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喝白酒了,红酒、洋酒、鸡尾酒等各种酒类会逐步取代白酒的地位,白酒已经不是好的投资品了。
我想说,年轻人,你真的还年轻。
我先给出我的结论:白酒,主要不是给年轻人喝的;因为年轻人少不更事,他还不懂啥叫“喝的是白酒,其实不是白酒”。
我自己基本不喝白酒,我以前也不能理解为何这些白酒企业的业绩会这么好,真的有那么多人喝?如今,我明白为什么了。
这个明白,来自于自身的社会阅历,来自于书籍,尤其是历史和哲学书籍。
我虽然现在依然不喝白酒,但我相信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后就会逐步开始喝白酒(人到中年不如狗,人到中年喝白酒!),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会趋向于喝高端白酒。
为什么中年人会开始喝白酒呢?并不是因为白酒好喝,而是因为白酒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下之下被赋予的其他东西,比如社交、身份地位以及自我麻醉。
白酒的一个物理属性是麻醉神经,喝多了后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吐露很多日常不敢吐露的真言,或者说借着酒胆说平日里不敢说的话或做平日里不敢做的事。而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是基于自身的诉求、心境、喝酒的人和喝酒的场景。
不熟悉的几个人,可能一顿酒就拉近了关系;不好谈的生意,在酒足饭饱之后可能更好开展;一群想举事的人,可能通过一顿大酒就振臂一呼形成了再不能下船的利益共同体,这是白酒的基础社交效应。
而越是层级越高的人,比如,政界高官、商界大佬、企业高管,他们尤其喜欢喝酒,为何?
因为,人性的黑暗。
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人性,在我看来,人是自私的动物。而利益越大,人越自私。能超越自身利益无私为他的人不是没有,少,少之又少。(心智不太成熟的朋友,先别急着攻击我)
高官、大佬、高管们背后的利益有多大(不仅他们自己的利益,还有他们背后一帮跟着的人的利益,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多读一读历史就会自然而然的理解。
而酒,是这些精英们判定一个人属于什么阵营、是否赞同自己的观点、是否忠于自己、立场是否坚定、是否应该冷落或者打击等的一个绝好的东西。
为什么很多企业的年会有一个喝酒的环节呢?越是大的企业,高层的喝酒环节就必不可少。因为,酒场里可以看出很多事情,很多关于“人”的事情,关于“地位”的事情,关于“政治信号”的事情,这背后,是利益之争。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官场的书,叫《沧浪之水》,真是本好书,推荐大家去看看。去看看官场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看看官场的酒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你是在职场,里面讲的东西对职场同样适用。当然,心智不太成熟的人还是不要去看了,因为,那些东西对于你来说可能太过阴暗,你还太善良太单纯。
在我看来,酒文化,是全世界通用的文化,因为酒的神经麻醉效应是共通的;但白酒文化,是中国的独特文化,因为中国的文化如此不同。
我斗胆来谈一谈我们中国的文化。
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主张人要无私,要利他。孔子讲为官从政要三无私,老子讲以无私成其私。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同为儒家的荀子却主张人性本恶,且培养出了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而法家那一套“法术势”运用起来,不择手段、暴力、血腥、酷刑、暗箱操作是常规手段,和儒家主张的仁、秩序相去甚远。(对法家有兴趣的人,可以阅读《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
中国自秦汉以降,我们老百姓接受的教育就已经离不开儒家文化了,几乎人人都能脱口而出几句论语或者道德经。
而有多少老百姓熟悉法家?很少吧?
为何会如此?
因为,儒家提倡的秩序、尊卑、道德等对于一个稳定的统治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精神思想,而法家则是实现统治和扩张的实际方法论。
大一统国家在创业阶段尤其需要上下同心,指哪打哪如臂使指才能充分的调动国家资源;而在和平年代,则需要防范地方尾大不掉脱离管控(如西汉七国之乱,唐朝安史之乱等),而能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论主要是法家那一套东西,而不是儒家。
但法家的手段太过残忍和暴戾,这属于不能公之于众的东西,只能是统治阶级使用,而不能让老百姓掌握。否则,哪个阶层都玩法家那一套,这个社会就会乱套。
这时候儒家的作用就出来了。儒家是对法家很好的补充,法家讲冷酷无情讲不择手段,而儒家讲仁、讲礼仪秩序,讲尊卑有序,这就可以很好的对冲法家的暴戾之气,从而达到社会的一种和谐状态。
余秋雨老师在《中国文化课》里有一段话:
可以说,在诸子百家中,法家最硬又最惨。他们以强力推动了社会改造,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早早统一的中国,这个贡献实在太大了。但是,从文化上说,人之为人,还必须有温馨、柔和、仗义的一面。就人性而言,除了铁拳人生外,更需要慈爱人生、诗化人生。
个中意味,大家自品。
所以,中国历史自秦汉以来,基本都是外儒内法。老百姓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熏陶,精英们却大多在践行法家思想。
我们中国人活得累,便是因为外儒内法的矛盾性统治。矛盾在哪?
