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烹饪技能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1现行课程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目的模糊,定位不当。课程考试的目的,对于学生应该是检测学习成绩,督促学习;对于教师则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科学合理的考试应具备检查测评、鉴定、督促和导向功能。
(2)考试内容片面,重知识轻能力素质。考试内容是课程考试的中心,它的导向性极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传统的烹饪营养课程考试内容大多偏重于对营养理论知识的记忆考核,缺乏对学生应具备的营养指导、营养配餐等职业技能的考核与综合素质的评价,直接导致学生只抓书本、视野狭窄、不重视对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考试形式单一,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成绩。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在直接意义上指向课程目标并间接指向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活动方式之一。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单一或不恰当的考试形式妨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烹饪营养课程考试形式较为单一,具体表现为:考试活动单一,即一次考试一锤定音;考试方式单一,即基本为闭卷理论考试;成绩评定单一,即单凭一次课程考试成绩,而不是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这种形式单一的考试活动,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试的教学反馈作用被大大削弱;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平时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应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简单地采用一次课程考试分数来评价课程学习成绩,不能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2烹饪营养课程考试的改革与实践
2.1明确考试目的
根据烹饪营养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目标,明确本课程的考试目的为:培养学生的营养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应用营养知识指导专业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2改革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
2.3改变课程考试成绩评价方式
修改课程成绩的评价标准,摒弃以一次考试成绩评定课程成绩的做法,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把平时成绩纳入课程成绩评定的范围。具体的做法是:烹饪营养课程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各占50%的比例。其中,平时考核成绩由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口试、小论文、调查报告等部分构成;同时对期末考试的题型进行改革,减少客观题,增加知识运用、分析、论述等主观题。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能全面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判断、分析、思维、口头表达等能力,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3烹饪营养考试改革的成效
3.1促进了教师的教风建设
烹饪营养课程考试从形式到内容的改革,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口试的考核方式不仅需要教师事前大量收集营养资讯和案例、精心选题,而且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营养知识积累和敏捷思维,才能很好地掌控整个考试过程;而学生的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从题目、内容的选定到最终完成,都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需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较强的工作责任感投入教学中,严谨治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2促进了学生的学风建设
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以及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考试内容,不再是一锤定音的成绩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学生作弊和投机取巧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使其懂得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能力的培养,才能顺利通过考试。这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良好的学习风气已悄然形成。
3.3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通过课程考试的改革,教师明确了教学目的,因材施教,因教施考;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学以致用,调动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课题项目:武汉市属高校科研项目《烹饪营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11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56-59.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养。就目前来讲,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的主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人才供应与人才需求之间出现了很大的断裂,纯学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社会需求,高级技能型人才相对紧缺。大量高级技能型人才走向社会,极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促进现有社会机构的重组。所以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中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中被动的技术工具和知识载体,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结构重组和重建中,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所处社会阶层的文化担当者。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转型中,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仅仅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实施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并把这种人文素养融合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需要注意和深入发掘的课题,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准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学科、各门课程概莫能例外,当然这也包括“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概述
1.家庭方面的责任。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造成了学生某些方面的人格缺失,生活态度消极。
2.学校方面的责任。学校教学管理能力差,没有建立一套成熟的教学管理机制,用人不当,赏罚不明。
3.教师方面的责任。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不得体,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4.学生方面的责任。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人生态度不端正,甚至存在自卑心理,缺少学习动力。
本文不拟对第1个方面和第2个方面做出回应,关于改善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提高学校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在少数,有兴趣者可以参考。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经验,主要关心的是第3个方面和第4个方面的问题,即如何在课堂内部,就一门课程本身而言,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具体到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而言,我们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发挥这门课程自身的学科魅力,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丰富和有趣,使烹饪营养与卫生这个理论问题,切实走进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真正关心、真正喜欢的问题,甚至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高雅的餐饮文化氛围。只要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发展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人文素质培养
要让教师和学生真正喜欢上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我们不但要明确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而且,更应该注重发展这门课程的人文素质培养,让学生在端正的态度下,抱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学习这门知识、感受这门知识,乃至热爱这门知识。
1.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学习目标
2.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人文内涵
中等职业学校的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烹饪营养与卫生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饮食不仅仅是一日三餐、充饥解渴这么简单,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食用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所以,饮食文化往往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不同的饮食文化,往往能反映出不同地域中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三、提高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1.提高教师自身的烹饪饮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
