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卖酒有诚信的故事

郑板桥与社旗商业诚信(上),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行走乡村123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郑板桥与社旗商业诚信(上)

作者:李道运

一求吉祥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生于扬州兴化东门外古板桥一个家境清寒的书香人家。兴化有三郑氏,一为铁郑,一为糖郑,一为板桥郑。他是属于板桥一系的,因自喜其名,故号板桥、板桥道士、板桥居士。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他是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思想家,扬州八怪之一。

在扬州八怪中,以他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徐悲鸿称他是“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诗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板桥祖上,三代都是读书人,郑家早先生活比较优裕,有不少田产,但是到板桥出生时,家道中落,一家数口过着清苦的生活。其父名之本,字立庵,号梦阳,是位秀才,以教书为业。

板桥四岁时生母去世,由乳母费氏抚养,乳母极是善良贤惠,待板桥恩重如山。五岁时父亲娶了继室,继母郝氏对板桥也是视若掌上明珠,继母把他送到族叔郝梅岩先生那里学习。郝是当时有名的学者,板桥在梅岩先生的教诲下,接受了绘画和写字的训练。郑板桥从小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他天资聪颖,极有天赋,出语惊人,而且敢于放言高论,因此少年时代就有了狂名。板桥十六岁时被送到一个品高学深的大学者陆种园处学词。此人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奠定了板桥日后形成的“得志则加泽于民“的思想基础,就连他充满真纯硬直之气的词风,也得益于陆的熏陶。

郑板桥在苦读经史,追求仕途的同时,于22岁时开始绘画创作,24岁时考中秀才,但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却屡试不第,未能中举。

郑板桥看他之茂叔的话不容分说,只好半推半就,“稀里糊涂上了贼船。”

船靠码头后,卸货完毕。之茂叔不让板桥去馆舍住宿,就安排住在他自己的绸缎店里。

当天下午,郑板桥烧香许愿的心急不可耐,就一路挤过熙来攘往的人群,走街串巷,找到了刘氏酒馆,远远就见酒幌在迎风飘动,他正要阔步向前,转念心有所思:烧香许愿有如向神灵问安,哪有午后问安之理?太有失虔诚和恭敬,这事情一定要办得庄重、郑重。于是,他又返回住处,洗浴、更衣,斋戒三日。

第四天一早,之茂带着板桥,来到刘氏酒馆。之茂向老板说明来意,老板带他们来到后堂。老板说:“这里并非庙宇,本不是焚香许愿之地,但是每逢国家比年,远远近近总有些考生前来祈求先祖刘秀保佑,因为有求必应,来者络绎不绝。也算是祖上善于成人之美,就沿袭至今,今郑秀才既来,就请焚香许愿吧!”

郑板桥整肃衣冠,向前高跨一步,仰面观之,只见刘秀塑像端坐神坛之上,仙风道骨,钟灵毓秀,面带微笑,貌若潘安。尤其是双目之中那神、那灵,似有洞穿千里之力,纵使来者一言不发,心中隐秘也能被他明察秋毫。郑板桥追悔自己工于石、竹、兰,今日难以摹写神像的双目神韵,实为至憾。他点上高香,深圆地作了三个揖,诵完简短的愿词,缓步退出后堂。刘老板引他们在前厅落座,拿出一个精致的红漆木盒,打开盒子,里边是一只黄底儿红字的瓷瓶,楠木做塞,以蜡封口,大小能容一斤酒。刘老板把酒瓶递给郑板桥,他一细看,这瓶子居然是老板在官窑定制的上品,在一面上有这样四句话:

身处酒乡品酒香,

香酒皆缘神水酿。

天赐赊店井一眼,

地下千丈涌琼浆。

郑板桥明白,这显然是对瓶内酒水的说明。在相对的一面,是朱熹《治家格言》里的一句话:“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刘老板看郑板桥一直在端详酒瓶,就解释说:“这做好酒主要有三个关键,一是好水,赊店酒的用水是得天独厚,独一无二;二是好麯。我刘家做酒,始于杜康之祖父,他来此地以后,发现了这里的好水,就在我家酒馆制作酒麯,一直延续到现在,密不外传。三是好工艺。这赊店酒和北京同仁堂、延寿堂的中药一样,都是遵古炮制,数十道工序各有程式,分毫不能马虎十分考究,这酒说是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一点也不夸张。饮之,如久旱逢甘霖,润物细无声,身心释然,困顿尽消,自然会‘千般愁绪随风去,万类喜事带雨来。’这朱子治家格言里的一句话,既是读书人的准则,更是我刘氏酒馆对赴考人的期望。瓶子做成黄底儿红字,象征金榜题名,祝考生十年寒窗,终成正果。它是许愿的吉祥物,价格有点儿贵些,五十两银子,不过也不勉强。郑板桥懂得瓷器,论品位,就是单说这个瓶儿,五十两也根本不多,酒水等于白送,忙说:“不贵,不贵,我买了。”因为在他看来,一是东西确实并不贵,二是也不能白扰人家刘家酒馆。郑板桥付过银子,和之茂叔一同回到街绸缎店。

之茂对他说:“你第一次到赊旗镇,好好看看这里的风土人情,地方特产,给家人、朋友捎买些礼物。回去是顺水,船重行得快,捎多些也不在乎。等我的货卖得剩下大约三分之一的时候,咱们再装上回头货,起船回去。”

次日,郑之茂装满了回头货的轮船,张满了帆,郑板桥站在船头,怀里揣着希望,回味

二还愿

雍正十年(1732),郑板桥四十岁时,赴南京乡试。

板桥暗想,自考中秀才后的十六年来,续考举人一次也没有隔过,但每次都是尽管备考扎扎实实,可就是进场一考,思路郁闭,名落孙山。这次超常发挥,莫非真的是汉光武帝神灵附体?于是从心里埋怨之茂叔,没有早些告诉去河南赊店朝拜刘秀一事,致使白耗了十几年的大好时光。

