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县志

句容县建材工业资源丰富,尤以砂、石储量较大。以砂、石为原料生产水泥、水泥制品、石灰、石粉等企业遍布全县。1985年全县建材企业240家(其中县办10家、乡镇办82家、村办137家),职工23190人(其中县属1345人,乡镇9780人,村办11987人),产值7159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19%。

句容县几个年份建材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统计表

随着城乡建筑事业的发展和群众住房的改善,水泥制品业相应发展。1974年县房管所建立水泥预制厂,1979年县与城东公社北阳门合资联办句容县建筑材料厂,占地近40亩;县建筑公司、县水利工程队、乡镇建筑站等均办起水泥预制厂。至1985年全县共有水泥预制厂30家,职工1113人,工业产值703万元,主要产品为水泥桁条、楼板、低压电杆,年产水泥制品3.2万立方米。

句容县小砖瓦窑遍布农村,农民自建土窑、自制砖瓦坯,用柴草烧青砖瓦。据县志记载;“康熙四十年(1701年)前后,句容烧窑户颇多,距城十里的尖桃山一带已成为窑区”。小土窑烧瓦至今仍在沿用。1958年,县、社、队建立砖瓦厂,集体烧窑业蓬勃发展,当年县建立地方国营句容县砖瓦厂。1967年江苏省建设兵团投资15万元,在下蜀镇南小土窑基础上建成一座18门轮窑砖瓦厂,1976年移交给县,由下蜀公社生产经营。当年黄梅公社兴建一座20门轮窑砖瓦厂。1968年县物资局在城东公社小窑厂基础上建成一座18门轮窑砖瓦厂,1978年下放给城东公社。1980年城东公社又新建一座24门轮窑砖瓦厂,句容县建材公司与镇江古洞煤矿、城东公社三里井村联办句容县砖瓦厂,生产青平瓦。1981年下蜀公社又新建一座24门轮窑砖瓦厂。80年代初,社队工业发展,大队办小窑厂,公社建轮窑厂,到1985年13个乡镇建20座422门轮窑砖瓦厂,其中黄梅、石狮、城东和下蜀各2座,机械制坯,烧制标准红砖。全县共有大小砖瓦厂60家,其中县乡联办1家、乡镇办22家、村办37家,职工6291人,固定资产原值1250万元,年产标准砖3.05亿块,青平瓦933万片,产值1769万元。

芦席、芦帘1958年在下蜀芦滩办句容县芦席厂,生产芦席、芦帘,销售本县和外地。耐火砖袁巷乡1976年创办耐火器材厂,1985年生产耐火砖629吨。瓷砖、石膏装饰板石狮乡1985年兴办瓷砖厂和石膏装饰板厂,生产红瓷砖、石膏装饰板、玻璃马赛克等新型建筑材料。因红瓷砖质量差停办。玻钢、玻纤、油毛毡1977年至1985年,春城、茅西、黄梅乡和葛村乡下葛、东方红村先后办起玻钢、玻纤和油毛毡厂。因经济效益差,生产开开停停。

早期的句容纺织为民间手工操作,生产粗布,自产自用。缫丝历史悠久,但生产落后。解放后,纺织工业逐步发展。进入80年代毛纺、毛织开始起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生产基础薄弱,有的企业建成后停产转产。1985年全县有纺织工业企业28家,其中县办5家,乡镇办21家,村办2家;职工3985人,其中县办1474人,乡镇办2444人,村办67人;总产值378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0%。全员劳动生产率9488元,居全县工业各行业第二位。

句容县几个年份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统计表

明清年代服装鞋帽为手工制作,民国初期,县城、天王、下蜀等较大集镇始有摆摊设铺,加工或制成衣出售。个体鞋匠,摆摊或走村串乡为顾客绱鞋和补鞋。解放前夕县城有裁缝铺15家,从业人员37人;鞋作4户,鞋匠14人。解放初,城镇15家缝纫铺,1956年成立缝纫合作社。1957年,全县缝纫合作社(组)发展到11个,个体缝纫铺36个,缝纫工254人。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服装鞋帽工业迅速发展,乡镇村也办起服装厂、鞋帽厂、皮鞋厂。1985年全县服装鞋帽企业95家,其中县办7家,乡镇办39家,村办41家,校办8家,职工6241人,产值1891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5%。

