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句子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日语句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构成句子的条件有两点,一是,句子反映一定的现实和思想。这种现实和思想的反映,首先体现在主语、谓语等句子成分中。其次,反映在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上。二是,叙述内容过程中,说话者的判断,推理或情态上的陈述语气。两者相结合构成一个句子,即「句子=事实内容+陈述语气。例如:「あの人は日本人らしい(那个人好像日本人。)通过上述的情况,正确使用句子中的各个成分,是正确表达日语的前提。日语中的句子成分则是构成句子的关键。构成日语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连用修饰语(补语,状语),连体修饰语(定语)等。其中,主语,谓语,宾语,连用修饰语(补语)是日语句子的基本成分。连体修饰语(定语),连用修饰语(状语)主要起着修饰限定的作用。对于大多数句子来说,主语要明确,这时就要有主语。并且,有些谓语,没有连用修饰语(补语,状语)帮助就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时连用修饰语(补语,)就成了必要的成分。例如,「李さんと旅行した。(和李去旅行了。)在这里如果不把「李さんと加上,就不能表达出与谁“旅行”这个意思。

一、句子的主体――主语

主语是一个句子所叙述的主题,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构成主语的形式一般有:⑴体言,体言性词组+が(は,も)。例如,「私は中国人です。(我是中国人。)「李さんも中国人です。(小李也是中国人。)在提示主语时「は和「も还有一定的区别。「は和「も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区分,①用于叙述知识性内容时。主语是已知事物时要用「は,并且主语一般为总体事物。如,「空は青い。(天空是蓝色的。)是对主语的一般性解释和说明。如果要表示主体是未知的事物,就要用「が表示主语。如,「空が青い。这句话用「が则强调“空”是蓝色的,而不是“海”。②在描写具体情景的情况。Ⅰ如果表示对于与眼前的事物,不加任何思维过程,如实地从直观上来表示是用「が,即主语,谓语整体是一个新信息,没有在认识上加以分割的过程。如,「山が高い。(山高。)Ⅱ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一般要用「は。由于日本人的说话方式,主语的省略情况也是很普遍的。一般在一句话中,一次出现过,再次出现时主语就可以省略。如,「その本はありますか。「はい,あります。在第二句中「その本在第一句中已经提到过了,因此,在第二次提到时就可以省略。

二、句子的核心――谓语

谓语是对主语的陈述,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状况等。谓语是日语句子中重要的成分,是日语句子的核心和成立的前提,以各种关系承接前面的各成分,并和这些成分之间保持着重要的文脉。所以,一般不可省略。但在其他成分能够表达清楚句子的意思时,谓语也可以省略。日语句子中的谓语构成形式有以下几种情况:(1)体言或体言性词组+断定助动词「です,「だ,「である或某些助动词。如,「あの子供は中国人です。(那个孩子是中国人。)(2)形容词,形容动词+助动词,补助动词。例如,「暑くてたまらない。(热得受不了。)其中「たまらない为「暑い的补助成分。(3)动词或动词+助动词,动词+补助成分作谓语。「私はその小をみました。(我读了那不小说。)谓语「みました为动词+助动词的构成。「いまテレビをている。(现在,正在看电视。)谓语「ている由“动词+补助成分”构成。

三、他动词的象征――宾语

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一般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或者表示动作,行为造成的直接结果。一般带宾语的是他动词。他动词是指从动作的主体出发,侧重表示动作的过程,描述主体对对象施加的影响,产生的作用等。所表示的动作,作用直接涉及其他事物的词。宾语是由体言或体言性词组+宾格助词「を构成的。例如,「王さんは械を修理することはできない。(小王不会修理机器。)这里「修理する是サ变他,「械是宾语。与他动词不同特点的,还有一种动词是自动词,自动词一般不接宾语,只有特殊情况才出现自动词接宾语的现象,所以,他动词的特点就是接宾语。

四、修饰体言――连体修饰语(定语)

日语中的句子成分除了主语、谓语、宾语之外,还有两种修饰语。一种是连体修饰语。另一种是连用修饰语。日语的修饰语成分,没有汉语那么全面。日语中,修饰体言的就称为连体修饰语。修饰用言的都统称为连用修饰语。为了让日语学习者进一步区分出各个成分的修饰作用和特点,也把作用、用法与汉语相似的成分,相应地用汉语的成分的名称代替。因此,连体修饰语也可称为定语。定语是修饰体言或体言性词组的词。在日语中,定语一定处在它所限定词的前面,进行修饰。定语构成方式有以下5种情况。(1)体言或体言性词组+连体修饰词「の。例如,「食事の日本人は箸を使います。(吃饭的时候,日本人用筷子。)(2)指示性连体词做定语。例如,「あの人はだれですか?(那个人是谁?)(3)用言,用言性词组的连体形。「李さんはれた学生です。(小李是优秀的学生。)(4)体言+补格助词「の。例如,「昔ながらの作り方で日本酒を造っている。(按传统的制作方法造日本酒。)(5)副词或副助词+「の。「さすが国宝だけのことはある。(到底是国宝。)

五、修饰用言――连用修饰语(补语,状语)

日语中补充和说明谓语的成分叫做连用修饰语。在日语中修饰成分划分不是很细致,像这样的连用修饰语,比较接近与汉语的补语。因此,日语中补充和说明谓语的成分也可以称为补语。补语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谓语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等进一步表达完整的意思,或者说明谓语的动作,状态达到什么程度,或数量上是多少等。补语的构成通常由体言或体言性词组加补格助词构成。补语中可以后续补格助词「と「で「に「へ「から「より等。如,「学生たちは教室で日本をっている(学生们在教室里学习日语。)在这句话中「教室で是补语。

六、结语

除了以上的几种日语成分以外,日语中还有同位语、对象语。在此,就不进行说明。总之,明确日语的各个成分及使用方法,是正确用日语表达思想的前提。

参考文献:

日语主题句转换语言习惯一、「象は鼻が長い型

「象は鼻が長い型是由「象の鼻が長い中主格成分的修饰成分转换成主题的类型。此类型与汉语有相似之处,但是在汉语中却习惯将整个主格部分进行主题转换。例如:

(1)「納豆の臭いがしないかい。にいちゃん男はいきなり僕の顔を覗きこむようにして言った。/“有没有闻到纳豆的味道?小哥儿。”男子突然盯着我问道。

「いや、僕は鼻が悪いから……とっさにそう答えてしまいながら僕は赤面した。/“这个,我鼻子不好……”仓促间,我随口一答,同时脸也瞬间变红了。

因此,在汉语语言思维习惯的影响下,日语学习者就会习惯性将「象は鼻が長い说成「象の鼻が長い的形式。又如:

(2)李さんは娘が大学の進学に失敗したので、ひどく悩んでいます。/小李的女儿

没有考上大学,她非常苦恼。

就可能会翻译成:李さんの娘が大学の進学に失敗したので、ひどく悩んでいます。而不是例(2)中的说法。

二、「かき料理は広島が本場だ型

「かき料理は広島が本場だ型是由「広島がかき料理の本場だ中述语部分的修饰成分转换成主题的类型。与上述句型相似,同样是修饰成分转换成主题,但是前者是主格成分中修饰成分进行转换,后者为述语中修饰成分的转换。转换成主题的修饰成分所在的位置不同,使得被修饰名词的实际意义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如前者「鼻这个被修饰名词就成为了普通人或物的一部分;后者「本場则表示事物的“特征”“原因”“目的”“基础”等。例如(3)中的汉语译文,如果保留汉语语言习惯的语序再将其翻译成日语的话,就会出现(4)的情况。

(3)雷の発生は、雲の中に電気が蓄えられることが原因である。/产生雷的主要原因是积蓄在云层中的电。

(4)雷の発生の原因は、雲の中に電気が蓄えられることだ。

如例(4)般的句子在日语语法中似乎也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与例(3)相比句子的节奏感变弱。我国日语学习者往往会忽视日语句子中的这种节奏感,用接近汉语语言节奏的句子去取代相应的日语,如此表述出的日语句子与实际说法之间就出现了差异。

三、「父はこの本を買ってくれた型

「父はこの本を買ってくれた型是由「父がこの本を買ってくれた中格助词前所表示的格成分转换成主题的类型。部分日语格助词在汉语中可以找到相应对照的词汇表示,即汉语的介词。虽然此类型的主题转换情况与汉语形似,但是还有部分句子的结构是不同的。例如:

(5)りんごは私が食べた。/苹果是我吃了的。

(6)絵は私が書いた。/画儿是我画的。

在日语他动词的目的格成分和自动词的主格成分进行转换主题的时候,如「りんごは僕が食べたのです中所使用的「のだ句型就相当于汉语的“……是……的”。但是在例(5)(6)虽然在汉语范畴中都是属于“……是……的”句型,但是翻译成日语却不是使用「のだ句型。具体产生这样的误用的原因暂且先不讨论,单从汉语的思维方式考虑,日语学习者就习惯使用「のだ句型。对于例(6),如果用「絵は私が書いたのです来表达的话,就显得不是很恰当。虽然不能说这种表达是错误的,但是在不同场合时使用会让人产生句子冗长或误会的感觉。在何种场合应该必须用「のだ句型的规律,本人没有总结出来,还有待继续研究。但是我国日语学习者过多使用「のだ句型的情况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四、「辞書は新しいのがいい型

