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过程就是将两种不同的语言活动的言语产物进行转换的过程。由于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尽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困境,这也就对译者的文化素养有了较高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对于所翻译语言的文化了解不深入就无法真正的了解这门语言,会造成原文与译文的割裂。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通过了解不同语言背后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跨越文化的鸿沟,准确的表达出原作的含义。在中英文的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历史、社会风俗、、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因此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就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人员的基本要求。本文结合翻译中的实例,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为翻译过程中“信达雅”基本原则的实现提供一些参考。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一)中西方地理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二)中西方历史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三)中西方社会风俗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由于历史文化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中西方文化在社会风俗方面也由很大差异。举例来说,我国古代对于宗亲伦理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在我国语言上也有很深地体现,而西方对于宗亲的区分较我国相比则比较简单。如“aunt”一词在西方可以代指姑姑、姨母、舅母、婶娘、伯母等多种中国宗亲伦理关系,而相对应的“uncle”一词也可以代指我国叔叔、伯父、姨夫、姑父等不同的关系。因此在这种词语的翻译中,译者要充分了解上下文的内容,才能准确地将这些词语与我国的宗亲关系相对应进行翻译。而我国的“吃”文化也与西方有较大不同,如“吃瘪”、“吃亏”、“吃醋”、“吃鸭蛋”等等,这些词语在翻译时要考虑词语背后的含义,通常都是将词语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翻译,如“吃醋”就可以翻译成“bejealous”(嫉妒),这样翻译能够保持原有词语的基本含义,达到翻译的目的。
(四)中西方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中西方两种不同的也决定了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我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儒释道相结合的独特,而英美等国人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因此宗教文化不同造成的语言差异也是翻译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中文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阿弥陀佛”则可以翻译为“godblessyou”或“godblessmysoul”等形式。在我国“龙”是一种民族图腾,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喜爱,而西方则认为“龙”是邪恶的化身,代表奸邪和恐怖,因此在对“龙”进行翻译时就需要注意中西方这种不同理解下带来的语言差异。这些都是在翻译中的体现。
(五)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是偏概况、使用和综合的,经常从整体和集体进行考虑,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比较偏向个体或独立,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反应在语言中就形成了词语使用的不同。如汉语中常赋予一个词多种含义和用法,如“说”,可以组成“说话”、“说三道四”、“说清”、“说情”等不同词语,而这些词语中“说”的含义都是在用话表达意思这个基本含义上发展而来的,而在英文中“说”可以分为“speak”、“tell”、“say”等多个词语,每一个词语都有不同的使用情景,这中语言表达就较为准确。此外,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还体现在对名字、地址等翻译上面。
三、结语
对于译者来说,理想的翻译是“信达雅”。通过对不同语言进行深入了解,在保留原文的含义和形式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作进行分析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进行本土化翻译。而译作的本土化即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原作,也便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理解和交流。译者也只有在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前提下,结合本文化实际,才能翻译出优秀的作品,实现语言交流的目的。(作者单位: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肖琳.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关键词】文化差异哲学观价值观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
一、引言
料);花草有情人有爱(爱护绿地)。
服从你的渴望(雪碧);尽情享受吧(雀巢冰激凌);没有艾特,就没有美国(艾特面包);骆驼世界,任我闯荡(骆驼香
烟)。
中国贤者的思维沿着政治伦理的方向发展,具有阴柔偏向,含有艺术家的素质,善于总结直观经验,以直觉体悟和整体综合把握事物,是思维具有模糊性。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性
世界具有多样性特点,这就遭际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使得人们对于不同文化产生了兴趣和探究欲望。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等的极大差异性,中西方国家在饮食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这就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方文化。本文就从以下四个不同方面的中西饮食的差异来浅谈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对中西方饮食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饮食观念上的差异性
二、烹饪技法在随意与规范上的差异性
三、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上的差异性
四、用餐礼仪上的差异性
中西饮食上的差异性也体现在用餐礼仪上的不同。在中国,大家共同就餐时,不能自顾自吃饭,如果邀请他人来吃饭,主人一定要尽到职责——热情款待客人,尽地主之谊。在吃饭的时候切不可将多余的饭菜再放回锅里,要时不时给客人夹菜,不能让客人碗里空了;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而主人则需要跟着起身,不要客人动手劳动,请客人坐下休息。而在西方国家,主人在宴席上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切不可一味夹菜敬酒,吃饭的时候也不能发出声响,即便是想要交谈,也只能是与邻座交谈,不能进行远距离交谈。可见,用餐礼仪上的差异性也极大显示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性。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国家在很多方面进行交流的机会也愈来愈多,而饮食作为中西方国家中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势必会在相互发展中得到更多交流和融合。在中国,很多西方饮食风格的快餐店比比皆是,汉堡、薯条和可乐也日益成为了我们的饮食组成。在西方国家,很多中国餐馆也大量出现并日益兴旺,那些热爱中国文化的西方人穿梭在唐人街、中国特色餐馆,对中国的美食具有了浓厚的感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西餐之间的融合会越来愈多,很多中餐或是西餐在对方国家都进行了本土化的调整和改变,既体现了其原有的风格,也融合了所到国家的饮食习惯,成为大家可以共享的美食,这就是世界化的力量。总的来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特色,饮食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我们应当尊重并理解文化的差异性,这样的世界才会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1]来骥.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当代融合[J].开封大学学报,2014(2).
