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旧京~茶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俗文化研究所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过去的茶馆,大致分为几种:大茶馆,书茶馆,野茶馆,清茶馆,酒茶馆,这么几种。
大茶馆,就是纯粹喝茶,或者纯社交用的茶馆。比如老舍笔下的茶馆。但是,有一种,这种大茶馆都会卖各式点心,老舍的笔下并没有体现。过去的人们喝喝茶,聊聊天,社会上喝个讲茶,保个媒拉个迁儿,都来这种茶馆。老舍的‘茶馆’里面,庞太监买人家大闺
女不就是在老裕泰谈成的吗?
至于说大茶馆,其实还有区别,怎么区别呢,就是茶馆里所卖的东西。有的卖点心(老北京人叫饽饽,),为了和外面饽饽铺区别开,这里卖的饽饽个头都稍小;有的卖小吃,你比如艾窝窝,蜜汁排叉呀,等等,所以有的老北京人也管这类茶馆叫窝窝馆;还有一种是专门卖小吃和主食之间的吃食的,比如吊炉烧饼,肉丁馒头等等,刘宝爷在(日遭三险)里面所说的,吃包子扣馅,吃烧饼磕芝麻,大概就是这类的茶馆;还有一种茶馆,就是代卖简单的酒菜,也就是所谓的二荤铺了。这种茶馆就是平时可以喝茶,饭口的时候可以简单吃点,有点像现在的餐酒吧。这种茶馆比较随意,茶馆里有简单的菜可以卖,也可以茶客自己带原料,给你带加工‘炒来菜’,(这也是二荤铺名字的由来,一荤为茶馆自己准备的肉,一荤指茶客自己带的肉,来料加工)。其中二荤铺最著名的烂肉面,借着老舍的笔,也名扬天下了。
再说书茶馆。顾名思义,有评书听的,就是书茶馆。过去书茶馆呢,很简单,上午,喝茶给茶钱,下午和晚上听书,给书钱。(当然书钱茶钱合着算,书钱就包含茶钱在里面了)。
书茶馆的评书演员,二个月一换,为一转儿。一般一个茶馆一年的演员都是提前安排好的。如果遇到闰月,就要单请一个演员说单月儿,当然,你要说原来定好的演员说,我的书太大,两个月说不完,你把单月儿给给我,让我连说三个月,也可以。但是也就限与此了,连说两转儿(在同一个茶馆)几乎没有。(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如果哪位知道哪位前辈可以说两转儿,麻烦告诉我)。分账是三七开,七成归说书先生,三成归茶馆,而且每转儿的最后一天,茶馆不分账,收入全部归说书先生,意为送行。这一天有很多书座单有馈赠,也是为先生送行。
野茶馆。说完了书茶馆,说说野茶馆。说白了,野茶馆就是人们出外踏青休憩的地方。一般它都在城外,可是离城门又不是很远。这种茶馆一般都有很好的景色,或芦苇塘,或者种植园,总之野趣横生就对了。
清茶馆。这类茶馆一天到晚只卖清茶,那么他怎么维持呢?这就看老板的能耐了。过去有攒儿和‘口子’,是各行各业临时召集人用的。你比如很多的书茶馆,他在上午卖清茶的时候,也给很多行业做攒儿,但是做一上午就结束了,下午该说书还得说书,而清茶馆不会,它为那个行业做攒儿,一做就是一天,而且他还为茶客立个会呀,提供方便,为一些文人墨客设一些迷社呀,棋社呀提供方便。总之,清茶馆能作为茶馆的一种方式存在,必定有它的生存空间。
最后就是酒茶馆了。酒茶馆可能算茶馆里最低端的存在。它其实就是茶酒混卖。有些人可以喝茶聊天,有些人愿意喝酒聊天,这些他都能满足。但是它虽然卖酒,可是它没有炒菜(这可能是区别二荤铺的所在),只卖一些花生米开花豆之类的。但是它门口会有一些摆摊的,卖一些酱牛肉,驴肉,羊头肉等等,满足某些茶客的需要。
老北京的茶馆说完了,说的对不对呢,我也不知道,我也实在年轻,盛产茶馆那年头我也没赶上。这些都是书里看到的,而且不是一本书,几本书凑的。你就当个野狐禅听听就算了。
水帘洞集萃:从山中最胜处到正岩的价值洼地,水帘洞经历了什么?
岩茶教室一直是“山场论”的一派,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其实是有一个小遗憾的,就是像水帘洞范围这么大、能产生名丛母树的核心山场,我们居然没有做过正儿八经的专场!