一段时日过后,喜讯传来,郑板桥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特殊等第,名列前茅。他待官府报喜和亲朋好友前来道喜的应酬完毕,就主动找到之茂,问什么时候还去河南赊店,他想凑船去还愿。在郑之茂看来,板桥这次中举,且考得如此之好,既有他的大功,更是他的光荣,便慷慨地说:“这次考中举人,就是鲤鱼跳过龙门,今非昔比,还说什么凑船,我干脆专程送你去还愿!”板桥看之茂如此情真意切,忙说:“不必!不必!还愿一事,依我看,是在心不在行,我凑船去就很好。再说,这往返几千里,要是专程的话,花费不在少数,这么大的情,我啥时候才能还得起,压在心上多沉啊?”之茂说:“说什么‘情’这样的外话,我明白你的意思,是怕张扬。那也好,”之茂不无戏谑的说“小民悉听举人尊便。我们分头准备吧,啥时候你说齐了,咱就出发。”板桥爽朗地大笑道:“那好!那好!我等你打招呼告知吧。”

郑板桥依旧住在之茂的绸缎店里,抑制住前往还愿的激动心情,依然沐浴、更衣,斋戒三日,反复起草修改愿词。第四天,之茂叔放下生意,二人一大早来到刘家酒馆。之茂禁不住兴奋,不待刘老板开口问话,就说:“我家贤侄去年来向汉光武大帝求灵,果得神助,高中举人,今天特意还愿来了。”刘老板一听,欣喜若狂,抓住板桥的手说:“恭喜!恭喜!二位后堂请!”

三人一同来到后堂,郑板桥解开包裹,施礼、点香,叩首,然后从袖口取出愿词,默念:

若得来日朝廷取士,得志则加泽于民,为天下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庶,则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唯古圣先贤是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意天地可鉴,祈光武大帝拭目以待。”

郑板桥还完愿,要来一张高桌,恭恭敬敬把云锦披在刘秀塑像上。

叔侄二人回到绸缎店,板桥和之茂商议卖画的事,之茂欣然应诺。他说:“你把画桌就摆在门面里,来买布的看到画,说不定还要买画,天数多了,或许来买画的还要买布,咱爷儿俩还会来个一加一大于二哩!”果不其然,人们出于好奇,不几天,郑桥桥在绸缎店卖画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前往买画,看画,都说这画咋看咋美,引起绸缎店竟是人头攒动,出来进去的挤挤抗抗,绸缎销量陡增,板桥的画也卖出五十多幅,虽说要价不高,但银子包儿也鼓起来了。

由于板桥卖画,促进了绸缎的销量,导致之茂的绸缎比预期提前几天卖完,之茂装上回头货,二人起船回了扬州。

三弃官还乡绕道赊店

郑板桥恢复了平静的生活,他一边继续研读经史,备考进士。一边卖画,由于中举,名声大噪,且绘画的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求画者络绎不绝,均以谋得一画为耀,其中犹以官绅、富贾、财主为多。郑板桥为他们做画,以尺幅大小,酌收润格。但是,凡贪官,劣绅、奸商、鱼肉乡邻的财主之辈,纵出十倍高价,也难得片纸滴墨。倒是那些贫苦的书生、百姓如果向他索画,则毫不推辞,分文不要,有时还拿卖画的钱周济他们。因此,虽然卖画收入不菲,但是这些钱经他一转手,又给了穷苦人,“进行了一次社会财富再分配”,自己往往还是囊空如洗。板桥在读书绘画之余,少不得和学友、诗友、书友、画友相聚,研讨学问切磋艺术。其间有一个好友程羽宸资助千金,使他有机会去焦山读书三年,避却索画之扰,以备进士会试。

乾隆元年(1736),郑板桥去北京参加会试,以雄厚的实力,一举得中进土。他心潮澎湃,春风得意,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以自贺:“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这时的郑板桥已经44岁,历经三朝,终成正果,所谓“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言为自嘲,也有颇多感慨。

郑板桥这次又顺利考中,他又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考举人的经历,前几次都无果而终,去河南赊店拜过刘秀以后,次年一炮打响,莫非这次仍有神灵保佑?不行,尽管我考前没有许愿,但既已一蹴而就,我必须再次去朝拜光武大帝,深致谢忱。

乾隆六年九月,郑板桥接到从扬州转来的吏部官文,上边赫然盖住吏部的朱红大印,而文字却只有简短的一行多:

“兹告知乾隆元年进士扬州郑燮,于本月二十五日前赴京听调,逾期视为自弃。”

板桥看罢,很是激动,心想,铁树终于开花了。他不敢怠慢,赶在限定日期前到了京城,报到后,找一旅馆入住,耐心等待。

转过年(1742),郑板桥受命出任山东范县县令,他甚为失望:“初志望得一京官,聊为祖父争气,不料得此外任。”其作诗有“潦倒山东七品官”之句。然而,毕竟步入仕途,可以实现“得志则加泽于民”的抱负了,于是,他欣然受命。

郑板桥上任后,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与善良质朴的贫苦百姓产生了深厚感情。他在给堂弟的信里说:“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他们“皆苦其身,劳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

为官期间,在感情和行动上始终没有和贫苦农民拉开距离,不打官腔,不摆官架,每遇夜出,惟令两役执灯前导,灯笼上只写“板桥”二字,从不以某某衙耀武扬威。他在给山东巡抚的一幅《墨竹图》上作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诗意上也可看出他体恤民情,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深情厚谊。

乾隆十一年,54岁的郑板桥被调任山东潍县知县。上任时,正遇连年灾荒,数十万百姓啼饥叫寒,在死亡线上挣扎。郑板桥深痛的写下<<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等诗,对灾民寄予无限同情。他连连奏本,请求赈粮救济灾民,并决定开仓济众,让百姓持券借贷。为了惩治那些囤积居奇的大粮商和富豪,他想出一个办法,以修潍县城为由,令富商大贾捐资捐粮,以工代赈,救济灾民。他自己带头捐资360千钱,并“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招徕远近饥民,就食赴工;令大户轮流开场煮粥,供给无食的老幼残疾饥民,救活灾民数万。郑板桥为民请命,与民同甘共苦,居官清廉,深受人民爱戴,被潍县人民誉为“郑青天。”

