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葡萄酒市场进一步分化以及市场监管整治,进口葡萄酒的市场乱象有所好转,但北京商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线上线下销售价格方面再次出现了新“套路”,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其中,最为明显的还是扫码价与实际售价价差很大,以及实际收货葡萄酒与线上店铺展示年份不符的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在走访多家超市、烟酒店以及社区小超市并调研线上店铺后发现,部分进口葡萄酒实际售价在40元-70元间,甚至有十几元的进口葡萄酒,而扫码价却在180元-600元左右。同时,据线上平台售酒评价以及黑猫投诉显示,不少消费者反映商家售卖葡萄酒时,店铺标注年份与实际收货年份并不相符,且存在进口葡萄酒品牌罐装国内酒水的现象。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面对葡萄酒行业的价格乱象,随着监管部门的重视与管理机制的逐步健全,国内对进口葡萄酒的监管会逐渐规范化。
扫码价虚高
在进口葡萄酒经过市场监管整治后,酒商应对的招数也越来越多,以此来获取盈利。北京商报记者走访超市发现,一款产自澳大利亚的750ml帝菲堡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当前售价69元,但扫码价却显示498元;另一款产自智利的750ml智象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当前售价46元,扫码价为189元。而根据超市店员介绍,这两款葡萄酒日常销量较好,当前价格为活动价格,原价均为100元左右。但在记者进一步询问扫码价时,店员则含糊其辞表示不清楚。
但根据目前记者走访情况,扫码价高于实际售价的现象仍然存在,只是在价差上稍有收敛。北京某酒水经销商张先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对于扫码价的上架录入,酒商可以自行寻找制作条码的商家,并由酒商提供产品的条码、名称、图片、价格以及公司营业执照等,并需要向制作条码的商家支付约1000元/条的二维码费用。
酒类专家肖竹青透露,标高扫码价可以为商家留出价格调整空间。一方面,商家拉低实际售价并与扫码价对比,打出“促销”的旗号,以此促进销量;另一方面,商家可以利用标高的扫码价自由调整产品实际售价,以此获取利润。
酒商套路层出不穷
虚标高价、散酒罐装、套牌仿冒、年份造假,所谓的“行业潜规则”致使进口葡萄酒领域目前仍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
除了扫码价,酒商的套路还有很多。在鱼龙混杂的进口葡萄酒中,年份造假是最简单的。据悉,年份造假一般有两种方式,部分线上酒商在商品详情页标注的年份,与消费者实际收货的酒水年份不一致;另一种则是有些酒商会以“标签做旧”,用新酒充老酒。
针对行业乱象,肖竹青表示,传统意义上的假酒,是不法商贩不经过酿造而是使用化工原料人为勾兑的假酒,这类市场其实已经很小。如今的葡萄酒虽然也是酿造出来的,却是用一个品牌的酒去冒充另一个品牌的酒,这既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健康伤害,也不会检测出酒水产区不同。
监管难度系数高
目前进口葡萄酒市场逐渐扩张,由沿海市场逐步向更为广阔的下层市场渗透,而酒商也逐渐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招数来“钻空子”。对此,殷凯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不法酒商之所以猖獗,一方面是进口葡萄酒逐步下沉,但消费者的葡萄酒知识和饮酒观念并不成熟,且获取葡萄酒渠道匮乏。因此,在二三线城市中,部分消费者追求的所谓“性价比”,其实也只是价格低,而这一心理正好被不法进口商利用。由于监管难度较大,短期内进口葡萄酒市场乱象很难根除,只能加强监管力度以求缓解,而消费者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不过,所谓追本溯源,市场对进口葡萄酒监管可以从原始酒庄加强管控。但肖竹青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事实上国外很多独立酒庄并不大,且成本有限,因此并没有过多的营销费用来进行渠道布局和市场推广。而很多酒商也正是利用这一短板,达到在国内市场售卖时,以原装酒和国内罐装酒进行混淆,欺骗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