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场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长堤之上,两湖之间,坐拥360°的景观面,
东秀湖全湖与广州古城墙均在其视线所达之内
如何在满足基本餐饮功能的同时,
归还更有趣的公共空间
如何在满足内部空间体验的同时,
实现外部视觉上的轻盈
是走访场地后反复思考的两个问题
也是设计中延续始终的问题
1.2场地调研
(调研总结稍显幼稚,字迹也比较潦草…)
在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下,我的场地调研分成大中小尺度,个人觉得这种方式非常有益,至少在进入设计前可以比较全面地接触信息,利于发散思维,并在此之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议题深挖下去,直指空间塑造。
说句题外话,我很喜欢场地调研的过程,
尤其是独自身在场地的时候
(反正每次上课和老师同学一起去场地就比较浮躁)
第一次看场地喜欢什么准备都不做,
以闲客的姿态初识场地,漫游其间;
后面几次看场地就怀揣疑问,带着审视去看;
设计没思路了也喜欢一个人往场地跑,
就呆坐着吹风,和阿婆吹水…
神奇的是这种时刻往往就是我确定整体设计概念的时候
毕竟建筑的目的是为人服务,
只有真实地扎在人堆里我才能找到答案。
正是坐在长堤上发呆的时候,
看着人群,或行色匆匆,或静坐懒散,对周围的美景麻木无感
当场拿出手机开始码字,写下了设计概念:
《反自助餐者茶室》
在这里,嘴和眼,都在进食
诺大的东秀湖,就是一场绝顶丰盛的自助餐
疾步走过,你随意一瞥都是风景,
你肆意欣赏,你狂吞猛咽
风光无限好,来得太过轻巧
你认为你拥有了一切,
但事实上你遗漏了很多
现在,我们为你送上一盏茶
你可以在餐厅内外像吃自助餐一样游走闲逛
你会发现,嘴中之茶仍温
眼映之景,还是那景
却悄然开始变化
2过程记录
2.2形体草图
有一张推敲过程中意义较大
且不那么潦草的剖面草图被正图期精神状态较好的我弄丢了
“在满足基本餐饮功能的同时,归还更有趣的公共空间”
“在满足内部空间体验的同时,实现外部视觉上的轻盈”
“在匀质空间置入建筑的同时,保持原有步道的线性感”
……
我把餐饮空间放在首层,把人们引上屋面
在长堤上可以随意游览的美景,会被“两块屋面”所遮挡
美,终于不再是自助餐里随手可拿的点心
看见美,开始需要付出一点力气
需要人们慢慢爬上阶梯
不自觉地在全新的公共空间里,
“再次发现”此处原来树冠甚繁,花色正艳,城墙沧桑,湖光滟滟
同时也最大限度降低建筑外部高度,
削减其在外向视线中的体块感
再以阶梯构件为主体,把大建筑用小构件组成
在湖对畔遥望,阶梯的片状侧片在视线中极大地消隐
而在长堤上的游人又会因片状方向与长堤顺势,
暗示原有的单向线性空间感受
排架的结构选型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体验
2.2阶段模型
这是第一个需要讨论结构的作业,
所以结构的选型虽然几经推敲变动,
但最后成果依然稍显稚嫩,
我自己都相信肯定存在更科学、更合适的结构选型,
希望未来的自己能不断地学习,
在某天倒转头审视这份作业时,
能够嗤笑一声便动手修正,
而非像现在一样只能嗤笑
3成果表达
作品展中唯一没有大透效果图的图纸
也是图量最单薄的图纸
因为显得太过朴素,一开始是很心慌的
一方面的确在思考,
建筑效果图的作用深究到底不外乎“吸引”
作为图纸,可以吸引评图老师
作为实物,可以吸引游客打卡
但倘若我的建筑
在现实场地无需以外在吸引游客
在评图现场无意以表达吸引老师
我认为一张好的平面图和剖面图的信息量
远大于一张精美的效果图
而这本身也一个建筑最忠实的语言
也应该是建筑师最重视的语言
出乎意料的是,
很多老师为这张图纸驻足,细观后予以肯定
以至淡的笔墨,换来出乎意料的成绩,实在惊喜
感谢您能看最后,听我絮絮叨叨扯东扯西,甚至于有些絮叨像是在生搬硬套、胡搅蛮缠。事实上,我只是翻了许久相册,码出了最真实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