「辞書は新しいのがいい型是由「新しい辞書がいい中被修饰名词转换成主题的句型。此句型同样在汉语中也有相似情况出现,如:

(7)辞書は新しいのがいい。/字典是新的好。

(8)子供は自分のがいい、お嫁さんは人のがいい。/孩子是自家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

虽然汉语中此种说法也很流行,但与日语说法还是存在区别的。再看例(7)(8)就会发现,汉语的此种说法都是通过“……是……”来实现的,反之再翻译成日语句子就会表述成例(9)(10)。

(9)辞書は新しいのがいいのです。

(10)子供は自分のがいいのであり、お嫁さんは人のがいいのです。

日语学习者习惯性在表述「辞書は新しいのがいい型句子时,使用「のだ句型。对于「のだ句型本身来说没有错误,它只是起到句与句之间意思关系、关联等作用,并不是起转换主题的作用。所以日语学习者在母语思维方式中不可避免的进行了固定的造句模式,进而做出了冗长的,不恰当的句子。

五、「花が咲くのは7月ごろだ型

花が咲くのは7月ごろだ型是由「7月ごろに花が咲く中从句转化成主题的句型。通过例(11)的日汉对照翻译,我们发现此类型的主题句在汉、日语表述上是完全一致的。之前的四种类型中,汉语方面或是不能进行主题的转换,或是转换的主题有所偏离等,或多或少都有所出入,而此类型与汉语是完全一致的。

(11)こんなに地球を悪くしているのは、「アメリカン·ドリームだ。大きな家、広い庭、一家に二台の車。こんなばかげた生活様式を全人類が要求したら、地球が十個あっても足りない。/把地球搞的这么一塌糊涂的是“美国梦”。大房子,大院子,一家两辆汽车,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追求这种愚蠢的生活方式,十个地球也不够。

为什么只有这个类型的句子与汉语是完全对应的呢,如果从汉语的角度观察,此类型的日语大多用「だ句型,在汉语中「だ句型相当于“是”;从其他语言的角度来看的话,强调句或者分裂句在英文中也有这种模式,如例(12)。这种将整个从句进行主题转换的模式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在多种语言中也都是成立。

(12)ItisinJulythattheflowerscomeout.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的日语学习者们对使用日语主题句时很容易受到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进而产生以下几种倾向:

1.多发生将主格部分全部进行主题转换的情况,出现转换部分过剩的现象。例如:将「象は鼻が長い说成「象の鼻が長い。

2.日语中述语部分修饰成分转换主题的类型在汉语中没有这种语言习惯,学习者为了避免此形式思维,而将「かき料理は広島が本場だ说成「かき料理の本場は広島だ。

3.过分强调主题句而多使用「のだ句型,将「辞書は新しいのがいい说成「辞書は新しいのがいいのです。

【关键词】高职;日语阅读;句子成分;词性

一、高职学生日汉互译过程中的问题

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为例,日语阅读课程开设在第三、第四、第五学期,每周2个学时。这就意味着高职的日语专业学生在进行了1年的日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就开始进行日语阅读课程的学习。而且由于高职院校的3学年制的特殊性,第五学期实际只有10周的教学周。可以把第三学期划分为阅读的初级阶段,第四、第五学期为阅读的中高级阶段。我校的日语专业学生大部分是在第四学期末的七月份参加日本语能力测试N2的考试。那么,学生在阅读的初级阶段和中高级阶段分别会出现怎样的普遍性问题呢?基于此,本人设计了一份题为“日语阅读的困惑”的教学问卷,在2014级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该届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共140人,除去因到企业顶岗实习以及出国实习等原因没有上课的学生24人,有116人上了日语阅读课,共分发问卷116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总结出如下问题:

(一)阅读的初级阶段的问题

1.抓不住句子的主干

选项人数比例

能。15人15%

不能,根本分不清主语、谓语、宾语。85人85%

2.分不清什么样的词性可以充当哪种句子成分

图1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词性可以做主语?正确答案是名词,但是这么简单的题目,还是有2%的学生回答是形容动词,好在对于主语的判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知道只有名词才能充当。图2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词性可以做谓语?正确答案是四者皆可,即日语中的名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动词都能充当谓语,但是只有36%的学生回答正确,也就是有64%的学生都搞不懂什么样的词性能充当谓语这个句子成分。图3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词性可以做宾语?正确答案是名词,但是只有44%的学生回答是名词,24%的学生回答是动词,10%的学生回答是形容动词,22%的学生回答是形容词。这意味着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不明白宾语为何物。图4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词性可以做定语?正确答案是四者皆可,即日语的名词+の、形容词、形容动词、动词都能充当定语,也就是日语的连体修饰语,用作修饰名词。但是只有58%的学生回答四者皆可,这就是说近半数的学生弄不明白究竟什么样的词性能充当定语。图5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词性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正确答案是副词,但是仍然有20%的学生回答是名词。综上所述,大部分学生对于什么样的词性可以充当哪种句子成分是模糊不清的。

(二)阅读的中高级阶段的问题

1.阅读题中失分最多的是意图理解题

图6:在做阅读试题时失分最多的是哪一类型的题目?

图7:在做内容理解题时,哪种题型更容易失分?

三、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初级阶段细讲日语的句子成分,训练抓住句子主干

仔细观察阅读的初级阶段的2个问题,总结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学生们对于日语的句子成分都是混淆不清的,不能清晰地抓住句子的主干,理清句子的结构,如此一来,正确的阅读理解就无从谈起了。所以,高院校的日语教师在日语阅读课上,应该对日语的句子成分进行详细讲解,说明在日语中,分别是什么样的词性能充当什么样的句子成分,并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句子成分的分析练习,而且要着重训练学生抓住句子的主干。图8的问题是:你认为老师在阅读课上有必要讲解和分析句子成分吗?98%的学生都认为有必要或者非常必要,由此可见,在日语阅读的初级阶段,对日语句子成分的讲解确实是有必要的。

(二)中高级阶段着重训练失分多的意图理解题和长篇阅读题

四、结语

[1]丁德军.高职专业日语阅读教学方法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

[2]范云霞.提高高职学生日语阅读能力方法初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陈姗姗.日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2009.

文化负迁移日语习得文化差异

我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干扰和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母语迁移”。就迁移效果来讲,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时,便是正迁移;反之有抑制或干扰作用时,便是负迁移。由于日语与汉语之间存在其特殊的渊源,这使得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方便之处,例如,相同的汉字与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运用。但同时这种经验也会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性地使用对比,此时就会发生母语干扰现象,即负迁移。本文主要针对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上的负迁移对学习的影响进行阐述。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我们知道,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语言中我们可以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各国文化上的差异,在语言中都得以体现。汉语与日语的文化差异是造成干扰日语学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形成交际上的障碍。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系统的日语知识,更应该了解日语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达到日语学习的最高境界——语言与文化融为一体。否则,难免会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文化上的误读。这种母语文化对第二语言的干扰便是文化负迁移。例如在与日本人交往过程中,日语的暧昧表现常使学习者难以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产生误解。

二、现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母语文化负迁移对日语习得造成的影响

(一)词汇方面

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在语言的长期使用中,有些词语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被赋予了一些联想意义及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对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不了解,则可能在我们翻译、理解和交际中造成许多障碍。因此使用时,不能随意改变其含义,更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例如,“狗”这一动物,在汉语中具有贬义色彩,词语“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等是典型的词例。而“狗”在日语中,意思并无贬义色,相反在日本人心目中狗是忠诚可靠的形象化身,在东京涩谷车站矗立的忠犬“哈奇”就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词汇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再如“龟”,在日本,它象征着长寿,所以它常作为祝寿的礼物。而在中国,却是绝对具有贬义色彩的骂人话了。同一词汇的表层意义似乎对等,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的意义完全不同。因此,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掌握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对避免文化负迁移有着重要意义。

(二)句子结构

如被动句:他的脚被旁边的踩了。

彼は隣の人に足を踏まれました。(他被旁边的人踩了脚)

日语句强调主客体之别,清楚地反映出日本人倾向于突出主题的思维方式;汉语句更多体现主客体融合,反映出中国人不突出主体,注重的是主客体一致的关系。可见,不同的文化心理在巨子结构上的反映。如果不注意这种不同,很容易说成汉语思维下的日语“彼の足は隣の人に踏まれました”。

再如授受动词的使用:老师为我修改作文。

先生に作文を直していただきました。

日文句子中蕴涵着“能得到老师的恩惠(为我修改作文),我很感谢”的意思。如果按照汉语思维说成“先生は私に作文を直してくれました”,虽无语法错误,但无法表达出授受动词所蕴涵的丰富而细腻的人际关系了。

(三)表达方式方面

汉语句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日语句往往体现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不完整性。在日本具有“岛国形式”文化的语言中,形成了“以心传心”这种思维方式。中国人很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同文化背景的汉日两个民族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反映了对客观事物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日本人又有“我なし”意识,显出不张扬自我的特点,其反映在语言上就是省略,尤其是省略主语,便是日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如确认对方姓名时:山田さんですか?