但是,郑板桥的种种爱民措施,却得罪了当地不法大贾、劣绅和瞒灾不报的官吏,遭如此恶人无端加害。他不堪忍受此等邪恶,于是于乾隆十七年(1752)的一封家书中说:“余已决计告病乞休,整备一次不获命,则再辞,再辞不获命,则三辞,务必遂我初服而后已。”辞意十分坚决。

这年的年底,板桥终于辞去了七品知县的职务,他感到一身轻松,一种解脱的感觉使他欣然命笔: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次年春日,当板桥离开潍县的时候,百姓遮道挽留,万人空巷,挥泪告别。12年的官宦生涯,临走时只有三头毛驴,板桥自骑一头,书童骑一头,另一头驮着他的书箱。他走后,“无留牍,无冤民”,12年间两县数次空狱。老百姓把他的像贴在家中供奉,还为他立了生祠来纪念。

当车队和这三头驴行进到一个小山坡时,爬坡的驴扬起了前身,两只箱子从屁股上滑了下来,正好掉在石头上,又打个跟头,哐哐咚咚,两只箱子都散了架,书被撒了一地。这一撒,让推车人看了个清楚明白,证明书童所言一字不假。他连忙站稳车子,帮郑板桥收拾,看箱子已不能装书,主动对板桥说:“知县大人,箱子不能用了,书装我的车上吧,刚才说话失礼,你可大人别记小人过呀!”板桥忙说:“哪里!哪里!你肯帮我的忙,我感谢还来不及哪!”因为书多,一辆车上放不下,推车人又向同行的弟兄说明情况,分别装在三辆车上。

书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多出来一头驴,咋办哪?板桥又想了一个办法,他叫推车人找出一根绳子,凑合着做了个驴套,套上一拉,果然省力。就这样,他们一人骑一头驴,跟着车队行走。别的推车人一看,动了脑筋,能不能把这两头驴分别套在咱的车上,让他们坐上车。其中一个就大着胆子说:“知县大人,我有个想法,给您商量商量。”板桥说:“那好啊,说说看。”你们二位分别坐上我们的车,把驴套上,让它拉着,这样您不吃亏,我们也不沾光,用河南话说,坐车比骑驴得劲,您看中不?”板桥以为他提什么要求,原来是说这样的事,就爽快的说:“我看这事容易,那头驴不是已经套好了吗!”不一会工夫,两头驴就套上了车,板桥和书童都坐到了平头车上。板桥坐上车子,感觉比骑驴舒服得多,他说:“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箱子坏了,骑驴变成了坐车,这真是前世修行,今世得福。不过还多亏和各位有缘,且乐意助困。

几个人看郑板桥没有官架子,就随便和他拉呱起来,最先和板桥接触的推车人说,他叫王发财,那两个人一个叫周游,就是孔夫子周游列国的周游二字,他指着另一个说,那个叫张旺,两人分别点头示意。他们都是青岛人,去河南赊店带珍珠、紫菜、牡蛎、彩色蚌壳之类,回头带铜器、中草药、山货,还有赊店的芝麻、绿豆、莲菜等等,不算多辛苦,但是,每次都获利不少。

板桥打破短暂的沉默,开了腔:“当官的事,就像农民种庄稼,商人做生意,都是家常事,咱还是说说做生意吧。”因为教过蒙学,讲故事是拿手好戏,他把范蠡辞官经商,当陶朱公,被后世封为商圣;吕不韦经商赚了个国家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听故事的忘了疲劳,忘了辛苦。

前边赶马车的听到后边的欢声笑语,既羡慕,又“妒忌”,有一个人跳下马车,来到板桥跟前,对他说:“您看知县大人,坐在平头车上,多拿捏人,请您到前边坐我的马车吧!那儿宽敞,得劲得多。”板桥说:“我没有把驴兑给你,咋好坐你的车啊!”“我们都是一伙的,您何必分那么清啊?走吧,走吧!没人偷拿您的书!”他没等板桥表态,也不顾大家的反对,硬是把板桥拉下平头车,推到了自己的车上。

赶马车的好像打胜仗得了巨大的战利品,一个个欢天喜地,纷纷缠着板桥给他们讲故事。

他说:“这是一个子虚乌有纯属虚构的故事。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她天生丽质,文采盖世,除了学问大以外,还有一点与众不同—臊。有一天,她正在门口读书,嫂子从身边走过,问:‘妹妹看什么书啊?’小妹答道:‘《三国志》。’嫂嫂说:‘妹妹读书心思汉—呢!’边说边往屋里走。小妹清楚嫂嫂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对这句骂俏的话,她绝不会吃哑巴亏。嫂嫂从屋里出来时,手搭凉棚,看太阳有多高。小妹此刻说嫂嫂的这句话可是千古绝响。‘嫂嫂怕日手遮阴。’”赶车的众人,听出来这些双关字,都笑得在车上前仰后合。

就这样,他们从山东定陶入河南兰考,经许昌,折转往南,一路上晓行夜宿,饥餐渴饮,欢欢乐乐,不几天就到了赊店东边约八十里的蛇口。

车队越过蛇口,走出山路,这天在太阳还有一杆高的时侯,到了下洼。大家一商量,就住这儿吧,反正今天也到不了赊店了。

第二天,他们老早吃过饭,披住朝霞,踏着晨霜上了路。越是接近目的地,人们的情绪越是高了起来,但是他们不再缠住郑板桥讲什么故事,心思飞到了心驰神往的赊店,盘算怎样安置带的货。在上午大半晌的时候,车队行至赊店东三里的三里岗,板桥放眼望去,只见潘河里帆船南来北往,城东门巍巍在望。仅半个时辰,大家沿岗而下,就进了东门。

