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一个产品从无到有主要经历了:项目前期准备,项目规划,市场校验,产品发布,四个阶段:
一,项目前期准备
中国人做事都强调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点体现在产品上就是,市场,资源,团队。
1.市场:选定目标用户,明确用户的核心需求,以及核心需求与用户的利益关联。
这个阶段有个要点就是:
确定了目标用户群后,一定要依据现有的资源情况,细化成具体的商务目标,不要出现类似中小企业,90后这样概括性的词,而应该是很具体的XXX公司,XXX酒吧里的顾客等。这样做的目标主要是避免出现,目标群选择正确,但是产品发布后却发现自己根本接触不到目标用户的情况出现。
确定了核心需求后,一定要去深究核心需求与用户的利益关联:在满足了用户这个需求后:用户能够获得什么利益。用户利益兑现的越快,那么这个需求的刚性就越高。
2.资源:资金,资质,人脉,行业沉淀
依据市场查看自己有哪些资源:。包括资金,人脉,行业资质等,这其中如果有排他性或者垄断性资源就更好了。明确这些资源的目的在于,在制定项目规划时,能知道自己摊子到底能铺多大,项目能撑多久。
3.团队:核心成员,技术创始人,团队分工与利益分配
最后就是找人了,尤其是技术创始人,销售以及产品经理这些人才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技术创始人的话,项目的成功率会降低很多。
这阶段的要点在于:找到人后,要明确好各个人分工,最重要的是将所有创始人与项目利益进行绑定,对核心人员的利益分配的问题一定要在游戏开始前被明确掉,否则半路拆伙的可能性非常大。
自古以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事多能成,缺一者则大多做的辛苦,项目也一样,所以个人的原则是:
二,产品计划与市场规划的确定
在有了资源的后,我们要对项目进行规划,这个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几件要事:
在明确了这些以后,就可以开始市场校验。
三,市场校验
我记得雷军在选择创业团队时,有非常重要的一条标准:产品在小规模被验证。这点非常重要。
在一个产品的核心功能被市场验证前,一切的用户体验,非核心功能的研发都有可能在最后成为无用功。很多团队在产品核心功能没被市场验证之时,急于开发辅助性功能,包括:官网,管理后台,界面美化等工作,是非常愚蠢的。因为这样当你发现核心需求判断错误想掉头时,发现自己已经陷入太深。
1.产品Demon的研发:
2.核心功能的市场验证:
不要怕产品的简陋,带着产品Demon去给用户推销。要考察的不是用户觉得这个产品精致不精致,设计的怎么样,使用起来方便,而是去考察用户到底需要不需要这样一个功能,用户能不能通过使用这样一个东西获得利益,去验证你当初的设想。
如果用户想要这么一个东西,但是只是觉得难用,希望你改进后带过来,那么恭喜产品被验证了。
如果用户觉得没意思,看都不想看,那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找错了用户或者产品定位有错,如果是后者,那么就要果断的调整方向了。
当然也不排除即使你的Demon很烂,用户也用的很开心的情况,那恭喜你,这绝对是一片很好的蓝海。
四,发布自己的产品
在完成市场验证后,我们的基本上就剩下临门一脚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Demo转换成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在这阶段,我们主要做的有以下三件事情。
1.打磨核心功能,确保核心功能的品质
在打磨核心功时,一定不要过度的追功能的完美,而是要把握好用户需求的临界值,同样以通话质量为例,用户的核心需求是“顺利的完成通话”:当通话质量清晰和稳定到足以满足用户的通话需求时,音质是MP3品质,还是CD音轨品质,用户已经不太关心了,而如果过度追求完美的话,可能在这里浪费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因为根据二八原则,我们可能会为了提升最后的那20%通话质量付出80%的金钱,最悲催的是,用户对此毫不关心甚至注意不到这点区别,所以,你懂的。
2.务实的打造辅助功能
在用户核心需求得到满足后,我们要开发一系列的辅助功能来让用户的更好的使用核心功能。这点非常重要,一定不要去追求一些酷炫的东西,在每添加一个新的功能时,都问问自己,这个对用户的核心需求有帮助么没有的话,就不要加了。
3.提升效率与用户体验
奔驰和奥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性能与细节上的差异,而这个对应到产品上来就是各功能点的效率与用户体验,效率的事情丢给技术总监去逐一攻关,用户体验则由产品经理以及UED组去把控。
这里就不把这两点展开说了,说深了要说n多,不说深还不如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