――はい、山田です。

而很少有人说成:あなたは山田さんですか?

――はい、私は山田です。

三、文化负迁移的应对策略

(一)培养积极的认知态度

要建立积极的二语认知观,充分认识到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和影响是难以避免的。母语文化负迁移是一个必然而持续的过程,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文化负迁移会逐渐减少。并且从心理上认可母语文化在日语文化环境中的合理性,调整自我观念,达到文化理解。

(二)提高汉日文化差异对比意识

语言学习不仅包括语法知识的习得,也包括语言之外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这意味着也要加强对母语和目的语二者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因此,可通过汉日文化意识的异同对比,提高学习者对汉日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敏感性,帮助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异同形成清晰的认识,从而有效预防和降低母语文化负迁移带来的影响。

(三)丰富文化信息,进行文化实践

总之,文化迁移是二语习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受社会、文化、思维、心理和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了解文化负迁移现象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克服文化负迁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克服语用负迁移在日语习得中的影响,首先,应建立积极的二语认知观,对文化负迁移要有正确认识;其次,提高对汉日差异的对比分析意识;最后,积极了解日本文化,理解中日文化差异是避免文化负迁移的有效途径。

[1]刘岳.日本人的语言心理[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2,(1).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5.

关键词日语口语接续词表达肢体语言配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11.074

JapaneseSpokenLanguageintheWordExpression

andBodyLanguagetoCooperate

HANDan

(QiqiharUniversity,InstituteofChemistryandChemicalEngineering,Qiqihar,Heilongjiang161006)

AbstractLearningJapanese,speaksfluentJapanesespokenlanguage,becomeoneofthemorepopularlanguagecommunicationmode,butalsowiththefriendlyrelationsbetweenChinaandJapan's,furtherpromotionandthepopularizationofJapanesesmalllanguagedevelopment,theuseoflanguagei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isalsoworthexploringandthinking.Therefore,thisarticle'snexttotheJapanesespokenlanguageinthewordexpression,andbodylanguag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roleofJapanesegrammarandspecificationinplaceofthefunctionoftheword,analyzedanddiscussed.

KeywordsJapaneselanguage;wordstoexpress;bodylanguage;cooperatewithfunction

0引言

随着世界国际化的推动与发展,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必要工具手段,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往来活动,带动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发展。在我国各大高校以及社会活动中,学习小语种语言的学者越来越多,逐渐打破了单一式的英语交流,小语种开始登山了代表世界性的国际舞台。日本作为我国的邻国,与中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渊源,虽然日本在我国国土上,进行了长久的经济掠夺与文化侵略行为。①②日本在后期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深受我国千年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礼仪之邦也一直是日本的核心发展理念,日本的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有着深层的潜在联系关系,在语言的构成、语言的谈吐方式上,体现了日本人最真实的生活、发展形式。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增加了与日本在经济贸易上的往来,学习日语也成为当代较为大众也较为流行的一种趋势。③

日语口语体分文两种,一种是书面语,一种是口语,日语口语的应用非常广泛,代表了日本最真实的生活方式,体现了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在日语口语中,接续词作为一种逻辑性极其强大的语言表现形式,连接着日常对话中的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是调整沟通话语中最具价值的词语。④虽然是在日常沟通中,得体的、礼貌的语言表达形式,是21世纪文明的体现,但是,清晰的具有礼节性的信息量话语传递更不容忽视。⑤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阐述了个人的观点与态度,配合上肢体语言,能够强烈的加深说话者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更强烈地感染到听话者的接受能力,实现最充分的理解。⑥当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配合上肢体语言时,可以让想要传达的目的,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⑦本文将对日语口语中接续词的表达,与肢体语言的配合作用,二者之间的最终配合的效果,进行深入的阐述与分析。探讨了日语口语接续词的表达形式、肢体语言的表达形式,将二者融合,重点讨论日语口语中的接续词表达与肢体语言的配合作用下,对日常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

1日语口语接续词的表达形式分析

1.1发展现状概述

1.2接续词表达的概念和特征

日语口语中的接续词表达,不同于日语口语中的其他类词性,接续词作为独立性词语,不需要任何词性依附的出现在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连接性词语表达。日语口语体的接续词表达使用率极高,作为日常生活中实际交往的重要表达形式,日语口语体的接续词也体现出了其独特的特点。具体如下:

(2)接续词在功能上的发挥,主要是在交际表达过程中,对于语序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对于实际中的内容语言传达、对于语句上下之间文脉的通顺连贯性,作用发挥能力极强。最终为语言的表达实现了叙述流畅、清晰、紧凑的良好、易接收效果。

1.3接续词表达的作用体现

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日语口语的接续词作为可以独立存在,并且构成语法语义的接续词,放在不同的接续位置上,便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传达作用,让语言的表达变得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具体体现了以下几种作用:

(1)当日语口语中的接续词的表达,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关系的词之间时,在日语口语中词的接续词表达可以分为四种作用:第一种: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起到并列的作用。第二种: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起到累加、继续话题的作用。第三种: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起到选择的作用。第四种: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2)当日语口语中的接续词的表达,出现在话题之首或是两个句子之间时,在日语口语中词的接续词表达中,起到了如下六种作用:第一种:在语句表达中起并列、累加关系的句间接续词表达的作用。第二种:在语句表达中起选择的句间接续词表达的作用。第三种:在语句表达中起说明意义的句间接续词表达的作用。第四种:在语句表达中起顺态接续的句间接续词表达的作用。第五种:在语句表达中起逆态接续的句间接续词表达的作用。第六种:在语句表达中起转折话题、转折语气的句间接续词表达的作用。

2日语口语接续词的表达与肢体语言的配合作用分析

在日常的沟通、交往中,语言接续词表达,基本上可以充分表达出日常活动交往的需求。富有情感、真诚和礼节性的信息表达,可以有锦上添花的效果。21世纪,全球社会实现目前的高度发展与空前进步,离不开全球化的紧密发展交流,信息网络覆盖全球,语言作为最直接、最简易的交流工具,使用程度极高。语言可以单纯地、直白地表达出说话者的内心态度和想法,但再配合上肢体语言,可以让信息接收者对说话者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在日后的语言交流中接续词的表达,配合上肢体语言,二者动作实现同步,可以提升自身的表达沟通能力,使自身的形象更趋于完美。用日语口中的生动的接续词的表达,与肢体语言的配合作用下,实现表达完整的、沟通情绪来影响信息接受者的情绪,最终实现彼此之间最完美的表达沟通活动。

2.1接续词的表达配合肢体语言的积极重要性

在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过程中,配合上肢体语言,会产生作用具体如下:(1)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配合肢体语言会起到提高吸引力的作用。(2)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配合肢体语言会起到带动情绪的积极作用。(3)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配合肢体语言会起到增强沟通技巧的作用。(4)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配合肢体语言会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

2.2肢体语言的配合让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能力增强

著名的心里学家阿尔伯特梅拉比安对信息的表达,做出了这样的发现: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交流中,信息传达的总效果=7%成比例的书面语+38%比例的语音语调+55%的肢体语言。由上述公式的成分看来,配合肢体语言的日语口语接续词的表达,可以让语言信息的传递更加顺畅,完美的信息传达能力除了正确掌握日语口接续词的表达之外,配合肢体语言也非常重要。具体表现在:(1)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与肢体语言的配合,产生了体态语的辅助作用。(2)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与肢体语言的配合,产生了体态语的强调、突出作用。(3)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与肢体语言的配合,产生了体态语的代替作用。

3总结

综上,通过对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与肢体语言的配合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了解后,可以得出,语言的表达背后,孕育着一种深层文化,交流交往的过程,更是一种学问的研究过程。在未来的日常交往、活动交流过程中,要想实现更顺畅、更清晰、更完美的信息传达,日语口语的接续词的表达,配合上肢体语言,势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①李宝忠.现代日语口语中动词接续形的意义及其用法[J].外国语学院学报,1984(1):39-45.

②冯金江.日语中连接句子和段落的接续词――与汉语连词的对比[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3):115-117.

③胡立琴.浅析日语接续助词「のに的情感表达[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2(4):8-9.

④王艳华.日语接续词与副词的比较认识[J].外国问题研究,2004(2):48-52.

⑤邓杰.谈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策略[J].魅力中国,2009(4):140-140.