板桥的驴和别人的马安置在一起,他和那些生意人一同住在------街的旅店里。然后,带上书童,来到之茂叔的绸缎店。之茂一见板桥,惊讶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半天说不出话来。板桥见状,慌忙上前,双手抱拳,鞠躬施礼:“之茂叔父,别来可好!”“你真是阿燮!真是阿燮!我当是做梦呢!”他紧跑两步,上去抓住板桥的手,“你从哪儿来呀?啥时候到的呀?为啥不早些给我说一声啊?”板桥看之茂急切的样子,扶他落坐,从考过进士就想来开始,简短地一直说到上午住上旅店。之茂一听说是到旅店里住,气了:“为啥要住店里?当当县太爷,这儿住不下你了?快搬回来去!”板桥连忙解释:“以前来,都是我一个人,这一次是书童我们两个,我怕给你带来不便。再者,我也怕在这儿画画搅扰您。”“说啥不便,啥搅扰?你没见上一回有你在这儿绘画,布比以前卖得还快些吗?你就不能叫我占占你的光?还搬回来住!”

之茂派了个伙计,和书童一起,到旅店搬回了所带的书和随身的东西,安安稳稳地住在之茂的绸缎店。

第二天上午,板桥执意没有让之茂与他同去刘氏酒馆,自己带着书童前去。酒馆原来的老板已经过世,新老板是其儿子。板桥说明来意,新老板热情的说:“家父在时,常以郑进士为楷模,训诫我们,今天得见,真是荣幸!您想拜见光武帝,请随我到后堂吧。”郑板桥向刘秀塑像行过礼,像是陈述为官以来的经历,但对自己勤政惜民的事只字不提,只说是幸得皇上施恩,百姓鼎力,使民生略有改善。

板桥这次来到赊店,被山东来做生意的旅伴吵得沸沸扬扬,大街小巷人尽皆知,出高价求字索画的向之茂的绸缎店纷至沓来。带银子、带重礼的像一窝蜂,围住店门。板桥的画案还没有摆好,就听见门外十分热闹,他弄明情况,对大家说:“各位客官:承蒙诸君对板桥错爱、偏爱,郑某不胜感激!我当不辞效劳。恭请各位先看润格价目,然后附上官印,尺寸,银两,在付银五天后来取字画。”

众人朝院内南墙看去,果然贴着一张《板桥润格》: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品,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钱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他在润格的下边,又加了两行小字:“凡口碑欠佳者,敬望却步,否则,纵出千倍高价,亦断难求得片纸递墨,但愿好自为之。”

由于板桥卖画如此坚持“原则”,所以求画、卖画秩序井然,书童代收银子,他得以伏案专心作画。有些细心的买主,将取回的画作仔细观看,美不胜收,量量尺寸,果然与所求丝毫不差,他们对板桥的至诚至信传为美谈。画作挂在屋里,成了诚信的金子招牌,人们前去买画的趋之若鹜,如此,令求画者更是心切,特别是商人,都以求得一字一画为荣。

板桥其人,不仅为官时不附权贵,凸显一身铮铮铁骨,而且向来扶弱济贫,生的一副菩萨心肠,不然何以为官十二年,仅落得三头毛驴!这次绘画,他依然如故。

有一天下午,两位白发苍苍的老夫妇,说是想求板桥给他们画一幅中幅的画。板桥放下画笔,一问,是住豆腐街,做豆腐的,儿子和他的同窗在开封亲戚处读书,备考进士。因为没有钱买驴,两个人推磨。儿子知道父母艰难辛苦,说是停学不读了,但儿子天资聪颖,考取有望,实不忍心,所以做豆腐挣钱供应儿子。求画是想激励儿子。板桥想了想,:“那我帮你一下吧!画,我给你画好,分文不取,五天后来拿,送给你一头驴,叫它为你拉磨。将来儿子有功名了,为百姓造福。”老夫妇听罢,连忙跪地感谢:“送一幅画,就谢天谢地了,我们怎么再要您的驴呢!”板桥扶起老夫妇:“有这样的好儿子,我为你高兴。你随书童去骡马店牵驴吧!”他写了一张字条,递给书童,把驴送给了老夫妇。

赊店商会的王会长这天来到绸缎店,付过银子,问书童郑大人是否有空,想向大人讨教一二,书童引见,王会长自报家门。板桥也正想通过商会了解赊店的商业情况,两人不谋而合。谈话间,王会长说:“您卖画论尺幅收银子,这办法真好,双方省了好多口舌,我们做买卖,买主讨价还价,他们的想法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商户即使为了周转资金,亏本给他了,人家还以为‘南京到北京,买家儿没有卖家儿精,’总认为有欺有诈。有时说得口干舌燥,就算生意成了,也就是几个小钱的买卖。大人有所不知,这生意做着可难。”板桥说:“这难就难在了讨价还价上。你如果真想省心省事,不妨借鉴卖画,采用定价的办法试试.”

板桥在赊店卖画,这消息传到了乡下。有一天,从李店来了一个教书先生模样的人,年近花甲,跛足。他来到绸缎店,在书童面前递上写着自己姓名的纸条,手有些颤抖的从胸前掏银子,脸上那表情不可名状。书童看得明白,就问:“你既然舍不得银子,为啥还要买画啊?”板桥听见这话,感到有点蹊跷,就想其中必有隐情,他请买主到画案前就坐,问他:“客官在哪里高就啊?怎么看上我那涂鸦之作啊?”买主面有赧色地说:“怎么敢说高就,在乡下教个私塾而已。五个人家合请我一个先生。前年,因下雨背着送一个学生回家,路滑,摔折了腿。听说您在街上卖画,孩子们都想长长见识,家长们都不想出钱,没办法,我预借了一年的酬金,也来买一幅。我想您这一幅画对他们的教育,胜过我苦口婆心地说上十年八年,要是我自己,这附庸风雅的奢侈事,想也不敢想。”板桥听罢,联想到自己当年“半饥半饱逍遥客,无锁无枷自在囚”的境况,一阵酸楚涌上心头。他说:“先生有所不知,在下当年也曾教过私塾,这么说,我们是同行呢,做个朋友如何?”“您是进士,七品知县,我怎能和大人交朋友哇!”“请别这么说,我辞了官,现在也是平头百姓一个,咱们的朋友交定了!”