烹饪与饮食,不但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更是一种博大的文化。任课教师要想在成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的文化魅力,不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对这门学科吃通吃透,更需要广学博览,了解饮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场景下所包含的不同的意义。通过烹饪与饮食这一件看似渺小的事情,广泛而深入地探索人类精神文明和哲学意识的不同形态,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但又十分艰巨的事情。而教师作为这门学科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则负有这个责任。
2.提高学生对烹饪饮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的动力,缺乏对所学课程的兴趣,认为它们不过是一门枯燥的技术,是将来生存谋生的手段罢了。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要低级,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也注定了要低人一等。这种状态需要改变,不能让学生继续保持这种自暴自弃的心理。
为了让学生对职业教育树立正确的态度,对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有充分的认识,笔者在第一次上课时,给学生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营养学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他们在未来的社会转型和结构重组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将是未来新兴阶层的主要经济力量和文化主体。学生对自己的身份有了认可,便会对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
这样一来,学生对他们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正确的态度,就会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加上对营养学的重要意义、对烹饪和饮食文化有了深刻认知,便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带着兴趣去学习。
参考文献:
1.蒋建基、张怀玉.烹饪营养与卫生(烹饪专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牛保国.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教育教学,2011(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SomeIdeasonImplementationofCurriculumReformof
CookingProfessionalinVocationalColleges
HUJianguo
(SuzhouTourism&FinanceInstitute,Suzhou,Jiangsu215104)
AbstractReformofvocationalculinaryprofessionalcoursesshouldcombinewiththecharacteristicsofvocationalculinaryprofessional.,toexplorewaystoimplementcurriculumreform,teachingcontentclosetotheprofession,occupation,teachingmethodscontributetocapacitybuildingofstudents,professionaldevelopmentinternshipsforstudentstocreateteachingandlearningenvironment,theimplementationofthecurriculumintopractice,tocontinuouslyimprovethelevelofculinaryschools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Keywordscookingprofessionalinvocationalcolleges;curriculumreform;implementation
1推进公共课程的改革
2建立专业模块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开发专业模块课程校本教材
4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5加强实训基地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实训(实验)基地是保证专业教学开展的硬件条件,专业教师是保证专业教学开展的软件条件。学校应加大对实训(实验)基地建设的投入,改进和完善教学设施、设备,营造与厨房生产环境相吻合的实训环境;设备的先进性要突出为“技术标准”的研究和教学实施服务,如计量器具、电炉等;应充分认识到营养配餐在当今餐饮发展中的重要性,重视营养配餐实验室的建设,为营养配餐员培养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专业教师是专业教学的中坚力量,学校不仅要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创造条件,还要为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专业教师营造教科研氛围,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科研任务,组织他们参加专业模块课程教材的开发,关心他们成长、成才,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多出成果;专业教师应在职教理论指导下,加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施专业模块化教学,不能忽视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要重视对主干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师的培养,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师要结合烹饪实践开展烹饪营养、食品卫生与检测等实验教学,切实提高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水平与实际应用能力。
6重视实习教学管理
高职烹饪专业课程改革实施既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适应烹饪发展的需求,需要改变对烹饪技术的陈旧认识,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内容、方法以及手段,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培养现代餐饮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烹饪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绩效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90年代传入中国。博士论文,企业。它以完善的体系、流程和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深得管理者们的喜欢,被管理学家誉为管理的“圣杯”[1]。近年来,绩效管理作为基础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研究如何做好绩效管理,不仅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能力。
二、绩效管理的基本内涵
绩效是指人们为达成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最终效果和效率。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实施、检查、调整来促成目标的达成。因此,绩效管理就是通过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激励四个环节,持续改善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整管理过程。
三、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管理
绩效反馈阶段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通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沟通,就被考核者在考核周期内的绩效情况进行面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绩效管理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了解和检验员工绩效及组织绩效,及时进行结果反馈,最终实现员工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的共同提升。良好的沟通首先应建立并维护彼此的信赖。考核结果出来后,针对绩效结果差的员工,上级不能因员工的低绩效而指责他,要与其共同探讨绩效结果差的原因及改进的方法,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绩效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管理实践中要让员工参与管理,尊重员工,爱护员工,帮助其发展技能,给予其应得的报酬。博士论文,企业。只有这样,员工的绩效才能在考核中不断提高,员工才会从内心接受绩效考核【4】。
激励机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博士论文,企业。以鼓励共同承担责任作为激励机制的前提。博士论文,企业。项目团队的建设是项目成功的前提。项目团队是由少数技能互补的人组成的,他们是一个共同协作的整体,每一个人对项目任务的完成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分别判别其业绩并进行个别激励。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规避员工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创新绩效激励体系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文化,要很好地设计能配合实现企业战略的关键业绩评价指标,开展战略性业绩评价与激励。战略性激励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是一套涵盖共同价值观形成、制度建设、岗位设计与晋升、责权利有机结合等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激励方案,它注重团队激励,有助于实现责任与权利的协调统一,从而引导企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落实好绩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科学的实施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开发员工的潜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同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1]李霞.人本原理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大众商务,2010(3):124.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学习知识、提高学历是学习者学习的主要目的,而以何种方式学习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烹饪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而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更是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直接影响着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其中办学条件的局限性、办学成本的加大等因素是影响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烹饪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特点。烹饪专业作为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要求技术人员既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又要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烹饪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不断的修改,以便更好的指导烹饪专业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将网络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可以把职业教育中的办学场所问题、办学成本问题、学员经济条件问题予以解决,这样烹饪专业的教学会有一个新的、快捷的、方便的教学模式。本文以烹饪专业为例研究将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