句容县几个年份服装、制鞋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统计表

机械工业是围绕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开始县乡都兴办农具厂。60年代初,县乡农具厂开始生产脱粒机、扬谷机、盖麦机、插秧机、农用水泵等农业机具。70年代初县农机厂生产拖拉机、农用拖车。70年代末转向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生产翻斗车、搅拌机。农村社队办的机械工业企业,主要为城市机械工业加工和生产农用机具。到1985年全县机械工业企业140家,职工9103人,产值6132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16.3%。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已成为县属工业的骨干企业。

句容县几个年份机械、电器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统计表

句容县1976年始建电子应用厂,10月试产BDT—A型白度计,并投入小批量生产。1979年研制成BDT—B型、BDT—AB型和BDT—D型三种白度计,同年12月,经镇江地区机械电子工业局鉴定合格。BDT—D型数显式白度计,属国内首创产品,被国家标准总局批准为白水泥检验标准仪器,1983年试制成功BDT—F型荧光白度计,亦获奖。80年代初,校办工业发展,电子工业企业增多。1974年天王公社将胶木厂改建为句容县电子管厂,生产8瓦荧光灯管,1975年生产15瓦、20瓦、40瓦日光灯管,到1985年生产日光灯管65万支。1983年建句容县无线电配件厂(录音器材厂),系校办工厂。主要生产收音机木壳、收录机芯弹簧。1985年全县电子、电器工业企业21家,其中县办2家、乡镇办7家、村办3家、校办9家,职工共925人,产值687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1.8%。仪器仪表1981年白兔镇茅庄村,解塘村办起两个仪表厂,一个压力表厂,生产温度计压力表等。1985年有职工54人,固定资产原值6.58万元,产值52.8万元,利税8.5万元。

句容县化学工业始于50年代,制药较早,发展缓慢。到1985年,全县有化肥、化工、硫酸、制药等企业56家,其中县办9家、乡镇办17家、村办30家,职工达4076人,产值313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3%。

1958年,县办化工厂、炸药厂、拷胶厂和碱皂厂,社队也办了化工厂。1961年贯彻调整方针,停办了化工厂、拷胶厂和碱皂厂。社队办的化工企业全部关停。60年代后期,化学工业逐步复苏。1973年重建县化工厂,后又建硫酸厂。1978年石狮公社办了化工厂,生产氯化钾、氯化钠、油溶红等品种。1979年宝华公社和平大队办电镀厂。1985年全县有化工企业(含电镀企业)46家,其中县办3家、乡镇办14家、村办25家、校办4家,职工2750人,产值1804万元。产品有硫酸铝、铵明矾、钼铬红、复合肥、氯化钾、氯化钡、氟化钠、枣红色基、立索尔大红、油溶红等。石狮化工厂生产的油溶红、油溶黄,均为出口产品。1985年出口油溶红14吨。句容县化工厂,县属集体企业,位于城镇南大街91号,1973年筹建投产,生产硫酸铝、氯化钙等。1976年开发新产品铵明矾、氯化钾。1980年生产的酸铵开始出口。1981年研制新产品钼铬红,填补了省内无机颜料空白。1984年试产复合肥,1985年经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市化工局鉴定,确认为省内新产品。1985年有职工127人,固定资产原值76.47万元,产值282.43万元,实现利税24.3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2239元。

