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了白酒板块爆发的便车,糊里糊涂赚了一些小钱。
如今5年过去,恍如隔世。
……
98跌到92,跌幅6%。
是的,你没看错。
5年过去了,其他同行至少都涨了50%,它居然是跌的!
(图为五家公司近五年的涨跌幅,股价统一按“前复权”计算)
看到这一幕。
铁还能练成钢吗?到底是去是留?
话不多说,正片开始。
---02---
【白酒行业现状及前景】
与大部分投资者的直觉相反。
白酒行业的前景,其实是不容乐观的。
自2016年开始,全国规模以上白酒公司的产量,就一路向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16年,达到顶峰1385万千升;
2023年,已经下降到449万千升。
即便考虑到统计口径的误差,结论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白酒的消费量,近年来不断减少。
行业容量的萎缩,原因有很多。
我自己认为,一方面与受众群体减少有关。
这里的受众群体减少,不是说年轻人都不喝白酒了,而是“年轻人”本身减少了。
1963~1973年,是建国后新生儿数量最高的年份。这批人,是过去白酒的主要消费群体。
过去10年,他们多半在50岁左右。在单位身居要职,在家是顶梁柱,是家族亲戚朋友联系的纽带。
而到了2024年,这波人很多已经退休或者即将退休。他们在单位的权利下放,家里的子女也逐渐能够独当一面。
因此,白酒的消费,大大减少。
而现在白酒的“适龄”人群,成了70后或80后。
尤其是80后,基本上都是走“计划生育”过来的,群体数量的下滑可想而知。
这是我说的“年轻人”本身在减少的意思。
而另一方面,我认为跟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关。
撇开政策不谈。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之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2018年之后,先是贸易摩擦,又是疫情,大家的荷包都瘪了很多。
这主要影响的是中低端白酒的消费(高端酒,有钱人该买还是买),而过去白酒的产销量,绝大部分是由中低端白酒贡献的。
---
无论是从人的角度,还是从经济的角度。
整个白酒行业的产销量,已经很难回到过去的水平,能维持不变,都算是万幸。
而在一个萎缩的行业,公司想要获得利润的增长。
要么,吃掉其它公司的份额;
要么,产品提价走高端路线。
对于中低端的白酒公司而言,路径多半是前者。
当然,相较其他行业。
50%,也是一个不俗的毛利了。
这些公司,需要在有限且不断萎缩的需求中,存活下来。
有一两家公司,能做到全国化。
大多数公司,只能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苟延残喘。
而对于中高端的白酒公司而言,他们多半走提价路线。
这些公司相对活的比较滋润。
即便不继续扩张,也能依靠现有的受众群体获得持续增长。
好,问题来了。
---03---
【高端酒的桎梏】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搞明白“高端酒”是怎么来的。
对于浓香型白酒。
窖池的窖龄,决定了出酒的品质。
窖龄越高,产出的好酒比例,就越高。
20年以上的窖池,可以产出5%~10%的好酒;
50年以上的窖池,可以产出20%~30%的好酒。
其中的原理,与窖池中的微生物有关。
不断酿酒的窖池,里面的微生物会越来越多,酿出来的酒味道也会越来越丰富。
所以挖窖池,就像养号。
属于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没办法一蹴而就。
这就引出两个结论:
新开的窖池,没有个20年甚至更久,出的高端酒非常少。在短期内想要扩产,需要开巨量的窖池才行。而且前提还得是其它公司都不开,就你一个人猛猛开。
但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
2)新开窖池,必然伴生出大量的低端酒,企业必须有能力将这些低端酒销售出去,否则将被拖垮。
新开的窖池,好酒产出率不到5%。
换句话说,生产1斤的高端酒,会伴生出20斤以上的低端酒。
如果这20斤低端酒卖不出去,企业库存将会被挤爆,成本直线上升,最终拖垮整个公司。
这是所有浓香型白酒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04---
【洋河头上的两座“大山”】
先说结论:
这三家公司,各有各的不同。
公司称,最早的窖池群是1573年开的。
所以理所当然,这公司属于典型的“吃老本”。虽然窖池数量不多,只有10086口(没错,就是辣么巧),但胜在“老”。
这其中,1619口为百年以上窖池,50年~100年的窖池有5381口,30年左右的有3086口。
“窖池”,就是老窖的底气。
未来的增长就靠“坐地起价”。
不过窖龄就没有那么老了。
40年以上的窖池,大约只有2000口左右。
有一些老窖池托底,早些年养的窖池正在逐步释放产能,而且手头还有约10000口新窖池,未来可期。
截止目前,大约有7万多口。
但这些窖池,都太年轻了。
而更让人心痛的是。
---05---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即便是在2013、2014整个行业的寒冬时刻。
(图为2009~2014年,三家公司的营收增长情况)
而与此同时,五粮液翻了近两倍,泸州老窖翻了两倍多,已经快完成对洋河的反超了。
(图为2016~2023年,三家公司的营收增长情况)
为什么?难道说小洋同学骄傲了?偷懒了?