(一)远程教育的特点
(二)全日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成为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这种教学方法属于全日制教学,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接受教师面对面的授课,很直观。特别是对需要实际操作、需要技能训练的课程更是方便,而且是必须的。但是,要想把职业教育做好,加强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则是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们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较晚,受重视程度也不够,好多职业的中等职业教育设置更是空白。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讲,关乎着一个国家的进步与提高,而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的普及与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却是相差甚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远程教育提供了一个区别于传统全日制教育的虚拟学习环境,远程教育提供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可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习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个性化学习,实现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无限沟通的学习环境。
三、我国烹饪专业的基本情况
烹饪专业是一个高成本的专业,而且,来职业学院学习烹饪专业的学生往往又存在着这么一些情况:一是学生基础较差、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这些学生来学校学习烹饪专业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个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上独立生存;二是学生想通过学习学到一些较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烹饪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三是学生仅仅是为了要个毕业证。
四、远程网络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烹饪专业的应用
(一)烹饪专业的教学特点
1.课程设置。烹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不同的学校其设置虽是各不相同,但是主要有《烹饪生物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烹饪营养学》、《烹饪原料学》、《饭店经营管理概论》、《餐饮管理与实务》、《烹饪成本核算》、《中国饮食文化》、《厨房组织管理》、《中国饮食文化》、《烹饪技艺》等课程。上述课程,有些是纯理论性的,有的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等。
2.专业建设。以往我国各类院校的烹饪专业都是进行着全日制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比较符合普通高校教育,它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我国烹饪专业的教学模式多是“注入式”的、“填鸭式”的以及“教师主导式”的,这些教学模式理论多,实践少;讲的多,做的少。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感性认识,毕业之后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低。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有办学成本高,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受限等,因此,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搞好专业建设是每一个职业院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将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矛盾予以化解。
(二)远程网络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烹饪专业的应用
远程网络教育与全日制职业教育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大大节省办学成本,可以节省一部分教室、师资、宿舍等设施,而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及实习基地建设却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要。
ReformandExplorationonEducationModelofCookingPracticeBasedontheTrainingofStudents’ComprehensiveAbility
CHENXiaCHENDa-weiDINGXiang-liHUANGYu-junGURui-xia
(School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YangzhouUniversity,Jiangsukeylaboratoriesofdairybiological
technologyandsafetycontrol,YangzhouJiangsu225127,China)
【Abstract】Withthefurtherdevelopmentofourcountry’squalityeducationalsystemreform,thetraditionalteachingmodeofcookingpracticehasbeenunabletosatisfytherequirementoftherapiddevelopmentofcateringindustry.Itisimperativetoreformandexplorationinthecookingpracticeeducation,formeetingtheneedsofhigh-qualitytalentsofmoderncateringenterprises.ThepresentsituationoftheChinesehigherculinaryeducationwereanalysed,andthereformprinciplesofcookingpracticeteachingmodewereexpounded.Inordertoimprovingcomprehensiveabilityofstudents,teachingeffectivenessandpersonnel-fosteringlevel,thecookingpracticeteachingmodereformedfromtheteachingobjectives,teachingcontents,teachingmethodsandteachingwaysandsoon.
【Keywords】Comprehensiveabilities;Culinarypracticaltraining;Educationmodel
S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餐饮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为了实现我国餐饮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对烹饪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在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由以往的理学教育类特设专业(040333W)改为工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特设专业(082708T)。这种专业属性上的变化意味着未来的烹饪高等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14年扬州大学把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作为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示范专业,对烹饪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因此有必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烹饪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提升烹饪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参考。
1烹饪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开设烹饪与营养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共有19所,专业培养目标有66.67%的定位为培养应用性烹饪人才,有22.22%定位为复合型人才,11.11%为“双师型”人才[1]。这充分说明了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是一个侧重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其培养特点是“重实践、强能力”,实践性教学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2]。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3]。