关键词:被动表现;被动句;“被”字句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亚洲国家,相互之间的影响很深。语言是各种民族的国民性和思维方式的反映,根据对我们交流时使用的语言的考察,经常可以看出说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发展历史和各自社会生活,对待事物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也不同。因此,不同国家的人用自己母语国的思S方式去思考,对世界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社会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性,语言心理和语言想法不同,语言表达也不同。中日被动句的不同与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有着紧密联系。

古代日语深受汉语的影响,所以日语中的被动句也有一些和中文类似的特征。例如,古典日语中被动句也相对较少;多用于书面表达;一般也仅仅表达动作承受者受到的负面影响等等。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相对于中文被动句注重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和虚词的使用,日语被动句一般在形式上均采用动词被动形,故能明确区分。另外,近代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大搞“文明开化”学习西方,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巨大。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步形成的现代日语也深受影响,其中之一就体现在被动句上。

汉语中的被动句是在动作动词作谓语中心的句子中,受事做主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汉语的被动句按有无被动形式标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标志的被动句,或叫意义被动句、概念被动句,如:“饭小李吃完了。”“饭吃完了。”另一类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被”字句就是有标志的被动句中的典型。“被”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的被动句,它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关于汉语“被”字句《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版)对“被”字句是这样说明的:有的句子,在谓语动词前有一个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被”或由“被”组成的介词短语或状语,这种句子叫“被”字句。“被”字句的主语通常是谓语动词的受事,介词“被”的宾语通常是施事。日语中表示动作对象接受动作主体作用的句子叫做被动句。日语中的被动句是构成被动式,以被动式构成的谓语句子。在日语被动句中,动作对象作主语,动作主体作补语,谓语动词以动词+「られる的形式出现。比起汉语“被”字句,日本被动句使用范围广泛,表现类型也更多,语义关系也更复杂。

一个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与该民族的语言心理,民族特性,民族意识有很大的关联。众所周知,日本位于亚洲的东端,有“日出之国”之称。日本人把人类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的恩惠在自然的环境中生长的日本人从心里热爱着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特别亲切的感情。

语言受语言心理和语言意识的影响很深,被动句也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很深,中日两国文化的不同民族意识会造成两国人民的价值观、伦理观也有不同之处。而汉语“被”字句和日语被动句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也会有差异。被动句的不同是民族心理和语言意识的不同形成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简单地说是中国人的动作主体喜欢以主动“~する”为立场,日本喜欢以“~なる”为立场,变为接受方,偏向以“第三者”的立场来表达。

中国人提倡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主张“天人合一”,但同时,与自然作斗争这个思想也在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中国人喜欢培育积极向上的性格,重视人力,有着人类是在事物中有决定权这一观念。总的来说,中国人重视以人为本,是人本位的思维方式。日本人重视自然,有着自然本位的思维方式。例如:“家族でハイキングに行ったんですが、途中で雨に降られましてね。”译为中文为“一家人去郊游,结果半路上淋了雨。”日本人认为淋雨是自然现象,是受自然的约束的,所以用被动句。中国人则认为淋雨是人没有对自然现象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人没有胜天的一种表现,所以用主动句。其次从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语言心理方面来比较。“我的脚被踩了。”日语是“私は足を踏まれた。”在语言心理上中国人比起“有情”和“非情”更重视具体受害的地方。相反,对日本人的语言心理而言受害者不是“非情”的脚而是“脚”的所有者,是“有情”的人。也就是说,有“有情性”和“非情性”的区别。

日本人把人类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的恩惠在自然的环境中生长的日本人从心里爱着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特别亲切的感情。日本人认为做决定作用的不是人而是自然要素。所以很多自然发生的受害,遭受状况,日语中都要用被动句,而这样的句子在汉语中是不需要用被动句的。

日本人在表达个人意图的时候,偏向于以第三者的立场来表达观点,为了避免负面的评价,会着重考虑对方的立场,面子等。也就是说,以人际关系的安全感为中心是日语被动句表达的重要原则。在日语中被动句比主动句更为谨慎和认真,语气也更加委婉,使用被动句可以避免不礼貌。日本人对事物,“被动”的立场意识的比较多。他们认为与别人交往时,总是强调自己,不能达到双方的相互理解,而是应该尽量寻找两者的共同点,达到同步的目的,所以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比中国人更加频繁地使用被动句。

关键词:日语教学包孕句比较

一、日汉包孕句的定义比较

1.日语有属文的定义

山田孝雄把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然后在复句中又提出了有属文、合文、重文三种,并且定义如下:有属文=付属文を含む文。付属文とは句が文中の一成文となれるもの。子持文のこと。

2.汉语包孕句的定义

3.日汉包孕句的定义比较

汉语中被称为的包孕句,形象地描述了主句和从句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一种包含的关系。日语中被称为有属文,强调一种从属关系,都体现了主句和从句的关系,但是从字面上来看,汉语的包孕句更加形象。

二、日汉包孕句归属比较

1.汉语对包孕句的归属定义

谈到对包孕句的归属划分,就不得不谈到单复句的定义的划分。以下列举几个汉语中对单复句划分的定义:(1)黎锦熙、刘世儒在《汉语语法教材》中说:“凡是句子和句子,以一定的逻辑关系,用(或者可能用)和逻辑关系相适应的连词(或关联词语,就其他此类或语句临时起连词作用的)连接起来,因此具有巨大的(或者可能是巨大的)意义容量的语言单位,叫复句式,简称‘复句’。”(第三篇第一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2)张静在《汉语语法问题》中说:“复句是由两套或两套以上彼此不做句子成分的结构中心(或单句形式)、表示一个复杂的表述关系的句子。”(第59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3)黄成稳在《复句》中说:“复句是在单句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的说法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在意思上有联系,分句与分句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表达较复杂的意思的句子,叫做复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以上是汉语中几个典型的关于复句的定义,这些定义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复句的某些特点,但也是不完整的。《汉语语法教材》的定义偏向于将复句理解为句子和句子的简单相加,这种定义犯了两方面的错误,一个是犯了逻辑错误,句子是属概念,它可以划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句,所以复句是句子的种概念。属概念加属概念怎么能等于它的种概念呢?一个是混淆了复句和句群的区别,因为句子加句子只能构成句群。《汉语语法问题》定义的比前一种要科学,因此被不少语法著作采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它强调了复句构成成分和表意方面的特征,少了分句之间的意义方面的联系,因此有时不能确定两套结构中心是不是构成了复句。

虽然张静的理论也存在着略微的不足,但是对包孕句的研究发展到今天,根据对单复句定义的划分,我们普遍认为汉语中的包孕句被划分为单句的行列。

2.日语对有属文的单复句划分

同样,我们比较几个日语复句的定义:(1)《日汉大辞典》复句:一种句子结构。在句子的结构中具有两个以上的主谓关系。(2)《三省堂·大辞林》複文:構造上からみた文の種類の一。主語述語の関係が成り立っている文で、さらにその構成部分に主語述語の関係がみられるもの。「花の咲く春が来たの類。(3)《广辞苑》主節と従属節からなる文。主節が含まれている文。根据以上复句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日语对复句的定义主要强调一个句子整体由主述关系构成,同时,在此基础上的主语或述语部分再由包含另一个主述关系构成,便是日语中复句的定义了。

3.日汉包孕句归属划分比较

中日关于复句和单句的划分标准不一样造成了一些中日都有的句子,如包孕句的归属问题的差异。汉语对于复句和单句的划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说来,多数单句和复句的界限也是清楚的。但是有一些句子,在这种语法著作里算单句,在另一种语法著作里却算复句,标准不同,结论也不一样。我们认为单句和复句是句子的语法分类,应该采用将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相结合的标准——结构中心标准。有一套结构中心的句子是单句,有两套以上结构中心的句子是复句,这是总原则。日语中关于复句的定义主要强调一个句子整体由主述关系构成,同时,在此基础上的主语或述语部分再包含另一个主述关系。比如说日语中的有属文:象は鼻が長い。这个句子在日语中划入复句讨论,这个句子整体上的主语是“象は”,述语是“鼻が長い”,同时,在此基础上,述语部分的“鼻が長い”可以说包含了一个主述关系“鼻が長い”,即一个句子中包含了两个主述关系。

三、结语

本文从定义和归属划分两个角度对日汉包孕句进行简单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汉语中的包孕句和日语中的有属文从句型范围上来讲大致相同。汉语中被称为包孕句,形象地描述了主句和从句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一种包含的关系。日语中被称作为有属文,强调的是一种从属关系。(2)由于日汉两种语言对复句划分的不同,日语的有属文被划分进入了复句的范畴,汉语的包孕句被划分进了单句的范畴,我认为就单复句定义而言,汉语中对复句的定义较为完善,所以我认为将包孕句划分为单句这一范畴是合理的,日语中将有属文划分为复句并未完全考虑到有属文这一句子的根本特点,还需要进一步商榷研究。

[1]张静.汉语语法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刘耀武.日语语法研究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关键词:拆译分译加译倒译

1.この合、大人たちの批判の多くは、自分たちのごしてきた青春代の青年像とは余りにもう代のままな若者たちの姿に、かつての抑された、常に他人の目を意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かった、屈辱にあふれた自己の青春の像を重ね合わせてつぶやく、悔恨と望を嫉の混じりあったものが多い。

