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对联吧,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对联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对联怎么分上下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1、按字调平仄分。判断对联的上下联要从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声来区分的。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即汉语发音的第三、四声),下联为平声(一般指第一、二声)。

3、按左右方位分。这是最简单的分上下联的方法。一般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这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4、语言习惯区分。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些都是人们所熟知的语言顺序。再如,“福寿双全”,但没有“寿福双全”的说法。

6、空间逻辑区分法:根据空间位置或大小关系来区分上联和下联。上联可以表示较小的空间或个体,而下联则表示较大的空间或整体。

如:上联:家中小事自安排

下联:国运宏图共谋划

解析:根据空间逻辑区分法,上联表示较小的空间或个体,而下联表示较大的空间或整体。上联描述家庭中的小事需要自己安排;下联描述国家大事需要共同谋划

7、意境区分法:根据对联所营造的意境或情感氛围来区分上联和下联。上联和下联在情感或氛围上应该有明显的差异,以便形成对比和呼应。

如:上联:青山绿水景如画

下联:白鹭青天意自闲

解析:根据意境区分法,上联和下联在情感或氛围上形成对比和呼应。上联景色,下联则表达了悠闲自在的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并非绝对,有时候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确定上联和下联。同时,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或创意的对联,也可以灵活处理,不拘泥于传统规则。

发展起源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五代十国。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

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语言寻根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卡车”与“吉普”,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

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七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偶阶段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仲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

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示例

一字联

墨(对)泉

这是最经典的一字联。

“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都属于五行之一。

此联还有另一种对法:

墨(对)柏

同“黑”、“白”相对,且“土”、“木”都为五行。

二字联

春花(对)秋月

汉赋(对)楚辞

书山(对)学海

红玉(对)丹瑶

三字联

水底月(对)镜中花

孙行者(对)祖冲之(也可对“胡适之”)

水帘洞(对)花果山

飞鸟尽(对)良弓藏。

独角兽(对)比目鱼(比翼鸟)

四字联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春回大地(对)福满人间

棣华罨映(对)荪馤绵延(上联复词“罨映”双声,下联复词“绵延”叠韵,故此联又为双声叠韵对)

五字联

对联“东户田民乐;南山席客多。”

山色攒文气(对)湖光澄读心。

翱翔一万里(对)来去几千年。

东户田民乐(对)南山席客多。

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

苞蔵成别岛(对)沿浊致清涟。

六字联

云无心以出岫(对)鸟倦飞而知还。

岂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

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

行止无愧天地(对)褒贬自有春秋。

七字联

德张民智开明范(对)学领女权炳耀风。

既闻山石无假色(对)亦知草木有真香。

卜邻喜近清凉宅(对)与客同参文字禅。

万里秋风吹锦水(对)九重春色醉仙桃。

千秋笔墨惊天地(对)万里云山入画图。

松叶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

点灯登阁各攻书(对)移椅倚桐同玩月。

福无双至今朝至(对)祸不单行昨夜行。

八字联

山水有灵亦惊知己(对)性情所得未能忘言。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金铣玉徽仙藻灵艳(对)麟宗骥旅丽木离披。

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山水齐朗映日生文。

九字联

麓秀川明,歌飞杨柳岸(对)物开民振,派重凤凰山。

放鹤留云,思幽人显客(对)旌门勒石,念仁士义官。

祖邦今崛起,正需作气(对)人世敢担当,不问出身。

十字联

厚德才,孚和协,时成尔事(对)修文乐,讲礼仪,更造吾民。

多字联

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mò)墨(对)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对)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常用对联

经典对联:

1、上联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下联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

2、上联春暮偶登楼,上下鱼龙,应惜满湖绿水

下联酒醉休说梦,关山戎马,未如一枕黄梁

茶联

上联一器成名只为茗

下联悦来客满是茶香

元宵对联

1、上联不夜灯光,便是玲珑世界

下联通宵月色,无非圆满乾坤

2、上联时际上元,玉烛长调千户乐;

下联月当五夜,花灯遍照万家春

3、上联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

下联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

4、上联一曲笙歌春似海;

下联千门灯火夜如年

5、上联一帘春色门垂柳;

下联万斛珠光地涌莲

春节对联:

