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1979年,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农民叶克春,与几位老乡拼凑了600元钱,离开家乡去台州市路桥区做纽扣生意。当时,做生意是不被允许的。外出进货时,身上的钱不能多带,一旦被搜出,就要被盘问。
叶克春第一次把纽扣从台州带回桥头镇的头两天,根本卖不出去。在大桥上摆了两天摊之后,他把纽扣一个个钉在白布上,逢顾客就剪下一块白布连纽扣一起卖。其实布比纽扣还值钱,但生意却因此做开了。一个多星期后,他就赚到了100多元。这几乎相当于一个劳动力在生产队一年的收入。除了等客上门,叶克春也带着纽扣、塑料编织品、衣服等货物到外地供销社销售。
看到叶克春卖纽扣,当地人也跟着去外地进货来卖。不到一个星期,桥头镇卖纽扣的就发展到42家。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到1982年,桥头镇的纽扣摊位已有300个,年营业额2000多万元。
如今,叶克春,“克春纽扣厂”创始人,也是经温州官方认定的桥头镇最早从事纽扣贩卖的商人,已经有了数千万元身家。
点评: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效率,进而使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往往通过经营家庭副业或进入当地乡镇企业就业的方式实现就地就近转移。
1983年离土又离乡,进城谋富路
镜头回放:1983年3月,51岁的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老庄村村民余国清带着卖油菜籽赚的300元,坐上开往天津的火车,准备干一份防水工的活。
刚到天津时,余国清每天骑辆破自行车,到天津各个住宅小区、建筑工地转悠,到处问要不要干防水活。他口袋里塞着两种烟,一种是老家产的红花牌香烟,8分钱一包,自己抽;一种是天津本地产的恒大烟,两毛钱一包,一边见人就递,一边说“干好再给钱,干不好不给钱”。
城市楼顶、卫生间、地下室的防水活脏、累、差,城里人不愿意干,但是蕴藏着丰厚利润。余国清吃得起苦,每次干活都要扛着一捆50斤的油毡,呼哧呼哧爬上楼顶,将滚烫的沥青泼到屋顶地面上,再贴上一层油毡,如同摊煎饼。渐渐的,开始有人主动请他做活。
1984年,余国清在平舆县城办了施工队营业执照,带着一支100多人的防水防潮施工队再赴天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找到了一条能改变他们贫困面貌的致富路。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从事建筑防水行业的人员迅速覆盖平舆全县。当年,平舆县输出劳动力8800人,分布在全国30多个城市,其中至少一半是做防水工;人均年收入达到520元,是一般农民的7倍。
现在,平舆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超过28万人,其中有15万多人从事防水防潮业,承揽全国近1/3的防水防潮工程,成为叫响全国的劳务输出品牌。
点评: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城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城镇落户。”农村与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藩篱开始被拆除,一些农村劳动力远离家乡,进入城市,从事以建筑业为代表的艰苦行业,他们还成批地带领老家的其他人进城打工,共同致富,成为劳务输出的代表。
2000年一心奔事业,立足又安家
镜头回放:2000年,19岁的郭威威高中毕业。他从湖北襄樊农村的家乡出发,孤身一人南下到广东顺德。
郭威威说:“当时一心想找点事做养活自己,但对很多事情都不了解,不知道去人才市场找工作,四处碰壁。我每天省吃俭用只花5毛钱,钱用完了就睡大街上,喝街边的自来水。”
穷困潦倒的郭威威在老乡的介绍下终于找到第一份工作,在流水线上做普工,每天工作8小时,加班2小时。
他回忆说:“那时浑身都是劲,累是很累,但是一心想学东西,我每天看着进度表,看看自己完成了多少,别人完成了多少,自己慢在哪里,怎么样才能更快一点。我还留心其他岗位是怎么运作的,抓住一切学习机会。”
努力很快有了回报。由于能力突出,郭威威在公司的内部竞聘中成为仓库主管,收入比一线工人有了较大提高。他边打工边上夜大,学习管理知识。
2009年,郭威威跳槽到世界500强企业宝钢下属的制罐公司,工资从2000多元一下子上升到5000多元。
之后,郭威威用公积金贷款买了一套二手房,并把在湖北打工的父母接到顺德一起居住。
父亲郭光文说:“两代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这一代人求稳定,出来打工就是为了挣钱,出多少力气拿多少工钱就满足了,但他们这一代人的目标是追求事业。”
郭威威说,自己的打工生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在城市里“立足”,第二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在城市“安家”。现在,这两个目标都实现了。
而他并不满足,已经开始谋划新目标:“我现在又报了物流管理的课程,这个行业前景很好,我还要学开车,甚至还要学开叉车,我要让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点评: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进一步频繁、户籍政策的进一步放开,让农民工不仅能进城市打工谋生,还能在城市安家落户,逐渐融入城市生活。比起父辈进城就是为了打工挣钱、改善生活的简单愿望,他们开始有更多的追求:能力提升、事业发展、自我实现。
2015年衣锦归故里,携手奔小康
镜头回放:2015年,池招演回到家乡福建省永安市洋头村。他出生于1974年,18岁时就离开家乡,去泉州市一所职业学校学习服装裁剪。毕业后,池招演辗转于各服装厂打工、做管理人员,在服装行业打拼了23年。
回乡后,由于具有管理才能,池招演被村民们选为村委会副主任,这个位置把他对企业的责任心拓展到带民致富这个新领域。
他启动了安贞堡创业项目,将当地古建筑、古银币市场等优质旅游资源,植物染织、手编草席、村俗表演等原生态民俗文化,与有机采摘、岸钓桌牌、夜宿餐饮等时尚元素融合起来,采取分业众筹的模式,动员村民带技术、带土地、带资金、带管理经验入股。
在村支部动员下,有资金的18户村民成为项目股东,有经营思想的村户成为导游部、娱习部、餐饮部、民宿部、果蔬部的承包人。每个部门开业之前,池招演都会与人社部门联系,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在他的笔记本上有一个培训清单,如景区标牌管理、客户服务、菜肴酒品知识等。
安贞堡创业项目从2015年底筹建,2016年中开始提供餐饮服务,如今一年能接待2500余桌游客。此外,采摘园2016年也开始营业,并于当年实现微利。
点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当地产业,亟需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投入。一些在外务工多年的农村劳动力,也开始逐渐回望故乡。他们有经验、有见识、有能力,从城市回到农村,迈出了返乡创业的步伐。“双创”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乡村振兴计划的深入开展,都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搭建了平台、破除了瓶颈和扫除了障碍。农村广阔天地,创业大有作为!(新闻整理:朱文婕文字点评:朱文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