这么说,倒也是错怪它了。
还记得那张全国白酒的产量图吗?
没错,就是它:
2016年至今,全国白酒产量已经减少了约三分之二。
所以,并不是洋河不努力。
而是中低端白酒消费量锐减的大势所趋,导致以“中低端”酒为核心的洋河,增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简单的说:
早些年,大家打的都是青铜局。
职业选手和主播,都是一路爽赢。
甚至主播打的更多,上分还更快。
现在打的都是高端局,王者局。
职业选手和主播的差距,慢慢就体现出来了。
---06---
【洋河的“护城河”还在吗?】
当然,有小伙伴可能会说:
洋河也在进步呀。
这些年,开了很多窖池,未来高端酒会越来越多。除此之外,也做了不少品牌宣传,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主播,也可以成为职业选手嘛。
我个人,注意是我个人哈。
对此抱中性偏悲观的态度。
首先,洋河过去以中低端酒为核心的高增长,背后主要靠的是强有力的销售团队。
2011年,洋河的员工总数为7957人,其中销售人员为1815人,占比23%;2023年,洋河的员工总数为20519人,其中销售人员为6601人,占比32%。
纵向对比,销售团队占比不断扩大。
2023年,泸州老窖员工3770人,其中销售人员为963人,占比25%;2023年,五粮液员工为25118人,其中销售人员1181人,占比5%。
横向对比,销售团队占比较高。
其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
高端酒,卖的是故事,卖的是地位、卖的是礼节。
宴会上,茅台、五粮液往那一放。
规格一目了然,客人会感觉受到了重视和尊敬。
因此,高端酒往往有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客似云来。
而中低端酒,卖的是性价比。
中端酒,一般是因为预算有限,作为高端酒的平替出现。而低端酒,则多为日常饮用。
这类场景,消费者看重的是哪款酒更好喝(或更不难喝),以及口感差不多的情况下,哪款酒更便宜。
因此,中低端酒陷入价格战,是难免的。
需要强有力的销售团队,才能卖得好。
可以说,洋河过往的增长。
背后依靠的,是强大的销售团队。
而如今的洋河,面临着几大难题。
其一。高端酒的消费群体,比较看重文化底蕴和意见领袖,这将很大程度上增加洋河高端酒的销售难度。
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甚至包括规模再小一些的山西汾酒、古井贡酒等等。可以说除了茅台之外,这些品牌的高端酒,当地人是主要消费群体。
这一方面,与本地人的认同感有关。
比如去年我到四川,当地的老同学就用“剑南春”招待我。
另一方面,在商务宴请等场合,用什么酒主要取决于“领导”的喜好。这种社交网络,会很大程度上锁定客户所选的品牌。
不过,要说明的是。这是我根据经验和常识所做的推测。没有任何实际证据表明,洋河的高端酒在省外销售情况不佳。
其二。洋河高端酒的品牌力不足。
说茅台,都知道飞天茅台;
说五粮液,都知道普五;
说老窖,都知道1573;
但说洋河,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洋河的高端酒是什么。就连我这个江苏人,在研究之前都搞不清。
由于历史底蕴不足,洋河不得不走“现代”路线:
以设计精美的瓶身,伴以身姿曼妙的模特宣传,来吸引消费者,增强品牌力。
当然,这也是洋河的无奈之举。
但无论如何,洋河的品牌效应,对于高端酒的定位和宣传,是明显弱于五粮液和老窖的。
其三。经销商网络无法带来持续的优势。
洋河的销售,基本全部靠经销商完成,直销收入的占比很小。2023年,洋河324亿的白酒收入中,直销收入仅有4亿,基本可以忽略。
因此,强大的经销商网络,是洋河的基本盘。
但我认为,其无法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原因有两点。
第一,经销商本质是利益驱动的群体。
卖哪个酒赚的多,就推哪个酒,不关心牌子。
在推广初期,洋河曾经出钱让线下的烟酒店换上“洋河蓝色经典”的招牌,提高品牌认知度。
但在一些门店里,由于其他酒的提成更高。
老板往往会跟进店的消费者,推荐提成更高的酒,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意思。
顾客来到店里,直接把钱往桌上一拍,就要洋河。
否则,洋河等于是帮别人做了嫁衣。
第二,线下建立的品牌优势无法带到线上。
之前建立的优势就不存在了。
而具体买什么酒。要不是事先定好的品类,要不是按预算筛选,哪个价格合适买哪个。
在线下转线上时,品牌消退严重的案例有很多。我马上能想到的就是“苏宁”,虽然行业不同,但道理是想通的。
综上,我认为目前洋河的“护城河”较弱。未来的增长路径和速度,相对是不清晰的。
---07---
【管理层的“疑云”】
在投资中,有的人认为管理层重要,有的人认为管理层不重要。其实重不重要,跟企业所处的行业地位和商业模式有很大关系。
头部白酒行业,相对其他行业。
管理层确实没那么重要。
但是这其中,洋河的管理层,又相对重要一些。
不同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靠超级单品就可以吃饱不饿。洋河没有超级单品,因此发展路线上的一些重大决策,非常重要。
聚焦海之蓝、天之蓝等中端酒,还是梦之蓝、手工班等高端酒?如果是后者,到底是做大单品,还是三四个品一起“赛马”?怎样才能获取消费者的“心智”?