我国的烹饪与营养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主要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一般在150-170学分之间,其中通修课和公选课占25%左右,学科基础课占30%左右,专业课占45%左右。而在所有的课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约为1:2~3。目前国内烹饪高等教育普遍采用“6+2”的教学模式来安排教学,即前6个学期学生学完所有理论和实践课程,最后2个学期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年级主要开展通修课和学科基础课的教学,此阶段主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烹饪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具备基础的烹饪操作技能。二、三年级的学生主要开展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烹饪操作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配餐能力和创新意识。四年级的学生主要开展餐饮企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此阶段重点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4]。
2烹饪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则
烹饪与营养教育本科专业是一个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因而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用相当高的比重。开展烹饪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基础。在烹饪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2.1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3教与学的实时互动
3基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烹饪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标准式样,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6]。教育学认为,教学模式是一个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等教学活动的实施体系[7]。
3.1教学目标改革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也是衡量、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要提高烹饪实践教学的课程质量,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改进[8]。目前烹饪高等教育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实践教学的费时低效,因此对烹饪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改革,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改革成果的关键所在。根据杨铭铎教授对我国19所烹饪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进行的调查显示,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烹饪理论知识、良好的操作技能,具有相应的配餐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应用外语能力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在中、高职烹饪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从事教学工作,如教师岗位的教学型(应用型)人才[1]。因此在教学目标制定时,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技能水平和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核心竞争力。
3.2教学内容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餐饮行业不断涌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发展特点和发展形势,对烹饪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事烹饪高等教育的教师应经常性的到餐饮企业进行调研和学习,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并根据行业需求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从而确保实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及与行业发展的一致性[9]。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根据近年来招生中女生比例较高,而行业中对烘焙人才需求增多的现状,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了中餐烹饪和烘焙两个方向,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以及职业规划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吻合岗位需求。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例如在《西点工艺》这门课程里,可以分为基础理论、蛋糕制作、饼干制作、西式点心制作和面包制作等模块,各模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灵活的调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简到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10]。
3.3教学方法改革
烹饪实践教学具有应用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中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烹饪与营养教育的专业特点,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中、高职烹饪院校教师岗位、后勤及餐饮企业的厨房管理岗位等。
3.3.1开展研究性教学
在烹饪实践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促进餐饮业的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就《西点工艺学》中的面包加工工艺而言,一般经过计量、面团调制、面团发酵、馅心调制、分割、搓圆、中间醒发、成型、最后发酵、熟制、冷却、包装等工艺过程,是典型的过程性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采用标准化的工艺和配方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开展批判性、发散性的研究,对配方和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研究能力。
3.3.2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这种以项目为主体的行为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通过解决“问题”过程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的知识体系,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1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项目设计,将复杂的菜点制作过程进行分解,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和工艺参数,引入必要的理论知识,提供操作指导。学生根据老师下达的任务进行前期的资料查询,材料准备。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参数选择,资料利用,数据处理,原理分析和问题判断。在实施“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开展技能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各类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4教学途径的改革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烹饪实践教育模式和体系。现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教材、讲义为主的教学资源,都难以满足新时期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将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师。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是一个集烹饪文化与美学、营养学、化学、烹饪科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12],如何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教学途径改革的主要课题。通过互联网上的各类教学平台,如国家精品课程网、中国知网、教学平台、公众号等,教师可以各种学习资料、视频课程以及作业等,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阅文献、预习课程、做作业以及复习等。这种在线学习不仅方便了学生随时开展学习,显著提高了学习效率。烹饪实践教学也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地改进教学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录制教学视频、编写作业指导书等方式,将教学资源共享到网络平台,也可以通过将课堂授课与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授课效率同时得到提高[13]。
4结语
【参考文献】
[1]杨铭铎.对不同层次烹饪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J].美食研究,2017(1):199-200.
[2]曾翔云.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标准化刍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1):199-200.
[3]冷全.教育模式的生成与创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4):32-36.
[4]张德江.新建院校合格评估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1):16-21.
[5]唐力翔.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8):197-198.
[6]康晓凤.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创新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6,253(1):106-108.
[7]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8]刘磊.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9):178-179.
[9]孟祥忍,吴鹏.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普招生源的实践性教学[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4,31(4):61-64.
[10]陈霞.《西点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25-225.