译文:这些批评实际上夹杂着大人们自己内心的许多不满、悔恨、羡慕乃至嫉妒。因为他们总喜欢拿自己年轻时代经受过的那种必须看别人的眼色行事、极端压抑、备受屈辱的境遇跟现代年轻人可以随心所欲的环境相比,自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我们仔细分析这译文,就不难发现,这句话的翻译过程中主要应用了分译法,把原文的一个句子拆成两个句子。分译存在着两种具体的办法:一种方法是单纯改变原文标点符号,形式上断句,把句子缩短;另一种方法则是从原文中直接提取出一部分内容,或者让它独立成句,或者把它并入到其他的句子中去。在这里的分译显然用的是第二种方法,把“この合、大人たちの批判の多くは……つぶやく,悔恨と望を嫉の混じりあったものが多い”提取出来,独立成一句,剩下的另成一句,用来说明是怎么样产生的“つぶやく,悔恨と望を嫉の混じり”,这样一来,整个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意思就显得简单明了。

这个译文还用到了“加译”的方法。加译,就是把原文的隐含意义或者句子成分等内容用显现的语言表达出来。表面上,它可以使译文多出一些原文中本“没有”的字句,但是在句义转达上,却并非添枝加叶。加译的前提是原文比较隐晦,如果按字面意义翻译出来,很难读懂或者很难抓住原文的内容实质,有时甚至让人不知所云。加译时必须遵守的原则是,译文中多出来的“枝叶”必须在意义上有根据,不能是凭空捏造,必须在正确把握句子的基础上再适当添加,切不可不顾原文的意义任意添词加句。

例如我们对比原文和译文,发现后一句中的“因为他们……跟现代年轻人可以随心所欲的环境相比,自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中,特别是后半句“自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字眼,显然这里是译者自己添加上去的,目的是为了上下文衔接得当,语意连贯。更为主要的是并没有偏离原文大意,整个句子读起来比较通顺。在这里需要提示的是,所谓的加译,一般是指把原文中隐晦的,需要译者补充说明的地方通过加译法译得浅显易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把原文中所有隐晦的文字都译得一目了然,尤其是其中隐晦并不是由于两种文字本身的差异造成的时候,加译更是要慎重,否则很容易破坏作者的本来意图。

这种译文很显然采用的是意译的方法,读起来大体上也算自然流畅,但是跟原文相比较,其中少了些韵味,例如译者在处理译文的时候,把原文中“现在年轻人的潇洒不羁的姿态与自己年轻时代的战战兢兢的影像不断在脑海里交替浮现”这样一句直接译成“年轻时代的境遇与现代年轻人的环境相比”意思是传递到了,但是在斟词酌句方面,还是有失偏颇。

另外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漏译”的问题,在原文中“批判の多くは”以及“……ものが多い”出现,而在译文中则是一种完全的语气陈述的,并无提到“大多数”“……居多”这样的字眼,这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我们要求翻译过程中的“信”一标准,我们所要传达的信息,必须首先要保证不违背原文内容,虽然这是个细节之处,但还是需要多加注意的方面。

2.姑の嫁いびりが去い年月いてきたのは、自分たちが嫁の代にされたことを、自分が姑の立に立った、再び次の世代に要することで、辛うじて自分を慰めてきたからである

译文:婆婆虐待媳妇过去之所以一代传一代,就是因为那些做了婆婆的人,极力要把做儿媳妇时候所遭的罪,让下一代也尝受一下,心理上才能得到平衡和的缘故。

这句话不长,只能算是一般的长句,但是结构比较复杂,翻译的时候确需要充分理解原文意思,适当调整语序,才能进行翻译,译文中译者非常巧妙地将“自分が姑の立に立った”翻译转换成“就是因为那些做了婆婆的人”,将“嫁の代にされたこと”翻译成“做儿媳妇时候所遭的罪”,这就很符合中文的表达思维,使整个句子看起来比较地道和得体。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除了正确领悟原文意思,调整语序,选择词语是很关键的一步,千万不能照着词典或者字面生搬硬套。在被译文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来传达原文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考虑选用恰当的其他词语尽可能地去传达原文意思。

但是译文中,有个比较不恰当的地方,“因为那些做了婆婆的人,极力要把做儿媳妇时候所遭的罪,让下一代也尝受一下”的译文中,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妥当,但是当我们读起来的时候,总觉得有些拗口,为什么呢?在中文的表达中“把……让……”这个句型读起来非常拗口,“把字句”和“让字句”撮合在同个句子中本来就显得晦涩难懂,因此译文中出现的这句话,完全可以合并改为“因为那些做了婆婆的人,竭力让下一代尝受下自己年轻做儿媳妇时所遭受的罪”。

3.今日の社会性のない一部の若者たちを育てたたちにも、エコノミックアニマルと言う世界の批判を受けた日本の出にも、この「他人の目を自分の目に置きえることができなかったということがあるのではないだろうか。

译文:无论是当今那些养育了一部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的父母,还是被世界舆论批评为“经济动物”的那部分人,在他们中不是都存在着不能将“他人的目光”转化为自己的目光的弊端吗?

在以上的译文中主要采用了意译的手法进行翻译,在语序上基本没有变动,对照原文和译文,基本上都把原文的中心意思给传递了出来,译文看起来简单明了,然而笔者认为有几个地方欠妥当,首先是把“社会性”翻译成“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觉从某个角度来讲只是社会性的一小部分;而还包括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群居和与别人沟通的能力,等等社会性。而在此文中结合上下文来看,它显然不单纯指“社会责任感”这一含义,在中文表达中,同样存在对应的这个词,因此直接翻译成社会性更符合原文意思。

其次,“エコノミックアニマルと言う世界の批判を受けた日本の出にも”,在翻译过程成中,“エコノミックアニマル”作为外来语,被直接翻译成“经济动物”,显然经过翻译之后,我们仍然很难明白这个“经济动物”到底指什么,应该在词后注明它的意思是“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人的蔑称”,这样读者看起来就不会不知所云。

另外仔细看这半句话,我们就明白它的主语是“日本の出”,但是译文中用“还是被世界舆论批评为‘经济动物’的那部分人”一句带过,显然有些不完整,而且与原文意思不相符。译文还可以稍微加以斟酌。

4.第一の意味での他人の目、つまり「みっともないとか、「をかくとか、常に他人の判断を基として自分を律していく他律的な性は、悲しいながら中年以上、争以前に青春を送った世代の多くの人たちに、いやとういうほど身についてしまっている。

译文:第一种意义上的“他人的目光”指的是总是担心“不体面”或“丢人”,表现为常常以他人的价值观为基准来约束自己的他律性习性。可悲的是这种习性严重存在于中年以上人群和在战前度过了青春时代的群体中。

该译文基本上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语序方面也只是把最后一句的动词“存在于”提前到前面一句话来。对比其他译法,显然这种翻译方法更为达意,更容易处理句子之间的结构和修辞,措辞也完善,但有两个细节之处需要注意:“……中年以上、争以前に青春を送った世代の多くの人たちに、いやとういうほど身についてしまっている。”首先是在上一例句中提到的“多くの”因为关系到一个句子称述的精确度,所以必须翻译出来,那种习性并不是存在于所有的“中年以上人群和在战前度过了青春时代的群体中”,只是存在大多数的“中年以上人群和在战前度过了青春时代的群体中”,另外一点就是“いやとういうほど”这个修饰语,译者在处理这句话时,用了“严重”一词,首先这个“严重”用在译文中已经犯了语病错误。我们可以加以调整,把这词变通为“根深蒂固”可能会更恰当些。

注释:

①陈生保,胡国伟,陈华洁.日语(第六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②乔莹洁.日语第五,第六册课文翻译与练习答案.广西教育出版社.

[1]张小林.简明日汉翻译技巧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梁传宝,高宁.新编日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被动句中日对译差异中日被动句在对译上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日语被动句是日语学习的一大难点。本论文将围绕日语被动句,通过与汉语的对译进行比较,探索中日被动句的差异所在。

一、行为对象由格助词「を表示的被动句

(1)子供が母に叱られる。

翻译为汉语如下:

(1)′孩子被母亲责备。

这种类型的日语被动句与汉语的被动句正好是对应的,因此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比较容易理解。

二、行为对象由格助词「に表示的被动句

(2)春子は知らぬ男にしかけられた。

直译为汉语如下:

(2)′春子被不认识的男子打招呼。

直译后的汉语被动句是不自然的,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更倾向于使用主动句。因此,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更习惯用主动句式来翻译以上的日语句子。但是,当受事者变为主语的情况下,在日语中必须要使用被动句式,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

三、所有者被动句

(3)彼はスリに布をとられた。

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受母语迁移的影响,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容易翻译为:

(3)′彼の布がスリにとられた。

实际上,以上的句子在日语中是很少用的。在日语中,动作主体当因为某种行为而受到影响的时候,特别是蒙受不好影响的时候,倾向于把动作主体,即所谓的有情物作为主语,再使用被动句式以表达这种影响,而不用“他的钱包”等无情物作为被动句的主语。在日语中,有情物做被动句的主语是由来已久的表达传统。与此不同的是,汉语中无论是有情物还是无情物都可以作为被动句的主语,没有限制。因此该种类型的日语被动句,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是容易出错的地方。但是,无情物作为主语的被动句在日语中也不是完全没有。特别是在书面语中,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使用无情物作为被动句的主语。