这些都需要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公司治理的难度,肯定也相对要大一些。
不过,我觉得对于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倒不是“管理”的不确定性,而是“管理层”的不确定性。
洋河的管理层,不能说有什么重大的问题。
但对待投资者,我个人的感觉,是缺少了一种真诚。而这种真诚,对于洋河来说,至关重要。
举几个例子吧。
1)经营数据披露的不够详尽
不同产品的销售情况,没有单独披露,只对价格大于100元的“中高档酒”和价格低于100元的“普通酒”收入单独列出。
而投资者,其实比较关心不同产品的产销量。
比如,海天梦的产销量分别是多少,梦9和手工班的产销量是多少,产能中有多少可以用于生产梦9以上的产品,等等。
以价格来区分“中高档酒”和“普通酒”,其背后隐含了上市公司希望通过财报,调节经营数据的意图。
一款普通酒,可以通过提价,化身中高档酒。
即便它的基酒及勾兑方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即“酒”没变)。
更为关键的是,“100元”这个标准本身也可以变。比如,泸州老窖划分中高档酒和普通酒的标准,就是150元。
因此,洋河只要在某一年提高“中高档酒”的标准,就可以使普通酒的销售收入“暴增”。或者提高某几款普通酒的售价,就可以使“中高档酒”的销量大增。
而如果公司不进行具体说明,投资者很难了解到数据变化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
2)官腔重
洋河的管理层,似乎不愿意过多与投资者沟通经营层面上的事情。如经销商库存情况、未来线上直销的具体规划等等。
不是说公司闭口不谈,而是没什么实际价值。
比如,投资者问:洋河的渠道库存大概几个月?
公司答:公司营销数字化系统能够动态感知和适时掌握主导产品的渠道库存、动销情况,当前公司渠道库存保持在合理水平。
说白了。
要不,不方便透露;要不,公司自己也搞不清。
而对于以销售驱动的公司来说,这些信息又非常重要。因为基酒再多,产能再大,你得卖的出去才行。
3)面对“错误”,避重就轻
在面对去年四季度归母净利润下降的原因时,公司的回答是:主要系四季度处于白酒销售淡季,销售收入相对较少,另外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预提了部分费用。
我相信任何一名洋河的股东,看到这样的回答都是不舒服的。
利润下滑,可以理解。
每个公司的经营,都有好的年份,和不好的年份。
但问题是,遇到不好的年份。公司把责任,归结于所谓的“外部原因”、“客观原因”。而这种原因,很容易被投资者证伪。
四季度为销售淡季,所以收入下滑。
那么其他白酒公司四季度的利润,为什么没有下滑呢?说不通。
这些明显错误的归因,会让投资者感受到不被尊重。
我个人,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管理层,还是比较看重的。
如果不能全面了解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
那么至少,管理层要让我感觉到可靠、厚道。
之前放弃投资“中国平安”。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无法通过管理层,了解公司实际的“改革”情况。
所谓的深化改革。
具体怎么改,目标是什么,有没有效果?甚至,到底有没有在改?
说实话,作为投资者,我心里是没底的。
甚至我问过一些一线的员工,他们也都不清楚细节。
目前的洋河,给我的感觉也类似。
去库存,主动降速,聚焦梦之蓝。光是这些口号,无法让我相信公司在行动(又或许,公司原本就没打算让我相信)
我想要知道的,公司在高端化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大量低端酒,有什么利润率更高的“处理”方式?如何在中低端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与五粮液、泸州老窖的同档次酒品竞争?