句容县化肥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在县城东门外杨家巷。1966年筹建,国家投资230万元,年生产能力为3000吨。1967年投产,生产合成铵300.11吨,碳铵1292吨。1979年12月,扩建改建时投资756万元,建成“五千吨”型新系统,老系统被淘汰。1981年扭亏为盈,实现利税18.22万元。1983年企业内部实行岗位责任制,调动了职工积极性,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当年实现利润48.2万元。1984年企业整顿验收合格,镇江市人民政府颁发《企业整顿合格证》,并被评为镇江市先进企业,市政府授予奖杯。1985年6月,该厂与江苏省化肥技术咨询服务公司签订技术合同,引进“催化复分解法制纯碱”项目,利用老厂房,建成年产纯碱氯化铵2千吨生产系统,当年投产。该厂拥有固定资产980.5万元,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1万平方米,职工70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人,产值800.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1397元。为支持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该厂自1967年投产至1985年,19年中11年亏损306万元,8年盈余139.6万元,盈亏相抵,共亏损166.4万元。对政策性亏损由县财政给以补贴。

句容县几个年份化肥产量统计表

三岔电石厂,1979年建成,投资10万元,后因电石销路、原料困难,生产停歇。1984年恢复生产。产品由县化轻公司销往外地,1985年产值32万元,实现利税1万元。

粮油食品工业早期生产工具简陋,以石碾、石磨、木磨、土榨为主,以人畜为动力,用手工操作。油坊、糟坊、砻坊、粉坊、酱坊、豆腐坊、糖坊遍布城乡。抗日战争后期,粮油加工开始使用动力机械生产,农村较大集镇兴办粮油加工厂,1949年解放前夕,全县有米厂12家。解放初期,人民政府为解决军需民食,积极扶持私营食品工业发展生产。1953年粮油实行统购统销,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部分私营油坊、砻坊、糟坊、糖坊转为集体生产或经营。食品工业由国营和供销合作社经营。酱、磨坊,糕饼、糖坊实行公私合营或合作经营,由国家分配原料,集中生产。1958年大跃进,有的升格为国营或并入基层供销社经营。当年公社大队兴办一批粮油加工厂(点),便于农民就地加工。70年代后期,县、社、场新办规模较大的酿酒、制糖、制菜、大米、面粉、精制茶、混合饲料等加工厂,农村出现一批村办、专业户办副食品手工坊。1985年全县有食品工业企业45家,其中县办16家、乡镇办8家、村办18家、校办3家,职工2330人,产值510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3.57%,全员劳动生产率21896元,居各行业之首。

名容县几个年份粮油、食品工业主要产品统计表

解放前,粮油加工以手工操作为主。抗日战争以后,县城和少数集镇开办粮油加工厂,以柴油机为动力,进行半机械化生产。1949年11月,城镇句容米厂恢复生产。同时,天王、下蜀、新塘等集镇私营米厂相继开工生产。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私营粮油加工厂接受国家委托加工,产品、副产品归国家所有。1954年7月,全县79家小油坊通过整顿,保留10家。1955年,全县私营米厂除天王米厂改国营外,保留4家。1956年,4家私营米厂实行公私合营。同年12月,江苏省粮食厅决定将宜兴县公私合营和桥米厂第六加工场迁至句容县东昌,改名为“公私合营东昌米厂”。1958年大办工业,各公社又办起了粮油加工厂。1966年对粮油加工企业进行调整。县粮食系统所属5个粮油加工厂改为地方国营企业,社队粮油加工厂保留18家(社办12家,队办6家)。70年代后期,队办粮油加工点增多。1985年全县粮油加工厂28家,其中县办9家、乡镇办5家、村办14家,职工1142人,产值3592万元,其中县办厂3384万元,主要产品有大米、面粉、食油、饲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个体粮油加工专业户有了发展,直接为农民加工粮油和面粉。

解放前,城乡食品均由私营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者自办作坊进行加工。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扶持和鼓励私营食品企业发展生产。县区供销社成立后,相继建立临时性食品加工作坊。1956年1月,下蜀供销社新办食品加工厂,生产桃酥、京果、馓子、月饼等。1958年6月,城镇茶食、酱园两个公私合营企业合并,建立“句容县副食品厂”,后改名食品厂。70年代后期,全县21个供销社逐步建立食品加工厂。二圣供销社食品厂生产的芝麻烘糕,在全省供销社系统评比中质量名列第二,并于1985年底参加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北京举办的加工产品展览。1985年,全县食品糕点企业8家,其中县办3家、乡镇办1家、村办1家、校办3家,职工628人,产值466万元,实现利税35.91万元。