[2]万苗苗.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文化差异;交际方式;产生影响
一、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背景
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在传统的历史过程中,儒家思想居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人们崇尚自我贬抑,尊崇谦虚的交往方式,反对过分展现自我,其传统文化主要突出群体性的特点,其待人接物上以尊重整体性为原则,反对个人意志凌驾群体之上。西方价值观经过文艺复兴的等运动的改造下,主体呈现宣扬个人主义的特点,鼓励人们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西方崇尚英雄强者,大多认为社会是弱肉强食的,极大的体现了个人的体制特征,比如个人崇拜主义等等。这种个体特征是将个人凌驾于群体之上,与中方的文化存在实质性的差异,文化差异带来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引导人们进行不同的社会交往活动[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交际的主要表现方式
(一)日常交际的寒暄和打招呼
(二)人们之间的相互称呼
在西方家庭中,对于长辈可以直呼其名,而且没有表现不尊重的意思。然而在中国,对于老人家必须用尊称,还有对于比自己年长的人需要带上一定的尊称,以此来体现中国人的礼貌性。还有中国在称呼他人姓名时常常带上“小”字,以表达对于人的亲切,然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不礼貌的交往行为,同时在西方国家,对于老人家可以统称老人家以及姓名后带上“老”字,表示其辈分高,然而,在西方,这种称呼是含有贬抑的倾向,无论男女老少他们一律直呼其名。
(三)表达与接受情感
中国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交往中持有谦虚的态度,通常不能够很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在表达方式上过于含蓄委婉,以表现自己的教养素质。然而在西方国家,他们习惯于直接的赞美与表达,通过正面的表扬来表达自己的感,同时又能够坦然的接受他们的赞美。中国人在接受赞美时常常委婉谦虚,不肯直接承认。比如当夸奖一个中国美女很漂亮的时候,中国人会回答“No,no,Where?”,然而西方人会直接说“Thankyou.”
(四)分别的方式
中国人的另一大传统是好客,因此在拜访结束后会表现依依不舍的态度,并且强烈的要求多做停留,在送别的时候会将客人送到楼下,主人会对客人表示留恋并嘱咐下次再来,其语言多样化无法翻译成英文,然而西方国家对于客人的拜访结束利用一个手势并且说“Goodbye”只要将客人送至家门口就可以表示主人的礼貌[2]。
三、分析其中西文化差异影响交际的原因
(一)价值观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文化历史,长久积淀下来的人文特征出现较大的差异化,主要表现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价值差异上,中国的价值观是强调个体让位与群体,在群体利益下集中,忽视个体化的需求,然而西方主张个人主义的展现,强调人权以及自由。因此,在社会交往中,会影响其待人处事的行为方式。
(二)世界观的差异
世界观的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他关系着对于国际交际之间能否进行深刻的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人们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崇尚将人与自然分立,主张人权的自由,不受束缚,所以其形成了求新求变的民族特性,而中国则形成了以和为贵的思维方式[3]。
(三)文化语言上的差异
语言上的不同是影响交际的一大因素,由于文化历史构成其语言的体系准则,语言上的差异还包括语音语义上的不同,其集中体现了社会习俗与生活价值观。语言是历史演变的最直接的体现。基于现代各种语言的翻译学习,语言障碍已经不那么明显,但是其中语言的历史底蕴还存在较大的理解差异。比如汉语词典中的“龙”与英语单词存在不同的含义,在西方dragon是贬义的,象征凶神恶煞。然而在中文中,是图腾的象征。
结束语
中西方由于文化差异造成思维、价值观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其文化传统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准则。只有进行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更好的进行跨国际交流。
[1]黄耘.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南方论刊,2010,03:111-112.
