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酒水市场销量下降20%~30%,很多酒商说是“史上最冷”;国庆,虽然销量有所好转,但300元以上白酒并没支棱起来。
酒水市场是中国消费品领域的重要构成,数亿的消费人群、上亿的重度用户和超万亿的市场规模。自然也容得下数以千百万计的经销商、团购商、终端商等,只是“寄生”于行业的他们,生存与发展的命运,被趋势和厂家牢牢捆绑。
寒气正在传递到每个酒商,今年中秋和国庆后,不少人感叹是从业以来最差的旺季。面对库存大、动销慢、价格倒挂、直播间抢夺销量……更多人一边说着“从业最难的一年”,一边选择躺平。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酒商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高端信仰“消失”
高端酒品价格倒挂是整个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与酒水行业“控价”为主的定价机制有关。这种模式带来了酒水行业的繁荣,特别是结构升级的空间。先说低流转。据《2024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今年上半年经销商、终端零售商超过60%表示库存增加,超过30%表示面临现金流压力。
再说价格倒挂。报告指出,超过40%酒商表示价格倒挂程度有所增加,超过50%表示利润空间减少。具体来看,目前80%的企业表示市场遇冷,价格倒挂最严重的是为800-1500元、500-800元、300-500元。
数据还显示,流通企业销售量同比下降的占比达37.5%,销售额同比下降的占比达52.1%,客单价同比下降达68.8%。这背后的本质是消费市场持续萎靡,酒商对高端的信心正在减弱。
中国酒业协会对市场的中期调研数据基本会延续全年。从中秋和国庆的情况看,销量下滑20%-30%,国庆虽然销量有所增长,但主要聚焦于100-300元价格带,这些具有性价比的白酒却很好卖,酒业出现明显的消费降级。
原因很简单,一是高端酒水依赖的礼赠、商务宴请场景在大幅减少,消费动能严重不足;二是产业从2015年开始,进入长达7年的去产能周期,价格战在所难免。
酒商未来的利润在哪里
其实提高价格、提高规模、提高经营效率、解决新的问题都能带来酒商利润的增长。介于提高价格、提高规模这两条路已被堵死。经过二十年的升级,引入数字化等新技术,“提高经营效率”对当前的“酒厂-经销商-消费者”生态来说也没有明显的空间。
显然只有一条路径,那就是解决新的问题。即用新的产品或者服务,重新创造一条增长曲线。
中国传统酒饮市场主要由白酒、葡萄酒、啤酒、黄酒及其他烈酒构成。白酒规模最大,但价格倒挂和动销慢的困境最大;葡萄酒正在快速萎缩,2024年1~7月规上葡萄酒企业产量6.8万千升,同比下降4.2%,不及2000年同期水平,进口酒前8月约73.12亿,葡萄酒在万亿酒水市场的占比可以忽略不计,且趋势不明,对多数酒商而言,葡萄酒并非利润型产品。
显然,老酒饮市场催生不出新增长曲线。
随着90后、00后新一代消费群体扩大,在物质极度丰富和互联网浸润下长大的他们,对跟风消费祛媚,进入了第四消费社会,典型消费特点是悦己,因此消费行为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体现在酒业,低度化和利口化是口感主流,因此果酒、威士忌、精酿啤酒等酒品呈现爆发趋势;与此同时,对权威祛媚,一方面拒绝“不喝就是瞧不起我”的酒桌文化,另一方面选择自认为对的的产品——合适的价格,适合的口感。
消费者从来不需要具体的产品,而是需要解决生活里具体的问题。酒商未来利润的机会点就在这里。有数据显示,中国将在6年后进入老龄人口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会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6.2%,这其实也是新酒饮的成长土壤。
03中秋国庆的“热消费”案例
什么才是能满足消费者的新酒饮酒品近期一个案例直指低度新酒饮的赛道值得投资。
相对于高端白酒礼赠、商务宴请场景的萎缩,梅见洞察到中秋春节等家宴场景的佐餐需求,抓住了中式佐餐酒这一庞大市场的新机遇,精准定位是推动其双节期间销量激增的关键因素。作为一款适合全家人共享的酒饮,梅见在众多酒品中脱颖而出,填补了市场空白。不仅如此,梅见在日常佐餐场景中同样可圈可点,在刚刚过去的夏季,不少餐饮门店售有冰镇梅酒,解油解辣为消费者提供新选择,进一步拓宽了市场的应用范围。
这说明梅见的三大优势:
梅见的大单品效应显现,带来持续增长的动能;
梅见在佐餐、家宴市场备受欢迎,线下渠道实现畅销;
和传统酒水比,梅见在商超外的烟酒店等渠道,还有可观的增长空间。
可以肯定地说,梅见不仅拥有低度酒精轻负担的品质优势、百元以内的高质价比价格优势,还拥有东方风雅的文化体验优势、家庭佐餐酒和餐饮佐餐酒的场景优势,是酒水消费的刚需市场所在,也正在成为高度白酒和进口葡萄酒的有效替代品。
浙江一个大商曾提到,新酒饮产品的口感优势会首先吸引到年轻人;湖南株洲某大商,经营着酒鬼酒、国台、五粮液、水井坊和部分葡萄酒,不仅自建了连锁店,同时有强大的分销实力,也在四处打听梅见品牌。
经销商们发现,梅见的适口性成为消费者的新选择。更重要的是,其产品和品牌本身也具有健康持续发展的动能。
过去多年,梅见坚持“产品主义”和“长期主义”,一方面回归青梅酒的本源,从青梅采摘到酿造装瓶,拥有一条完整的全产业链,并且持续迭代酿造技艺,推出品质更高的产品,还成为行业首个提出年份梅酒标准的企业;另一方面,梅见坚持存酒规模行业领先,着眼全国市场布局。
梅见逆势增长,是长期的品质坚持、对市场的深刻洞察、新消费群体、经销商群体和终端商共同努力的结果,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梅见规模性增长的红利也将惠及率先选择的酒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