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健全市、县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持续提升乡镇、社区、行政村文化体育场所服务功能,构建设施完善、服务到位的城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2025年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加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建设,全面提高传播覆盖能力。
(二)文化事业发展更加繁荣。坚持先进文化引领,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持续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挖掘保护利用,积极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力推进“书香武威”建设,全面繁荣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延续历史文脉,保留历史记忆,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名片。
(四)旅游经济发展成效更加显著。到2025年,力争创建5A级旅游景区1-2家,省级乡村旅游样板村22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2条,省级旅游度假区1-2家,五星级标准宾馆1-2家,接待游客量达到38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60亿元以上。
(五)文旅品牌形象打造更加鲜明。围绕汉唐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丝路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等,举办凉州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展凉州文化学术研究,挖掘打造凉州文化独特唯一的市场影响力,努力把“凉州学”打造成与“敦煌学”齐名的品牌,进一步打响“天马行空·自在武威”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六)文旅现代治理体系更加优化。文化旅游法治体系更加完善,行政执法改革实现新突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完善,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数字赋能、科技驱动、人才创业、创新创造的氛围更加浓厚,信用监管、安全保障、智慧治理等体系更加健全,文明旅游蔚然成风。
表1:“十四五”末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十四五”末发展指标
备注
1
社区、家庭图书室(家)
≥30
预期指标
2
市级文化产业园(基地)(家)
3-5
3
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5
4
5A级旅游景区(家)
1-2
5
省级乡村旅游样板村(个)
22
6
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条)
7
省级旅游度假区(家)
8
五星级标准宾馆(家)
9
接待游客量(万人次)
≥3800
10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460
11
电视覆盖率
≥99.81%
12
广播覆盖率
≥99.36%
2.博物馆重点项目。武威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展览改造提升项目、凉州会盟纪念馆建设项目、西夏博物馆陈列展览提升改造项目。
1.非遗调查和记录项目。开展第二次全市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和黄河流域非遗资源专项调查工作,对凉州攻鼓子、凉州贤孝、民勤曲子戏、古浪老调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真实、系统记录,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青年传承人培养。
2.非遗普及项目。非遗人才培养培训项目,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行动,非遗旅游项目。
3.重点场馆建设。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非遗博览园项目、天祝县华锐民俗文化体验馆(华锐院子)建设项目、天祝县华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中心建设项目、天祝县土族民俗文化体验馆(土族庄园)建设项目。
1.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武威段)保护利用和建设项目。实施长城(凉州区头墩营城址及烽燧遗址、民勤城西滩故城、古浪沙河塘、青山寺墩、高月台墩、王家墩、新墩岭、大墩子等)遗址保护修缮项目,长城重要点段数字化项目,武威市汉长城(凉州段)保护利用项目,明长城民勤段部分关堡、烽火台围栏保护项目,武威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古浪段)建设项目,武威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天祝段)建设项目,明长城(凉州段)展示利用项目。
2.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武威段)保护利用和建设项目。重点实施凉州战役纪念馆,古浪战役纪念馆二期建设项目,古浪三战遗址保护建设项目,西路军古浪战场遗址综合利用等项目。
3.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武威段)保护利用和建设项目。深度挖掘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实施天堂景区、华藏景区、乌鞘岭景区等重点项目,开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武威段)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项目。武威历史名人馆建设项目,美术馆,中国丝绸之路文化珍宝馆综合体建设项目,武威舫策文化创意大厦建设项目,凉州区文化馆提升改造项目,民勤县文化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古浪县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项目,天祝县村级文化体育健身场所建设项目。
2.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项目。加快数字图书馆、乡镇数字文化建设,实施凉州区、民勤县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
1.景区提升、改造和优化项目。重点实施天梯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品质提升改造及改扩建项目、武威沙漠绿舟生态旅游示范区(沙漠公园)建设项目、头道槽大漠旅游景区开发项目、民勤县石羊河景区建设项目、民勤县苏武沙漠景区建设项目、古浪县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天祝华锐民族文化百里风情长廊建设项目等。
2.传统A级旅游景区业态的优化和提升项目。推动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凉州会盟纪念地、武威沙漠公园、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天祝冰沟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等4A级旅游景区向观光、休闲、度假、研学、科普、摄影、康养及红色培训等的综合性景区转变。
1.研学旅游产品。与大中小学生实践教学、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发展大学生研学旅行。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开发研学旅行课程,以铜奔马文化旅游景区、凉州会盟纪念馆、市博物馆、民勤石羊河景区、摘星小镇、古浪红色文化产业园、天梯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大靖历史文化名镇、天堂民族风情小镇、天祝抓喜秀龙、天祝华锐民族文化百里风情长廊等为重点,开发历史文化研学、生态研学、农耕研学、科普研学、红色研学等系列研学产品。
2.康养旅游产品。以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重离子治疗中心、温泉度假村、天堂民俗风情小镇等为重点,培育生态康养、中医药康养、文化康养、康体养生、体育康养等产品。
3.生态旅游产品。以天梯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头道槽大漠旅游景区、民勤石羊河景区、古浪大漠绿洲生态旅游文化影视基地、天祝冰沟河景区等为重点,开发生态观光、生态教育、沙漠体验、摄影拍照等系列产品。
