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业界与研究机构也普遍认为动力电池在未来2-3年内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可有效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均具有较为显著的碳减排效益,可有效降低生命周期碳排放,是实现锂电池产业链碳排放管理的有效措施。
然而目前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存在着小作坊猖獗的现象。据近期消息,一位在工信部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里企业的负责人称,“正规军干不过小散户,废品卖成奢侈品。”
根据高工锂电数据,2018年~2020年,符合“白名单”规定的企业仅回收到了不到20%的退役电池。因何会有如此现象?动力电池回收难题要如何破解?
非法回收扰乱行业发展
随着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非法回收扰乱市场的问题也在不断发酵。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流向白名单企业的退役电池只有不到25%,有75%的废旧电池被小作坊以及尚未进入白名单的企业消化,由此带来严重污染问题,且不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前,甚至有业内人士透露,超过9成的动力电池都流向了非法回收渠道。动力电池回收流向非正规渠道,这是过去几年来困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尽管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利用白名单的方式,不断加强对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管理,但利益驱动下,非法回收却屡禁不止,这也让“散乱小”的行业发展乱象不断升级。调查显示,大部分小作坊只是充当“倒爷”的作用,通过高价竞标等方式拿到退役动力电池,转手卖给储能等梯次利用企业,甚至有些退役动力电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理,而是在电池包被拆解后直接投入再使用。
仍处产业化初期
正规军干不过小散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动力电池正处于产业化初期,拆解技术和利用空间有限。
由于目前国内的动力电池品类繁多,电池机构复杂且无特定标准,不同技术路线的内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对应的处理方式就会有所不同。目前,退役电池一般分为梯次利用和拆解再生两种处置方式。
无论是梯次利用还是再生利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仍面临回收成本高、利用率低、行业技术规范不完善等问题。
如梯次利用仍存在效率偏低,电池剩余寿命及一致性评估等技术不成熟的问题;在再生利用上,前端预处理多采用整体破碎发,选择性除杂技术低,回收率不理想;后端冶炼采用湿法回收技术,能耗高且污染大。
由于电池在尺寸、结构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电池拆解较为复杂,效率低下,回收工艺成本高。尽管有一批龙头企业在智能化拆解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但综合优势并不明显,手工拆解仍是主要的作业方式。
同时,正规企业的技术、环保投入占比不少,而非规范企业、小作坊在这方面几乎零投入,固定资产、生产成本等方面投入都很低,在回收价格上有极大的优势,通常会进行高价回收,挤压正规渠道的利润空间和市场份额,这也导致了小作坊的泛滥。
此外,由于报废电池的再利用必须经过品质检测和状态评估,而前期电池一致性差,缺乏完整的数据记录,设备和人工成本较高,电池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也无法保障。
因而动力电池回收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较低,使得很多企业和资本望而却步。
重视大数据赋能
无论如何,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已成为当下的一门“显学”,一片蓝海摆在了企业面前。
短期来看,电池回收行业目前仍然处于跑马圈地的状态,各家还是处在一个争渠道的过程。但长期来看,随着汽车厂商、电池厂商不断加紧布局建设自有回收体系,让回收市场更透明、更规范,只有在规模、资金和技术上均占优势的化工集团才能完成。
多位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专家认为,大数据赋能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和数字化管理能力提升尤为重要。
全流程进行信息采集管理,从电池的入库、拆解、分选、重组、运营、再生,整个环节建立一个数字化管理平台,提高回收利用的数字化水平,并把溯源平台以及企业内部信息全面打通,全面共享。
此外,动力电池回收这一新兴产业起步早、发展快,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有待政府进行有效引导。
总的来说,虽然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才刚刚起步,存在不规范、规模小等不足,但随着未来政策的落实还动力电池回收潮的到来,新能源产业链的热度一定会传导到动力电池回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