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走进湖州长兴解放路,听听解放路上一位女茶商的故事。
张文华
屋檐上嘀嗒两声落下昨夜的雨水,屋檐下响起清早的鸟鸣,有妇人在河边浣洗衣物、淘米、一口吴侬软语飘散到小桥头竟还能隐约闻得见熏豆茶香。这里是湖州长兴,是整个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水运枢纽,也是我国古老的茶叶产区和茶文化发源地。
“这里就是解放桥,下面这条河那时候都是跑船的,我们家就在那边,河旁边,解放路上的茶叶弄里面……”
说话的人叫张文华,浙江湖州长兴县人,浙江首家新三板上市茶企业的创始人。当地居民说,她家的茶叶去过北京世园会,也上过上海世博会,是浙江品牌茶产业的一张“金名片”。
张文华介绍,自家的茶叶基本上是出口到日本、韩国,也有加拿大、美国,占比达到95%,2018年年产值1.2亿。
别看张文华做的出口生意,事实上,她却是一名“扎扎实实”的本土“茶经纪人”。从解放前的跑船经商到改革开放后的摆摊卖茶,再到如今的生态茶园、精品茶叶出口和文化茶产业,张文华和这里的许多当地人一样,见证着几十年茶产业的发展,身上也有着水一般涓涓流淌的浙商印记。
张文华的家原本就在解放路和茶叶弄的交叉口,让她印象很深的是,一直到六七十年代,这条路上的邻居们都是出门跑船,做点小生意,有卖鱼卖竹编的,也有卖茶叶的,一去就好几个月不回来。
1982年,长兴紫笋茶首次参加全国名茶评比,获国家级名茶证书。但当地茶产业并没有因此“蒸蒸日上”,供需关系变化使得做茶卖茶的人越来越少,许多茶叶加工的老手艺一度面临失传。
“我那时候就想啊,长兴是陆羽写《茶经》的地方,长兴的紫笋茶是最早的‘贡茶’,大唐贡茶院都在这边,这么好的茶叶怎么能卖不出去呢!”
看中紫笋茶的品牌地位,90年代末,张文华和朋友商量,要办一家精加工、有机无污染的茶企业。为此,已经搬了新家的她重新回到解放路上,沿着茶叶巷挨家挨户品茶、问茶,寻找当地最好的茶产地。
一家一家问,一杯一杯品,一边研究、打听好的“茶源地”,一边跑茶山。
“找到了很多原始品种,这个是很珍贵的,像泗安二界岭、南山那边有“鸠坑”,水口那里也有很多老品种……”
2008年,张文华带领团队寻找开发的茶叶品种入选了上海世博会,茶生意也越做越大。但张文华也说,当时许多传统茶园的土壤经过长期种植、肥料和农药的积攒,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如今,和张文华合作的当地茶农都有了一套自己的“致富经”,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不光注重“规范生产”,也更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现在我儿子也开了一家公司,也做茶叶生意,但他做年轻人喜欢的那种调味茶、创意茶产品,我就也给他当当顾问,这个接力棒也算是传下去了。”再次回到解放路和茶叶巷,张文华感触良多,她说,自己和茶产业之所以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现在回想起来,跟这条茶叶巷是分不开的,这里让她看到了小小一片茶叶蕴含的无限可能。
张文华与儿子
湖州长兴解放路史料链接: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解放路与当地水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地清朝年间就拥有了成熟完整的水运系统,东到太湖,西接徽州,北部连通苏锡常地区,南部连接杭州,是整个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水运枢纽。1949年4月25日,长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枢纽地位,成为浙江省内第一个被解放的县城,第一面红旗就在长兴解放路上升起。
如今的长兴解放路,已然是整个长兴县城里最为繁华的地段,几年前,解放路上最早形成的沿河集市“茶叶弄”被纳入了城市规划,虽然保留了原貌和原来的商户住户,但实际上更成为了供游客们游玩体验的民俗风情区。
山东经济广播财富Radio在《财经第一线》《新闻大屏幕》《金钱树》栏目中同时播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报道《我家住在解放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