这个问题也同样困惑着水帘洞的山场主人,尤其是本期山场主人刘在野当上天心村水帘组小组长后,就直接把这些呼声几乎要以3D环绕的形式展示给我们后,就来了一场说干就干的专题。
▲山场主人刘明官摄影/刘在野
第一个采访的人家自然是组长本人和她的父亲大人刘明官,作为水帘洞的原住民他们就是上了门牌的1号:天心村水帘1号,朱冬梅、刘明官夫妻俩创立的水帘茶馆。
▲刘明官在水帘洞原住地的门牌号
从1979年到现在算起来也是改革开放后成立起来的老招牌,所以和大多数天心村两代茶人是岩茶工艺传承特别不同的是,刘明官刘在野这对父女的传承是一个历史久到可以考古的茶馆。
武夷山市水帘一号茶业有限公司
瑞泉岩·肉桂、青狮岩·梅占
01
//
两代人的水帘茶馆不一样
刘明官一家作为水帘洞的原住民,感情自然是不一样,所以他们一直妥帖的保存着在这里的老照片,随便一看就是时代的信息。
▲刘在野童年和父亲刘明官在水帘洞留影,90后算是最后一代在山里住过的原住民了供图/刘在野
像Y老师就惊喜的发现那时候的茶单上还有产自水帘洞的名丛母树石角,放在现在就是喝不到的母树单株。
▲小黑板上标注的茶品石角是现在基本喝不到的名丛供图/刘在野
作为当时除“大红袍”茶寮景点外,与茶洞、庞公吃茶处、御林园遗址齐名的著名茶景点之一,水帘茶馆也自带对外宣传的作用,牌匾上自带双语,刘明官在这期间也担任着一部分游客以及外国友人在水帘洞的向导,朱冬梅作为武夷山三姑中的茶姑登上人民日报海外版,留下了那个版面的唯一一张照片。
▲朱冬梅作为三姑中的茶姑登上当时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供图/刘在野
从长远历史来看,水帘茶馆所在的地点还是一个跨时代的标识。
自南宋建三贤祠后,奉祀着三位贤人刘子翬、刘甫和朱熹,历史太久几经兴废,曾被改为三敬堂,在民国《崇安县新志》就记载着:“近由俗人改建三教堂,祀孔子、老子、释迦,殊为不伦,亟宜恢复旧观,以存古迹。”
更早在清康熙年间,还有一段被泉州僧人景真仗势擅开茶行的小插曲,当时官府恢复后有保护三贤祠的批示一直保存到现在。
虽然不大对,但也说明此地自古就是个喝茶赏景的好去处。
▲水帘洞的三贤祠在世遗拆迁前是刘明官家的老宅
等到朱冬梅、刘明官夫妻俩创立的这个水帘茶馆已经是作为武夷山茶文化旅馆的开发方式之一,自然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打卡笔记,八零年代一作者曹干石就以一篇“醉茶”既赞了武夷岩茶这一杯香茗,又赞了水帘茶馆的神韵。
比如水帘洞是独属武夷山水帘洞的景象。比起西游记洞口有瀑布悬挂如帘,武夷山的水帘洞并没有这样的名场面。只有一束水流从岩洞流下,当时的水帘茶馆就是借这个地利从峭壁上挂下一条很长的草绳,引九曲溪的山上水沿草绳流注在供煮水烹茶的缸中。
说实话比起名气在外的水帘洞大瀑布,这其实更显武夷山风景的韵味。
▲水帘洞景观摄影/武夷山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彭善安(供图:刘在野)
就这样显天时地利的岩韵配置,如果不是为了配合98年申报世界遗产正式迁出水帘洞,像水帘茶馆这样兼具茶味和文化的茶馆延续至今没准也成为了如老舍茶馆一般的城市名片。
在当时几个著名的茶馆中,“大红袍”茶寮和茶洞处现在还是武夷山的茶景点,都属于官方组织的茶馆,只有水帘茶馆是刘明官个人的,所以即使正式搬出水帘洞,刘明官仍旧继续沿用这个茶馆名字。
▲山场主人刘在野
天心村水帘组小队长
天心茶学状元杯股东
武夷山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正式注册品牌名了就自然交给了下一代人刘在野,2019年正式成为登记在内的茶业品牌。