关键词:烹饪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民以食为天”,餐饮业不只关系着国计民生的稳定和繁荣,也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烹饪文化的传承。现代烹饪,满足的不仅是人们的口腹之欲,更代表着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特色。烹饪专业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都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将重点放在培养能够满足现代餐饮企业需要的烹饪人才上。
一、现代餐饮企业对烹饪人才的需求分析
烹饪,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更寄托着人们的丰富情感。现代烹饪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逐渐焕发生机。以杭州为例,从1978年到“九五”期间,餐饮业营业额增长达19%;在此之后,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直到2010年,增长势头才稍稍趋缓,但每年仍以超过10%的平稳势头持续增长。而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北京,虽餐饮业营业额、餐饮企业数量等增长程度并不明显,但对烹饪人才的总体需求量却要多于杭州等二线城市。
而随着餐饮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烹饪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有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二线城市的星级酒店中,有80%以上反映合适的厨师越来越难找,其中中餐厨师和西餐厨师的岗位缺口都达到了30%以上。在以北京为首的发达地区,餐饮企业,尤其是规格较高的星级酒店,厨师岗位缺口也普遍在15%左右,但企业对烹饪人员的要求却并未放松,对职员能力、素养、潜质等方面的考察更加细致。现在的酒店或餐饮企业,往往与本地旅游业相结合,组成完善的服务体系。这就要求厨师要了解本地风景特点、文化背景,让顾客能够通过餐饮对本地文化形成初步印象。但目前的职业学校多重视学生烹饪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个人整体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市场对厨师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职业学校对教学目标的限定已经无法满足餐饮企业对毕业学生的要求。
二、当前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三、新形势下应用型烹饪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
首先要明确应用型烹饪人才的概念:应用型,即以参加工作为目的;烹饪人才是指具有胜任餐饮企业指定的某具体职业的能力,理解企业文化,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应用型烹饪人才的培养,不只需要锤炼学生的烹饪技术,更应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人能力的培养。
1.重视市场调研,准确定位专业目标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了解市场需要。职业学校烹开设烹饪专业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厨师岗位的应用型人才。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选择,也同样影响着校内的教学计划。所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以市场调研数据为起始点。只有以就业状况为导向,定位培养目标,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增加学生毕业就业的机会。市场调研方面,主要包括企业要求、市场需求量、餐饮业的变化状况、毕业生就业情况等。通过整理、分析调研数据,了解企业、市场、社会对烹饪人才的实际要求,掌握毕业生就业方向及个人发展状况。根据分析结果,明确烹饪人才内涵,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找到学生培养方向。有的学校定期邀请已就业的学生或在职厨师开座谈会,询问现在餐饮业的专业要求,咨询他们对学校教学的建议;有的学校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与本地餐饮业接洽;也有的学校组织在校生进入企业实习学习以寻找个人发展方向。
2.加强与餐饮企业的沟通
3.优化烹饪课程结构
课程机构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以应用型烹饪人才为目标,学校设置烹饪课程的理论出发点应是社会调研结果。通过对市场需求量、学生个人情况、企业要求等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对课程质量和结构进行调整,综合教学内容,平衡各门课程课时比例和授课顺序。现在的职业学校内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非常重视,反而忽视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理论课程,比如菜色搭配原理、快餐流程控制与管理、烹饪文化等,能够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局控制能力、创新能力等,在就业时提高自身竞争力。优化烹饪课程结构,可以根据学生个人情况,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分班培养。例如,根据学生对各个专业课程的掌握情况分初、中、高三个部分,设置更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开设选修课程,便于学生积累更多背景知识;教学的主体课程部分,以企业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课程设置,根据学生情况调整实践与理论课程的课时比例和评价标准。
4.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不只包含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包含职业责任感、职业归属感等。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除了职业知识和技能外,也应重视学生的道德思想培养。在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主要包括:积极锤炼职业知识和技能,因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是职业学校教学的中心,也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在这一方面大多学校都卓有成效;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深化其对职业精神的印象。艰苦朴素的学习习惯和踏实务实的工作态度,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企业环境之中;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帮助其提高烹饪技能,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使其更好地融入企业之中,学生的管理能力则可以推动他在职业生涯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5.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深化“订单式”培养
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保证企业获得更多烹饪人才,为毕业生增加就业机会。“订单式”培养,即学校与企业双方根据市场需要,共同制定烹饪人才培养计划,以订单方式明确培养目标和岗位情况。“订单式”培养模式下,企业直接参与培养计划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定向”培养,同时企业负责接收部分毕业生,提高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学生实习、工作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订单式”培养能够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面的共赢。建立并深化“订单式”培养模式:第一,学校要充分了解合作企业,企业实力、企业文化、企业规划等都要纳入考虑范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必须要定期对企业进行调查,核实信息;第二,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可以给出建议,但学生必须自己做出决定。
6.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监管体系
优化评价机制、完善学校监管体系是提高学校管理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推动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评价机制,可以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和学分制评价系统:学校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创新考试内容,增加任由学生发挥和合作完成的题目,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通过学分制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发展个性,扬长补短。学校对学生在实践课上和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并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职业素养。
四、小结
[1]唐建凤,阮雁春.高职烹饪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2012(9).
[2]周慧.中职烹饪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更能符合行业和企业的需要,企业能够通过与职业学校的合作获得企业急需的专门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1]校企合作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各类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一些发达国家开展校企合作较早,通过政府立法、建立专门的合作机构、给企业政策优惠等方式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已经形成了适合自身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自成体系。我国校企合作起步较晚,近年来,国家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政策中强调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职业院校也认识到了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仍存在着校企双方合作意愿不一致、培养目标不统一、政府扶助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本文主要就中职烹饪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对改革烹饪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一、烹饪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优势