先生听了,忙说,:“不可!不可!我一个穷教书先生,怎么敢高攀知县大人交朋友!”板桥说交朋友是假,实是看他困窘,有意帮他。他看先生如此自重,虽是穷困,但内里有骨有节,不失斯文,更是好感。“别弄错了,不是你高攀我,是我先提出来给你交朋友,我们互通一下姓名吧!我叫郑燮,字板桥。论年岁可能比你大。请问朋友高名?”“论年岁您是老大哥,愚弟姓钟,单字臣,不过这辈子是绝无当‘忠臣’的份儿了。”“按大道理讲,当个好先生,和当忠臣本质是一样的啊。今天是我先提出和你交朋友,给你送点儿礼物做纪念才是.这样吧,你不是要画吗,给你画一幅六尺的《竹石图》,还有五十两银子,一头驴给你。”板桥叫过书童,嘱他去骡马店牵回驴子。他想这圈子转圆了,帮先生的事算是办成了。谁知先生死活不要银子和驴,还说就是这画,礼就太大。板桥劝他,银子聊补家用,这驴,找个忠厚的庄户人家喂住,平常随他使唤,何时你外出,骑上它,免受颠簸之苦。

钟臣既高兴又纳闷,拉着驴,带着银子,缓缓离开了绸缎店。

他满头大汗,深为有辱使命而羞愧。先生则穷追不舍:“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听我教你:这树长在地上,根端坚实,故下沉,梢端疏松,故上漂;朝阳的一面长得快,质地疏松,故在水中朝上,背阴的一面长得慢,质地致密,故下沉。”来者调整了情绪,郑重地说:“‘中原能人多,我们服了,以后仍当岁岁纳贡,不敢有误。’就这样,他们果真守诚守信,由此不敢再行蔑视大宋王朝,一场分裂的闹剧,于无声中消灭在萌芽状态。你瞧,教书先生厉害吧!”

有一天,板桥正在作画,飘飘然走进绸缎店一对年轻夫妇,年纪都在二十上下。那男子,身高五尺开外,一副英豪模样,青春气息蓄于内而溢于外。再看那女子,身段窈窕但不失雍容,满头青丝云鬓堆翠,论面容,桃花不及其艳,梨花不比其白,好一支出水芙蓉!板桥惊叹上苍的造化之功,只可惜把他们放错了地方,生在赊店这片乡野农家,尤其这女子,实乃金枝玉叶,按理,当留在天堂,——不,天堂虽好,禁律太多;飘落皇宫,——不,皇宫虽是高贵,险恶太多。生在赊店,才正是地方,板桥已来过三次,他的亲身感受就是人人亲善,处处祥和。

女子手里抓住一块绸子的布角,反正两面反复端详,口里光说这料子真好,丈夫知道她的意思,但他腰里没铜,‘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啊,可是他又舍不得伤妻子的心,只是说:“走吧,走吧,年内才做过新衣裳,现今还没出正月,再买,还得放一年呢!”妻子善解人意,知道是丈夫怕别人看出自己没钱,就解释说:“不是想买,只是看看吗!”就是眼不离布,手不放布,脚下挪不动步。丈夫急了,扯住妻子的手,往外拉,却在手心里抠了一下,怕她不明白自己的意思。没想到这一极细小的动作,没瞒过板桥的眼,他出于对一对美人的怜爱,叫住他们,问过姓名,给他们画了一个斗方,将他们的姓名嵌在题诗里。又花银子给扯了那块绸子,还另外扯了三尺,说是待明年生了贵子做衣服用。二人谢过板桥,欢天喜地地离开来了绸缎店。

板桥在街上卖画题诗出了名,不仅是因为画好、诗好,还有一点是交易的形式好,信誉好,而且因为此前是清正的县令大人,也没有官架子,人们看他有空时,免不得找他評个直理儿。有一天,一个求画中幅的顾客,看板桥不是多忙,就说,“大人能否容我打扰一下,请教一个事情。”板桥说:“歇息片刻无妨,请问有什么见教?”“哪敢说见教,只是想请您評个理。”板桥说:“什么事情,请您说说看。”顾客说:“前几天我在瓷器街包如意店里买茶壶,我要官窑的,他让我自己去挑,说是官窑和民窑的货是挨着的,结果拿了个民窑的茶壶,付了官窑茶壶的价钱,我去找他,说换茶壶也行,退钱也行,人家不认账,我也干气。您说这个事是他有理,还是我有理,有心去商会理论吧,时过境迁,无凭无据,不说吧,这口气又咽不下去。您是清官大老爷,您说是怨我,还是怨包如意?”板桥想了想,自己没有这个权利和义务,他更不能给之茂叔添麻烦,如果真的把直理说出来,或许顾客立马就会去找包如意发难,这不是惹是非吗?他要先给这个买磁壶的消消气儿,泼泼火儿,降降温。

板桥说:“你要叫我给你評理,我首先说你有不对的地方,当场为什么不仔细看好呢为什么不让店家确认呢?”