甚至这个底气还带了点“任性”,像每个泡袋上都有一只猫咪蹲守在一杯茶边,一开始我们都以为这个90后年轻人暗戳戳表示咖啡她也爱,直到她带点忧伤告诉我们:“这是她养了三年不翼而走的猫,为了纪念画上的。”然后再更忧伤的告诉我们,带出去亮相都被嘲笑太幼稚了。
▲海峡两岸茶叶交流协会副会长柯家耀执笔的:不如在野(图片源于刘在野)
说是这么说,但在给我们看的最新一版包装上仍旧一个不落的延续了这份“幼稚”。
这也是我们时常能在90后一代茶人身上感受到“做自己的任性”,不会按照已经是刻板的制式推去向前,不管是茶的可能性、品牌的崭新姿态,只要是新鲜有趣的,他们都愿意去尝试。
在自由土壤滋养出的生命力,我们也很期待在刘在野手上,水帘茶馆也能像老招牌一样既有名丛母树的天花板,也有显人情温暖的大碗茶。
02
这是我们写过最年轻的梅占
如果说一版西游记,就让水帘洞靠名字就博出了名气,成为全国人民都可以跨服get到的网红。
▲走马楼山场
那走马楼就是靠隐藏着古老树龄的老丛,以及夹在两片悬崖之间,恰又处于崖壁地段垭口利于通风的环境优势成为水帘洞最精华的山场之一。
▲走马楼的一线天
▲梅占和肉桂山场卫星图
水帘洞本身就是向西南延伸400米至章堂涧,向北伸一公里至青狮峰北崖麓,全长1400米的巨大陡崖。
有很多小山场的茶树是在岩崖绝壁下享受山岳的精华,也就成为了这些隐秘的存在。
▲水帘洞的巨大崖壁
刘明官家的梅占正是在这样一个紧邻青狮岩的崖壁峡谷处,地理位置也因为置身于走马楼和青狮岩之间,成为两个水帘洞精华山场共同的宠儿。
▲刘明官家的梅占是个隐秘的山场
以留丛的姿态野蛮的生在这沟谷溪流间,享受着周围崖麓崩积的岩块岩屑大多风化成带砂砾的灰棕色土壤,崖壁多生苔藓及蕨类植物给土壤提供了丰富的腐殖质。
给予了这片树龄算正岩内小年轻的梅占,足够给劲的滋养条件。
▲紧靠崖壁的青狮岩梅占
刘明官还告诉我们:“这里地势低下,日照短且阴湿的山场是很挑品种的,有些品种会耐不住这里的湿度,但像水仙梅占就是滋养的好环境”。这就属于品种依赖的优越环境了,一度成为这一片改种水仙梅占的重要原因。
好在水帘洞山场本身范围就很大,山场的可能性就像我们深入写过的马头组,既有一些坑涧、崖壁下的山场,也有一些岗上向阳的山场。
在这里肉桂依然也是岗上偏爱的品种,刘明官的肉桂就在和走马楼直接距离不到100米的瑞泉岩上。
▲在瑞泉岩肉桂这片茶园,可以看到水帘洞的精华山场之一走马楼
岩上倾斜的山坡是一片肉桂茶园,是典型的土层薄岗顶地貌,日照条件充足。
6月8号看到这片肉桂正细细密密发出长势喜人的夏芽,切身体会到刘在野所说的“桂影流金”,阳光从周围高大树木的缝隙稀疏的落下来,在茶树上形成一片斑驳,仿若给茶芽闪着的聚光灯。
▲6月8日这片肉桂的夏芽正细细密密的冒出来
而能搭上环境的优越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管理,刘明官的茶山管理就像一个懂牛肉肌肉纹理的大厨,在遵循传统的武夷耕作法,该开沟就开,该客土就客上,还有更显细节的刀工。
比如大多数茶树机采五六年后,芽头一根变两根越来越细,细枝多养分供给不上,基本上每五六年需要修剪20公分抑制这种生长状态。再比如坚持用菜籽饼这样的有机肥料,来保证茶树基本微量元素的供给,也不会破坏岩石带来的口感。
▲刘明官告诉我们他们家茶园用的菜籽饼
说实话在这几年不稳定的气候下,山场主人已经不会把增产减产只归结给“山不就我来”的天气,而更注重管理上的细致,管山人天天上山开始成为常态,未来的口感和产量就在于经年的管理方法。
这里头的变化可能就堪比当初挑山场的眼光。
03
春至晚+桂影流金:好听更好喝!
