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诗句或词句模板(10篇)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端午的诗句或词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苇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关雎》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爱国将领文天祥感叹的“雨打萍”,和传统相声《八扇屏》里提及的“雨打浮萍点点青”殊途同归,作为文人墨客,其中的“萍”常被用作寄托漂泊落拓的情感,而作为植物,统统这些词句,则指向了另一类水生植物――漂浮植物。

数不胜数的青年男女们都对“蒹葭”有过美好而浪漫的幻想,比如我在蒹葭这端,她在蒹葭那端,彼此或高声歌唱,或低语呢喃,近在咫尺,却是尤被蒹葭半遮面,距离产生美,于是切美得如同诗中所唱。殊不知,夫蒹葭者芦苇是也――且不说芦苇的叶子坚挺,扎人不甚好受,单说在“白露为霜”的天气里钻进芦苇丛,藏匿其间的秋后蚊子,大大小小,一哄而起,仿佛昆虫中的战斗机,四面八方袭来,令人防不胜防。所以要想隔着蒹葭观赏所谓的伊人,最好先行配备养蜂人的面纱。这些芦苇们生于水下的淤泥,而植株的绝大部分钻出水面,直挺挺地生长,开花结果,成就了湿地植物的又大类――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无疑是湿地景观最主要的构成者,人们所见高高低低的“荒草”,便是各种类别的挺水植物群落。除了芦苇人们耳熟能详的挺水植物还有香蒲和菖蒲前者结出棕色的蒲棒,里面包含蒲绒,蒲棒破裂,白色绒毛满天飞舞,如今漫绒被用作填充物,而蒲棒本身竟也被当做插花贩卖,至于菖蒲,则带有天然的清香,叶片扁平如剑,据说可祛邪祟,是为江南人家端午节的保留项目。

挺水植物无疑是湿地植物中的7庞大类群,非但可以用来观赏造景豢养蚊子,欢度传统节目,更实际的功效是它们还可以填饱人们

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

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

OnChina'sTeaArtaswellasitsPositionintheHistoryof

China'sTeaCulture.

——theDifferentDevelopingDirectionsofTeaCultureinChinaandJapan

Abstract:EarlyinTangdynasty,thetrendofteadrinkingspreadalloverthecountry,andtheChinesewordChadao(茶道)cameforth,whichdisappearedlater,andthebook"TeaClassics"wrotebyLuYuandotherbooksonteafocusonexplainingtheartofenjoyingtea(whichiscalledTeaArt).Oppositely,Japan,afterin-troducingteadrinkingfromChina,hasdevelopedChadao(茶道)underthethickreligioussense.DifferenthistoryandculturalbackgroundhaveledtothedifferentdevelopingdirectionsofteacultureinChinaandJapan.Chi-nesescholarsdevelopedteadrinkingasanartinlife,whileJapanesemonksandpriestsregardeditasBuddharegulations.

Keywords:teaart;Chadao;ChineseandJapaneseteaculture;developingdirection

“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生发出茶道精神。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不过与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相比较,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这很让一些爱国心特重的国人觉得尴尬,尽管底气不足,还是要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辩解。但是历史是客观存在,用不着回避,感情用事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不足之处,权当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

一、中日两国茶道观念的反差及其原因

所谓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艺的最后环节,如果没有品尝,泡茶就成了无的放矢,泡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过品尝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遐想,产生审美的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的境界,达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华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它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故中国古代也将茶道精神称作茶德,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精神范畴。刘贞亮所说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饮茶可以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明确地以理性语言将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层次,可视为中国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

中国的茶道精神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晋杜育的《赋》,但是直到唐代中期才出现“茶道”概念,最早见于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描写了饮茶的三个层次:“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其第三层次就是饮茶的最高层次,即品茶悟道,达此境界一切烦恼苦愁自然烟消云散,心中毫无芥蒂。该诗的最后两句是“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意思是世上有谁能真正全面地了解茶道的真谛呢看来只有仙人丹丘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茶文化史上首次出现的“茶道”概念,其内涵与诗中的“三饮便得道”相呼应,也与现代对“茶道”的界定较为接近,在中国乃至世界茶道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自此之后,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却不见“茶道”一词,直至明代张源的《茶录》才提到“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茶道尽矣。”但这里的“茶道”仅是一些技术要求,并无品茗悟道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既与皎然的“茶道”也与现代的“茶道”精神相去甚远。在张源之后数百年间的明清茶书中,又不见“茶道”一词。个中原因实在耐人寻味。在我看来,恐怕与茶圣陆羽的影响有关。