种种这些,管理层都无法回答我。
其实洋河的管理层,在上市公司中也不算差,就是中规中矩。只不过相比我之前看过的,同样是国企的“海康威视”,确实差了几个段位。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翻看一下海康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管理层的回答,事无巨细,堪称典范)
因此,我个人认为。
洋河的管理层,目前在投资洋河这件事上,是减分项。
---08---
【洋河的估值及买点】
对于洋河的估值,最大的难点在于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来自于行业本身:“中高端”白酒的消费需求是否也会萎缩,导致产品滞销。
另一方面,来自于管理层的战略决策和执行力:在产品高端化的同时,能否将中低端酒以合理的方式“处理”掉。
我始终认为:
一流公司讲故事,二流公司做产品,三流公司拼价格。
在白酒行业,所谓的“品牌力”。
不是口味、香型、价格,而是“脸面”和“谈资”。
酱香还是浓香,绵柔还是刺激,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否让人感到被重视,或为你的谈判增添一份筹码。
洋河,必须要把“故事”讲好,拿出高端大单品。它的辉煌,才能够延续。如果跑去跟今世缘、郎酒等品牌打价格战,那就彻底完。
结合目前洋河所处的状态,以及管理层“主动降速”的说辞,5%~10%是较为合理的预期增速。但我个人对洋河未来三年增速的预期较为悲观。
在估值上,我与主流看法不太一致。
一般认为,一家净利润为“真”的公司,假设它的利润不再增长,那么估值20~25倍是较为合理的。
以前我也这么认为。
但现在,我越发觉得:在A股市场,这种估值方法多少有些刚愎自用。
我从未听说过哪家公司,在利润和营收不增长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维持20倍以上的估值。
这本质上是因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是动态的、未知的,而投资者们往往以静态的视角,假设了一个相对恒定的增长率。
所谓估值中枢,是建立在企业竞争格局不变,仅受到金融市场扰动情况下的“锚”。而一旦企业基本面发生变化,原来的估值中枢便不再适用。
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曾给过一个成长股的估值公式:
PE=8.5+2×G,G为未来7~10年的平均增速。
格老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国度都不同。
对于公式,我们不必完全生搬硬套,重要的是理解一点:
虽然从定义上来说,公司的价值仅与它未来能赚取的现金流有关。但由于不可能有人能够完全预测所有年份的现金流情况(甚至大部分公司,预测一两年都很困难)。因此,一个公司在市场上的估值,实际上反映了投资者为其内在价值所给出的安全边际。
综上,我个人对“洋河”的估值如下:
保守取5%利润增速,18倍合理估值。
三年后(2026年)净利润约为115亿,合理估值2070亿。
合理估值的50%为当下买点,即1035亿。
对应当前股价:69元/股。
截止目前,洋河股价为90元/股,对应13倍左右估值。价格无疑是低估的,但距离买点仍有一段距离。
介于我个人,对于洋河未来经营状况不够乐观,且目前有其他确定性更高或赔率更高的标的可选。因此,计划于近期卖出所有持仓“洋河”,所得资金预计会换入其他股票。
具体换入哪些,逻辑是什么。
以后再单独展开详谈。
【投资逻辑梳理与总结】
对于白酒行业,我过往没有深研。
不得不承认,因为有某大V的便车可搭,我确实偷懒了。
现在,不得不亲自下场。看看我这浮亏30%的洋河,还有没有抢救的机会。
——这,也是本文诞生的原因之一。
(也是偷懒的代价!)
我个人洋河的持仓成本,在130元/股左右。持股比例不大也不小,有近10%左右,目前浮亏30%以上。
所以,清仓洋河的“心理压力”,不比大多数人小。
但相比以前,这次清仓更加从容。
这是因为,在过去几年的投资生涯中,我有一个重要的思路转变:尽量远离“困境反转股”。
无数的事实,已经向我证明。
无论是基本面还是股价,绝大多数陷入困境的公司,都无法真正重振旗鼓,至少在中短期内不行。
然而,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他们至今也没有恢复元气。
我不知道这些公司,是否有朝一日能重回增长。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过去的3~5年周期里,股东的回报和心情,肯定不那么美丽。
如果困境反转股,很难在短期内反转。
那么,为何我们不选择一些确定性更高、增长更快的公司呢?
尤其是在当下市场,遍地黄金的局面之下。
投资,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在千万的选择当中,找到那几个你最能理解,而确定性与赔率又最高的股票。
---END---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对“洋河”的主要观点。
最后是“叠甲”环节:
我既不看好洋河,也不看衰洋河。对我来说,“洋河”目前的情况就是“X”——不明确。
所以,我会卖出并切换到我觉得确定性更高,或者赔率更高的股票上,无论我目前的持仓成本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