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青岛市有国营盐场3个、集体盐场8个、盐务所7个、盐化工厂2个。全年共生产原盐45.8万吨,优一级品率达到73.98%,生产精制盐8.7万吨。1979年后,青岛国营盐场以青岛东风盐场改滩为模式,进行老滩技术改造,普遍建成新式盐田,彻底改变旧式盐田分散零乱的落后面貌,实现“新、深、长”(即晒盐要卤新、卤深、长期晒制)的新工艺和“塑苫”结晶的新技术。80年代,青岛市原盐产量一直稳定在50万吨左右,产品的优一级率除1986年为99.85%外,其他年份均为100%。年精制盐产量保持在10万吨左右,占国内海盐区精制盐产量的1/3以上,氯化钠纯度达99%以上,生产规模和工艺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进入90年代,国家允许部分工业盐进入市场,因海盐成本、价格均高于地下卤水盐,青岛盐业市场受到外来地下卤水盐冲击。加之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青岛多数盐场经营困难,原盐产量呈下降趋势。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采盐企业11个,从业人员370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9人;工业总产值7822万元,工业增加值4213万元,产品销售收入6365万元。全年共生产海盐50.6万吨。2000年,为理顺青岛地区盐业行政管理和食盐专营工作体制,先后对莱西市、胶州市、黄岛区、即墨市、胶南市和平度市的盐务管理办公室及其所属单位的人员和资产进行上收划转,实现青岛市盐务管理办公室对各市、区盐务管理办公室的垂直领导和直接管理。当年,全市共生产原盐44.2万吨,精制盐5.12万吨,加碘精盐2.05万吨,出口精盐2828吨,
进入21世纪,青岛市盐业进行退盐开发,盐田和海盐产量逐年减少。加工盐生产和盐化工也开始萎缩,直至2004年青岛建新盐化工厂停产,青岛市也由食盐产区变为食盐纯销区。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采盐企业4个,从业人员118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7人,工业总产值5271万元,工业销售产值586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5861万元,利润总额4817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26亿元,资产总计1.69亿元,负债合计1.41亿元。全年共生产海盐60.63万吨。2005年,外地供应青岛原盐110多万吨,食用盐和小工业盐10万余吨,全市碘盐普及“三率”(碘盐合格率、碘盐覆盖率、碘盐食用率)均达到95%以上,普及碘盐、消除碘缺乏危害工作跨入全国、全省先进行列。
〔注:食盐专营内容见《青岛市志(1978~2005)》经济卷(下)第十五篇〕
第一节原盐生产
1978年,青岛市有东风盐场、南万盐场和东营盐场3个国营盐场。东风盐场位于胶州湾北岸,盐田面积3464公顷;南万盐场位于胶州湾东北部,盐田面积2804公顷;东营盐场位于胶州湾北部的胶县营房镇,盐田面积1552公顷。3家国营盐场盐田总面积占全市总量的74.16%。除国营盐场外,还有5个集体盐场,分别是位于即墨县王村镇大桥的即墨大桥盐场、位于胶南县红石崖镇的胶南龙泉盐场、位于胶南县小场的胶南小场盐场、位于胶南县琅琊镇尹家山的胶南尹家山盐场、位于黄岛区黄岛镇的黄岛区盐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各盐场继续进行老滩改造,同时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实施塑料薄膜配备专用机械,原盐产量逐年增加。1979~1985年,青岛市三大国营盐场平均每年产原盐40万吨。1987年,青岛市消灭三等原盐,原盐大多为优一级,有的达到特等盐标准,氯化钠平均含量95%以上。青岛东风盐场生产的“方玉”牌工业盐分别于1980年、1982年和1986年被评为部优产品,1980年、1982年和1987年被评为省优产品。1990年,南万盐场“海玉”牌工业盐被评为轻工部优质产品,1991年获省优产品称号。至1989年,青岛市共有盐田约8000公顷,生产原盐55.37万吨,其中3个国有盐场原盐产量占到80%左右。
进入90年代后,在国家对工业盐价格逐步放开,允许1/3的工业盐进入市场的政策下,山东省内地下卤水盐产量大幅增加。因地下卤水盐的浓度高、成本低,青岛盐业市场开始受到冲击,原盐产量起伏不定,总体呈下降趋势。1995年11月,青岛实行盐业与碱业联合,原隶属于青岛市盐业总公司的青岛东风盐场、青岛南万盐场、青岛东营盐场以及青岛盐业运销公司等单位划归青岛市化工总公司(后改组成立青岛海湾集团)。1996年10月,青岛东营盐场宣布破产,3年后由青岛碱厂与青岛海湾水泥责任公司共同出资,在原青岛东营盐场的基础上组建青岛海达制盐公司。在遭受11号台风的重大自然灾害后,1999年7月青岛南万盐场被批准为青岛市特困企业;同年8月,青岛南万盐场改制为青岛海玉制盐有限公司(国有独资企业)。
