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酒铺儿”,就是专门卖酒和酒菜儿的小酒馆儿,而老北京人都习惯称“小酒铺儿”。
我从来没有在那些小酒铺儿喝过酒,之所以对其产生兴趣,源于我童年时观看的一出京剧《黑旋风李逵》和一副“四联儿”的年画儿《武松打虎》。《武松打虎》年画儿,是由四张长方形条幅组成的一张年画儿。上面共有16幅画儿,实际是诗配画儿。其中,武松饮酒的那个悬挂着酒帘儿、上书“三碗不过岗”的乡村野外小酒铺儿的画面儿,深深吸引了我,更吸引我的是画儿描述的酒铺儿环境。从此,我注意上与画儿上相似的遍布京城内外的“小酒铺儿”。而由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袁世海先生曾演出的京剧《黑旋风李逵》中,那“转眼又到杏花村”的唱段儿;由袁世海扮演的梁山英雄李逵开怀畅饮的情节,使我把英雄与饮酒又联系在一起。所以从此竟经常天真地观察那些小酒铺儿、观察那里的饮酒人,当然,在那里我从来没有发现像“李逵”这样的英雄!
按现在一些人来看,一定以为昔日的小酒铺儿似乎应该是喧闹不堪、乌烟瘴气的地方,那就错了!据我观察,昔日那些小酒铺儿,或显出热烈气氛、或显得气氛温馨、也凸显人与人交往的真诚和亲密。朋友或同事等,有时候谈事儿就爱扎进小酒铺儿,要上点儿白酒和几个小菜儿,你就是聊上两个小时,掌柜的也不会干涉你。客人饮酒,或用小酒杯,或用碗儿等,不过用碗儿喝酒的很少,除了个别酒量非常大的人。但是即便这样的人,用碗喝酒时,也没有粗野举动。一般小酒铺儿经营者,是一个掌柜和一两个伙计。酒铺儿面对铺门儿的玻璃柜台台面儿上,放着装有不同价格白酒的酒坛子(有的酒铺儿也卖黄酒),酒坛边的盘子里放着“酒提子”,即一种竹制盛酒的工具,那大小是按照2两、4两的容量决定的,别看用酒提子舀酒,但是在份量上,掌柜的决不会坑客人。
有一次,我途经附近街道的一家小酒铺儿时,恰好遇见我家邻居的一位大叔和朋友喝酒。他看见我后,主动把我叫进酒铺儿,给了我几条炸小酥鱼儿吃,还问我是不是好吃。说实话,我至今都没有再吃过那么好吃的小酥鱼儿。看到他们在喝酒,我吃完鱼儿后便说“我先回家”了。当时的我只有5岁,从这小酥鱼儿开始,我见到小酒铺儿,就忍不住进去看看那玻璃柜台里摆放的各种酒菜儿。记得所有这类小酒铺儿里的酒菜儿的品种非常多,而且不同酒铺儿有不同的小菜儿。那小盘儿的酒菜儿,根据酒菜儿档次不同,价格也不同,分别有每盘儿2分钱、5分钱、1角钱等,大概最贵的也就3角钱吧。酒铺儿掌柜纯粹是从客人不同的经济承受能力来决定价格的。如果有“财大气粗”的客人,自己带一只烧鸡、酱鸭子等,掌柜的也不阻拦,只要买酒铺儿的酒,那酒菜儿你买铺子里的或自己带,完全是客人的自由。可见过去小本儿经营商人经商的灵活性和人性化!
另一例是,有一天一个喝酒的40多岁的客人大概心中有烦事儿,和他的一个酒友一边喝酒一边发牢骚,而且越说越激动。其实早在这位客人进门儿时,掌柜的就发现他情绪不对,就开始注意他。当听他说到家中70多岁的老母亲如何、如何时,掌柜的就走过去说:“哟,这位兄弟家中有70多岁老母亲真是好福气呀!俗话说,眼睛里没父母,则别交朋友,看来您是个孝子,我得交您这个朋友。您看,老伯母喜欢吃点儿什么,我给您准备点儿,算我孝敬伯母的,一会儿您带回去。”那位一听,大概真的想起自己家中的母亲了,情绪明显缓和了。他一边连声向掌柜的道谢,一边说:“搁您这么一提醒儿,我还真得早点儿回家了,我母亲没准着急了。大哥,就冲您这话,您准保也是孝子,我以后肯定经常来您这儿喝着。今儿我还真得早回家了。”说着,就和朋友结账后离开了。您看,有这样精明的掌柜,小酒铺儿也就很少发生有客人醉酒的现象啦。
如上所述的这些小酒铺儿,包括那些“酒缸”,大概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基本消逝了。当然,而后也有一些经营性质发生变化的酒馆儿,但是气氛、经营方式及那里的服务人员态度等,几乎都与昔日老北京那些“小酒铺儿”有所不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