四、无情物作为主语的被动句

(4)この歌は若者によく歌われる。

(4)′这首歌年轻人经常唱。

这种类型的日语被动句翻译为汉语时,与“被字句”相比,也更倾向于直接使用主动句式来表达被动的意思。因此,我们中国的日语学习者需要明确使用日语被动态的具体情况,排除汉语母语思维的影响。

五、无情物作为主语且行为者不明的被动句

(5)オリンピックは四年ごとに行われる。

这种被动句着眼于叙述受事的对象,和上面4中的被动句是相通的,是无情物作主语的被动句,而且没有提及动作主体,用于没有必要提及动作主体或动作主体不明确、不特定的情况。翻译为汉语如下:

(5)′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次。

虽然表达同样的意思,汉语中未必使用“被字句”。因此,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翻译此类句子的时候,经常意识不到当无情物受事对象做主语时,在日语中应该使用被动句式来表达这一点。

六、间接被动句

(6)彼は子供のに父に死なれて、辛い生活をしていた。

(7)お客さんに突然来られて、出かけられなくなった。

这种“间接被动句”在日语中又被称为“迷惑の受身”“被害の受身”,即所谓的“受害型被动句”。这种类型的被动句在汉语中是几乎没有的,是日语被动句的一大特色,因此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理解起来是较难的。汉语的表达习惯如下:

(6)′他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过着艰辛的生活。

(7)′客人突然来了,不能出门了。

翻译为汉语时,难以用汉语“被字句”来翻译,更倾向于使用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

通过以上从中日对译的角度进行的比较与分析,对日语被动句的特点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三点:

1.日语被动句翻译为汉语时,很多情况下,未必用汉语的“被字句”来翻译,而是用“由”等介词表达,或者用主动句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2.日语被动句中的主语按照传统表达习惯,通常为有情物。无情物做被动句的主语这种情况不多,而且有用法限制,即当动作主体不需要明确指出时,或者是当动作主体不特定的情况下使用,不用于个人的日常行为。与此相对应,我们汉语中对被动句的主语没有限制,既可以是无情物也可以是无情物。

3.日语中的间接被动句在汉语中是几乎没有的,用于表达困扰、麻烦、被害等消极意义,可以说日语是被动句的一大特色。

如上所述,只有通过与汉语的比较,总结分析出日语被动句的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日语被动句,并能克服日语被动句的学习难点,准确地应用日语被动态;才能有效地排除汉语母语的思维影响,很好地进行思维转化和迁移,懂得使用日语表达应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被动态,该怎样正确地运用被动句。

[1]教用日本教育ハンドブック④文法Ⅱ.国交流基金,昭和55年.

[2]小泉保.言学入.大修店,1993.

[关键词]日语口语历史文化词汇句型

现代语言学把书面语看作是口头语的记录,口头语是语言交际最基本的方式。在日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三点建议。

一、培养日语意识,化记忆为本能

人们在孩提时,反复地一边听一边从嘴里组句,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语言。然而到了成年人的年龄再去学外语,如日语,这个时候总是先用母语思考,这种表达符合不符合日语语法,然后再说。当然这种方法是学外语时很自然的生成的习惯,不能完全加以否定,但是这种方法却对提高日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

日本英语系列教材“JOYOFENGLISH”(快乐英语)的编者今田洋子,在分析了日本初、高中生经过了6年的英语学习,而大多数学生仍不能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原因时认为,那是由于单纯地把语言作为一门“知识”,仅用大脑去背书本的缘故。要想掌握能够表达自己的愿望、并能在与世界上的人们进行相互理解和协调时发挥作用的英语,不仅要用脑记,同时也要用心、用手、用脚还要用眼、耳、口,即必须用身体的全部去记忆。因此,提高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培养日语意识,用身体的全部为记忆,并最终化记忆为本能。

会话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各种实际场合中与日本人进行实地交流。但对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是很难甚至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学习者应自己模拟各种会话场景进行口语练习。在这些会话训练中,必须在自己大脑里建立日语的意识,即用日语去思考和表达,而不是用中文思考,再转换成日文。此外,国人较为内向,在公开场合羞于开口,尤其是当对自己要说的不够自信的时候。因此,自言自语法是克服害羞心理,提高日语口语交流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自言自语法练习中,学习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语言环境,在自己的房间里,没有人会笑话,尽可以大胆地说。我们可以在散步时说给花草树木,可以在欣赏影片时跟着主人公倾诉喜怒哀乐,可以在睡觉或一觉醒来时说说自己的憧憬,描绘自己的梦境。总之,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采取适当的语速和音调,随心所欲地说。

采用自言自语法提高自己的日语口语能力要学会模仿。模仿是口语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对比又是模仿的关键。好口语首先是读出来的,大声的朗读并对比自身和日本人的差距,不仅可以练习语音、语调,还能增强语感,达到既练嘴又练耳的目的。模仿时一定要大声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简言之,就是要融入进去,读出感情。不是为了模仿而模仿,是为了掌握而模仿。所以不是单纯的鹦鹉学舌,而是经过自己体会后的了解和掌握。这才是模仿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实践也证明,大声朗读会对耳朵、口腔和大脑有刺激,会引起生理的变化,朗读到一定时候,就会发现舌头的灵活度大大超过你的想像,而这为以后的口语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日语口语的学习要以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为依托

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反过来影响着语言。因此,日语口语反映着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和日本民族文化的内容,它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可以说就是一个民族成长、发展、壮大的过程。口语是直接用来进行生活、思想、感情交流的表达工具,它决不是单词、词汇、短语、句子的简单重复或句型的机械操练。因此,在日语口语的学习过程中,对日本本国文化知识的了解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充分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掌握外语。

以日语为母语者一般都能原谅外国人所犯的语音、语法错误,但如果表达不得体违反他们的交际常规和准则、礼节,就会引起他们的误解和不悦。因此,在这方面必须加强学习和体会。

例如:日本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通常不愿意直截了当地拒绝别人,而是通常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是呀,我非常了解您的心意)(请让我们在考虑考虑)。日本人不太愿意直接表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总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型,如“可能”、“好像”、“似乎”、“看起来”、“我了解了”等。而且日本人出于礼貌和面子,即使想接受别人的帮助或邀请,也先要似惺惺地客气一番。如果对方坚持,才接受帮助。

三、过好日语词汇关和句型关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之一是“词汇”。词汇量的大小是解决表达“好不好”的关键。在掌握句型的基础上扩大词汇才有意义。在扩大词汇方面,需要记一些常用词、急用词。按使用频率、使用范围,大约5,000左右的词汇就足以进行日常口语交流了。口语体不同于书面体,口语体中所常用的词汇,大都是小词、简单词、常用词。“只要把知道的单词排列起来,就能沟通啦,讲日语根本就不必担心,重要的是要有开口的胆量。”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从日本回来的人下此豪语。例如到电器行,只要说“カメラ、う”,店员大致就能了解你要买照相机了。因为从当时的场合、情况、表情及手势等,对方就能揣摩你的意思。

句型是在自己脑海中建立外语语境的重要一环。掌握句型的要求是不但在大脑“贮存”足够的句型,而且要在使用时灵活“调取”。日语中有许多与特定场景、气氛等相应的特定句型,人们用这些句型可以表达建议、请求、命令、安慰、指责、兴奋、愤怒等不同要求和情感。这类一般都很短,大都是简单句,却能表达出各种情形下的各种说法。要做到口语流利,就必须熟悉并掌握各种特定条件下的特定句型,形成对特定场景作出快速的语言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所谓扩句,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面添上适当的附加成分,如同在句子的“主干”上“添枝加叶”,用以修饰、限制或补充,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具体、生动。

缩句与扩句正好相反,是指删去句子中起到修饰、限制或补充作用的部分,如同去掉“主干”上的“枝”和“叶”,即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洁。

扩句能够使我们更加准确地表达一个意思。

以汉语句子为例:

――猫盯着麻雀。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非常基本的含义,但经过扩句,可以变成:

――一只顽皮的小猫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离它不远处的一只蹦蹦跳跳的小麻雀。

这样一来,句子的意思更加完整、具体和生动。

缩句能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句子意思。

还是以汉语为例:

――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小麻雀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

经过缩句,抓住句子的主干:

――麻雀拍打着翅膀。

这样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这句话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二、为什么要使用扩句和缩句

基本上所有的日语教师都把自己定位成外语教师而不是中文教师,这固然没有错,但是如果据此就在教学方法上将日语教学与中文教学割裂开来,则是不妥的。

事实上,日语老师和语文(中文)老师,特别是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方法中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小学语文是从汉语拼音学起,而日语是从五十音图学起;再如,小学语文是由读、写组成,而日语同样是由读、写组成。由此可见,在学习的方法和程序上,日语与汉语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

但是,日语教学当然也有其自身特点,作为一门外语,在教学中除读、写之外,还增加了翻译,这可以说是日语教学与语文教学最大区别。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准确翻译出复杂的句子,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种问题的讲解上,教师不妨借鉴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扩句和缩句的教学方法,把问题变得简单而清晰。

三、如何使用扩句和缩句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

(一)使用扩句和缩句的注意事项

进行扩句练习时,首先必须弄清楚句子的主要成分,即找到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在它们的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日语的修饰语加在所要修饰的词的前面,这一点与汉语相同,因此,这也正是日语教学可以直接使用语文教学中扩句、缩句方法的原因),这样句子会更加完整、具体。