“那要是怨我,就不生气了,算咱该吃亏。”他说完,有些心平气和的走了。板桥看他走去,觉得有些好笑,他没想到,这人是个急性子、直肠子、水脑子。因为“其次”还没有说,重头戏还在后边,他不听了。买茶壶的不气了,板桥却来了气:虽说这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就买卖双方而言,卖方是强势,买方处于弱势,假设买方说是买个民窑的茶壶,倒是拿个官窑的货,他会按民窑的货收钱吗?况且,民窑和官窑的货紧挨放置,这本身就有欺诈的意图。如果他来买字画,出多高的价钱也绝对不给!商会再来人,得告知此事,管束管束。因为他深爱赊店,赊店也算得他的发达之地,他似乎认为保赊店商风之圣洁,使之不染一尘,是他的责任。他随手翻看买画的字条,发现包如意已经买了一张六尺幅。于是他气不打一处来,将此事告知了之茂,说让他的伙计引路,由书童带三千两银票,去见商会的会长,然后到包如意店里,退给银子,取回字画。之茂劝说,但板桥执意不听。

不到一个时辰,来了两个会长,包如意拿住画跟在后边,板桥给他们说清了原委,要退钱,索画。包如意感到无地自容,求会长出面,让板桥给他留个面子。两位会长先做检讨,说是监管疏漏,责任全在商会,责包如意找买主赔礼道歉,字画还是不予收回为好。板桥说:“即使我的字画不算好,但也不能被铜臭污染,它也必须能处在干净的地方,字画还是要收回的,敬望诸位会长容我保留多年之陋习。”他对包如意说:“请包老板海涵,三千两银子分文不少,还退给你,请把这字画还给我。”包如意没有办法,只得还字画给板桥。他接过字画,用火焚了,使在场的人都瞠目结舌。板桥口中还说:“赵公元帅,请您把钱赐给爱财的人,让他富可敌国。”

板桥留王会长在店里少坐一会,包如意和商会的陈会长在一片极不欢快的氛围里离开了之茂的绸缎店。一路上包如意闷不做声,陈会长劝他放宽心,别往心里去,由商会出面,将来把这个事摆平。包如意回到自己的店里,越想越气,越想越羞,他抡起一根棍子,把那两堆官窑和民窑的茶壶,捶了个粉碎,命伙计把它霍到瓷片坑里。这边,板桥对王会长说:“并非板桥不看二位会长的面子,实在是包老板此举实有欺诈之嫌,以我的看法,他是什么包如意,倒像是包假意。是我眼里容不得半尘,敬望鉴谅。”王会长说了几句客气话,也离开了绸缎店。

有一天,板桥正在做画,忽然山东来做生意的同路人来了,有王发财、周游、还有张望,路上曾经把板桥拉上车的爱说笑话的那个伙计,他自我介绍说,他姓李,叫李富洋。还说,人人都说您的画画得特好,我们有十几个人也都想要画,大家凑齐了银子,请您给作诗画画。板桥听罢,哈哈大笑,“我就欠银子,各位弟兄人人都来买吧!我数过,咱们这一伙共是四十二个人,我凑空给每人画了个扇面,知道你们早晚有来买画这一天,只是知道姓名的只有三个人,其余的都没有题名字。”板桥说到这里,从案边拿过一捆画好的纸扇,让四个来人逐一说出另外三十八个人的姓名,题在扇面上。完事了,他给几个人说:“银子、扇子都拿走,记住喝酒时不要忘了大老郑就有了!”

板桥这一次来赊店,画没有少画,银子也没有少卖,银带子经这几天掏来掏去,又快见底儿了。他怕回家两手空空“有失官体”,况且在赊店又赔掉了三头驴,见了朋友说不清楚,不得不留点儿“后路”,回去后亲朋好友探视,总得有点儿招待费吧!于是他留下一点儿银子,先请之茂吃顿饭,算是对近二十年打扰的酬谢,然后置办回去捎带的特产。他以这十二年的官宦生涯,给他的怪弟兄一个惊喜。

齐鲁网9月26日讯2019年山东好人之星正在评选,今天来认识一位德州小伙,听他“不忘初心,回报家乡”的故事。

张龙振,男,汉族,1977年5月生人,中共预备党员,初中学历,庆云县中丁乡张家村人。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后来全家都外出经商,凭借着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韧劲,通过多年打拼,在外面闯出了一片天地,现在德州经营自己的生意。虽然全家都不在村里居住,但是却没有忘记养育他的家乡,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多年来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着当年的承诺。说起张龙振,村里的老人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他有良心、有爱心,说话算话,守信用。

不忘初心回报家乡

“早些年村里条件还很差,那时候大家的生活水平都不高,大家都在一个村里生活着,平常没事聚在一起聊天。那时候张龙振就说过,不能这样在村里呆着了,得出去闯一闯,找点事做,哪天如果闯出点成就一定要帮助家乡,帮助父老乡亲,”张家村党支部书记张世坤在采访时说道,“这样随意的话语当时谁都没有当真,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真的在外有了一席之地,虽说没有大富大贵,但他还是记住了自己当年的承诺,帮助村里,回报家乡,这些年他一直致力于帮助自己家乡的建设,村里需要建设的时候他都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捐钱捐物。”

当初村里路灯安装上以后,每年的电费成了一个大问题,由于村里没有集体收入,村委会没有足够的经费缴纳电费。这下可把村委会愁坏了,张龙振听说以后对张世坤说,路灯尽管安装,电费问题他来想办法,之后张龙振积极联系村内其他几个跑金融的、生活比较富裕的村民,一起捐钱筹资,主动承担了缴纳电费,为村里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张世坤和其他许多村民,多次感谢张龙振等人的贡献,张龙振总是摆摆手,“只当是小事一桩,举手之劳,不足挂齿,麦收的时候乡亲们回来的晚,路上黑灯瞎火的,磕着碰着就不好了”。

张家村党支部积极向党组织推荐张龙振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让优秀的党员干部能够起到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号召村里的有志青年能够发挥自己的正能量。一开始张龙振还有顾虑,“这是不是村里为了感谢我才这样做的?当时有点犹豫是不是要入党,后来当我明白党员的神圣职责的时候,我就积极写了入党申请书,上交党组织,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党员。”张龙振说道,“现在明白党员不是享受权利的,是服务群众的,入党之后自己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村里的党员群众为家乡做更大的贡献,让家乡建设的更美丽。”

