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这个问题,我想首先必须明确社区志愿服务的功能。因为,功能,或者说为什么要在政府服务、商业服务之外,开展志愿服务,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初心”。
一、社区志愿服务的功能
1.增进社区福祉:社会幸福感是由相互支持、信任和归属感来衡量的。志愿服务作为政府服务和商业服务的有益补充,除了可以改善社区卫生环境、社区服务提供外,正如《2011世界志愿服务发展状况报告》中提出的,还能够增强社区“恢复力”,可以减轻、影响或改变不可控风险造成的影响,减轻社区内部冲突,降低犯罪率,使人们可以享受更舒适、更健康的生活。
3.引进社会力量服务社区的平台:相对于社会上的一些需求,社区内需求非常具体,长期存在并相对容易满足。对于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而言,在实现自己的意图、完成有关任务方面,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组织运营成本较低。对于社区而言,也成为引进外部资源服务社区内部建设、居民需求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从以上三项主要功能来分析,社区志愿服务首先是一个内生性的行为,关键是社区内部居民的参与和归属感,而外部资源则是补充。
二、当前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误区
前两天我又看了一遍纪录片《大国重器》,中间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意思是讲: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仅仅设计出来是不够的,还要依靠能够生产制造出来。
这句话也非常适合当前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关于如何做好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专家们也都有了很多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但为什么许多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还存在着缺乏活力、缺乏自主性、缺乏可持续性的问题?关键还是在社区志愿服务的具体实施者。
我认为当前社区志愿服务的具体实施者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社区管理者
1.社区只是志愿服务的被动接受者:由于我国社区还不完全成熟,社区内部组织还不发达。虽然社区委员会,名义上是社区自治组织,但其职责更多的是政府服务执行者。由于大多数社区居委会人员、资源的限制,只能依靠外部资源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而不是常态化的“志愿服务”。
2.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助老、助残。这也与我国当前社区居委会的定位有很大关系。助老、助残是需要持续人力资源支撑的工作,这是居委会无法承受的,需要志愿者的参与。而社区环境整治、社区秩序管理等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服务,则可由居委会或者是物业管理公司来承担。
3.老年人、残障人士只是志愿服务的对象。这与我国敬老助老、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相一致。即使是可以动员老年人参与社区事务,也只是社区工作力量的补充,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社区治安协管等。但对于动员残疾人参与社区工作,则要慎之又慎。
(二)社区居民
在社区管理者中存在的误区,也通过日常管理和服务,传递到社区居民中。
同时,居民中还普遍存在着政府服务、商业服务具有普惠制,已经基本可以满足自己最低生活需求的认识。而志愿服务的受益者只是特定对象,社区内大部分居民享受不到,感觉不到,因而也就想不到、参与不到。
由于这些误区的存在,造成社区内动员力度不够、社区内常态化项目不够、社区内居民参与度非常低。而这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区居民归属感不强。社区居民归属感不强,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不高,进一步造成了社区内生志愿服务的不足。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关于志愿服务进社区的几点建议
1.充分认识到社区志愿服务应该是内生事物。一个成熟的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而我国大部分社区,特别是新社区,由于缺乏居民的普遍参与,尚缺乏具有特征的文化,只是一群人、一批家庭堆砌形成的物理集合体,由一批人管着(居委会)、有一批人维持着基本运行(物业管理公司)。应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是动员居民参与,实现社区治理、建设社区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而不仅仅是社区服务的补充。对于外部组织而言,要树立“与社区合作,而不仅是为社区工作”的理念。
2.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采取“引进—吸收—自我发展”的思路。首先可以引进外部力量,如企事业单位、高校,在社区成立工作室,常驻社区,负责社区内部志愿服务的规划、协调;然后,吸纳社区居民进的入工作室,培养一批骨干力量;最后,形成社区居民与外部资源合作互动、甚至独立运行的模式。我觉得这方面,广州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5.要在青年人中树立“志愿服务回归社区”的思想。青年人中蕴藏着巨大的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但现有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难以满足青年人的需求。当今很多青年人,热衷于到远离自己居住和生活地域的地方参加志愿服务,有的每年都会利用假期去一两个地方,将志愿服务当做了一种休闲生活方式。但他们对于自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却少有耐心和兴趣长期提供帮助和支持。一方面是因为到远离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地域开展志愿服务,满足他们强烈的猎奇和挑战自我的愿望;另一方面,又害怕让志愿服务成为自己的负担。应针对青年人这种对于志愿服务能够体现独特性、展现个人价值,随愿而为、快乐生活等需求,设计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建立便捷的报名渠道等,引导青年人将志愿服务的热情回归到自己的社区,将对社区“家的所在地”的认识上升到社区是“家园”的认识,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社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内生动力的形成,而内生动力的形成的关键是将志愿服务当做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