人人都想成功,人人都想过更好的生活,人人都想做更大的事业,这是人性。
儒家告诉你要遵守秩序、要无私,要有道德。这理念当然很好,这是中华文化延续千年的精神密码。
但是,犹如中国历朝历代都是通过外儒内法取得了快速的成功一样,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同样适用这个道理,法家的敢想敢干、不择手段的凌厉风格才能更快的取得成功(千万不能理解为违法,或者去做一些丧尽天良的事情哈--而是要富有创新精神,要有闯劲,要有激情)。
你我所见的很多知名企业家,你说他们都是通过遵守规则和秩序来获得成功的吗?不排除有,但我认为大多不是。很多人都是在法律法规尚未清晰的灰色地带大胆闯,才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而他们成功后,只会告诉你儒家那一套,不会告诉你他们那些艰苦闯荡的一些不可为外人道的东西。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
在你没有证明你是真正可以被信任的自己人之前,他们怎么可能告诉你那些东西?告诉你岂不是授你把柄?哪天你要阴他一把怎么办?
成功人士都在告诉你“儒”的东西,但你用这套东西却很难实现你想要的成功或者实现快速的成功。而被“儒”熏陶过久之后,你很难去接受“法”的那一套,因为思维定势已经形成。
当你久久不能成功,迷茫、心累,便成了常态。我们中国人活得相对较累,文化根源在于此。(当然,不是要大家抱怨。生于中国,就要选择爱它,犹如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看透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是一种成熟)
精英们的那些利益判定,也在酒场上见吧。
酒文化,便产生了。酒场上的那些潜规则也诞生了(比如敬酒的秩序、捧杯的高度、说什么祝酒词等)。
而诞生于本土的白酒麻醉性更强,能够更快速的达到这些“酒外之意”的效果。
所以,只要中国的文化一直延续,那么,就永远有人喝白酒。年轻人不喝白酒,是因为还不到时候,或者说句残忍的,他还不够资格上一些喝酒的场合。
喝白酒的大部队,毫无疑问,是官场人员、企业高管、社会精英人士和富裕人群,然后是普通老百姓。前者大多喝中高档白酒(茅五泸洋汾等),后者大多喝中低档白酒(老白干/二锅头/江小白等)。
这就是为什么当国家开始反三公消费的时候,会对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形成阶段性致命打击的原因。
但,每一次打击,都是入局白酒企业的良机。因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并没有改变,历史惯性太强大,行政命令可以改变一时,但不能改变文化惯性的延续。
这是我理解的白酒为什么可以永续经营的原因,A股里独一份。衣食住行医虽然人人都离不开,但这些行业变化太快,竞争太大,且不具备白酒那样强大的文化属性。
白酒的风险在于,未来人口的大幅减少,导致官场和商场的社交频次减少,还有家族之间相聚频次的减少。
但高端白酒的风险很小。因为,高端白酒针对的消费者群体本就是精英人士,这部分人占人口的比例本就不多。而且,高端白酒被赋予的文化属性太强了,喝和送都有面子。
大家明白为何茅五泸洋汾可以长盛不衰股价长期上行了吧?需求端几乎不会怎么减弱,而且消费者群体对价格并不敏感。甚至反而是价格越高,人越觉得有面子,这就给了高端白酒提价的契机。
现在人口在减少,酒企的增长,主要靠提价。能提价且不影响其销量的品牌,可能就那么几家。
高端白酒已经不是纯粹的商品,而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提醒:请千万独立思考,鄙人不对任何人的投资负责。
本文是想表达,很多知识融会贯通后,它是能帮助你提升对股市的认知的。知识的积累在短期看可能没什么效果,但是长期来看,它一定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帮助到你。
股市不是打打杀杀,股市是人情世故。涨涨跌跌皆有时,唯有人性永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