1、迎春迎喜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

2、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3、盛世和谐添锦绣,伟业腾飞更辉煌

4、鸿运当头迎百福,吉星高照纳千祥

5、发财地八方进宝,开福门四季平安

6、吉祥平安天赐福,荣华富贵地生财

端午节对联:

1、上联龙舟竞渡凭吊屈子怀古恨

下联赤县雄飞喜谱今朝爱国篇

2、上联艾可驱邪,处处庆天中令节

下联粽能益智,家家逢地腊祥光

3、上联箬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

下联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

祝寿对联:

1、上联海屋添筹古来稀者今来盛

下联华筵庆衍福有五兮祝有三

2、上联精神矍铄似东海云鹤

下联身份老健如南山劲松

3、上联爱日伫期颐兰阶早酿十年酒

下联慈云周海岳莱彩犹载一昙花

分类

按用途

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3.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5.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8.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9.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

如:宁作赵氏鬼;不作他邦臣。

按字数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修辞技巧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内容

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形式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联律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禁忌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

五湖传喜讯;

四海送佳音。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二忌重】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请看:

百鸟鸣春歌盛世;

一龙降世兆丰年。

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例如:

奥运精神传友谊;

圣火辉煌映和谐。

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第四失替应留意】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九州迎圣火;

百载圆一梦。

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第七切记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对联所忌讳的。

爆竹声声辞旧岁;

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八忌上重下边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

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

此联立意,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

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南邦庙死个和尚;

西竺国多一如来。

上联就没一点气势,如果下联不能补上,就很尴尬。

【九忌初学用癖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对于对联爱好者来说,只要认真避免以上九忌,就不愁对不出好的对联!

联眼

“联眼”指在联句中对意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字词。联眼在联句中可能是一个单独的字,也可能是一个词组,或复合词组。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首创“联眼”单词,并在“在天联评”中首次采用。

趣对

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

两猿伐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一马隐身泥里,看畜生如何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三步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苏轼和佛印的谑联

苏轼一天遇见佛印,正巧河边的狗在啃骨头,便出了上联: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听见便不爽,把带有苏轼诗的扇子丢在河中,又出了下联:

水流东坡诗(尸)

艺术格调

对联的十大艺术格调,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对联的格调大致可分为以下10种:

1.律诗格调:最初,对联多以五、七言为多,它是对联格调的主流,这种诗歌式的对联,仍占大多数。如苏小妹联: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2.词格调:到了宋朝,宋词逐渐兴盛,同时也丰富了对联艺术。如徐达的故居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院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3.民歌格调:有的对联很像民歌,语言通俗朴素,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民歌情调。解缙联: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4.散文格调:以文人联,有人说自曾国藩始,如清末文人俞樾的自挽联: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书,流传人间,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荡荡历半生三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5.戏文格调:有的联从表情断句、叠词上看,很有戏文的味道,例如: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再如:莺莺燕燕,翠翠绿绿,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6.曲格调:曲的格调表现在语言质朴自然,新鲜泼辣,形象生动、诙谐。此类对联具有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风格。例如,棺材铺联:这买卖稀奇,人人怕照顾我,要照顾我;那东西古怪,个个见不得它,离不得它。

7.成语格调:有的对联为成语嵌成。如林则徐撰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绕口格调:有的联很像绕口令。如: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再如:烟沿檐,湮燕眼。

9.谜面格调:有的像一则谜面。如: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上联喻油灯,下联喻秤。

1.喜滋滋迎新年;笑盈盈辞旧岁。横批:喜迎新春

2.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尽得辉。橫批:喜迎新春

3.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4.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

