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的这座老宅曾是当地人蔡松军开设的茶铺
茶铺,曾经遍布于各地大街小巷的休闲场所。以前,人们曾聚集在那里,喝茶聊天,或是看看戏,听听评书,享受生活,陶冶情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街上的茶铺也逐渐减少,直至基本淡出在人们的生活中。而如今,当人们提及它时,感觉已经很遥远,却有一种意味深长的人文气息。
在江川区江城镇,当地人习惯将茶铺叫做茶馆之类,文雅些的叫法是“清唱茶室”或“围鼓茶铺”。当然,不管其称谓如何,今天的江城已没有了它们的身影。史海拾零间,茶铺成为了当地人悠远而深长的记忆。
老城中的茶铺
江城是江川区旧时的古县城之一。如今的江城虽已没有了古时的热闹景象,但老街边动辄上百或数百年的老宅依旧透露着古朴、雅致的韵味。
穿行在这老街上,单从老宅的房屋样式,其实很难判断哪些曾经被人们作为开设茶铺之用。不过记者注意到,有的宅子在它的建筑结构上与别的宅子会有那么一点儿不同,它们邻街一面的宅门会比普通宅子要大些,显得很宽敞。不知道是旧时富庶人家有意为之,还是开茶铺的人刻意将门庭扩大,便于来往茶客进出。
55岁的当地人蔡松军曾在老街中开设茶铺,名曰:“爱乐茶馆”。他的茶馆不大,在街边一所两层的老宅内。2007年蔡松军与几个朋友合计后便开设了这个茶铺,茶铺开张之后,很多对音乐、乐器有兴趣的当地人便经常光顾。
蔡松军说:“我这个茶铺主要是提供给当地一些爱好音乐的人士。之所以要开茶铺,主要是因为我们这里以前的民间文化活动并不多,加之我本身就喜欢当地文化,所以就和几个朋友商量后开了这个茶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丰富一下当地的文化活动,也能从中找到一些乐趣。后来因种种原因,2012年,我的茶铺就关张了。听老辈人说,我们这里的茶铺民国年间要多些,那时人们喝的都是盖碗茶,来喝茶的人们在里面不仅可以喝茶,还能听听评书、看看戏,很有意思。当时的茶铺是人们闲暇之余最喜欢出入的文化娱乐场所。”
据了解,旧时当地的茶铺(清唱茶室),大概始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左右。当时,一位江城当地人曾租用“五福宫”开设茶馆,并邀请了江城地方滇剧艺人们到茶馆演唱传统滇剧《红书剑》《七星剑》等曲目,来往乡人闻之驻足,并进入茶铺喝茶听曲,热闹非凡。受此影响,人们又在县城内相继开设了“聚乐茶室”和“逸兴茶室”。一些滇剧艺人开始在这些茶铺中轮流清唱。“这些茶室的出现大大改善了旧时江城当地原本枯燥的文化生活。”蔡松军继续说。
话说老茶铺
沿着老街前行了许久,在转拐处有一所看上去不太起眼的老宅,唯有门头上悬挂的“玉皇阁”匾额诠释出它与其他老宅的不同。当地老者说,“玉皇阁”曾经也是当地的茶铺之一。“玉皇阁”铁栏紧闭,透过栏杆的空隙窥探其间,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拥有宽敞门庭的地方,里面方桌、草墩零散分布,唯独不见有人在其中。
说起当地旧时的茶铺,老者张绍锋说:“以前我们这里有3个茶铺,虽不多,但人来人往的很是热闹。那时候,距离我们这里不远的渔村也有茶铺,我听说大约在民国三十年的时候,先后有建水、四川的外地人来到渔村,他们在那里的茶铺讲过评书《七侠五义》《三国演义》等。我们这里当然也不例外,同样也有人讲评书,内容估计也差不多。那时,人们在茶铺里呆一天只要很少的钱,至于具体多少我就不清楚了。据我所知,这里私人开设的茶铺在建国后就慢慢没有了。其中,聚乐茶室大概是在1956年左右停开的。而逸兴茶室则是在上世纪60年代交给了其他人经营。后来,听说有家茶铺迁到了玉皇阁,不知是否是逸兴茶室。据说,那时人们都还会组织茶铺滇剧清唱,其剧目大概有《武家坡》《铡美案》等。有时,人们还会在玉皇阁彩排,这些滇剧清唱当地人都很喜欢。到了1964年左右,我们这里的茶铺都交由当地供销社经营,之后茶铺里的滇剧清唱也就慢慢消失了。如今,别说是滇剧清唱,就连茶铺也没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81岁的当地人李祖锡的大爹以前曾在江城开设过茶铺。回忆过往,他告诉记者:“以前我大爹倒是开过茶铺,名字我记不得了。那时人们除了在里面喝茶、看戏外,还能在里面解决问题,以前我们这里的茶铺也有自身的公用。比如,光顾我大爹茶馆的人主要是喜欢唱花灯、滇剧的人。如果两个人之间发生矛盾,需要解决的便会前往茶铺。至于如何调解双方矛盾的,我就不清楚了。”
在江城采访,记者看到街边售卖各种商品的商铺和各式休闲场所,在熙攘的街市中继续着自己的生存之道。而对于茶铺,这种极具地域色彩的文化符号,似乎唯有通过记忆才能找到它的存在。这种记忆让人感觉亲切,具有浓重的历史蕴涵,又让人感到格外的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