。附子炮制过程就是利用这一点,让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单酯型生物碱从而起到减毒存效的作用。

附子通过合理的配伍,可明显降低其毒性和不良反应。附子与黄芩、干姜、甘草、人参等配伍可以降低毒性。有人在以寒制热、以甘缓毒、以柔克刚和扶正抑毒等四种基于药性的配伍减毒理论指导下进行了试验:

以寒制热:

以附子配伍大黄、黄芩、黄连、栀子、木通等几味寒性中药均有一定的减毒作用,其中以大黄和黄芩的减毒作用最强;

以甘缓毒:

在受试的两味药物中,只有甘草具有明显的减毒作用,而另一味甘味中药大枣没有明显减毒作用;

以柔克刚:

在附子配伍地黄(熟地黄或生地黄)、山药和白芍等滋阴药物中,仅有山药在急性毒性中具有减毒作用,而其他药物均没有明显的减毒作用;

扶正抑毒:

附子配伍人参、白术和茯苓的试验中,附子配伍人参具有一定减毒作用,其他皆无减毒作用。可见,古人的“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是可信的。

催吐:

一般口服温开水或1﹕5000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每次200~400mL,反复进行,直至呕出的洗胃液清亮为止。中毒后洗胃越早,越彻底,抢救成功率越高,但该法适用于仅有消化系统症状的轻度中毒患者。

导泻:

洗胃彻底后,经胃管注入25%的硫酸镁溶液100mL,促进有毒物质从肠道排出。

服用药用炭:

活性炭对乌头类生物碱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中毒后口服或经胃管灌入50~100g的活性炭混悬液,有利于吸附有毒物质。

输液:

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并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液和稀释毒质在血液中的浓度,加速有毒物质排泄

西药治疗:

中毒时可口服阿托品、利多卡因。阿托品0.5-2mg,皮下或肌肉注射,每10min-4h1次。如果用药后症状没有改善,可以改用利多卡因,每次50-100mg,静脉注射每5-10min一次,同时加用呼吸兴奋剂、地塞米松、三磷酸腺苷(ATP)、辅酶a等。如出现呼吸困难、酸中毒或昏迷,应及时给氧。

中药解救方法:

金银花30g,绿豆100g,甘草60g,水煎内服;或蜂蜜内服,每次120g,必要时可服至500g。

在我国陕西、云南、四川等附子产区自古将附子用作药膳以补阳散寒。早在宋代《太平圣惠方》中就有关于附子粥的记载,今人罗绪和先生更著有《延年益寿附子药膳》和《治病抗衰老附子药方》两书详细介绍了附子药膳食疗方。江油附子产品中的就有刨附片、仲景炮附子可为药膳之用,可做配菜食用。调查结果显示,具温阳扶正之效的附子久煎后用当地土鸡煲汤做成药膳食用,可使接受附子药膳保健的对象阳虚体质得到明显改善,畏寒怕冷、精神状态差(但欲寐)的状态均有改善,同时增强了对寒冷的耐受,减少了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附子食疗应用具有明显时令性,一般在冬至前后,少有春夏服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制备方法。

煎煮生附子

煎煮5-10小时,注意煎煮过程中不能断火且不能续加冷水。该煎煮方法下附子的乌头碱含量几乎为零,适量食用有一定补阳作用。

制附子与羊肉、犬肉等肉类同煮

该法一般小火慢炖3小时以上,所用附子需经炮制无毒,如黑顺片等。

制附子煮粥

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食用安全,炮天雄、刨附片在食用中应强调久煮,未经炮制的鲜品毒性大,不可盲目使用,此外,附子为温阳之品,适用于虚寒或寒湿体质者,服食时有必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运用。

茎叶的利用:

根据传统用药习惯,附子茎叶通常被丢弃不用,附子茎叶和须根占生物量的44%,茎叶中总生物碱含量较高,双酯型生物碱含量较低,有较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须根的利用:

