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笔者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宋代的物价变化,参考的资料来自《宋会要·食货》《宋代经济史》等文献。古代物价受地理、交通、出产地影响较大,文献记载只是抽样性质,所以笔者主要参考开封府、大名府、江宁府等大城市的商品价格,毕竟这些城市的消费最多,不求精确,只是希望尽量反映宋代的产品价格情况。
1、粮食价格。人活在世上,无外乎衣食住行;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对人的生活来说,最重要的生活物资便是粮食。根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宋初的粮食非常便宜,每斗的价格在10至20文钱,直到宋仁宗与西夏开战,粮食价格才涨到每石700至800文。宋徽宗上台后,官场越发腐败,农民起义不断,粮食价格早已超过每石1000文,部分地区达到2000文。靖康之耻后,国家动荡,南宋前期物资匮乏,粮食价格高到3000文,往后逐步下降。
2、布帛价格。穿衣是人类温饱的另一个基本需求。布的价格在文献中记载较少,绢帛的价格记叙较多,因为绢帛在古代充当了货币职能。绢帛在前期一直在1000文/匹左右,仁宗朝略有上涨,平均价格1300文/匹,后面涨价的原因和粮食差不多。
3、租房价格。从古至今,房租都是必要支出,网友们应该深有体会。古代有产者更少,开封的房价堪比北京,大城市的房租也类比现代。《宋会要辑稿》记载:“旧例于本地内得破屋一间,日掠十钱者,月计四百。”欧阳修文集中记载:“第四等一户开饼店为活,日掠房钱六文。”苏东坡在惠州当官时,由于营房不够,让士兵去城里租房,租金在150至300文之间。可以看出,开封破房子月租要400文,一般城市的房子月租金为150至300文。
4、银盐茶酒的价格不详细述说,价格上涨的原因与粮、布差不多,原始表格如下:
为了接下来说明价格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我会把价格单位换算成今制。宋代度量衡为:1石=10斗,1斗折合后世7升,粮食的堆密度为0.5至0.6千克/升,因此1石约40公斤。宋代的酒浓度低,密度接近水,宋代1斤=0.64公斤。最终结果如下表:
为什么宋代的商品价格会不断上涨呢?
首先是宋代货币本身的贬值。马克思说过,金属货币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古代发行铜币或银币,是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的,除非货币本身的价值下降,也就是品质的下降。宋代因为商品经济的兴起,货币的发行速度跟不上经济的发展,便减少了货币的含铜量,从而引起物价的上涨。等到宋高宗偏安江南后,情况愈发严重,从下表宋朝铜钱的含铜量就能看出。
最大的原因则是战争、天灾和人祸的影响。宋仁宗时期的物价上涨是因为宋夏战争,徽宗便是因为昏君的骄奢淫逸,使得江南各地民不聊天、起义不断。
在宋朝的物价水平下,一户5口之家,生活在城市、没有土地的手艺人,需要赚多少钱才能维持温饱生活呢?战乱不考虑,我们以北宋中期为例,相对和平。
1、粮食需要1000公斤,折合铜钱1.75万文。古代的营养条件差,因此古人往往饭量较大,假定每人每年吃400斤米,五口之家每年需要大米1000公斤,需钱17500文。
2、房租支出2400文。笔者折中取200文作为房租的价格,每年的支出为2400文。
5、百姓也需要柴火、油、调料等物资,逢年过节要吃点肉,假设这几样共花钱1000文。
无产者,月收入超过2000文,才能维持温饱
综上所述:因此要维持温饱的生活,每年需要24500文钱,宋代1贯为770文,需要32贯钱,宋代厢军便是这个水平。摊到每天的花销,则需要67文钱,每月工资应达到2014文,才能收支平衡。当然,这是满足家庭吃饱穿暖的标准,实际上粮食和布减半,百姓也能勉强度日,每天只需42文钱。
那么,宋代哪些无产者的收入能够达到温饱标准呢?
1、禁军的年收入50贯,可以满足;厢军收入低,约30贯,略有不足,勉强支撑。如果钱不够用,高太尉横空出世,他掌管军队期间,经常拉着厢军接私活,为商人修修庄园、建设院子啥的,自己吃肉,厢军也能多捞几个。
2、手工业者勉强度日,商贩和军器监工匠相对富足。根据丁学姣硕士论文《宋代手工业者生计研究》的统计,大部分工匠的日收入为50文,勉强度日,而小商贩(类似武大郎)和朝廷军器监的工匠收入较高,超过100文,能够维持较体面的生活。
总结一下:宋朝物价较高,城市里的无产者,如手工业者、厢军等群体,多数也只是勉强度日,但小商贩和国有企业的工匠收入丰厚,生活质量较高。显然,宋朝没有想象的那么富裕,表面收入较高,但被奇高的物价冲抵,勉强维持温饱,和其他封建王朝并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