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许多积极信号和良性趋势的基础上,普遍呈现出以下弱点:
(一)效益不好。公办官办景区趋于行政化,收益微乎其微,工作人员和日常维护多靠财政支撑。民营景区债务沉重,成本难收,经营惨淡。据估测,随州盈利的景区不到10%,绝大多数在往前挣扎,备受煎熬。
(二)投入不足。旅游投资属重资产,基础设施昂贵,成本回收周期长。因效益不够好,预期不明朗,在投入方面,有“六不敢”现象。政府不敢扶,不能立竿见影,“六保”压力大,政府投入旅游项目,富民不富政,难以兼顾。企业不敢投,已投的企业不敢继续投;有兴趣的企业(资本)处于观望状态,受比较效益影响,信心不足。群众不敢做,掌握资源的景区所在地没有实力投、精力管、能力干。市场不敢想,鉴于效益不理想,游客稀少,生意冷清,谈前景无疑是纸上谈兵、雾里看花,长期如此,市场也在思维上萎靡,悲观情绪蔓延,心生埋怨,创新乏力。社会不敢议,旅游投资动辄数千万数亿元,资本不雄厚或非上市企业一旦介入,如经营不好,即成无底洞。所以内行讳莫如深,外行望景兴叹,看不懂,不好评价,成为鸡肋产业。统计不敢说,很多时候羞于启齿,需要投的地方太多,报多没显出来形象,报少又不符合潮流,只有拼凑造假,投入营收均水分较大。
(三)季节性明显。几个相对红火一点的景区,都带有明显的时令性。如淮河漂流集中在夏季,洛阳银杏集中在秋季,洪山温泉集中在冬季,还有的集中在假期。四季游景区处于一厢情愿阶段,且数量不多。
(四)评价一般。由于缺乏统筹,单个景区既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但又吞不下去,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基本保障(吃住条件)十分有限。如银杏谷一直想打造成日容纳近万人的景区,而整个洛阳镇床位不足500张。即使留下500个游客的住宿,也难以统筹好,入住率不高。配套设施跟不上,只会开发得越火,吐槽的越多,反而破坏了码头,毁掉了声誉。
(五)困局难破。随州旅游表面繁华,内在煎熬,陷入了投得越多、亏得越多,不敢继续投的怪圈。投入不足是因为效益不佳,效益不佳归根结底是游客少,游客少是名气不大,名气不大是宣传不够,宣传不够是评价不高,评价不高是景区不优,景区不优是效益不佳,效益不佳导致投入不足。陷入怪圈之中的随州旅游各个环节似乎形成了闭环,互为因果,僵局难破。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宣传、营运不匹配。很多时候抓旅游业发展,不少人重心倾注在建设和宣传上。但连接建设和宣传的关键在于营运,一切要为营运创造条件,营运是活力彰显的源头。建设好十分重要,推介也十分重要,如果忽视了营运或营运方式不科学,会直接导致事倍功半,没将建设和宣传纳入营运体系的直接后果就是费力多游客少。“酒香也怕巷子”。眼花缭乱的旅游市场里,深靠游客主动来的方式明显落后于当前旅游发展趋势。
(二)资源看似丰富,没有理清理顺实则是零乱。随州有炎帝神农故里寻根游,有大洪山金顶礼佛游,有编钟出土的遗址游,有太白顶的爬山游,有千年银杏谷生态游,有原石部落、神农部落、明玉珍传说游,有裕国菇业三产融合游,有三潭、徐家河的亲水游,有滨湖风光带的城郊游,有淮河西游记漂流游,有网红草、采摘园的体验游,有吾悦城市花园现代游……看似门类齐全,但分属各地,且品牌效应不够,没系统整理归纳,显得杂乱无章,呈现样样有、样样粗,样样通、样样松的局面。
(三)景区之间协调不够。由于景区的权属分散,追求各有差异,都是单打独斗,都在争客源、抢资源,整体效率大打折扣,成本也大为增加。如红色资源就多为分散,九口堰、江汉军区省委大院、余店五师旧址、红25军旧址等,应可归为同一类,统一推介,整合使用。
(四)硬件资源统筹不够。考虑游玩的多,统筹基础硬件共享的少。在吃住上凑合现象较为突出,使随州难以成为目的地,而遗憾的成为过境地。如银杏谷的旺季,接待能力处于饱和状态,形成了天黑必须赶到市内找地方住,或赶回去的窘境。而另一方面,城内大量商务实用型酒店入住并未饱和。
(五)收入路径单一。全市门票依赖性景区占大多数,特别是A级旅游景区,创A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取得门票收入许可,景区只要能收门票似乎就大功告成,就可财源滚滚。当地的特色产品、旅游附属产品研发的不多,产业链不长。现有的特色产品存在量产不足、标准较低等沟坎没有跨越。
(六)综合性人才不多。专业人才参与谋划不够,整个旅游业大旅游的发展观念不强、能力不足。景区内部,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较少,对文化的研究和资源的挖掘、包装不深,往往生硬死板,讲解人才背词的多,深悟的少,容易被游客问倒。景区之间相互流动性不大,横向沟通不足,此不知彼,彼不知此现象突出。景区活力不足,归根结底是人才缺乏。