中国文人真正接近于揭示茶道实质的是明末清初的杜浚,他在《茶喜》一诗的序言中曾经指出:“夫予论茶四妙:曰湛、曰幽、曰灵、曰远。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闻见,导吾杳冥。”①

所谓茶之四妙,是说茶艺具有四个美妙的特性。“湛”是指深湛、清湛;“幽”是指幽静、幽深;“灵”是指灵性、灵透;“远”是指深远、悠远。都是与饮茶时生理上的需求无关,而是品茶意境上的不同层面,是对茶道精神的一种概括。所谓“澡吾根器”是说品茶可以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高尚。“美吾智意”是说可以使自己的学识智慧更完美。“改吾闻见”是说可以开阔和提高自己的视野。“导吾杳冥”则是使自己彻悟人生真谛进入一个空灵的仙境。这正是现代茶人们所要追求的茶道精神和最高境界。可以说杜浚已经碰撞到了茶道的大门,可惜的是他也未能跨过这道门槛,因为他也没有接受“茶道”的概念,他所概括的“论茶四妙”也未得到后人的重视和弘扬,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纵观中国古代茶学史,出现了众多的茶书,其书名有《茶经》、《茶述》、《茶谱》、《茶录》、《茶论》、《茶说》、《茶考》、《茶话》、《茶疏》、《茶解》、《茶董》、《茶集》、《茶乘》、《茶谭》、《茶笺》等等,就是没有一本叫《茶道》,也没有一本茶书中有专门谈论“茶道”的章节。反观此时的日本,茶道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地步。至少到了16世纪后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一直沿袭至今,奉为圭桌。两相对照,确实反差很大。茶道的源头的确在中国,“茶道”一词也是最早诞生于中国,然而自唐代以后,中国历史上的茶道观念并不发达,至少在近代以前是如此。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有勇气承认这一点。

那么,中日两国在茶道方面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依我之见,是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茶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等诸多原因造成的。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将中国的饮茶方式引入日本的是一批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遣唐僧),他们是在中国的佛教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的,并且将它们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严格的传承下来。日本历史上的茶道大师都是声名卓著的大德高僧,不但赋于日本茶道以浓郁的佛教色彩,也增强了日本茶道的权威性,特别是自千利休之后,形成了嫡子继承的“家元制”,使其权威性更为稳固持久。

二是日僧来中国留学之时,中国的饮茶方式已经相当成熟,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上行下效,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形成社会共识。

三是日本统治阶级对茶道的重视利用,加强了茶道与权力的关系。如15世纪的幕府第将军足利义正,让高僧村田珠光撰写茶汤法则《心之文》和其他茶故事,在寺庙中推行村田珠光所提倡的禅院式茶礼,竭力以饮茶方式来改善人际关系,并且祈祷天下太平。后来的统治者织田信长及丰臣秀吉更将茶道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企图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一统天下。因此他任命千利休为专职茶头,要他继续制定和完善茶道的仪式和规则。丰臣秀吉还常在重大政治活动前后举行规模盛大的茶会,进一步扩大了茶道的社会影响。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茶道成为日本统治者驾驭民众的一种思想武器。茶道在日本社会中能产生巨大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

①杜浚:《变雅堂集》诗卷3。

但是,这种现象在中国不存在.中国的茶文化是在民间土壤上发育起来,逐步成熟。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民间的饮茶风习之盛已达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远近同俗”、“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旧唐书·李珏传》)的程度,这是任何统治者都不可能剥夺的。茶叶已成为百姓们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以茶提神解乏,以茶养生,以茶自娱,以茶敬客,以茶赠友,以茶定亲,以茶祭祀等等,均早已形成风俗习惯,无需教导,无需劝说,人们自然而然会遵守。整日里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劳苦大众,不可能有更高层次的文化追求,不会自觉地去追求什么茶道精神。

有很高文化修养的文人雅士们则醉心于品茗技艺的探研,他们都具有诗人的浪漫气质,品茶时追求诗意的审美境界,很少人会从社会学和哲学的角度去考虑茶道精神问题。古代的官吏们都是典型的儒家子弟,历来遵循儒家的处世原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仕途得意时忙于政务,自然无暇来过问茗饮琐事,倒霉失意时则隐退山林不问政事,只以茶来排忧解闷,寻求解脱,不会过问社会道德教化问题。而中国的佛门僧侣向来不干预寺外尘俗世界的事务,他们出来参加茶事活动,也都是以文人的身份出现,除了个别像皎然那样的大德高僧之外,很少有人会去考虑茶道问题。