缩句时,逐步删去句子的主要成分前面的修饰语,直至缩到只剩句子的主要成分为止。

无论是扩句还是缩句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留句子原来的主要成分,保持句子的原意。也就是说不管是增加还是减少“枝叶”,原句的主、谓、宾成分不可改变。

2、不能改变句子的结构。

(二)巧用缩句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句意

在日语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很长的日文句子,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在指导学生翻译时,教师无从下手。这时,如果教师能转变思路,不是仅仅从语法上来讲解,而是首先让学生缩句,找出句子的主干部分,再把句子分成几个部分进行讲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繁街では夜くまで忘年会をしむ人の姿がられます。

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时,首先让学生把这个句子缩成:

姿がられます。(看见了姿态)

这时,再在主干的基础上进行一步一步的扩句。首先扩充成:

人の姿がられます(看见了人的姿态)。

再扩充为:

忘年会をしむ人の姿がられます。(看见了参加联欢会的人的姿态)

繁街では夜くまで忘年会をしむ人の姿がられます。(在繁华的街上,到夜里很晚都能够看见参加联欢会的人)

这时,学生就已经很容易理解这句语的意思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句子:

新年に始めて神社や寺へおまいりに行くことを「初もうでと言います。

同样,这个句子可以缩成:

ことを「初もうでと言います。

与前一个句子不同的是,在这个句子中,出现了形式体言“[こと]”。这时句子的意思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就变成“事情被称为新年后首次参拜”。是什么事情呢?再进行扩句,原来是:

始めて神社や寺へおまいりに行くこと”(初次去神社和寺庙参拜的事情)。

通过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可以分解句子的难度,更有助于讲解,使学生更好得理解句意。

(三)利用扩句巧翻译

外语学习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能够翻译。而在翻译中,最难的就是如何把一句复杂的中文翻译成日文。很多人碰到一句很长的中文,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该用什么句型去翻译它。这时,可以先把中文句子缩句,找出主干,确定构成句子的最主要成分,再一步一步进行扩充,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日语泛读教程》的练习中有这样一句话:

大声讲话,以便坐在后边的人也能听到。

很多学生在看到这句话时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翻译成日文。其实,我们首先可以确定翻译这个句子的主要语法是表示为了的“~ように”。下面再对句子的主要部分进行翻译,就变成了:

こえるようにした。

再进一步扩句,就变成了:

後ろの席の人にもこえるように大きな声でした。

再来看一个句子:

当时的人们认为,传染病之所以流行,是由于生病死去的人和动物变成了恶神使人们痛苦。

在这句翻译中,我们可以先搭出基本句形的框架,即:

当の人々は~と考えていました。

再补充人们所想的内容。在这个部分,又可以确定所用语法为“のは~からだ”。这样,就可以翻译出:

染病がはやるのは、病で死んだ人や物がい神になって人々を苦しめるからだ。

我们再把两个部分组合起来,就完成了整句话:

の人々は染病がはやるのは、病で死んだ人や物がい神になって人々を苦しめるからだと考えていました。

利用这种方式来把中文翻译成日文,把一个长句子分成几个句子来完成,降低了句子的难度,使学生可以更快速准确地判断出应该使用的语法,提高翻译的准确度和速度。

(四)关于扩句和缩句的其他妙用

在日语教学中,关于形式体言的语法讲解得很抽象。在语法书中讲到“形式体言又称形式名词,这是一种不具有或极少具有实际意义、主要起语法作用的体言(名词)。形式体言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简言之,即“使其前面的用言或含有活用词的句子体言化,以便它们能在句中做主语、宾语等由体言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形式体言接在活用词的连体形之后,一般用假名书写。”这种抽象的说明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教师在讲解中,也可以运用缩句的方式,简化句子成分,令理解更为直观。

例如:

日本を勉するのがしい。(学习日语是件有趣的事情)

教师在讲解中,可以指导学生先把句子缩句为:“のがしい”。

这时,学生就很容易看出の是形式体言,而这句话是将“日本を勉する”体言化了,它本来是一个动作性的词组,体言化后表示“学习日语这件事情”。整个体言化了的部分在句子中充当主语。

四、结束语

日语的教学过程非常复杂,内容十分丰富,所需完成的任务多种多样,应当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方法相适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扩句和缩句的教学方法,但也不能片面强调和夸大扩句和缩句的作用。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相对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1袁伟等.日本语能力测试阅读理解[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12

关键词:敬语导入日语教学实际应用

“礼貌”是我们对人说话做事的基本要求,在日语中也不例外。在日语中使用敬语能帮我们保持着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但敬语的使用是我们日语学者的难题,日语学习者在完全不能吸收日本文化的状况下,很难把握使用敬语的正确性。所以他们不能正确使用日语有两大原因:一是中日文化传统文化――礼貌意识是不同的;二是对待词汇――敬语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在国内,日语教学采用“敬语”与“非敬语”两种形式授课,这种方法只是以学生背词汇量为主,并依据固定格式将词汇生拉硬拽到语句中,这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死板,而且束缚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国内教学往往缺少的就是这种情景化的训练,如,何时、何地、对何人使用敬语等,因而学习者即使掌握了日语的固定格式和足够的词汇量,在实际应用中还是有所偏颇,本文依据被全世界普遍认可的Brown&Levinson理论剖析日语教学中“礼貌意识”的重要性。

1“礼貌意识”的基本含义

“礼貌”实际就是为了维护他人或自己面子的一种语言形态,Brown&Levinson理论中把面子分为两种:一是积极的面子(赞赏、夸奖和对自己有益的言词或自己的见解得到他人的认同);二是消极的面子(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希望他人的进入,以保证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由的、无拘束的)。而我们所说的礼貌意识就是在日常交往中不威胁对方的这两种面子行为,不伤害,不损害,并且保护对方面子的话语则称为礼貌用语。在我们的生活中,礼貌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使用礼貌用语代表着对他人的尊敬和爱戴,在实际生活应用中,不同的情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什么时候用、对何人用、怎样使用敬语,关键要看使用者对礼貌用语的理解程度。

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提到礼貌会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文化礼貌具体含义不同,例如,在非洲吃饭叫服务员必须要敲打桌子,否则服务员是不会理会你的,但在国内它则代表对服务员、店内老板的蔑视,是不尊重老板的表现,所以礼貌的表现在各国是有差异的,而我们应从中日礼貌现象来分析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

2日语中“礼貌”的影响

2.1积极礼貌影响

在某一情景发生时,使用的日语不是固定化的格式,而是说话者随着对话的发展而变化的词语,学习日语的目的是促进双方谈话的成功,从而使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日语的互动不是双方之间无任何顾虑的产生,双方的谈话者一定要意识到彼此的身份,来选择恰当的用语。

我们国内的教学普遍忽视了“情景”这一重要方面。国内的教学在进行敬语擀课时,老师往往以语法为中心轴,让学生背大量日语的固定句式以及许多的日语词汇量,通过数量庞大的替换练习来提高日语能力。例如“走”是个动词,老师只要求学生说出它的尊敬语、谦逊词和贬义语,就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课堂的基本内容,这就完成了课堂教学。例如,当学生问起老师是否学习过日本的餐桌礼仪时,学生首先应该知道这句话的主体是老师,用正确的翻译是,先生は日本のテブルマナから学んでいる,而学生则是先生学んでいる日本のテブルマナから,其中的敬语用的准确无疑,可以见得学习者熟记日语的敬语形式,但也只是流于句子表面,学生因母语的干预造成敬语的误用,这告诉教师日常生活的日语熟记句式只是一方面,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日常日语情景的训练。

2.2消极礼貌影响

消极的“礼貌”等同于消极面子,即不希望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行为,保持自己的一切行为是自由的,当我们交谈时应注意到这种消极礼貌,要给予最大限度的尊重,当对方提出的要求自己不能或无法满足时,对方就用使用委婉或让对方有拒绝余地的语气对答。

关于消极面子的说法,Brown&Levinson的理论中明确表明中日在“礼貌”方面差别很大,而且未来这种文化的差异也不会消除,会一直保持下去。

Brown&Levinson指出“消极”礼貌这种现象主要在固定的词中添加语言的词汇进行修饰,使得语句更加委婉,为了双方更加融洽的交流。使用添加的语素目的就是表达内容的不确定,使得双方的社会距离保持正常。

中文的对话里经常使用疑问句“能不能”、“是不是”、“好不好”等,目的是为了使双方语言更能体现尊重对方的效果。

例如:如您所说,在你事业的起步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今天在这里您能不能详细的说出具体的经历。

提问题的人将众所周知的事情第二次提起时,对被问者提出问题时,知道被问者不会拒绝回答问题,但提问题者依旧发出“能不能”的疑问,将回答问题的权力交给你被问者,由被问者决定他是否回答你的问题,表达了提问题者对被问者的尊重。中文的敬语体系是不完整的,但它经过对语气的起伏变化,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来认识双方并维持双方的关系,使双方感受到尊重。

日语问了让双方体会这种尊重的感觉,它使用“一したところ(貌似)”“のような(好像)”等词语来模糊自己的意思。因为说话人不知道当事人的态度,说话人只能猜测对方的意思,为了避免说错话带来和自己帮对方下结论的误会发生,说话人只好采用这些模糊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使用好敬语的前提就是日语学习者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位、立场、角色有着更完整的认识。中国的汉语里没有和日本那样固定的日语格式,它表达自己的想法只通过语气的变化来表现,再根据语句所在的情景就可表现出来。

例子:您最近在举办什么活动?