附子在采收母根和子根后,大量的须根均被丢弃,附子须根和附子的化学成分相近,且其总生物碱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明显高于附子,有较大的药用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药渣的利用:

功效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1.附子配干姜:

附子大辛大热,温壮心肾之阳,回阳破阴以救逆,干姜辛热,与附子相须为用,增强温里回阳之力,又温中散寒,助阳通脉。用于心肾阳衰寒厥证,如四逆汤。

2.附子配伍人参:

附子辛甘大热,长于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人参甘温,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两者合用,补气固脱与回阳救逆并举。常用于治疗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脉微欲绝之阳气暴脱证,如参附汤。

3.附子配伍薏苡仁:

附子温经散寒、通阳止痛,薏苡仁除湿宣痹、缓急舒挛,两者配伍温经祛寒,缓急止痛,用于胸痹不舒,拘急不舒,时缓时急,喜温欲按,口不渴,舌苔白,脉沉紧者,如薏苡附子散。

4.附子配伍桂枝:

附子辛热善走,通行十二经,温阳散寒,逐湿止痛;桂枝辛散风邪,温通经脉。合之则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络除痹之功益增,常用于治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及寒痹痛剧者。又因桂枝能温通卫阳,解肌发汗;附子善于补火助阳。二者伍用,有助阳解表之功。可用于阳虚外感风寒,如桂枝加附子汤。

5.附子配白芍:

附子辛热温肾壮阳;白芍甘酸敛阴缓急。两药相配,一温一凉,一辛散一酸收,既可用白芍补虚和营之功缓附子劫夺营阴之弊,又可取附子斩将夺关之力,避白芍酸收之性,如此相反相成,通痹止痛之效尤显。常用于治疗痹证寒邪偏盛者,如芍药甘草附子汤。

6.附子配当归:

附子辛热燥烈,善于温补阳气;当归甘温滋润,长于补养肝血。因阴根于阳,气能生血,配对合用,附子得当归则入血分,当归得附子则温运力宏,有阴阳兼顾之妙义。用以治疗脾胃虚寒大便下血,及阳虚寒凝兼挟瘀血之痛经、经闭等,如附子当归丸。

现代研究表明,生物碱为附子主要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中国药典》(2020版)规定了6种生物碱的检查和含量测定,双酯型生物碱分别为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为主要毒性成分,以这3种生物碱总量计不得超过0.010%);单酯型生物碱为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等(为主要有效成分,以这3种生物碱计不得少于0.010%),此外还含有多糖类、甾醇类,有机酸和微量元素。

1.强心作用:

附子适用于心阳不足、肢冷脉微等症,强心效果良好,其强心机制主要是兴奋和激动β受体,释放出儿茶酚胺。

2.抗心律失常作用:

研究表明附子水提物能显著减轻氧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并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3.扩张血管作用:

研究发现附子水煎剂对离体家兔的主动脉的具有舒张作用并且有一定的内皮依赖性,有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

4.镇痛抗炎作用:

附子通过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来抑制疼痛反应,有直接或间接抑制内源性致痛因子的作用,并能够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减轻炎症反应。

5.抗肿瘤:

附子抗癌机制主要与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调节癌基因的表达有关。

6.免疫调节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黑顺片单独蒸煮去毒或与甘草等药材配伍熬制后服用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附子中多糖成分对正常小鼠机体免疫力有增强作用,并减轻由于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水平降低。

7.其他:

研究表明附子还具有抗衰老,调节血糖、对肾功能的改善作用等。

1.治疗老人尿频

熟附子15g,干姜6g,炒白术12g,茯苓12g,白芍9g,龟板9g,金樱子9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尿频症状明显好转。

2.治疗应变性鼻炎

黄芪30g,太子参15g,苍耳子9g,百合15g,侧柏叶12g,桔梗6g,熟附子3g,生姜12g,大枣12g。水煎分两次温服,每日1剂,10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3.治疗风湿腰痛