至于历代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们,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要赋于茶事活动以崇高使命,虽然他们也经常以茶宴、赐茶的方式来招待群臣,但仅是作为宣扬皇威笼络臣下的宫廷礼仪而已,并未具有太多的道德教化色彩。在他们看来,有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足以成为统一全国民众思想的强大武器,区区茶道,实在是无足挂齿。这是丰臣秀吉们统治的日本所不可能具备的。儒道大于茶道,这可能就是中国茶道观念不发达的最重要原因。

二、中国茶艺的发展历程

对于中国的茶人来说,饮茶是一门生活艺术,着重追求品茶时的艺术情趣,而不是缺乏诗意的清规戒律。即使是讲究“禅茶一味”,也是侧重以禅意来提升品茶的诗化境界,并不强化宗教色彩。

中国人饮茶饮了几千年,开始是将茶作为食物,然后作为药物,后来成为饮料,至迟从西晋开始,就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作为饮料的茶汤,主要的功用是解渴、提神、解乏、保健,基本上是为了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要。但是西晋诗人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中有“芳荼冠六清,滋味播九区”诗句,已经在描写茶叶的芳香和滋味,可见当时人们饮茶开始讲究欣赏香味,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了。杜育的《拜赋》除了描写茶叶生长环境、采摘情况之外,还涉及用水、茶具、茶汤泡沫以及饮茶功效等,可以看出当时饮茶已经有了一套技术要求。特别是其中描写茶汤泡沫的几句:“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哗如春薮。”意思是刚煎点的茶汤,茶末下沉,泡沫上浮,其光彩白如积雪,亮丽像春天的花卉。如此重视欣赏茶汤泡沫的色彩和形状,则当时必有培育茶汤泡沫的技术,据关剑平先生的研究,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采用茶筅搅打茶汤使之产生泡沫。[1](p306)而对茶汤泡沫的欣赏则完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饮茶就具有艺术性了。至于《赋》的最后两句:“调神和内,倦解慵除。”描写饮茶的功效,可视为中国茶道精神的萌芽。

中国茶艺的成熟是在唐代。这是因为有一大批文人介入茶事活动,撰写了众多的茶诗,提升了饮茶的文化品位,使品茗成为一种艺术享受。其中如孟浩然、王昌龄、李白、皎然、卢仝、白居易、元稹、杜牧、齐己、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人,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对唐代品茶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唐代诗人们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从他们的众多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2](P252—254)除了前述皎然茶诗的“三饮”之外,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描写的“七碗茶”也很典型:“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样的品茶已经不再把茶汤当做是一种饮料,而是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或者是诗人们审美活动的一种载体。可见,我国的品茗艺术至少在唐代中期已进入成熟的时期。因此,陆羽的《茶经》对此进行了全面总结。

陆羽将唐代的煮茶技艺总结为:“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茶经·六之饮》),就是茶叶采造、鉴别、茶具、用火、用水、炙茶、碾末、煮茶、饮用等九个方面。唐代盛行煮茶法,据《茶经·五之煮》记载是先将茶饼放在炭火上烘炙,两面都要烘到起小泡如蛤蟆背状,然后趁热用纸囊包起来,不让精华之气散失。等茶饼冷却后将它碾磨成茶末,再筛成茶粉。等水烧到冒起如鱼眼大小的水珠同时微微发出声响,称为一沸,要放点食盐进去调味。等水烧到锅边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先舀出一瓢滚水备用,再用竹笑环击汤心,然后将茶粉从中间倒下去。过一会儿锅里的水翻滚为三沸,将就刚才舀出的那瓢水倒下去,此时锅里的茶汤会产生美丽的泡沫,称为“汤华”。这时茶汤就算煮好,分别舀人茶碗中敬奉宾客。

不过,在唐代茶艺发展进程中,除了陆羽等人之外还有一位茶人的贡献值得注意,这就是临淮县(今江苏洪泽县西)的常伯熊。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为请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

从这条史料可以看出:(1)早在唐代,茶艺的基本程式已经形成,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进行表演。(2)常伯熊在表演茶艺时已经有一定的服饰、程式、讲解,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成为一项艺术形式。(3)茶艺的基本程式虽然是陆羽制定的,但却是经过常伯熊“广润色之”后才“茶道大行”,即进行很大(“广”)加工(“润色”)之后才在社会上流行起来。(4)陆羽的表演效果不如常伯熊,故“李公心鄙之”。(5)既然陆羽的表演是“教摊如伯熊故事”,可见陆羽自己也接受了常伯熊已经“广润色之”后的茶艺程式,那么,现在看到的《茶经·五之煮》中有关煮茶的记载,应该是陆羽参考常伯熊的“润色”而修订过的。因此,应该承认常伯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茶艺表演艺术家,是现代茶艺师的祖师爷。