在中文里,这个“您”字用于辈分比自己高的或自己很尊重被问者。但如果“您”字用于身份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被问者就会认为这是讽刺自己的话语,会造成双方的误会,破坏双方的关系。日语则不同,日语对中国汉语来说敬语体系较为完善。日语的社会构造与我们不同,中国的汉语使用敬语是对特殊的人,但日语使用敬语不计较双方的年龄、地位、亲近关系,在日语中敬语使用较为普遍,它已是一种社会习惯、社会准则。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出,日语中的“敬语”只是表示礼貌的一方面,而我们却把敬语认为礼貌意识的全部分,这一误会是将“敬语表现”认为是固定的,不会发生变化的语法。而日语的“礼貌”重点是在说话者要依旧“对象”“地点”“场合”来选择适合的词语,可见日语礼貌表现是很复杂的。我们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日语使用时将“词汇”和“场合”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触到日语在日常生活的灵活性,避免学生照抄课本的情形。

3“礼貌意识”的实际应用

Brown&Levinson的理论指出汉语是“积极礼貌”类型的语言,而日语则是“消极礼貌”类型的语言形式,当然在日语中并非全部都是这种表现形式,其中也包含“积极礼貌”的表现,它在实际生活中也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中国的日语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敬语的学习。我们的日语教育只是学习了敬语用法规范格式,要求学生将日语的规范格式死记硬背,几乎不在乎日语的实际应用,这就导致学生在面对面的日语交流时,讲出的是非自然化的日语,甚至闹出笑话来。只有日语教育应试定位,使日语学习者与日本人的交流更流畅,才能达到中日两国人在交往中促进关系更加密切的效果。所以,学习日语的语法规则对日语的应用固然重要,但要真正做到将他人的情绪考虑在日语的使用中,并且完善表达内心的意愿,就更为重要了。综上所述:“礼貌意识”的实际应用,对学生学习日语是相当重要的。

4总结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中日两国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往来也越来越频繁,为使日语学习成为交往的桥梁,我国的日语教育机制必须不断地完善,教育方法也要一改以往国内教育只让学生熟记日语敬语的语句格式等陈旧方法,诸如忽略句法使用的灵活性,导致学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往往误用敬语,不但不能发挥日语敬语的作用,反而弄巧成拙。本文依据Brown&Levinson理论指出国内教育的缺陷,提出日语教育的解决办法,希望广大教育者从中总结经验,使我国日语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1]日本语言学家南不二男将日语的敬语分为敬语与非敬语,中国语言被认为日语非敬语的一类。

[2]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将对说话者或听话者而言威胁面子的行为分为以下俩个方面:对于说话者而言,(1)威胁它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2)威胁它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对听话者而言,(1)威胁它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2)威胁它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

[3]中根千枝将人在社会的关系分为场所型集团、纵式社会和序列意识三种,人的关系分为“纵”和“横”俩种,日本的缔结集团强调“场”而不是资格,同一“场”内的人他的资格不同,就需要资格凝聚起来,能凝聚起来的就是一种“力”,纵式关系强调的更是一种“力”,这种力凝聚着整个集团内各种资格的人,所以称之日本社会是一种“纵式社会”。

[1]平静.日语教学中“礼貌意识”的导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7:116-118.

[2]王靓.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研究[J].考试周刊,2014,48:92-93.

THE END
1.日语动词的て形和动词原形是什么关系问答中心日语动词的て形和动词原形是什么关系求高手给解答2024-11-28 09:24:56 精选答案 诚信公仆 已认证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愿你把握时光,充实自己,为梦 在特定情况下要求用动词原形;连用形て可表示并列、中顿、原因、理由……等等。 〔动词〕ている可表示事物所处的状态。 〔动词〕ていることろ表示http://m.gaokaomanfen.com/know/1424364.html
2.日语助动词最熟悉的ますです都是助动词?!到底什么是助动词三种分类方式帮你快速记忆! “は…です”可以说是学习日语初期最常用的一个句式,在上一次介绍日语助词时我们已经学习过“は”的用法,在这个句式中便是做提示助词,那么“です”又是做什么用呢? “です”在日语语法中被称为“助动词”。像我们常常用到的“ます”“たい”等等都是助动词。https://xyz.xdf.cn/haerbin/riyu/study/202311/13546309.html
3.职场日语会话范文8篇(全文)【商务日语学习】日语会话:销售计划( )【商务日语学习】日语会话:销售计划2009-08-26 17:20在上节的商务日语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当想向上司汇报工作时常用的日语会话,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商务日语学习】日语会话:销售计划王:田中さん、お忙しいところすみません,【商务日语学习】日语会话:销售计划。ちょっhttps://www.99xueshu.com/w/filevw7m0kf5.html
4.第5课动词分类ます形变化学案第5课动词分类ます形变化学案--高中日语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docx,PAGE 1 日语动词基本类型学习 日语动词的最后一个假名均为う段假名。 即:う、く、す、つ、ぬ、ふ、む、ゆ、る、う、ぐ、ぶ。 1、动词的类型(根据动词的活用) 一类动词(动1):词尾最后一个假名为う段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325/8104051110004065.shtm
5.动词的分类及基本形式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或性质等的词。一 动词分类 根据其词义及在句中的作用可分为行为动词、系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四类,有些动词是兼类词。1 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能独立作谓语。 根据后面能否直接带宾语,行为动词又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vt.)后面能直接跟宾语,不及物动词(vi.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pn57a.html
6.动词ます形也叫动词连用形鸡蛋理论:源自一家食品公司配方齐全的蛋糕粉滞销,后来故意去掉其中的蛋黄,顾客烘焙时自行添加,蛋糕粉反而变得畅销的案例,现指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其价值的认知规律,也指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让消费者适当参与部分生产环节打造个性化产品以增加成就感,进而提高销售效果的商业经营策略。下列不属于https://www.shuashuati.com/ti/ce896a102324451084a339d2f60ab83e.html?fm=bd94b570f852f287ff6a3e6f4464466599
7.请问动词ます形和动词て形有什么区别?说的越全面越好关于音变,楼上说得狠清楚啦ps这个て形在日语里狠常用的,因为没人说话会整天左一个ます,右一个ます,啰嗦其实我觉得标日这样讲动词分类不好,一开始学的就是ます形,学到中间居然教人从ます形变回动词的原形,怪..- -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988713796df982d13f6aa8529fe0a720.html
8.日语动词的意志形和非意志形:一种重要的分类方式日语中,动词有很多种分类方式。其中,意志形和非意志形,就是一种重要的分类方式。弄清楚了这两种分类方式,很多句型、语法就迎刃而解了。现在就让我们看下他们的定义和范围吧: 一.意志动词[意志動詞]――表示受主观意志制约的动作、作用的动词。(他动词都属于意志动词;自动词的一部分也属于意志动词) 1、自控动作(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5108344/
9.细说动词分类那点事目前国内的日语教材在动词分类这方面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从动词的ます形讲起,一般称为一类动词,二类动词,三类动词;二是从动词的原形(辞书形、基本形)讲起,一般称为五段动词,一段动词,サ変动词,カ変动词。 下面今川日语网校来细说动词分类那点事。 http://www.vvxue.com/article?article_id=63255082
10.日语学习笔记238动词动词的分类、变形、时态问题1. 动词的分类动词的基本型:词尾以ウ段假名结尾,又称原形、字典形。动词: 一类动词(动1)(五段动词) 二类动词(动2)(一段动词) 三类动词(动3)(サ変「ヘン」动词、カ変动词)休みます「やすみます」④【动1/五自】休息三类https://www.jianshu.com/p/4ae646ed5615
11.如何通过“ます形”来判断是一类动词还是二类动词?写下面一段希望能帮助到初学日语的人~一类动词:"ます形"去掉"ます"后的最后一个音是い段的动词绝大部分属于一类动词。二类动词:"ます形"去掉"ます"后的最后一个音是え段的动词,以及位于い段的一小部分动词属于二类动词。『最后一个音位于い段的二类动词,单从词形上看,与一类动词没有区别,但这类动词数量很http://m.hujiang.com/q/p107554/
12.日语动词的9种形式カ变动词:来る(只有这一个)。二、动词ます形解析:动词ます形是从原形变换而来,而不是由ます形推断原形。这个一定要记住。语法规则:五段:把词尾由ウ段变为イ段+ます一段:去掉词尾る+ますサ变:把する变成し+ますくる:把くる变成き+ます例如:書く - 書きます 話す - 話します 寝る- 寝ます 食https://m.360docs.net/doc/fe7c3ac358f5f61fb73666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