川乌15g,附子10g,透骨草20g,共碾为粗末,加食盐250g,用醋拌炒热后布包熨患处。

4.治疗慢性咽炎

生吴茱萸、细辛、生附子各15g,生大黄10g,米醋适量。将上药择净,共研细末,用米醋适量调为药糊,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

5.治疗牙齿松动

食盐3g,鲜附子1个。将附子捣烂与食盐和匀。敷涌泉穴用布扎缚。

6.治疗牙痛

麻黄12g、黑顺片12g、细辛12g、威灵仙10g、黄柏15g、知母15g、苍术12g、黄连3g、吴茱萸3g、花椒12g。将附片煎30分钟左右,后下余药,再煎15分钟即可。一日一剂,分至3-4次服用,2-5剂见效。

7.治疗肾虚

鹿茸10g,淫羊藿12g,仙茅6g,巴戟天10g,肉苁蓉片6g,枸杞子15g,蛇床子6g,菟丝子15g,白附片6g(先煎),肉桂10g,党参片15g,柴胡15g,乌药8g,牛膝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连续服用7~1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即可见效。

1.本品辛热燥烈,易伤阴动火,或素体火旺者应减少用量;

2.凡实热证、阴虚火旺、阴虚阳亢、精血亏虚者忌用;

3.孕妇慎用;