茶圈里起花名是可以把山场主人愁哭的,要么怕太没有识别度,在海量的茶中记忆模糊成梦。要么怕撞名,谁才是原版辩论的成本太高。
作为行程一直忙在路上的刘在野是十分嫌弃并强烈拒绝这个内卷的,并向你丢过来一系列引自诗词中的“青山笑人”、“舌本香”、“春至晚”等,重要的是还有着诗意也掩盖不了的统一调性。
▲为了纪念养了三年不翼而走的猫,每个泡袋上都有这个猫印记摄影/刘在野
春至晚引自林逋的咏梅诗《山园小梅二首》,恰好大家在形容梅占的品种特征大多数放在了“梅”这个字眼上,香气里的梅花和滋味上的略带梅子酸感也诉说了这份实情。
光闻干茶就是让人垂涎的梅子蜜饯,注入沸水后就把这股香甜转化为落在口腔的资本,一点点像云朵般轻盈的弥散开来,因为前阵子刚焙过,花香里还携带着缕缕撩人的烟火气,卷夹着轻微的梅子酸寄托在口腔的角落里。
等到三四水果胶感十足的汤水,跳跃出的是悦人的酸度,酸甜的平衡互补,让茶汤滑如凝脂,绵软之至。
除了“梅”带来的香和酸,这款正岩产区里“小年轻”最让人惊喜的就是与它年龄不相符的“丛味”,好像蓝牙突然载入别人的音响,恰好又是一段别样的旋律。
几水后有略带野性的森林感觉,夹杂着清凉的草本和出人意料的绵柔丛味,似乎香气开始休息的时候,关于山场的质朴和树木的幽深开始隆重登场,汤水越发老练,最后以温暖糯香结束,正是春至晚里从白天到日薄西山都可以尽情享受的春天。
也许从山场位置来说,这片梅占就是一个“孟姜女”的存在,用谷歌地图打开上帝视角我们发现的确更接近走马楼。
但刘在野就因为青狮岩的卧狮状更像自家慵懒的猫,就偏爱的在泡袋上打上了青狮岩梅占,所以从看到泡袋开始,我们就可以像享受山场界限的模糊一样,去感受这份不完全属于树龄的丛味。
摄影/刘在野
桂影流金就是那片挥洒着黄金光照的肉桂,一水入口是荒野的森林弥漫着一点面包的烘烤气,汇在口腔里是类似谷物的饱意。
三四水一开始是水汪汪的桂花香慢慢释放在青草汁液上,微微刺激,有一点岗顶肉桂带有的张扬。又能神奇的转换成太妃糖的粘稠,如奶油般绵密治愈,细细体会起来就像冬日里突然拥有了一个碳烤红薯,没道理会拒绝。
尾水稳定持续的矿物质清爽感,让整体更显细腻悠长,岁月若能娓娓道来便是流金。
怎样才能拨开诗意见真彰,我们七天后见!
重庆人爱喝茶,民间流行的谚语道:“清早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把茶和油盐柴米相提并论,足见何等看重。早年重庆的茶馆多,遍布大街小巷,据重庆《新民报》1947年3月发表的统计,全城新旧市区共有街巷316条,茶馆竟有2659家之多,平均每条街巷有8家茶馆。但绝大多数只有一开间,兼售开水、热水。在旧时代,重庆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人都到茶馆休息、品茗、聊天、约亲和会友,茶馆成了社交的主要场合,成为时代的社会缩影。
一
老重庆茶馆的店名很雅致。茶馆本来开设在闹市,店名却为“葛岭”“凉亭”“雨来”“江山一览轩”之类,没有世俗烟火气。黄沙溪地临长江,开设茶馆取名“数涛楼”;佛图关上的茶馆取名“听雨阁”,真是既风雅,又贴切。
老茶馆的座椅很舒适,是用竹片串成的躺椅,取材于本埠盛产的斑竹、楠竹和“硬头黄”制作。这种躺椅轻便灵活可折叠,高矮适度稳定性好,茶客可坐可卧,闭目养神不虞摔跌。
外省茶馆的茶具多为壶和杯,本埠的茶具则是传统的“三件头”,即茶碗、茶盖和茶船。茶碗和茶盖是瓷制,茶船多为金属制成。据精于吃茶的人谈,这种茶具优点有三:茶碗造型上大下小,茶叶容易冲转和浸泡深透。茶盖既可视茶叶浸泡程度控制水温,又可用其搅和茶叶,饮茶时阻挡浮叶入口。茶船有端碗不烫手,茶溢不湿衣的妙处。