解放前,行香、白兔、天王、茅西一带私人开糟坊酿酒。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私人酿酒逐步停业。1969年始建句容县酒厂,生产粮食白酒和甜浆酒。天王、茅西乡一些村酿糯米酒,下蜀祝里村酿山楂饮料酒,浮山果园生产果酒。1984年行香乡与上海多乐酒厂联营,生产多乐饮料汽酒。1985年,全县酿酒企业5家,其中县办2家、乡镇办1家、村办2家,职工309人,产值575万元,实现利税58.3万元。主要产品有白酒,甜浆酒、汽酒、葡萄香槟酒、草莓酒等。句容县酒厂,县属全民企业,位于城镇宁杭路2号。1969年建厂,1970年生产饮料酒118吨。1984年,产值达到266万元。1985年该厂职工141人,产值达402万元,生产的白酒、草莓酒共3224吨,利税总额120万元。该厂生产的草莓酒,获江苏省商业厅优秀新产品奖。

民间素有腌制鱼、肉、鸡、鸭的传统习惯,农村较大集镇开设板鸭店,自宰、自制、自营。解放后,民间仍沿用老办法,腌制鱼、肉、鸡、鸭、鹅等。1955年11月成立“句容县食品公司”,1956年,全县乡镇有17个食品公司(站)制作香肚、香肠,内部销售或供应市场。同时县食品公司建立了肉类加工厂,自收、自宰、自销。1985年,东昌乡与北京中国肉类研究中心挂钩,新办肉类食品加工厂,收购当地鸡、鸭、鹅,进行宰杀、加工、冷冻一条龙生产,主产品嫩卤鸡供应南京、镇江等城市的饭店、宾馆。当年筹建,当年生产,产值达68.4万元。

解放前,县内酱制品由私营和个体户生产经营。品种为酱油、食醋、酱菜及豆制品等。1956年,县城5家私营酱园(坊)成立公私合营兆丰酱品厂,生产酱油、食醋以及豆制品。1970年,兆丰酱品厂并入县副食品厂。1977年酱制品、豆制品业务再次从副食品厂划出,归县蔬菜公司经营。1983年1月正式成立句容县酱品厂,下设酱、醋、酱菜、豆制品等车间,主产品为酱油、香醋、酱菜及豆制品,并采用半机械或机械生产,全年生产豆制品117万斤。1985年,句容县酱品厂与镇江恒顺酱醋厂实行联营,职工增至76人,固定资产原值24.3万元,产值65.58万元,利税8.8万元。各乡镇供销社亦开设酱品厂或酱品车间,生产酱油、酱菜,供应当地群众。

1968年,县属张庙、方山、茅山、九华、浮山等国营茶场在张庙联合建成精制茶场。到1985年,全县10个国营茶场都加工精制茶叶,年产值324.38万元。

地毯工艺制品业是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旧时句容民间有手工绣花习俗,妇女鞋子、儿童鞋帽均绣有各种花卉、鸟兽,结婚床上用品亦有绣花。1971年行香乡创办全县第一个绣花厂。1974年建立县办丝织地毯厂—句容县地毯厂。1985年,全县地毯、绣花企业发展到16家,其中县办2家、乡镇办6家、村办8家,职工1891人,产值811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2.2%。地毯是全县出口产品之一。

“句容县地毯厂”,县属集体企业,位于城镇建设路79号。生产120道丝织地毯和挂毯,由上海市土畜产进出口公司经销。1975年江苏省外贸公司和省轻工业厅美术公司将该厂列为出口地毯定点厂。经过扩建和更新设备,具有一定生产能力。从1978年开始,先后帮助行香、环城公社、春城公社丁家边村、茅山公社林山村筹办地毯厂,加工半成品。1984年,与北京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建立业务关系,开辟新的销售渠道,调整产品品种,增加高道地毯,外销量增长。1985年,该厂固定资产原值31.64万元,职工240人,产值145.74万元,出口丝织地毯2614平方米,创利税18.42万元。1985年,行香地毯厂由加工半成品为生产成品地毯,自行销售。