4.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THE END
1.中药功效与作用大全,收藏一下吧!今天把所有的中药做了功效分类,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中药材,如果想了解每一个药品的详细功效与作用,请在评论中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回复,喜欢的朋友收藏一下吧! 发散风寒药 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藁本、香薷、生姜、葱白、 辛夷、芫荽. https://www.360doc.cn/article/5215675_779359261.html
2.本草纲目里好听的名字男生中药名有哪些《本草纲目》是李时珍花费了数十年精心编制而成的一本药典,对后世的中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本草纲目里好听的名字有什么?适合男生的中药名有哪些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男孩起名的解析吧! 本草纲目里好听的男孩名字解析 远志 来自于《草部·远志》,蕴含有远大志向,奋勇前进等寓意内涵。且从音律来说,“http://www.zzfmdn.com/article/809522
3.100个好听的中草药名字个性名字(以草药起名)楚留香手游选之题答案大全选之题答案汇总3DM手游,半夏半夏的温柔不是谁都能承受的,关于我们社会责任加入我们中文宝宝起名用中草药起名绝美好听起名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借助“诗经、楚辞、唐诗、论语”等典籍外其《本草纲目》也是大家可提取的。 中草药名 女孩草药取名中草药名字适合取名的,中药的小名蒲公英真是让人想不到https://www.16757.com/ysh/jieqian/2049.html
4.中药大全中药材中药名称功效大全[中药大全]九大仙草之首的石斛,常吃这些好处看得见 2018-06-21 摘要:铁皮石斛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可见其药用价值相当之高。自东汉末年以来,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多部著作中都记载着石斛有着滋阴清热、养胃生津、增强体质的……查看全文>> https://www.familydoctor.com.cn/yangsheng/zyys/zy/
5.中药材名称大全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名称大全功效和禁忌常用中药功效及释名解表药麻黄本品“其味麻,其色黄”(《本草纲目》),因色黄味麻而得名。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页数:11页格式:doc 下载文档 常见中药材名称 PPT课件.ppt 常见中药名单全草类中药薄荷益母草车前草淡竹叶青蒿穿心莲细辛仙鹤草紫花地丁金钱草【药名】:薄荷【来源】: 页数:50页格式:ppthttps://www.taodocs.com/topdoc/108454-0-0-6.html
6.常见中药名称矿物药,中国传统中药包括哪些云南药材信息网4,中药的名称大全以及功效和适用症 看看本草纲目和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 5,每日趣闻能治病的石头矿物中药 我国对矿物药材的利用有着悠久的 历史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滑石,味甘寒,主身热浅辟,利小便”;“矾石主恶疮,且痛”;“紫石英,味甘温,至女子风寒于宫,绝孕十年无子……”等记载。矿物中药具有http://ynyao.com/mnews/show/42031
7.本草纲目里好听的名字寓意冷门又惊艳很多父母很喜欢从文学著作中挖掘可以用来给孩子起名的字,本草纲目是偏冷门的,其中含有很多中药名,名字都是比较唯美好听的,下面小编就介绍一下,本草纲目里好听的名字有哪些寓意冷门又惊艳? 本草纲目里好听的名字 天雄、木香、木蓝、升登、六曲、玉竹、甘松 https://www.qiyuange.com/qiming/90413.html
8.中药材大全包括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等中药材书籍的数万种中药材知识。http://zhongyaocai360.com/
9.中药的名字都有什么含义?210味常用中药名释义——中医秘方网中药的名字都有什么含义?210味常用中药名释义——中医秘方网 好医生门诊网(华健百科)预约挂号管理平台,重磅推出“最美好医生领航人物” 系列公益宣传活动,弘扬“大医精诚”精神,讲好中医故事,为大众健康服务。热线电话:18838174760。 中药拥有着庞大的体系,每一味中药的命名都体现了先人的哲学思想,反映了我国的传统http://www.hjbkwz.com/article/5702.html
10.这味中草药的名字和数字有关,被称为“神草”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一味神奇的中药材,名字是两个数字,它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用途,拥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很高的药用价值,被民间的百姓称为“神草”,它就是中药三七。 关于三七的命名,有很多的说法,也流传着许多故事。其中传言说,三七本来是天上的仙子,一次下凡路过云南深山途中,遭遇到猛兽的攻击,这个时候,一位青https://www.jd.com/pccontent/313844
11.药材名字起名好寓意男孩有哪些适合男孩子的中药名字?“山奈”一名有一种日本风味,但其实它也是本草纲目里中草药名称,作为男孩名字,不仅大气、独特,而且在其发音上给人一种意境之感。与连翘、东葵等中药名,都很适合作为男生的名字。 杜若 取自《草部·杜若》,在本草纲目中是一种香草名。在诗词里杜若绝大部分是指拥有美好品德的君子。姓杜的孩子直接提取起此名,不https://huochengrm.cn/qiming/uia1v4ba.html
12.胡博士说中药黄药子:名字像种子类药材,实际上是块根?黄药子也是属于清化热痰药,它除了能治疗吐血、咳嗽、百日咳以外,还可以治疗瘿瘤,是化痰消瘿的主要药物之一。听名字,它好像是某些种子类药材,其实不然,它是植物的块根类药材。而且,在古时候,这个药物的原产地就在岭南地区。 黄药子治病的故事 《本草纲目》记载,孙思邈千金月令方:疗忽生瘿疾一二年者,以万州黄药子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2/15/c1922022.html
13.探秘百草图谱100种中药名字背后的神奇故事有哪些接着,我们可以聊聊桑白皮。这是一种常见的小乔木,其白色干燥的外层皮被认为具有保湿作用,对于改善肌肤状况非常有益。此外,在《本草纲目》里,桑白皮还有助于延缓衰老甚至恢复青春活力的一面,使其成为现代美容产品中的重要原料之一。 莲藕——清洁灵魂 https://www.wemvhjgm.cn/mei-ti-bao-dao/137681.html
14.三字中药名常用三字中药有哪些其他至于专门介绍三字中药的书籍还没有,只是包含其中,建议大家看看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都是不错的,可以学习前人的智慧,加以吸收并了解。随着网络技术的繁荣,完全上网搜索了解,会很全面。了解的途径还有很多大家也可以慢慢寻找。 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对于三字中药已经有一个初步了解,当然要全部认识并了解并不是那么https://tag.120ask.com/jibing/qita/1347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