茶馆内专司泡茶和续水的服务员,北方称之为“茶博士”、堂倌,本埠称“幺师”,不少“幺师”技术高明。几个茶客围桌坐定之后,“幺师”应声而至,只见他右手提着锃亮的紫铜长嘴壶,左手五指分开,夹着茶碗、茶盖和茶船,走到桌前一挥手叮当连声响,七八只茶船满桌开花,分别就位。然后他将装好茶叶的茶碗分别放入茶船,紫铜壶如赤龙吐水,各碗一一冲满,滴水不漏,再依次盖上茶盖。其全部动作干净利落,真是神乎其技,令人叫绝。
“幺师”泡茶要有一套技术,掺开水讲究三起三落,“头道发、二道冲、三道泡”的规矩不得马虎。“幺师”靠水吃水,其财路之一就是卖开水。“幺师”除吃老板的三餐饭外,工资微薄,但市民来打开水的钱归堂倌,不上缴。二是茶客洗脸、卖晒干的废茶叶等则是与老板五五分成。
每家茶馆都设置了一个大火炉,上面开了几个火口,俗称“老虎灶”。它从早到晚不熄火,无论何时,必有一两壶沸腾的开水,便于冲茶。附近居民可花钱来打热水,老茶客干脆在这里洗脸洗脚。茶壶一般用红铜制,不用青铜,因为后者价格高。店里备有大砂缸,河水必须经砂缸过滤排除杂质后才能使用。
重庆老茶馆卖的茶主要是花茶、沱茶两大类,绿茶、红茶是抗战时因适应下江人的口味而逐渐风行的。花茶被称为“香片”,以成都茉莉花茶为主,其他珠兰花、栀子花和玉兰花茶等,则常备而未用或很少用。沱茶主要是云南下关、昭通一带所产。重庆人偏爱沱茶,吃过火锅非得灌它几碗不可,只因它茶性温热,尽可开怀畅饮也不至于受“起夜”之苦也。沱茶的另一特点是经得泡,中午外出吃饭吩咐留茶,到下午晚上还可以接着喝,汤色依旧酽然。至于价格昂贵的龙井、蔷薇等品种,只有极少数的大中型茶馆才备有。白开水称之为“玻璃”,适合于妇孺。春天毛尖、春芽进货,茶馆要写出“春茶上市”的红字条,提醒老茶客惠顾。
老茶馆泡茶使用源源不断的河水,所以一般茶馆都挂出写有“河水香茶”四个字的纱灯,以招徕顾客。
河水是指长江、嘉陵江中水,但夏季嘉陵江水质比长江好。挑水工担一挑水爬坡上坎很费力,力资就贵,在清末时,每担水的水价约等于三碗小面或六个锅魁。因为河水价格高,一般平民都用井水,而茶馆为了保证茶味清香,再贵也要用河水。1932年3月1日,新建的重庆自来水公司开始售水,设水站10个,称之为“机器水”。茶客们说“机器水”有股药味道,群起抵制,各茶馆仍然坚持使用河水,直到抗战期间才逐渐改用自来水。
二
老重庆的大茶馆一般都是袍哥团伙的香堂,即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和接待外地来的兄弟伙。每年农历腊月吃团年饭、五月“单刀会”、七月“中元会”,一律谢绝空子(非袍哥)喝茶,举行大开香堂、朝圣摆宴、栽培兄弟伙(介绍参加袍哥)、晋升座次等帮会仪式。舵爷平日不出面,挂名老板大多是袍哥中的“三爷”,即管事。
旧重庆袍哥大小香堂近百个,帮会茶馆多如牛毛。
仁字总社社长田德胜的“正伦”茶社设在和平路。社长唐绍武的“三民”茶馆设在复兴路(现民族路)。社长张永隆的茶馆设在关岳庙(后来的建设公寓),是仁字袍哥最多的茶馆。社长石孝先的“兰社”茶馆先设在罗汉寺街,后迁保安路,主持人为三爷向东甫。
义字袍哥舵爷冯什竹设义字总社香堂茶馆于凯旋路口,附有“二二”俱乐部,汇集名演员和名玩友,搞川剧座唱颇为驰名。戴坤元的“一德”茶馆,设在现八一路。“三多”茶馆在大阳沟,为义字大爷李竹山所经营,是花鸟、信鸽的交易市场。“
礼字礼渝总社茶馆设在江家巷,舵爷何占云,解放后他仍卖茶,后在管制中病死。袍哥智、信两堂没有大茶馆,依附礼字渝社香堂。