5.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际太平。横批:国泰民安

6.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事泰辉煌。横批:春意盎然

7.大顺大财大吉利;新春新喜新世纪。横批:万事如意

8.欢天喜地度佳节;张灯结彩迎新春。横批:家庭幸福

9.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横批:万象更新

10.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

11.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横批:春意盎然

12.旧岁又添几个喜;新年更上一层楼。横批:辞旧迎新

13.迎喜迎春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橫批:吉祥如意

14.岁通盛世家家富;人遇年华个个欢。横批:皆大欢喜

15.精耕细作丰收岁;勤俭持家有余年。横批:国强富民

16.创大业千秋昌盛;展宏图再就辉煌。横批:大展宏图

17.和顺门第增百福;合家欢乐纳千祥。横批:欢度春节

18.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

19.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横批:万事如意

20.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五福临门

21.年年顺景则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横批:吉星高照

22.健康幸福年年在;如意财源日日来。横批:健康长寿

23.春风送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横批:吉祥如意

24.欢声笑语贺新春;欢聚一堂迎新年。横批:阖家欢乐

25.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横批:吉祥如意

26.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横批:喜气盈门

27.万事胜意迎新春;千秋吉祥贺佳节。横批:吉星高照

28.新春富旺鸿运开;佳节吉祥如意来。横批:阖家欢乐

29.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

30.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横批:财源广进

31.多财多福平安宅;好年好景富贵家。横批:良辰美景

32.喜迎四季平安福;笑纳八方富贵财。横批:欢度春节

33.冬去山川齐秀丽;喜来桃里共芬芳。横批:新年大吉

34.阶前春色浓如许;户外风光翠欲流。横批:春回大地

35.门迎百福财运广;户纳千祥喜乐多。横批:新春快乐

36.家过小康欢乐日;春回大地艳阳天。横批:人心欢畅

37.山清水秀天地美;鸟语花香气象新。横批:春回大地

38.创业门庭鸿运起;和睦宅院财源来。横批:福禧临门

39.接天瑞雪千家乐;献岁梅花万朵香。横批:阖家欢乐

40.朱红春帖千门瑞;翠绿柳风万户新。横批:吉祥如意

4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横批:鸟语花香

42.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横批:四季兴隆

43.门迎富贵平安福;家庆祥和康乐年。横批:吉星高照

44.迎喜迎春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横批:吉祥如意

45.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横批:欢度春节

46.事业辉煌迎富贵;前程似锦庆荣华。横批:阖家欢乐

47.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事兴

48.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欢度春节

49.绿竹别其叁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

50.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横批:山河壮丽

51.好运常临平安宅;和气生财幸福家。横批:喜气洋洋

52.春临华堂添瑞气;福到门庭起祥云。横批:万事如意

53.和顺门第增百福;阖家欢乐纳千祥。横批:欢度春节

54.家过小康欢乐日;春回大地艳阳天。横批:门臻百福

55.春风入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横批:新春大吉

56.出外求财财到手;居家创业业兴隆。横批:百业兴旺

57.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横批:四季长安

58.三春花露酿美酒;一腔激情写春秋。横批:吉星高照

59.迎新春前程似锦;贺佳节事业辉煌。横批:万象更新

60.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横批:万事如意

61.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福满人间

62.迎新春事事如意;接鸿福步步高升。横批:好事临门

63.荣华富贵财源广;吉祥如意喜临门。横批:新春快乐

64.平安如意千日好;人顺家和万事兴。横批:万事亨通

65.心想事成福临门;万事如意财运通。横批:新春快乐

66.天地和顺家添财;平安如意人多福。横批:四季平安

67.欢声笑语贺新春;欢聚一堂迎新年。横批:合家欢乐

68.门迎旭日财源广;户纳春风吉庆多。横批:人心欢畅