1、餐饮行业的迅速发展是烹饪专业校企合作开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民生产业”,餐饮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就业空间柔性强、市场潜在容量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当前我国餐饮业结构不断调整,餐饮行业对烹饪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既需深谙先进生产工艺,又要掌握不同风味流派、不同国别菜系的烹饪专业技能,这对培养餐饮专业人才的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要想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烹饪专业人才,与餐饮企业进行合作是有效途径之一。
2、餐饮企业对高技能烹饪人才需求旺盛。据统计,烹饪专业人才需求量居全国人才市场岗位需求量的前20位。江苏省现有大中型餐饮企业4000多家,每年需新增高技能烹饪从业人员1000人以上,而每年全省烹饪专业毕业生仅有600多名,烹饪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以我校烹饪专业为例,2010年毕业78人,2011年毕业47人,2012年毕业101人,毕业率100%,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全部被高星级酒店预订一空。很多酒店为了满足人力资源需求,主动与学校联系,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冠名班等合作方式,以期形成稳定的人力资源供给渠道。此外,对餐饮企业来讲,招收的员工除了职业学校毕业生外还有大量的社会人员,这部分人员的培训以及企业员工的再培训压力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有效缓解。
3、中职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较高。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一直是较为积极的一方,对烹饪专业来讲也不例外,作为一门操作性强、知识更新快、创兴能力要求高的专业,学生除了在校期间的理论、实训学习外,非常需要把所学知识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得到印证和深化,因此,学校积极寻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学生接触酒店、走进社会,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适应岗位的能力。
二、烹饪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因素分析
1、企业方面
第一,随着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人力需求的不断旺盛,酒店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但从调查情况来看,酒店与中职校的合作多集中在接受学生实习、订单式培养、建立企业实训基地、校企人员交流互访等初级阶段,只有较少的酒店合作内容涉及到了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等进一步的合作形式,总体来讲,合作层次较浅、合作内容较为局限,像烹饪工艺方面的一些技术交流少之又少,而烹饪专业恰恰是一个技术创新要求非常高的专业,校企双方的技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第三,要端正校企合作的目的。烹饪专业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餐饮业第一线的优秀的技能人才,目前采取的合作模式如订单培养、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人员交流等都是为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服务的。但对酒店来讲,可能更多看重的眼前的经济利益,如接收实习生可以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可以缓解阶段性的人力资源短缺等。酒店应从为国家培养一流的劳动者,为企业选拔优秀的后备人才的角度去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这样才不会偏离合作的最终目标。
2、学校方面
第二,中职校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目前中职烹饪专业教师局限在了职业教育这个圈子内,理论强、技能等级高,但社会实践能力欠缺,对餐饮业最先进的技术、工艺、原料、设备等知之较少,因此,传授给学生的也是书本上多年变化不大的理论和技能知识,自然造成学生能力和酒店需求的错位。因此,校企合作不仅仅要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顶岗实践的机会,更要让教师被动或主动的参与到酒店一线操作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接受能力要比中职生强很多,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实现学生从学到用的平稳过渡。
3、政策方面
第一,法制保障不到位。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基本处于校企双方的自发实施阶段,而且是以职业院校为主导开展起来的。因为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校企双方即使签订了合作协议,也难以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总之,要建立中职烹饪专业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必须要充分发挥企业、学校、政府三个方面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烹饪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做好。
引言
翻译是连接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的桥梁。翻译能力是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时代的发展以及理工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对翻译能力有着紧迫的需求;四六级考试也对此内容进行了调整,修改后的试题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亟需得到加强作用不容忽视。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作为外语能力实践课,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一方面,教师对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重视不够,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语言点、课文内容和结构分析上,翻译是为了加深对难句的理解。有的教师采取把翻译技巧融入精读课的方法进行授课。课本中的汉译英部分主要集中在课后的翻译练习。这些句子翻译不过是围绕课文内容展开的少量练习,目的是使学生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或短语。这种人工编制的语言,把自然语言中省去的主谓架构和各种逻辑链都赋形在语表层,很容易看出英语句型的脉络,实际上是各种英语句型的翻版。大学英语课堂主要围绕培养读的能力、传授语言知识展开的。另一方面,对翻译能力的重视不够还可以从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得到证明。现行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安排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必修课,其中有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学时分配给听力课,其他学时都用来进行读写教程的讲授。
学生通过多年的英语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句子架构和语言思维逻辑,这些都是翻译能力的基础,但并不等于获得了翻译能力。因为双语转换须要考虑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思维规律,要使用增删、引申、释义等翻译技巧,还要在文体风格上尽量与原语一致。这些在大学英语必修课上是无法完成的,开设翻译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
二、翻译选修课的必要性
1.《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需要
教育部2007年7月正式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其中“更高要求”要求学生“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这里最后一点就是指能够进行应用文翻译。
2.时展的需要
应用文翻译需要的是精通技术领域并具有较强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理工科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经常要阅读英文论著的中译本,如果能辨识翻译错误,就可以有效减少学习障碍。此外,我国应用文翻译高级水平人才缺口十万,中级水平的翻译人才缺口更大(任文,2009)。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理工科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3.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闫莉等(2006)对理工科硕士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在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毕业生在工作中较常或经常翻译技术资料、论文摘要的人占25%,翻译专业文献的占20%。孙学涛等(2009)对本科三年级理工科学生的调查表明,46%的学生认为在未来工作中,翻译能力是前三位会用得多的能力,60%的学生认为未来翻译的内容将是所学专业领域的资料,73%的学生认为翻译的主要方式将是摘取重要片断,译出主要意思。由此可见,理工科学生担负着介绍国外自然科学前沿成果的艰巨任务,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翻译技能。
4.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的需要
三、对大一学生翻译能力的测试调查
测试内容
很多人喜欢中餐,在中国,烹饪不仅被视为一种技能,而且也被视为一种艺术。精心准备的中餐既可口又好看。烹饪技术和配料在中国各地差别很大。但好的烹饪都有一个共同点,总是要考虑到颜色、味道、口感和营养(nutrition)。由于食物对健康至关重要,好的厨师总是努力在谷物,肉类和蔬菜之间取得平衡。所以中餐美味又健康。
试题分析
1.句子架构
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包含简单句和复合句。简单句分两种,即主谓宾结构和主系表结构。从语态上看,有一个被动语态的句子,其余都是主动语态。另外还有两处可能用复合句,一个是定语从句,另一个是因果关系句。
2.短语搭配
短文中的固定短语搭配有:不但……而且;在各地差别很大;有一个共同点;由于……所以;努力;取得平衡。
“精心准备的中餐”有两个词语的搭配,即(精心)准备……的中餐。
3.文体
该段中文属于说明文。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简短介绍。
4.四级词汇
配料、至关重要、在…差别很大,这三个词对应的英文属于四级词汇。
测试结果分析
从测试结果看,学生的译文基本上能达意,语句也比较通顺,但是仍能反映很多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词语运用和搭配问题
例如:烹饪不仅被视为一种技能,而且也被视为一种艺术。
学生译文1:Cookingisnotonlyseenasaskill,butalsoaculture/2:peoplethinkcooknotonlyatechnology,butalsoanart/3:cooknotonlybelookataskillbutalsoanart.