抗战时期迁渝的洪帮大洪山香堂设在机房街“悦合”茶园、白龙池“集明”茶社。九龙山设在江家巷“武汉”茶社。“皇后”餐厅老板许忠武为洪帮舵爷,帮会分子去“皇后”不论是否用餐,均免费招待喝茶。
袍哥茶馆的“幺师”是重要的接头人,他们不仅要会察言观色,还要懂得帮会的规矩、切口和手势。外地袍哥来到重庆,人生地不熟,往往先坐茶馆与堂倌接头,穿针引线,才能获得本地帮会的帮助。这种“幺师”必须是袍哥中的老幺,也是警探的眼线,黑道中的“点水人”(暗中点大户人家的底细),分得清五阴六阳,识得飞的走的。
三
除袍哥开设的茶馆外,各行帮都有自己的茶馆。旧重庆历时久名气大的行帮茶馆集中在老城区。
屠宰业茶馆设在张飞庙,即今中华路第二实验小学内,店堂供奉刘备、关羽、张飞,规模宏伟。之所以供奉刘、关、张,一是因为他们讲义气,二是因为巴蜀本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地盘,所以敬重刘、关、张。巴县、璧山、荣昌、大足等县每天有生猪运来,怎样分配,怎样分担附加的教育费等杂税,喝茶时大家要讲清楚。
油脂干菜业会所设在鱼市街“上三元”茶馆,即今民权路与民生路交汇处,有茶桌十多张,晚上是固定的评书馆。
布匹业茶馆设在鼎新街,共两处,各占房数十间。由于川东大量种桑养蚕,重庆成为四川的纺织业中心,土布市场内除有鸽笼式的小店铺几十家外,还有若干一桌、一席的布摊,中留几十张方桌空地,均为茶馆。各有老板,无壁垒间隔,大约以厅柱为界,一屋两头坐,生意各做各。晚上布贩收市,茶馆成为演出评书、清音及卖假药、旧货,看星相、算命的地方,茶客多为四乡来渝进货的小布贩。春节期间休市,这个茶馆成了临时的儿童玩具市场,是孩子们的天地,压岁钱多耗在那里。
棉纱业会所在棉花街陆玉成茶馆,兼为叶子烟贩的交易处所。
鞋帮业在县城隍庙茶馆。重庆有两处城隍庙:府城隍庙在道门口,县城隍庙在今二府衙巷口望龙门对面。鞋帮以孙膑为祖师,无店。
石、木、泥、竹业供奉鲁班,有庙,庙外为茶馆,在现鲁祖庙街。
餐饮业茶馆位于大阳沟雷祖庙,茶客大多带着白围裙和菜刀,表示待雇用。大户人家办席,提前一天来找人,被雇用者次日会带着一帮手下的伙计,准时出现在雇主家中。
理发业茶馆在南纪门,供奉罗祖,除自有门面的老板外,其他人喝过早茶就要走街串巷,手持铁夹刮得嚓嚓响,以此招徕顾客。抗战期间江苏理发业来渝,在来龙巷内建公会开茶馆,称“江都同善社”。
香烟业在米亭子一带大小茶馆中交易,半非法性质,因为香烟由烟草局专卖。抗战胜利则建为纸烟市场大楼茶馆,其第三层有重庆首创的民营广播电台“谷声”。
糖帮业茶馆在朝天门三层土地(节约街)及陕西街茶馆。
山货业茶馆在现解放路“陆羽”茶馆、杨柳街茶馆,茶客多为猪鬃小老板及中介人。
四
老茶馆是大众的娱乐场所。
戏剧从宫廷、堂会、庙会、坝坝戏而入茶馆,进而出现专业性剧场,可说是一部艺苑春秋。仅就百年来重庆而论,川戏(也有昆腔、弹戏)从朝天宫、张飞庙、罗祖庙、云贵公所等处的庙台进入茶馆后,第一家既可喝茶又可看戏的处所叫“翠芳”茶园,地点在现较场口附近,那是“又新”川戏院的起始地,后改为“育德”电影院,演过杂技。
“悦合”茶园地点在机房街(现五一路),后改“悦合”戏院、“鼎新”戏院、“光明”电影院等名,是川戏三庆会在渝的多年演出场地。后来演出电影、歌舞,都不景气,又恢复为“悦合”茶园,终至成为光明越剧团的固定场地。
“琼仙”茶园在龙王庙梅子坡(现民族路),后为“章华”大戏院,抗战中被日机炸毁。
茶园演变成戏院,仍然保持茶馆特色,包厢座、女宾座均卖茶和小食品。堂倌除供应茶水外,还负责将成叠的滚热毛巾从边座飞掷,越过包厢众多观众之头,准确地落入服务员手中,供客擦脸,之后服务员又把毛巾掷回。毛巾凌空旋转如车轮,小费很可观。