无私奉献帮扶乡亲

诚信经营赢得信赖

张龙振现在德州经营酒业公司,做生意的时候同样秉承着诚信的经营方式,不掺假,不欺瞒消费者。制造酒的时候他要求自己的酒厂必须严把质量关,从源头上监控好,因为他知道只有采用好的原料才能做出好品质的酒,之前都是他自己亲自把控质量关,每次进材料的时候都是自己去,后来企业慢慢壮大,供货商也比较稳定了,自己没办法亲自去进货,他就要求下属严格把控,绝不允许以次充好,否则别怪他不留情面;卖酒的时候他亲自严把价格关,坚决杜绝员工夸大其词宣传,不允许欺瞒消费者,将价格定的适中,将酒的等级也都说的清清楚楚,让老百姓买到货真价实、性价比高的酒,这样看似有点“呆”的生产经营方式却给他带来一个又一个的回头客,同时将他的名声也传扬出去,周边的人都知道张龙振就是这样一个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诚实守信的人,都愿意与他进行商业往来,就这样他的生意越做越好。

张龙振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次又一次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回报着家乡百姓。万事诚信为本,他这样诚信的为人处世方式也必定会使得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好,蒸蒸日上。2019年,张龙振荣获“德州好人之星”荣誉称号。

2月16日,柳林酒业向陕西省红十字会捐赠苹果6000箱

2月16日下午,陕西柳林酒业集团给陕西省红红十字会捐助仪式在陕西省物流集团举办,这是疫情发生以来,柳林酒业的又一次奉献爱心。无偿向陕西省红十字会捐赠洛川苹果6000箱,用于支持陕西省疫情防控工作,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尽一份绵薄之力。2月16日,柳林酒业捐赠省红十字会的的首批3047箱洛川苹果顺利到达西安。陕西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舒玉民、宣传部副部长王少鹏接收,西部网、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新浪陕西,腾讯陕西、食品新观察、新食品、华商报、新华网积极报道了此次捐助。

陕西柳林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董事长付小铜表示:陕西柳林酒业集团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面对疫情,人人有责,企业全力配合,为社会抗疫防控工作尽一些绵薄之力,抗击疫情,我们在一起,众志成城,定能战胜疫情。

业内人士认为,柳林酒业发展如此迅速,原因不仅是企业管理有方,更重要的是有责任担当,用良心酿酒、用诚信卖酒,用爱心奉献社会,这样的担当是与其致力于打造的凤香品牌相符的,此举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据悉,抗击疫情,柳林酒业一直在行动。而这6000箱洛川苹果,则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积极践行,彰显了其助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的决心。

2月15日,柳林酒业慰问终端客户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陕西柳林酒业集团榆林分公司在面对疫情期间物资短期,交通滞后的条件下,想尽千方百计,积极整合企业资源筹集了一批酒精、口罩以及蔬菜,向榆林终端客户送去关爱。

2月15日,陕西柳林酒业集团榆林分公司一行人,将筹集到的酒精、口罩以及蔬菜逐户送达各家终端客户。分公司总经理蒋曹军先生表示:“在疫情面前公司要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勇于担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从自身及身边做起,万众一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同时,表达了公司对各位终端客户的关爱,望大家共克时艰,守望相助。各位终端客户表达了对公司的诚挚感谢,表示将与柳林酒业携手共进,同心同行,团结一致、风雨同舟共同抗击疫情。

2月13日,柳林酒业有序推进复工复产

2020年2月13日,是柳林酒业集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行复工生产的第一天,柳林酒业集团在董事长付小铜先生的带领下,为保障复工复产的顺利进行,充分做好了疫情防控期间复工的各项工作,迎接新一年度的生产。公司董事长付小铜先生多次要求,要始终坚持把职工健康和生产安全放到第一位,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工作,为公司创造安全、稳定的生产工作环境,要让职工生活放心、工作安心,要配合政府做好了疫情防控。

为扎实落实防控工作,公司统一配发口罩和防护服,严格落实全体员工佩戴专业口罩及防护服,进出厂区人员进行登记、设置监测点进行人员体温测量及健康检查,厂区内每日不下于6次定时消毒并通风。

2月13日,在全厂上下一心,致力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之际,凤翔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宏强一行深入公司检查指导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在柳林总经理的陪同下,各级领导走进生产厂区,深入了解公司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情况。柳林总经理详细介绍了针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各项具体措施:针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公司在董事长付小铜的领导下,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制定了系列严密措施,狠抓落实,为复工复产做好了充足全面的准备。柳林酒业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同时,顺利实现复工复产,助力经济社会平稳的发展。

2月11日,抗击疫情,柳林酒业率先捐助

2月11日,陕西柳林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动作为,向凤翔县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捐助防护物资,用于支援凤翔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共筑“防疫”长城。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月11日,陕西柳林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柳林、副总经理周峰、行政副总吕广田、财务副总杨永忠一行,带着两车防护物资,来到凤翔县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总经理柳林代表董事长付小铜先生向凤翔县捐助了5000斤消毒液、190箱苹果。凤翔县副县长牛建强代表凤翔县人民政府接受了公司捐赠,对陕西柳林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勇于担当、在关键时刻奉献爱心表示衷心感谢,并为公司送上了:“应急关头最暖爱心捐助,疫情防控方显责任担当”的锦旗。

虽然当前防护物资采购不易,但柳林酒业集团还是想方设法与多家合作单位联系,筹集了紧急物资,尽公司的一点绵薄之力。总经理柳林对奋战在一线的的医务人员和公安民警,表示衷心的感谢。