1971年行香公社建绣花厂,以加工为主,经过扩建,生产枕套、帐帏、被套、床罩。1981年建立句容县工艺绣花厂,生产服装和枕套,后转为加工外贸服装,1982年后,征地49亩,扩建厂房,添置绣花机558台,电脑绣花机1台,1984年,江苏省外贸公司将该厂正式纳入生产计划。1985年该厂固定资产原值54.59万元,职工228人,生产出口服装28.60万件,内销服装0.50万件,产值250.53万元,创利税35.05万元,产品远销欧美、中东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有绒毛玩具、茅山喇叭、木制玩具、藤竹编织、玉石翡翠、裱画、骨灰盒等。后白乡生产的绒毛玩具均为出口产品。

1973年起,县内先后建成镇江畜产品厂、东昌羽绒厂,加工羽绒和生产羽绒衣、被等产品。其中镇江畜产品厂,为外贸骨干企业,位于县城西山。1973年建厂,企业逐步发展,1985年,有职工275人,固定资产原值113万元,当年生产羽绒112吨,羽绒被7868床,总产值404万元,利税总额40万元。1976年后,东昌、白兔等乡镇和郭庄乡谢桥村、春城乡万家村先后建成笔刷厂、羽毛球厂、猪毛加工厂、羊毛毯厂、毛刷厂等8家企业,其中东昌羽毛球厂为合资企业,生产“鸿运”牌羽毛球,1981年开始出口,1985年出口37900打。

1970年,环城、二圣公社创办塑料厂,生产塑料包装袋、塑料雨衣、塑料薄膜。1973年,城镇竹器社开始生产聚氯乙烯藤皮和稻箩丝等塑料制品。此后,有的社队也办起了塑料厂。1985年全县有塑料厂37家,其中县办4家、乡镇办13家、村办13家、校办7家,共有职工1610人,产值949万元。江苏省句容塑料厂,县属集体企业,位于城镇北门57—2号。前身为“句容县城镇竹业生产合作小组”,1973年镇江地区手工业局确定该厂为塑料制品定点生产厂,以生产塑料制品为主。1980年生产的聚丙乙烯塑料扁丝及编织品,销至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固定资产原值38.15万元,职工103人,生产塑料制品398.37吨,产值181.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9728元,利税17.86万元。

句容县几个年份采掘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统计表

铜山钼铜矿,系全民所有制企业,1958年4月建立,1962年6月归省冶金局领导,1963年6月隶属国家冶金部。1968年开采铜精矿67.30吨,钼精矿(45%折全量)13.89吨。1970年下放给句容县领导。该矿从1958年至1985年的27年中,国家共投资809.9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28.73万元,矿区占地面积32.35万平方米,经过扩建和技术改造,已初步形成年产500吨的采选规模,拥有设备431台(套),年产铜金属量296.61吨,钼精矿(45%折全量)107.55吨,产值241.51万元。江苏省地方国营湾山煤矿,系江苏省劳改局下属单位,1973年8月建立。1974年产煤6175吨,1978年产煤最多,达10.63万吨。1980年后压缩煤炭生产,年产量下降,1985年产煤仅55147吨,产值56.87万元。

1962年全县用电量为178.6万千瓦时,人均用电4.83千瓦时;1978年全县用电量4780万千瓦时,人均用电88.65千瓦时,1985年全县实际用电量13946万千瓦时(含南京供电3437.5千瓦时),人均用电247千瓦时,为1962年的51倍,用电总量为1962年的78倍。其中,工业用电占全县用电量46.42%,农业用电占总用电量50.7%,市政生活用电占总用电量2.43%,交通运输用电占总用电量0.46%。1984年12月起,对全县工业用户每度电征收2分,农业用户征收1分,到1985年底,共征收153.2万元,购议价电1701.5万千瓦时,占用电量的15%。