川戏玩友坐唱俗称“打围鼓”,是爱好者自娱自乐的组织,不定期自行在茶馆集会。解放后“洁园”“大同”“利兴”成了固定的收费坐唱茶馆
茶馆与曲艺联系密切,更具民间文艺传统。早先老鼓楼(现解放东路)茶馆,晚间为皮影戏茶座,后来由重庆人钟梦侠邀了一班文明戏演出,直至拆除老鼓楼。表演评书、竹琴、扬琴的茶馆,比比皆是,王秉诚在杨柳街“国安”茶馆讲《重庆掌故》,程梓贤在石灰市“罗昆”茶馆说《铁骑银瓶》,均受追捧。其他如五一路“洁园”茶馆的评书、竹琴,五四路“国民”茶园郭敬之、李德才的扬琴,也迷住了不少知音。
抗战前小什字“六一”茶楼是清音演出场所,后为官方取缔,只准艺人在朝天门沙嘴的竹棚茶馆中演唱。抗战期间外地来渝定居的人口超过100万,在茶馆内演出的剧种也相应增多,除川剧外,还有京剧、越剧、豫剧和黄梅剧等。
道门口南京“奇芳阁”一楼一底经营点心,设京戏清唱茶座。小梁子“上海”茶社(现会仙大楼)附设京戏清唱茶座,由女武生缪黑灯挂头牌。后兴起的有“大广寒群芳会书场”(在民族路),“小广寒群芳会书场”(在新华路)都是京戏清唱茶馆。后来小广寒改为第一书场、第一京剧场,成为现在的“艺术”电影院。大广寒改为第二书场,迁现解放军剧院处,仍是京戏清唱茶座,长期邀请名角王少泉(猴王)、毛燕秋彩串压轴,最后迁夫子池正式成为京剧院,仍以第二书场为名。
京韵大鼓名家山药旦(富少舫),富贵花及相声演员欧少久创建的爱国曲艺场(现民族路顺庆羊肉馆处)是曲艺茶馆,也是老舍先生作品《鼓书艺人》中的原型人物和背景地。“洁园”茶馆演出过河南坠子。
五
茶客各有爱好,文化水平、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坐茶馆自然要找寻志趣相投的茶友,因此各茶馆的茶客具有社会特点。
斯文风雅的人多爱去“长亭”“娱乐”、青年会“江山一览轩”、中央公园“葛岭”(现渝中区文化馆)。“娱乐”茶楼在西大街,高四层,楼梯嵌铜板,茶厅宽敞,一律是黑漆矮桌靠椅,十分高雅。其底层是“天生元”中药房,终日广播戏曲。二三楼茶客多为殷实商人,顶层半露天,茶客多为文教界人士及抚鸟论诗的雅士。坐在那里,肚子饿了便俯身栏杆喊一声:“来碗抄手!”街边担担面摊立即送上,色味俱佳。不时还有民间艺人来卖唱。“幺师”不但时时送上热面巾,另备有铜盆热水烫脚,附带修脚、捶背的服务,让你消除疲劳,浑身舒坦。
文艺界、新闻界人士多在“百老汇”(现解放碑“美美”百货店一带)、青年路“心心”、中央公园“长亭”、青年会“江山一览轩”、“周员外院子”(和平电影院对面),中二路“青风”茶馆等处聊天谈艺术,交换新闻线索。
专卖药茶(六一散、甘和茶、午时茶等)的茶馆,佚名,在原运输电影院附近,讲究养生者自然是那里的座上客。
六
老茶馆里盛行“吃讲茶”,就是发生纠纷时不经法律手续,私下了结。旧时重庆人称茶馆为“理信铺子”,即民事纠纷调解处,这也算重庆老茶馆的一大功能和特色。
有关“吃讲茶”的故事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下半城的药材帮找洋人“吃讲茶”,要拉洋人下河吃水的故事。
1930年8月25日,储奇门突发一场大火,十多条街化为焦土。这里是药材帮交易的中心市场,除专用库房囤集了大老板的药材外,中小药商都是前店后库,即前面一间店堂是营业部,后面一间屋就是库房。当时正值药材交易的旺季,四面八方都有重庆药商收购的货物运来,储奇门半夜三更还在卸货。其中最主要的药材来自西康,包括理化、德格的虫草,昌台、道罕的贝母,青界的知母,还有从四川各地收购大黄年、秦艽、羌活。上川东一带主要运来黄连、天麻。