21世纪初,为解决青岛市工业用地不足难题,多数盐场开始出让盐田,搞退盐开发,全市盐田面积和原盐产量逐渐减少。至2005年,青岛市除东风、海玉、海达三家较大盐场外,另有即墨大桥盐场、即墨泊子盐场、胶南盐泉盐场、胶州市盐场、胶州市第二盐场、平度市金海洋盐场,原盐产量31.65万吨,仅为1989年的51.16%。
1989~2005年青岛市原盐产量统计表
单位:吨
年份
东风盐场
南万(海玉)
盐场
东营(海达)
全市
1989
212100
150000
80000
1990
170300
85000
36000
1991
140100
58000
40273
1992
195000
108000
50000
1993
18000
123000
73300
1994
128000
86000
1995
184800
115000
1996
190180
92000
45322
1997
210170
91700
332600
1998
141800
103000
61000
295800
1999
180100
107000
77680
442080
2000
180000
80180
441980
2001
130000
82000
60000
330000
2002
456000
2003
160000
105000
78000
392100
2004
145000
90000
78600
365600
2005
120800
75200
77000
316500
第二节原盐储运
1979年,青岛有坨地8.51万平方米。1980年3月,青岛市盐务局制定《产品运销管理办法(草案)》,除规定继续使用归坨证外,强调收、放单位应签订调运合同,加强计量,注意盐质。对不符合一、二级标准的集港(坨)盐一律不准装运入坨。80年代,青岛市各盐场新产盐大多由盐台子直接运往青岛港6号码头集港仓坨,坨地停业使用。青岛港6号码头是盐业专用码头,码头划分为15个坨区,一个坨区可存放2万吨原盐。青岛市盐务局备有运输船队,负责由盐场到6号码头的运输。1992年,青岛市盐务局所属盐业运销公司的船队有柴油动力拖船4只,木驳船16只,总吨位1280吨。90年代中期,国家制定一系列盐业新规定,实行盐碱联合,青岛市除个别小盐场外,大部分盐场所产原盐都改由汽车直接运送到盐化厂、碱厂和化工厂,不再集港仓坨。
第三节盐业灾害
1978年后,青岛市各盐场特别是3个国有盐场,增加抗灾设施和预防能力,但自然灾害仍对海盐生产造成巨大影响。1979~1989年,3个国有盐场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100多万元。
第四节退盐开发
90年代初,青岛市开始有部分盐田被征。1992年,黄岛盐场被青岛中集集装箱有限公司、青岛澳东化工有限公司等30多个企业占用,原有盐田1200公顷、年产原盐4000~5000吨的黄岛盐场消失。
至2005年,因退盐开发,全市盐田总面积减少4360公顷,原盐年产减少17万吨。
1995年、2005年青岛市盐场盐田面积和产能变化情况表
1995年盐田面积
(公顷)
1995年产能
(万吨)
开发面积
影响产能
2005年盐田面积
2005年产能(万吨)
东风
3640
18
1220
7
2420
11
海玉
2860
2060
800
4
海达
1880
8
-
大桥
960
龙泉
590
3
530
2.5
60
0.5
黄海
550
泊子
0.3
胶州一场、二场
300
0.7
金海洋
10
1
合计
10850
46.5
4360
17
6490
29.5
第五节加工盐业
食用盐加工
1979~2004年青岛市精制盐产量统计表
精制盐
1979
68829
1985
89035
1980
77736
1986
107495
1981
94775
1987
99331
1982
95793
1988
106118
1983
102060
102888
1984
112721
66000
60400
35800
63000
40200
49000
51000
43100
60200
44300
45000
61300
37000
31200
盐化工
1978年,青岛市盐化工企业有青岛盐化厂、建新盐化厂、东营盐场化工车间,产品有氯化钾、氯化镁、溴素、无水芒硝、金属镁和硅用氧化镁6个品种,年产量约为4000吨,其中以氯化镁产量最多。1979年,全市共生产氯化钾968吨,溴素61.77吨,氧化镁242吨,氯化镁3859吨。1981年,青岛东营盐场盐化工车间因缺乏淡水资源和电力、燃料、原料供应不足而停产。1980~1988年,青岛盐化工厂生产的氧化镁则连续获得部优、省优产品称号。1988年,该厂并入青岛晶山实业公司,1993年破产。至此,青岛市只有建新盐化厂一家进行盐化产品生产,产品仅有氯化钾、溴素和氯化镁三种。1996年,建新盐化厂因原料短缺、消耗过高、高损逐年加大而不再生产盐化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