如表一所示:译文1把“艺术”译成culture(文化);译文2把“技能”译成technology(技术);译文3把“视为”译成lookat(看的最常见形式),这是翻译时的选词不当。当然,三个译文还存在语法错误,可以在原译文基础上做以上修改。
例如:好的烹饪都有一个共同点
学生译文1:excellentcookingshaveasameaim/2:thegoodcookhasacommon/3:therehaveasame/4:goodcookingallhaveasameplace/5:goodfoodhaveacommon/6:goodcookingshaveacommonway/7:nicecookhasthesamefeature/8:goodcookshaveacommonpoint/9:thereisonecommonpointinwonderfulcooking.
五位学生把“共同”译成common,另外四位译成same。“有共同点”对应的英文短语是have…incommon。很明显,学生在第一学期的学习中还没有掌握这个短语。
参考译文:goodcookinghasonethingincommon.
2.语法错误
例如:精心准备的中餐既可口又好看。
生译文1:TheChinesefoodwhichpreparedcarefullyalwayslookswellanddelicious/2:TheChinesefoodthatiscarefullydesignedisbothdeliciousandbeautiful/3:TheChinesefoodwhichbeprepareddeliciousandbeautiful/4:TheChinesefoodthatmadeinheartarebothdeliciousandgoodlook/5:TheChinesefoodwhichiscookedcarefullyisverydeliciousandbeautiful/6:Chinesefoodmadeingreateffortisdeliciousandgood-looking/7:elaboratecookChinesefoodverygoodandnice/8:Thefoodpreparedcarefullyisdeliciousandbeautiful/9:Ifthefoodwaspreparedverygood,itdeliciousandverybeautiful.
如表二所示:译文1和8把“精心准备的”译成preparedcarefully;译文2和5译成carefullydesigned,cookedcarefully;译文4和6译成madeinheart,madeingreateffort;译文7译成elaboratecook;译文9译成preparedverygood;译文3只译了准备,即prepare。译文3、7、9主句没有使用系动词,系表结构不完整。译文1和4定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部分缺失,被动语态没有使用系词。译文3定语从句中的被动语态系词使用的是动词原形,没有变成正确的时态。译文7是副词加过去分词组成短语作定语,而原译文直接使用形容词修饰动词,属于词性搭配错误。
该调查说明学生在句子结构知识、词语搭配、语法等几个方面仍然需要加强,开设翻译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
四、开设翻译选修课需注意的问题
结语
社会的发展、时代对理工科学生翻译能力的需求,为翻译选修课的开设提供了理据;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的开设提供了保障。笔者认为理工科大学翻译课的内容要结合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翻译教学也应该是教与学互动的动态式翻译输出过程。
[1]扈明丽.翻译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翻译,2002,(11).
[2]朱海燕,刘丰翻译选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1).
[3]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
[4]周红民.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开办的理据和计划[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9).
[5]孙学涛,马新英,王德军.论理工科大学生的翻译能力需求[J]山东外语教学,2010,(1).