THE END
1.酒招牌图片素材大全摄图网汇聚酒招牌图片大全:酒招牌图片素材、酒招牌高清图片、酒招牌背景图片等。你可以找酒招牌图片设计灵感、酒招牌图片摄影创意,我们欢迎您下载酒招牌vrf正版授权图片,商用无压力https://699pic.com/image/jiuzhaopaisucai.html
2.烟酒广告牌图片烟酒广告牌素材烟酒广告牌模板免费下载加载更多 相关关键词 红酒 广告牌 酒 美酒 烟 酒盒 酒柜 酒业 酒庄 酒标 烟酒 酒包装 名酒 郎酒 酒文化 红酒杯 六图网为您分享来自世界的设计灵感!电脑版 @ 2019-2024 六图网 m.16pic.com 首页 分类 我的 https://m.16pic.com/sucai/5174277.html?from=singlemessage
3.酒招牌设计酒招牌模板酒招牌图片觅知网为您找到90个原创酒招牌设计图片,包括酒招牌图片,酒招牌素材,酒招牌海报,酒招牌背景,酒招牌模板源文件下载服务,包含PSD、PNG、JPG、AI、CDR等格式素材,更多关于酒招牌素材、图片、海报、背景、插画、配图、矢量、UI、PS、免抠,模板、艺术字、PPT、视频等设计https://www.51miz.com/so-sucai/3208060.html
4.打着“军”字招牌卖酒六人被批捕杭州新闻中心打着“军”字招牌卖酒 六人被批捕 近期,一家公司六名人员因涉嫌非法使用军队标志制售“特供酒”被杭州市临平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 据了解,贵州某酒业有限公司曾接到一笔定制200箱“海军某基地纪念酒”的订单。在明知这款酒未取得军队授权的情况下,仍然按照客户要求,让公司美工设计外包装,再联系包装厂制作https://hznews.hangzhou.com.cn/shehui/content/2024-08/02/content_8767962.htm
5.全聚德(002186)个股概要股票价格最新资讯行情走势营收倒退18年,全聚德的招牌还能挂多久? 作者:吴辰光、李汭遥 摄影:高恒 连亏三年、营收倒退18年,有着159年历史的餐饮老字号——全聚德已岌岌可危。 4月11日,全聚德发布了2022年年度报告后,营收7.19亿元,同比下降24.16%,一下倒退18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2.78亿元,同比扩大53.01%,这已是连续三年出现亏损https://www.laohu8.com/stock/002186/
6.通州市你懂的“怎么看足浴卖不卖(怎么看足浴卖不卖酒)”2、观察店名招牌:正规按摩店会在店名招牌上明确展示其业务范围,如针灸、拔罐、推拿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顾客判断店铺的服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观察顾客群体:通过观察进店的顾客数量和性别比例,可以对按摩店是否正规有所了解。通常,正规按摩店的男女顾客比例相对均衡。 http://www.yxjkhb.com/8819?37143.html
7.卖酒镇:筹建酒文化展示与销售体验综合馆乡镇动态为推动酒业发展,树立“卖酒”金字招牌,形成经济业态多样化发展局面,9月2日上午,卖酒镇党委就“卖酒馆”建设工作召开专题研究部署会,并邀请设计公司人员参加。会议结合卖酒镇酒文化历史,着力从“卖酒馆”的设计理念、文化根源、建设方案等方面入手,集思广益,充分论证,形成实施方案,细化任务书、绘制时间表,实行“挂图作战http://www.xingye.gov.cn/zfxxgk/xxgkml/zwdt/xzdt/t18979696.shtml
8.门店招牌商标侵权的处理方法有几种我姐开了一家卖酒的店,招牌使用国酒茅台商标,我认为有点不妥,请律师告知是否侵权呢? [律师回复] 如果商家为了扩大商业销售服务,招揽顾客,将其销售他人的商品或服务商标制作成专柜标识或店面招牌。在未得到他人商标专有人许可的情况下,尽管销售的是他人的正宗商品但仍抅成商标侵权。 法律咨询顾问 10w+浏览 个体门https://mip.64365.com/zs/1617728.aspx
9.卖酒图图片卖酒图设计素材红动中国素材网提供149个卖酒图图片、卖酒图素材、卖酒图背景、卖酒图模板、卖酒图海报等PS素材下载,包含PSD、AI、PNG、JPG、CDR等格式源文件素材,更多精品卖酒图设计素材下载,就来红动中国,最后更新于2024-09-04 23:44:53。https://so.redocn.com/jiu/c2f4bec6cdbc.htm
10.酒业公司起名大全,卖酒的商贸公司取名公司起名本文为您带来一份酒业公司起名大全,专门为卖酒的商贸公司提供取名建议。名字是企业的招牌,它不仅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和文化,还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选取一个独特、易记且富有吸引力的名字,帮助您的酒业公司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无论是从品牌定位、目标受众,还是从文化内涵、市场趋势等方面考虑,本https://www.wen51.com/news/show/134718/
11.卖酒图专题模板卖酒图图片素材下载我图网卖酒图专题为您整理了4247个原创高质量卖酒图图片素材供您在线下载,PSD/JPG/PNG格式卖酒图模板下载、高清卖酒图图片大全等,下载图片素材就上我图网。https://so.ooopic.com/search-c2f4bec6cdbc-0-0_0_pres_0__5_ooo_0_1_.html
12.广告招牌行业的古代发展史招牌广告在各历史时期的主要形式;汉代:悬物广告流行于汉代以后,它是店铺在门前悬挂于经营范围有关的物品或习惯性标志,起招牌广告的作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西汉文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就是在酒店前垒土为垆,安放酒瓮,卖酒的坐在垆边,称为“当垆”https://www.epweike.com/gonglue/165483.html
13.我国古代招牌广告的发展过程精编版.doc同时,由实物广告发展而来的悬物广告也起着招牌广告的作用。它是店铺前悬挂与经营范围有关的物品或载,西汉文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就是在酒店前垒土为垆,安放酒瓮,卖酒的坐在垆边,称为“当垆”。垆即是卖酒的标志。其他店铺也有这样的情景。如中药店的药https://m.taodocs.com/p-288339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