(七)细节还需打磨,游客获得感不强。景区核心竞争力不凸显,自身特色景区也在追求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一些景区,为了弥补生意惨淡的缺陷,抄袭全国各地的通用做法,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有的甚至舍本求末。如银杏谷也喝起了摔碗酒等。把财力精力分散,自然给游客的体验感不强。对外宣传的越热闹,现场落差就越大,减少了回头客和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
(八)投入较为疲软。投资旅游,赚个热闹,不挣钱,投入的是大钱,回收的是小钱,这是随州景区的普遍现象,不敢投入是业界的普遍共识。比商业效益差,比工业回钱慢,比农业风险大。正如某景区负责人形容旅游投入是一个“四子”过程:开始像个“孩子”,很天真,以为掌握资源就可以赚钱,谁知道掌握的资源并没有带来可观收益。经过分析认为是投入不够,接着像个“傻子”,不停投入才发现,入不敷出,债台高筑。最后认为宣传不够,又像个“疯子”,联系各类媒体大V做宣传,但效果往往不如人意。现在陷入痛苦的悔恨之中,像个“呆子”,进退两难。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
(一)思想不够解放。解放思想需人人参与,任何一方面思想禁锢都将导致事倍功半。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多掌握在全民或集体手中。投资的企业如果产权不清晰,投入激情就会打折扣,也导致出现临时思想,精品、名牌就很难塑造。少数企业所有权观念浓厚,投入的每一个铜板都希望有明确的边界,沟通又有限,与所属地、当地群众误会丛生,导致越发达的地方矛盾越突出。景区和所在地、政府、部门之间各算各的账,相互心存戒惧,有恶性循环的危险。
(二)统筹力度不够。首先,有形之手用力不足。把旅游当副业的地方占比较大,考核系统里旅游业分数占比不高。即使景区所在地的考核,也是全域一个样,大而全,平均用力。其次,业界缺乏龙头老大的高瞻远瞩,旅游协会没有发挥引领作用。第三,共享机制没有建立。没有认识到围绕六要素的前三项应是业界的公共资源,即吃(主食餐厅)、住(留下来)、行(交通),但没有实现共享。
(三)深入思考不够。随州旅游业态较为丰富,现在最缺乏的是把这些业态整合成精品、优品,向不同群体推荐。宣传推介方面,如果营运机制没有突破,习惯“提篮叫卖”式的单打独斗,在营运上不求突破,建的再好,宣传再热,也只是一杯冷酒,慢发威也是未必之事。
(四)专业人才不够。行业管理专业人才稀少,内部管理人才不多。一线工作人员人才缺乏,半路出家居多。据了解,我市某知名景区花重金做了数个高质量规划,但均束之高阁,建设就凭老总一句话,甚至道听途说某自称风水大师的建议就实施,浪费之余尽显折腾。尽管提倡发散思维求突破,但没有专业人才,没有专业眼光,做精做优可能要付出更多。或总是模仿,终将被遗忘和淘汰。
(五)细节塑造不够。旅游是个观感、体验感、价值感均要求很高的产业,涉及全方位、全时段、全空间、全身心,很容易形成100-1=0的效应,直接影响游客体验的性价比。除了建设上的细节,还有接待讲解,正常礼仪,引导吃住行游购娱,都必须换位思考。游客在随的闭环服务都不能有任何瑕疵,每个细节都要精细到位,真正实现高品质的建设、高品位的运行。细节不够的例子举不胜举。
四、发展随州旅游业的对策和建议
旅游业作为随州的代表性产业,是形象展示,是综合素质,是整体品味,更是竞争力,地位十分重要。要做好做大做强这个产业,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四)集思广益,建立大投入体系。倡导全域旅游,必须实现全民服务,必须进行全方位投入。首先政府投入环境、招引企业、人才、资金、宣传,建立机制。其次,企业投入资金、智慧、产品服务。第三,群众投入生态,做到人人都是服务员,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是受益人。第四,行业投入标准,包括管理评价、服务、后续跟踪、反馈优化等。第五,社会投入包容、氛围、形象。
(五)精雕细刻,建立大品位格局。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比拼的是实力。这种实力不仅仅是投入的钱多钱少、故事的多与寡,更不能只凭主观的臆想,一厢情愿的期待。这种实力是要有让游客来评价的格局、勇气、态度,游客觉得物有所值,游客觉得舒适满意,游客觉得好才会再来。这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叠加,需要我们在景区建设上精雕细刻,在故事挖掘上精雕细刻,在人文服务上精雕细刻,在出行方便上、饮食服务上、住宿标准上、产品提供上等等方面精雕细刻,逐步打响一批品牌,也坚决淘汰一批影响随州形象的产品,提升整体质量,让品质不断优化、品位不断提升,让人人都觉得来随一游——值!(解伟作者系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