[6]刘卉.基于“需求分析”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在2010年12月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公布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为主要任务,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下列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不足,“教产融合、工学结合”形式比较少,岗位管理不够规范,校企合作力度不够;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科研热情不高;社会服务领域需拓展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以下方面对烹饪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一、改革内容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的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当地餐饮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勇于创新、独立动手、兢兢业业的精神;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行业素质;热爱餐饮行业;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从事烹饪行业所需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满足当代餐饮行业的用人要求。
(二)岗位定位目标
(三)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一体所考虑的不仅是各中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能力,更是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人才培养水平及课程开发水平等方面的系统要求,具体措施如下:
1.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工学一体提供有力保障。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大量的校外实习机会、场地、行业兼职教师以及企业化管理的介入,学校烹饪专业将通过主动改革办学模式,系统分析办学环境,构建起开放、和谐的办学生态,以充分调动、整合各方社会资源,吸引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2.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为工学一体的实施提供有效载体。工学一体是中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中职院校的学生,其工作主要是如何更好地与社会进行交流,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校内资源。近年来,烹饪专业部一直与我校自办企业“益智大酒店”合作,共同探索餐饮行业最新行业趋势。专业部教师定期到酒店接受岗位培训,在技能上及时跟上最前沿的技术。
此外,由于餐饮行业难以在一个局限性的环境下充分进行生产性实训,所对应的厨房岗位操作也只有在各大酒店中才能得到充分实践使用,校内各种实训只能通过仿真、模拟等方式解决,无法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工作以及风险体验,因此,我们将学生定期送往区内乃至区外发达地区的各大酒店进行教学、顶岗实习,以员工的身份进行实践,这样就能使学生真正融入餐饮行业,了解当中各种信息和风险,以有效深化工学一体教学改革。
3.开发课程,为工学一体选择有形内容。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课程开发能切实完成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本专业在课程开发时根据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清晰地梳理出教学内容组织的主线,实现“教学做”合一:教、学――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并在学习后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做――学生在实习过程当中,及时搜集当地特色小吃,归纳整理出特色小吃制作方法,在专业老师和行业专家指导下,开发校内教材。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广泛开展对柳州市中高档酒店发展及用人趋势的调研,就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等方面问题与企业深入合作,深度交流。与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一起,进一步明确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素质、能力要求,深入剖析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工作岗位调研。烹饪专业人才的初次就业主要从事下列几个方面工作:中式烹调岗位(如灶台岗、砧板岗、打荷岗、蒸锅岗、煲汤岗、水台岗、熟食间岗),中式面点岗位(如熟笼岗、肠粉岗、案板岗、拌馅岗、烤箱岗、煎炸岗)。
(五)设计项目课程教学方法开发
在烹饪专业项目课程体系中,教学方法必须结合烹饪专业自身特色以及烹饪职业资格要求,改革创新烹饪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教学模式。在校烹饪专业经过一定的研究与尝试,推出“菜单式合作型教学”“现代厨房一体化模拟训练教学”“宴会设计制作分项实战教学”等一系列新的项目型教学方法,综合培养学生的各项工作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菜单式合作型教学。以“菜单”为核心的教学,即按照在餐厅中将会实际发生的西餐菜单组织教学内容,根据西餐上菜的习惯,将冷菜―汤―头盆―主菜―甜食的一整套程序,编制了系列菜单,并将西餐专业应掌握的制作西餐的知识和技能分解在这一系列的菜单中;专业英语教学也围绕着菜单中菜肴的制作、设备的使用、西方饮食文化的学习展开。
2.现代厨房一体化模拟训练教学。根据现代餐饮经营需要,结合厨房管理理念进行厨房机构设置、厨房布局和设备配备。始终围绕厨房生产的过程和环节,逐一研究原料、加工、烹调、冷菜、点心以及相应的厨房人力资源、卫生和安全管理,并在课堂中体现。
3.宴会设计制作分项实战教学。“宴会设计项目”涵盖了菜单设计、中英文比照、营养配膳、餐饮服务等众多模块的技术内容,特别是冷菜、热炒、大菜、汤羹、点心等模块中的综合技术运用。因此实战型教学弥补了当前烹饪教学中单一的技能训练现象,将烹饪技能与其他各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迎合了餐饮经营中厨房和餐厅实际运作的真正需求。
(六)地方特色教材开发
地方特色教材在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指导思想下,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课程切入点的观点,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烹饪技艺的精髓,将烹饪技艺与知识体系项目化,彻底地以项目为单位分解原来的知识体系,打破思维定式,在逐个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这些知识,并以菜品及工作任务为载体延伸出需要学生掌握的丰富的知识,从而培养学习者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职业,开发其技术思维。这种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技艺的工具书,更是一套优秀的课业训练本(见下表)。
建设内容建设预期目标
地方小吃制作与发掘发掘柳州地方传统小吃,掌握其基本制作流程
柳州地区特色四季菜肴掌握柳州特色风味菜肴的制作
广西民族菜肴掌握广西各民族特色菜肴制作
教学实习、顶岗实习案例分析收集学生实习过程中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二、新课程体系特点
新课程体系基本上囊括了中(高)级中式烹调师的应知应会范围,学生完成上述课程后,即可完全满足国家高级职业技能的岗位应知要求,同时也学习了当代厨师管理岗位所要求具备的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外语、计算机操作等文化科学知识,培养技术专长的冷拼技术和蔬果雕刻技术等,厨房管理、营业业务等知识也超越了高级工的应知要求。课程的调整改革为人才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提升和发展。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学生们的知识优势更加明显。
(一)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围绕职业岗位能力,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实施教学。
(二)注重职业素质养成
在学生顶岗实习中,设置“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引入现代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利用企业对学生的现场岗前培训、企业制度的管理、企业文化的熏陶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加强职业资格培训
(四)深化创新能力培养
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校内外技能比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设置创新能力培养模块,引导学生的创新思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新菜品的开发,把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
三、前景与展望
2012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贯彻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开端,是教育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实施年。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与经济发展、企业要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烹饪专业的课程改革也必将随着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不断改善,从而为现代餐饮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实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