民间烧陶有200余年历史,解放前下蜀窑业村烧制砂缸、瓮、炉子等陶器,由桥头港水运至上海、苏北等地约2万余件。1958年,省属句东农场在县境东北小茅山办陶瓷厂,烧制缸、坛、花盆等陶器,后扩大生产生活陶器,工艺陶器。1979年试产经济陶煤炉(79—6型二次风炉),质量进入全省前四名,1980年获省二等奖。1982年销售收入153.78万元,税利38.9万元。

解放前,传统家用器具,均由竹、木匠手工制作。解放后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后改为农具厂,生产木制家具和农具。70年代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家具工业发展较快,并且逐步由低档向高档发展,生产组合家具、钢木家具。高级沙发亦随之问世。传统的竹椅、竹床、凉席、筛、匾等产品也颇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解放前,烟花、鞭炮、制香均由个体手工业者生产经营。1955年,城镇10家鞭炮和7家制香个体户组成鞭炮卫生香生产合作小组,统一生产、管理和销售。1984年10月,行香乡与北京工学院联营,建立烟火厂,北京工学院负责烟花技术指导,厂名为“江苏烟花厂”。生产的烟花有9大类,70多个品种(按国家轻工部部颁标准分类)。

1958年,县在城镇东大街建设玻璃厂,1962年停办。1970年春城公社建成玻璃制品厂,生产瓶、盘、杯等玻璃制品。后来,转产玻璃小药水瓶。1975年小药水瓶畅销,供不应求,又办一个玻璃厂。1985年下蜀乡投资90万元,办玻璃厂,生产酒瓶、汽水瓶、茶具、酒具等。

THE END
1.对茶叶加工的理解和认识茶叶精制的目的是什么 精制茶是在初制毛茶的基础上再进行精细加工而制成的茶。茶叶的精制的目的有: 第一、淘汰不好的茶条,去除劣质和杂物,提高纯净度,促进形状整齐;第二、整理各种不同形状,使各种茶叶分别形成不同花色,合乎标准;第三、划分品质等级,分类拼配,使品质https://www.aeedr.cn/chan-qu/500379.html
2.从制作到品质的完整解读探秘六大茶类的初加工工艺本文主要涉及的问题是关于六大茶类的初加工工艺,包括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的制作过程和品质特点。 1. 绿茶的初加工工艺是什么? 绿茶的初加工包括杀青、干燥等步骤。杀青是指将 freshly plucked(新鲜采摘的)茶叶通过高温处理,以停止氧化反应。揉捻是为了使茶叶形成卷曲形状,以利于水分的散发和茶汤的浸https://www.shufazhiyou.com/baike/241684.html
3.2024年精制茶及茶制品项目发展计划20241120.docx一、工艺先进性(一)、精制茶及茶制品项目建设期的原辅材料保障XX精制茶及茶制品项目在施工期间的原辅材料采购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钢材、木材、水泥以及各种建筑和装饰材料。精制茶及茶制品项目所在地周边市场拥有丰富的供应资源,有多家供货厂家和商户,能够满足精制茶及茶制品项目建设期间的原辅材料需求。其中,钢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1801539.html
4.郯城县瑞生银杏叶茶制品厂简称: 瑞生银杏叶茶制品 主要经营产品: 银杏叶茶银杏冲剂 经营范围: 银杏叶茶.银杏冲剂 发证机关: 郯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核准日期: 2001-08-20 经营状态: 在业 成立时间: 2001年08月20日 职员人数: 8人 所属分类: 精制茶厂 ? 郯城县精制茶厂 所属城市: 临沂企业网 ? 郯城县 ? 郯城县新村乡 顺https://www.11467.com/linyi/co/15652.htm
5.制造业分类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 制造业共有31个分类,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http://www.lx0797.cn/page37?article_id=99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