唐代茶人们对“汤华”的追求对宋代的影响很大,宋代的点茶法的最大特点正是对泡沫(汤华)的追求。斗茶时是以泡沫越多越白而取胜的,即所谓“斗浮斗色倾夷华”(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当宋代的茶人们发现将茶粉直接放在茶盏中冲点击拂会产生更多、更美的泡沫时,自然就会放弃唐代的煮茶方式。而是将早已存在民间的“阉茶法”加以改进发扬。早在三国时,张揖《广雅》就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这与《茶经》所提倡的煮茶法并不相同,是将捣碎后的茶叶粉末放入瓷器中再用开水冲泡,《茶经·六之饮》中称之为“瘫茶”:“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瘫茶。”宋代的点茶法则是将“瓶缶”改为茶盏,将茶粉放人茶盏中用少量开水调匀后再冲点开水,然后用茶筅击拂使之产生泡沫。显然,用茶筅击拂产生的泡沫肯定比煮茶法要多也更美观。而茶筅是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发明。由此可见宋代的点茶法并非突然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有悠久的历史轨迹可寻。

从宋代的《茶录》、《大观茶论》等茶书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宋代点茶法的点茶技艺是:炙茶、碾茶、罗(筛)茶、候汤(烧水)、菡烘茶盏)、调膏、注水、击拂、奉茶。

宋代茶人们除了追求美丽的茶汤泡沫外,也讲究茶汤的真味。陆羽在《茶经》中虽然反对民间传统煮茶加进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佐料,但是他还是保留了加盐的习惯。宋代的点茶则连盐也不用,单纯品尝茶叶的芳香和滋味。宋代的诗人们也写了大量歌颂茶汤色、香、味的诗句,经常三者并提,如“味触色香当几尘”(黄庭坚《送张子列茶》)、“色香味触映眼来”(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煮茶》)、“色味新香各十分”(葛胜仲《谢通判惠茶用前韵》)、“色香味触未离尘”(刘才邵《方景南出示馆中诸公唱和分茶诗次韵》)。而且还将三者称为“三绝”:“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苏轼《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戏作一诗为谢》)。

宋代的茶书就将色香味列为三大标准。如蔡襄《茶录》指出:“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茶有真香……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茶味主于甘滑”。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则将“味”摆到第一位:“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

这样的品茶最适合用小壶小杯来品啜,许次纾《茶疏》“饮啜”就主张:“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所以茶注欲小,小则再巡已终。宁使馀芬剩馥尚留叶中,犹堪饭后啜漱之用。”冯可宾的《舨杓恪芬仓髡庞眯『莶瑁骸安韬孕∥蟆C恳豢停话眩纹渥哉遄砸轿萌ぁ:我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功夫茶艺。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清初袁枚的《随园食单·茶》:“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馀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这是典型的小壶小杯冲泡法,是今天功夫茶艺的原型,至清代晚期,功夫茶艺就已经很成熟了。