药材中最金贵的就是麝香,麝香又分为蛇头、猪脂、及菜油麝香三种,而以蛇头最为珍贵。鹿麝的年龄愈大而产麝香愈多,年龄在10岁以上者,所产麝香每枚重一盎司至二盎司,其价格远远超过黄金。另一种值钱货就是来自松潘的鹿茸。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割下的鹿茸被称为“伏茸”,质量最佳。“伏茸”又以头伏天、二伏天、三伏天所割划分为头面、二面、三面三个等级。“伏茸”晒干后,最大的也不足5公斤,每500克标价在100块银圆以上,贵得不得了。鹿茸还不能用骡马驮用,要人背着走,否则就要变质。它的运费要收双倍,还要请保镖武装押送,那时四川既无铁路,又无公路,千辛万苦运到重庆,价格自然要猛升一大截。
这场大火灾使重庆药材帮损失惨重,不少人倾家荡产。好在有一些商家是向英商太古保险公司投过保的,于是理所当然提出索赔,按投保额计算,一共是50万银圆。洋商见索赔数字巨大,不免心痛,就耍赖拒赔。被激怒的药商们,公推出周懋植等七名代表与上海派来的英商经理乌特谈判,乌特一会儿说忙不过来,一会儿又说有要事要办,总之隔三差五的找借口,一个星期过去了,也不出来打照面。
洋人的无赖行径,激起药商的公愤。有一天,他们得知乌特的藏身之处,一同上门,二话不说,拉着乌特到药帮茶馆吃讲茶,评理谈判。即便如此,乌特仍然强词夺理,说是还要进一步调查核实。周懋植大怒道:“老子们的药铺子都烧光了,实话对你说,你们赔的那点钱根本不能弥补我们的损失,早知如此,我们起码要投保100万!”其他人也怒火满腔,群起打翻了茶桌,七手八脚揪住乌特,说是反正一命抵一命,要拉他下河吃水。这样一来,吓得乌特全身发抖,当众告饶,乖乖地在赔偿协议上签字。这场吃讲茶制服洋人的事,一时传为美谈。
七
到茶馆喝茶者有的是约人办事,更多的人则是吃闲茶。市民多在工作之余,劳动之后到茶馆去泡上一碗茶,不慌不忙,优哉游哉休闲。他们左手端茶船,右手揭茶盖,搅沉浮叶,一口一口慢饮,舌品茶味,鼻嗅茶香,暖胃涤肠,清心醒脾。有烟瘾的茶客,一支香烟在手,吞云吐雾,于是觉得疲劳消失,烦闷解除。所以当时茶馆有这样一副对联道:“忙里偷闲,吃碗茶去;闷中寻乐,拿支烟来。”
吃闲茶的人大都爱摆龙门阵,重庆叫“吹牛”。凡进茶馆者,不论街坊邻居,也不论萍水相逢,都可视为互相“吹牛”的对象。旧社会的茶馆里多悬有“休谈国事”的禁条,但茶客们视而不见,不吐不快,既谈国事,也发牢骚。他们天南地北,上下古今,漫无边际,东拉西扯,道尽人间的丑恶和不平,揭露当权者的种种勾当。
抗战末期,重庆出现了一首流传甚广的讽刺歌曲《茶馆小调》,就以茶馆为题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晚风吹来天气燥,东街的茶馆真热闹,楼上楼下客满座呵,“茶房!”“开水!”叫声高。杯子碟儿叮叮当当响,瓜子壳儿噼里啪啦满地抛。有的谈天有的吵,有的苦恼有的笑,有的谈国事呵,有的就发牢骚。只有那茶馆的老板胆子小,走上前来细声说得妙:“诸位先生,生意承关照,国事的意见千万莫发表。谈起了国事容易发牢骚,引起了麻烦你我都糟糕,说不定一个命令,你的差事就撤掉,我这小小的茶馆贴上大封条。撤你的差事不要紧呵,还要请你坐监牢。最好是今天天气哈哈哈哈,喝完茶就回家去,睡一个闷头觉。”哈哈哈哈,满堂大笑:“老板说话太蹊跷,闷头觉倒是睡够了,越睡越糊涂呀,越睡越苦恼。倒不如大家痛痛快快谈清楚,把那些压迫我们,剥削我们,不让我们自由讲话的混蛋连根铲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