[关键词]魔幻电影;文化差异;分析
一、文本差异
西方魔幻电影的文本基础比起中国要复杂得多。好莱坞魔幻电影喜欢借鉴神话和宗教题材。然而美国短暂的历史使其缺乏本土神话,因此在西方魔幻电影中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埃及神话、玛雅神话等神话故事和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故事比比皆是。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20世纪出现的奇幻小说也成了好莱坞编剧们的大爱。作为西方魔幻电影代表作之一,《指环王》将原著中描绘的庞大的架空世界和穿梭在其中的诸多生物成功地搬上银幕,呈现在世界观众的眼前。同一时期推出的《哈利波特》系列也受到了全世界影迷的喜爱。
二、背景差异
三、主题差异
东西方魔幻电影除了文本和背景的差异,表现的主题也各有不同。当下的中国魔幻电影倾向爱情主题。在众多题材中,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本就是爱情故事,因此由它们改编而来的电影也毫无悬念地以爱情作为主题。如以《白蛇传》为原型改编的电影《青蛇》和《白蛇传说》。还有一些电影借用原著的外壳,弱化原有的讽喻意味,实际上则是完全颠覆原著情节,打造了全新的故事内容。如电影《画皮》系列将原著中王生、女鬼、陈氏非常简单的三角关系延伸出去,通过对人物的再创造,突出表现人与人之间,妖与妖之间,人与妖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纠葛;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则弱化了原著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以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的爱情为主题,是典型的披着魔幻外衣的爱情故事。
西方魔幻电影更加注重彰显救世主般的个人价值和小团体的英雄主义,多是描绘在战争、种族或宗教争端背景下,某些英雄人物的传奇成长故事。在西方魔幻电影中,最吸引观众的就是英雄历险:影片的主人公大多一开始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出众的小人物,在奇幻的世界里拥有了超自然的能力,然后经历重重危险,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寻找和自我救赎,最终回到现实世界。《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哈利波特和《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中的波西杰克逊都是英雄成长主义主题的代表人物。
四、道具和武器
如果说文本和主题是中西方魔幻电影的内在差异的话,那么电影道具和武器就是其外在差异。魔幻电影吸引观众的除了奇幻境界和人物,还有绚烂的法术和精奇的武器。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因此在《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等神话中对神兵利器的记录远超西方。除了神话传说中流传已久的神兵,东方魔幻电影在兵器创新上也不遗余力,如《蜀山传》中出现的日月宝轮等。中国魔幻电影中出现的武器有两大特点:第一,神兵利器多为持有人量身打造,往往具有灵性,会择主而栖,并且会随着主人一同成长,最终达到“人器合一”的境界。换句话说,神兵并不只是一件兵器,而更像一个朋友。这是因为中国古典美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是核心,“物”是有灵性的“人化”之“物”。因此,中国魔幻电影中对武器和主人的“人器合一”再现了中国哲学中阴阳合一的终极境界。第二,中国魔幻电影中宝物的使用并不拘泥于宗教派别和种族,且普通人也可以发挥其巨大作用。如《倩女幽魂》中出身道教的燕赤霞可以使用佛教法宝,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宁采臣也可以靠法宝消灭黑山老妖。
与东方众多历史久远的神兵不同,西方魔幻电影中的武器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物品,而且持有者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如《哈利波特》中出现的魔法书、魔法棒和飞行工具扫帚等。西方虽然也有神兵的传说,但基本上还是更看重人自身的力量。如《龙骑士》中的龙骑士伊拉贡,即便是普通的剑,只要他能在其上赋予龙的魔法,就能够克敌制胜。此外,西方魔幻电影也在魔法修习和武器使用上针对不同的种族作了限制。一般来说,矮人身体强壮擅长锻造,多使用斧头等重型武器;精灵体态轻盈行动迅速,多用弓箭;法师则多是精神力强大而身体瘦弱,物理攻击性差而魔法加持能力强的魔法杖、魔法棒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五、电影特技的运用
魔幻电影最吸引观众的就是导演和编剧们对场景、人物、法术和道具的创造和想象。然而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想要完美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就必须通过电影特技的巧妙运用。在这一点上,中国比不上西方。早期的中国魔幻电影从打斗方式和特技上多带有武侠片的特点。在对待特技的态度上,一部分电影过多彰显炫目的特技效果,却削弱了影片的故事性,如《新蜀山剑侠》;而另一些影片则把重点放在了故事情节上,对特技效果并不重视,如1987年版的《倩女幽魂》。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电影特技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如《画皮2》中狐妖和公主两度换皮的镜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人们也看到了国内与西方的差距。因此,一方面加强技术革新和自主开发,另一方面借用好莱坞的技术力量也是不错的选择。
西方魔幻电影的发展与电脑数码特技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特技效果的运用最大限度逼真地呈现了影片想要表现的种种荒诞离奇的想象。如《哈利波特》系列中魔法学院的学生骑在扫帚上进行的魁地奇球赛和瑰丽炫目的斗法场面都让观众目眩神迷。《指环王》系列运用了上千个特效镜头,充分展现了中土大陆上各种族的特点,战场上千军万马的恢宏气势和斗法中的诡谲场面。尽管西方魔幻电影的特技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但它却没有停滞不前。每一部大片的制作都会伴随着很多新软件的开发。这些新软件被使用在下一部电影的制作中,同时又会有新的、更好的软件被开发出来。也就是说,观众永远都无法确定哪部电影的特效最好,大家对电影特技的期待永远都在下一部影片中。这种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正是中国魔幻电影想要赶上西方所必需的。
六、结语
总之,通过对电影文本、背景、主题、道具和特技技术等方面的比较,我们加深了对魔幻电影本质的理解,看到了中西方魔幻电影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对中国魔幻电影今后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最近几部较为成功的国产影片可以看出,想要做好中国的魔幻电影,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树立正确的“剧本意识”和“文化观”。即在挖掘电影商品性的同时,注重电影的文化性和叙事功能;重视观众的欣赏力和辨别力,防止出现电影视觉奇观化、故事空洞化。第二,树立良好的“市场观”,即找准电影的市场定位,确保电影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不断创新电影特技技术,在借用好莱坞的技术力量的同时,加强技术革新和自主开发。
[参考文献]
[1]白莲.当代西方魔幻电影与欧洲文化语境[J].艺术百家,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