THE END
1.七律品茶思怀(外三首)诗词锦绣诗集丹心泥壶朴雅端如好,龙井芳馨致味嘉。 白叟执杯心悚跃,孙儿引火水欢哗。 远捎茗饮当缘念,素友交怀细品茶。 七律 饮情 清泉煮沸注泥壶,茗饮融怡喜倍殊。 入口增津醇厚浸,充肠爽适异香濡。 心安兴致难休盏,意蕴闲和视要图。 细品芳茶尘世悟,相从甘苦慨生途。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2MLT2L05413HB3.html
2.禅茶一味道悟人生下一句(禅茶一味道悟人生经典诗句)02饮一壶禅茶 悟人生百味 选择一个飘逸闲适,清幽淡雅的环境,沏上一杯好茶,让自己置身这种环境之下,以清净闲适的心情来品茶, 伴着淡淡茶香来品悟人生,感悟生活。 喝茶,其意不仅在止渴,更在于鉴赏其色、香、味,体会其苦、甜、醇, 领悟其淡、雅、和。自省自悟,品出茶的真性,体会人生百味,达到天地人和相通的https://www.ksrmyy.com/special/42103.html
3.茶最有禅意的句子,以一颗无尘的心还原生命的本真有生之年只诉温暖7,禅茶一味道悟人生经典诗句 茶禅静心句子: 1、人生如茶,静心以对。 2、茶需遇好水,再好也求地利人和。 3、如果人生如茶,煎熬就是一种成全。 4、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5、人生沉浮,如一盏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 6、人生如茶,静心以对。对错无辜,缘由前生。 https://www.360doc.cn/article/54192271_1058275991.html
4.禅茶一味香自远散文3篇(全文)是的,时光如水,匆匆而过,或许每个人心中都隐藏着太多的快乐或忧伤,浮世的灯火明灭着思想,谁是谁前世的缘分,谁是谁一生的心疼,置身红尘,每个人都需要用一种方式来释放灵魂,而一杯香茗总可以让伤痕累累的心卸下疲惫,尽享一份安宁与通透,正所谓禅茶一味,云淡风轻。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9ua4z70d.html
5.禅茶一味郎岩松自古以来,茶就被誉为“国饮”,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而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而郎岩松却是这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者。https://minsu.httpcn.com/info/html/202035/TBKOPWUYRN.shtml
6.禅茶一味修心悟境茶道亦悟道,人道亦心道,茶品亦人品,茶道亦人道,茶道易抒,人道难语,茶的意境,乃禅茶悟道。 一杯茶,一本书,一缕香,一世缘。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莲上…… 茶舍赏古韵,禅房草木春。 清泉水长流,壶中遇知音。 https://www.meipian.cn/2zxj0pnp
7.大慈寺佛性禅心,禅茶本为一味茶道资讯大慈寺 佛性禅心,禅茶本为一味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淘沙,大慈寺也没有铅。初秋的阳光明媚,大慈寺竹门的红墙令人眼花azz乱。阳光下,在大慈寺正门上,光绪六年级“古大圣慈寺”黄云虎的笔迹十分灿烂,似乎保留了昔日“极光第一丛林”的光彩( “极光第一丛林”,即“中国第一神庙”的意思。极光,古印度语中“中国https://www.yiduocha.com/news/show-6605.html
8.煮茶的意境句子精选460句2. 三杯两盏的是心意和随喜,一颦一笑已无需细思和多虑,且在这样的冬天,煮茶、畅饮、欢笑。 3. 牛饮可解燥,慢品能娱情,茶之趣也。 4. 从“禅茶一味”角度而言,结缘者结四缘:结人缘,结善缘,结茶缘,结佛缘。以此心此缘创造善因善果,成就善因善果;从茶人角度而言,缘分本就是一杯茶,生命伊始,茶在土壤http://www.wdjuzi.com/juzi/rjo8RXRV.html
9.禅文化(精选十篇)在斋堂,游客能品尝到地道的素食斋饭,还有清新淡雅的清茶,游客可从中体味禅茶一味的悠远意境,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茶文化。此外,寺庙里的檀香、沉香所散发出来的特殊香味,也会给游客的嗅觉带来一定的刺激,让游客在香文化中得到熏陶。总之,这些独特的感官享受,也必然会给游客留下难忘的体验。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urbv8q5.html
10.描写九溪烟树的诗句参考描写九溪烟树的诗句参考 (第一首) 春山飘渺白云低,万壑争流下九溪, 唯恨钱潮千古撼,共分柳色六桥齐, 丹炉紫洞壶仙在,黄鸟红花彼岸啼, 风水松林奇梦虎,禅茶一味觉菩提。 (第二首) 溪九涧十八,到处流活活。 我来三月中,春山雨初歇。 奔雷与飞霰,耳目两奇绝。 https://www.ruiwen.com/wenxue/shiju/526083.html
11.来我家喝茶诗句—人生好状态家里喝茶古文?来我家喝茶诗句—人生好状态家里喝茶古文? 人生好状态家里喝茶古文? 洗茶,温杯,即泉煮一壶心情,赏茶色浓郁,品之茶香,抬手与放手之间,皆是佛说,应了生活种种不快意,将心境破茧,与书与笔墨与流年,在自己孤独的小楼中静然且释然,心归禅,拿的起与放得下,一味禅茶,洗尘心,自有诗也将有远方——六月荷花《https://www.oilube.cn/86730.html
12.禅茶诗八十首独在天涯醉品禅茶 禅茶一味 1 乞火烧兰葸,临流煮梅香。 好茶烹一盏,先供我佛尝。 2 香溪醍醐嫩,莲峰蕴真香。 一入灵山路,便觉眼生光。 3 初尝冷香烈,再啜火生凉。 飘若对倾城,醉比沐天香。 4 雪霁春泉碧,雨润百草芳。 月下煮松风,甘露其君尝。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21/22/739537_219712207.shtml
13.感悟人生语句精佛教常说:"禅茶一味",在茶道中就是以静为本,同时,以静为美的诗句有很多,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7、事物本身没有好坏,是情绪在好坏中不断起伏。事物本身没有价值分别,是我们为这些东西贴上了名利的标签。再多的荣华也满足不了人们的欲望,知足https://www.oh100.com/lizhi/5954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