69.新春富贵吉星照;佳年财源八方来。横批:万事亨通

70.天赐鸿运财源广;地呈吉祥业兴旺。横批:新春快乐

71.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喜迎新春

72.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财原顺意来。横批:人寿年丰

73.壮丽山河多异彩;文明国度遍高风。横批:山河壮丽

74.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

75.富贵门庭财源进;黄金宝地事业兴。横批:喜迎新春

76.吉祥如意财源到;幸福平安鸿运来。横批:阖家欢乐

77.心想事成永平安;人兴财旺富贵长。横批:百业兴旺

78.福星高照全家福;春光耀辉满堂春。横批:春意盎然

79.好生意天帮地助;大财源川流云集。横批:一本万利

80.三江进宝百业旺;四海来财万福春。横批:恭喜发财

81.内外平安好运来;合家欢乐财源入。横批:吉星高照

82.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横批:福喜盈门

83.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彩云滚滚来。横批:万事如意

84.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横批:财源广入

85.春联对歌民安国泰;喜字成双花好月圆。横批:国泰民安

86.占天时地利人和;取九州四海财宝。横批:财源不断

87.多劳多得人人乐;丰产丰收岁岁甜。横批:形势喜人

88.高居宝地财兴旺;福照家门富生辉。横批:心想事成

89.佳节迎春春生笑脸;丰收报喜喜上眉梢。横批:喜笑颜开

THE END
1.成语接龙祝酒词成语接龙祝酒词成语接龙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增加乐趣。下面我将尝试用成语接龙的方式创作一段祝酒词:一帆风顺,顺风顺水,水到渠成, 成家立业,业峻鸿图。图新弃旧,旧雨新知,知命不惑。惑者易迷,迷途知返,返璞归真,真心真意,意气风发。发扬光大,大展宏图,图财害命,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1211/22/85385539_1141754353.shtml
2.#上联:酒,喝酒,喝喜酒,求下联#上联:酒,喝酒,喝喜酒,下联:烟,吸烟#上联:酒,喝酒,喝喜酒,求下联# 上联:酒,喝酒,喝喜酒, 下联:烟,吸烟,吸香烟。https://www.toutiao.com/w/1818068940022859/
3.乾师首届一班毕业生40周年(197919下午两点至20日集体来到查干湖旅游区,晚入住"松发宾馆“。欢声笑语,踏浪飞舟;全鱼晚宴,对酒当歌;联欢舞会,一展歌喉,太极扇舞,刚柔并济,美仑美奂,掌声雷动…! 仪式开始首先由筹备组组长孙有金同学致辞,表达同学们的共同心声!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悠悠40载,绵绵同学情。在阔别4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相聚https://www.meipian.cn/27xpashh
4.入菩萨行论广解.上隆莲法师汉译般若文海全集其所造入菩萨行论分四;甲一释题,甲二皈敬、甲三正义、甲四结义,今初,梵语有四种,此是桑支达语也,此论题名菩提,藏语降曲,萨?藏语生巴。杂雅藏语觉巴。阿瓦打[日/阿]藏语[觉/勿]巴。 顶礼一切诸佛菩萨 甲二译文皈敬,明所属之品类也。复为息灭译事之障难。当知本论虽总释全藏密意,主要唯正释经http://www.china-ciyun.cn/detail-955.html
5.烟酒店名字大全,烟酒店取名注意事项宝宝起名“艺醉”二字则蕴含其容易醉的含义,突出酒的纯度。与“澜”字搭配在一起作为卖酒商贸公司名,好听有意境。【领醉味来】“领、醉、味、来”四字搭配在一起,很好的展现出公司发展方向与行业特色外,还很好的突出了酒的纯正。其中“领”意指引领;“醉”意指酒的纯度;“味”意指味道,与“来”字搭配,与未来http://www.suanming66.com/showtopic-3697.aspx
6.合服历史查询!寻找你最初的服务器!第四十一次合服(2019-09-23) 【旭日初升】+【流风回雪】+【风雨无阻】=【半生缘】 【火树银花】+【春满河山】=【青云志】 【汉风唐韵】+【梦里花开】=【江湖夜雨】 【水帘洞天】+【名扬四海】=【诗酒年华】 第四十次合服(2019-06-24) 【牧野长风】+【敕勒川】=【牧野长风】 https://ds.163.com/article/63eae71f7442470001de683c/
7.新闻详情西藏民族学院建校五十二周年以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充分吸收党和政府的扶持鼓励政策,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专业技能合格、勇于奉献、敢于吃苦地为西藏建设前仆后继的优秀人才。作为在校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加倍珍惜美好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学习https://www1.xzmu.edu.cn/myy/getcontent?id=12098&url=show
8.经典敬酒词与酒文化(精选4篇)篇1:经典敬酒词 与酒 文化 1) 天上无云地下旱,刚才那杯不能算。 2) 你不醉,我不醉,国家马路谁来睡? 3) 山高流水觅知音,我和大哥心连心。 4) 能喝八两喝一斤,党和人民都放心。 5) 天蓝蓝,海蓝蓝,一杯一杯往下传。 6) 商品经济大流通,开放搞活喝两盅。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rdat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