4.红色旅游产品。以古浪红色文化产业园、八步沙“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等为重点,重点实施古浪战役纪念馆二期建设项目、凉州战役纪念馆改扩建项目,开发红色旅游、研学教育、课程培训等系列产品。
5.工业旅游产品。开发亿利洁能、静脉产业园、威龙葡萄庄园、莫高生态酒堡等工业旅游线路,提升工业旅游景区、产品、产业链的科技化水平,推进科技、工业赋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开发观光游览、科普教育、娱乐体验等系列产品。
6.夜间旅游产品。培育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休闲、演艺体验、特色餐饮、购物娱乐等业态,积极组织申报旅游休闲街区,开发城市休闲、康养旅居、特色住宿、休闲避暑等系列产品。
实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提升全区域旅游服务要素品质,完善产业要素配置,拓展旅游时空范围。
1.旅游公共服务标识系统工程。设立旅游公共服务标识系统,完善武威市旅游交通、公共信息指引和景区导引的便捷和个性服务,优化旅游交通示意图、旅游交通指引标识牌、旅游服务导向系统、景区导览标识牌。
2.旅游基础设施优化和提升工程。重点做好3A级及以上景区等重点区域的道路、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
加强凉州蜻蜓村、民勤红旗谷、天祝天堂村等重点乡村旅游的持续性培育以及凉州区作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加快现有乡村旅游景区提质增效,对标创建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支持大红沟镇等传统乡村旅游点的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改造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的客服中心、厕所、停车场、观景台等服务设施,健全旅游标识系统,完善乡村旅游水、电、路、网、厕等基础设施建设。
1.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发挥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和牛羊猪禽果菜菌草八大主导产业优势,包装开发农特产品。
3.精品民宿建设及等级旅游民宿培育计划项目。培育摘星小镇等特色精品民宿20家以上,乡村旅游合作社20家,乡村旅游龙头企业5家。
4.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做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的推荐工作,优先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样板村、精品民宿、乡村旅游合作社、乡村旅游龙头企业中择优选择。
武威市体育场、武威市游泳馆、武威市体育运动学校迁建、凉州区全民健身中心、凉州区体育公园、民勤县文化体育中心、古浪县体育公园、古浪县体育馆、天祝县体育场、天祝县体育公园、天祝县游泳馆、天祝县传统民族体育运动场、足球场、健身步道等项目。
(六)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改革,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向项目化、社会化、法治化、高效化、品牌化的独立法人组织转变,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延伸,加强对基层体育组织的指导服务,鼓励自发性的健身团体和健身站点依法依规转化为固定的健身组织,努力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
建立适应文旅融合发展要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择优包装一批非遗项目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博物馆等区域。完善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旅游功能,培育发展文创旅游、定制旅游等新业态,开发非遗主题的产品。
加快现代博物馆体系建设,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打造数字博物馆和虚拟旅游,纳入全市乃至全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完善市博物馆、雷台汉文化博物馆、西夏博物馆等重点场馆旅游集散咨询服务功能,优化体验产品体系,营造文化旅游氛围。
创新研发以长城文化、丝路文化、凉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创旅游商品,深入研究武威文创产品市场发展特征和趋势,培育文化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龙头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网络化文创旅游商品营销体系,扩大文化旅游购物消费。在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车站、演艺场、星级宾馆设立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名品馆。
深化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完善客运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营造,打造一批武威特色的服务区。发挥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优势,依托连霍高速公路、G338天祝至景泰、G312武威段、S315古浪至凉州区、S588高坝至祁连、S234炭山岭至赛什斯等交通线和民勤通航小镇、通航乐园等项目,创新交旅融合发展模式,建设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交通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引导自驾车房车旅游、低空飞行等产品发展。提升交通旅游一体化服务能力,建立旅游风景道建管养运新模式,推进旅游风景道市场化运作。
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职能职责作用,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法治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卫生城市,促进重点景区、公共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方面的提质增效,进一步提高重点景区、场馆等区域管理的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化的精品点位,助推武威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抢抓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工程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工程对文化旅游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推进生态保护、水利建设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培育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工程凉州区农业休闲旅游、民勤县防沙治沙产业旅游、古浪县生态文化旅游、天祝县天堂寺水利文化旅游。
(二)大气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文体广电旅游项目建设期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土石方开挖、物料运输、物料抛撒等产生的扬尘,全面采取洒水降尘等环保措施,最大化降低大气环境污染。《规划》实施后大气环境污染主要来自餐饮油烟和交通工具尾气污染,应采用尾气达标的运输车辆,使用环保旅游观光车、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提倡游客步行或采用自行车游览,尽量减少环境影响。
(三)水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文体旅游活动的水污染主要是食宿排放的生活污水,应加强治理,提倡厉行节约、低碳活动。城镇和景区(点)生活污水应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或B标)后排放。未纳入市政污水管网的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要求,可用于城市绿化、道路清扫、冲厕和车辆冲洗等。
(四)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规划》实施后固体废物主要为游客与规划区内居民的生活垃圾,通过分类投放、定时清运至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景区观光车产生的废旧蓄电池,应进行分类管理、科学贮存。采取相应措施后,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降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