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雅倩与资深书店人孙谦先后出版《书见》系列“书店之书”,第三本《书见:需要书店的24个理由》最近上市。
雅倩是一位活跃的“书店漫游家”,2013年就出版了《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寻访全国23个省份最有代表性的独立书店,把上百家书店的特色挖掘出来带给读者。当年她自称“标准书痴,实体书店狂热者”,她的热情使无数爱书人在路上寻找到精神家园。
2019年以来,雅倩与资深书店人孙谦先后出版《书见》系列“书店之书”,第三本《书见:需要书店的24个理由》最近上市。三本合计,他们已经推荐了84家独立书店,遍及全国各地,有在大城市的,更多的则是在中小城市甚至乡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等待着人们去打卡。
有理由继续存在下去
《书见》系列的初衷,是想帮小书店扩大一点影响力,让更多读者知道还有这些店存在。2019年《书见》第一季《书见:30位独立书店者说》出版,2020年第二季《书见:30位持灯者的书店之约》面世。《书见》系列逐渐形成了店主社群和读者社群,成为一个小的纽带,把喜欢书店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雅倩说,几年来,确实有一些读者是因为看了《书见》系列,去找书里的店。作者群里的店主们,时不时会发照片说“又有读者看了书,是第几季那本,来到我们书店了”。
受疫情影响,实体书店的经营遇到了很多困难,《书见》第三季也有所耽搁。雅倩在观察中发现,书店业2023年整体情况稍有好转,一些书店在奋力坚持,一些书店则是在最近三年里新开的。这样的情况下,新涌现出来的小书店是什么样的?人们又是为何重新走进书店?雅倩和伙伴们最终选择了“需要书店的24个理由”,作为《书见》第三季的副标题。
书店的特色越来越鲜明
在《书见》第三季中,24家书店都有鲜明的特色,社交网络则为它们发挥长处推波助澜。雅倩说,养活一家小书店不是很难,只要找到一定数量的铁粉就够了。独立书店现在都在做小红书,很多人是从小红书上认识一家书店的。有机会不远万里到那座城市的时候,就会专门去找书店。
雅倩说,家门口的小店就是“自己的会客厅”。以前北京有一家知名的社区书店叫“读易洞书店”,也是开在小区里面自家的房子里,左邻右舍经常会去聊天。这样的地方,怎能不爱?
原《城市画报》的刘琼雄开了一家读旧书店,他曾作为荒岛图书馆的发起人,给《书见》第一季写了序。雅倩说,没想到《书见》出到第三本,他已经开出自己的书店,而且前后已经开了3家:怪书书店、读旧书店和红砖书局。其中怪书书店曾在广州文和友中开了一年半,在珠海、佛山也开了店。
刘琼雄是城市报道的行家,他为读旧书店设定了二手图书、艺文画册、地方文献和城市记忆4个方向,三分之一的藏书是特意收集来的广州及岭南旧书文献。这些跟本地文化有关的旧书销量好,而且以年轻读者购买为主。书店所在的永庆坊,是承载老广州记忆的地方,“逛街之余,买到与这座城市有关的带有年代感的旧书,本身就是一件美事”。
最近,雅倩刚去过扬州的野百合书店。店主戴阳最初在一个沿街店面开书店,店面被收回后,他最终找到了现在位于写字楼19楼的新店面,并经过考虑,选择买下了这套房子。野百合书店主要做儿童阅读,也组织一些游学活动。戴阳是扬州人,文化知识丰富,经常带小朋友去扬州、镇江、南京等周边城市游学,亲自讲述历史文化知识。
武汉的德芭与彩虹书店开了很多年,原女店主离世以后,由她的先生坚持做下去。雅倩提到,书店现在走联合运营式的路线,文创方面成为主打。因为店主Leo是插画师,做的文创产品很好,今年的一款鸟类日历,里面的画都是店主手绘。
24家店,每家店都很好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在雅倩看来,独立书店能找到一两个点,就可以至少在所在城市,或在小范围区域里,产生一定的辐射效应,找到精准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