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北玉华岩东麓,如从高星路弥陀寺路口行进,途中可经弥陀寺,至潜龙楼。弥陀寺右侧有一石彻小道行至佛国岩后可到玉华洞,行程约六公里。洞内建有犹龙道院、蝙蝠庵,明万历间1573—1619道士汪清慧建,仅距茶场六区西南约2公里。玉华洞又称蝙蝠洞,是岩壁崩陷斜覆而成的巨大岩洞,宽120米,深20米,高约50米,岩体呈南北走向,洞口朝东,岩体上侈下敛,洞内风雨不侵,岩体皑白微红也称白花岩。道院规模大,建筑依崖而势,长64米,深18米,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土木建筑不施片瓦。明诗人邱云霄诗道:石磴交迷红叶乱,牧童遥指碧花丛;坐侵斜菊初经雨,巾挂长松不受风。万井平依千嶂落,一峰寒入翠云重;登临不尽茱萸醉,漫引青藜东复东。道院衰后,清代僧人圆中就道院旧址扩建蝙蝠庵,规模宏大,圆中寂后,衣钵弟子继至民初香火犹存。现亭舍均废,只有遗址长63米,宽20米。洞内土夯残墙多处,两堵完好,留有石阶、石柱、石条、石板等。估计有两层建制,洞内有古代摩崖石刻,因风化无法辨认。洞外有石彻土墙,洞前辟为茶地,洞北端有一石凿方池,宽0.87米,长1.4米,深0.65米。北侧有一水帘,雨季水量更大,落差十数米。
位于慧苑坑南侧,章堂涧的一条南北支流,至慧苑汇入章堂涧。一条石径斑驳曲折,两旁苍石丹崖壁立,人行其中,如行深巷。崖旁芳草萋萋,山花散漫争艳。常闻流香涧中有山蕙、涧兰,溪下石蒲,崖上幽草,石边野树,道旁闲花……每到秋冬之季花落涧内顺溪水而下,微风轻拂就可嗅到阵阵的清香。明清诗人多有诗文赞之,中有一诗道尽此涧妙处:“涧为群峰所夹,广可千笏,长千尺,芳兰间发,麋鹿同途。水有断涧之声,壑无漏云之隙。此行者,仿佛天门设于平地。”
流香涧周围有俗称三坑两涧,此是茶人称谓,盖因此处多出好茶。一路走去,茶园不断,随山势高低,层层叠叠,绿意连绵,若有云蔼雾霞,更易生幽凉清静之意。
26、天心永乐禅寺
53、赤霞观、云寮
位于赤霞岩南壁洞中,宋时建。从竹排道沿小径西行1公里即至。赤霞洞分上下两洞,下洞深六米,高五米,长约八十米。中部上方岩壁有明隐士陈省的书刻“赤霞洞天”四个字。西侧与上洞有石砌台阶相连,上洞西低东高走势,距下洞约十米。嵌入岩半。清董天工的《武夷山志》载殿、堂、室高低错落有致,清幽深邃。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相混合建筑,大部分不施片瓦。南宋朱熹曾携学生蔡元定到此一游。清代中期废弃,建筑无存,仅留下石砌台阶和人工打凿的台阶,地面上有圆形的孔槽,散落了碎砖和石块。上洞西端有一庵门一座,石砌门墙和木门尚存。
云寮
位于赤霞岩的东壁半崖洞中,宋时建。岩洞约有百米,高低起伏,北部较低。云寮建于洞中南部高外,是女道士修炼之所。云寮废于清中期,建筑无存,只有洞内散落了方砖、瓦片、瓷、陶器皿碎片。半岩还有一小段夯土残墙,岩壁上还残留少量人抹黄泥。
57、双仁书院
响声岩:响声岩又名下城高,位于六曲溪南,由于溪岸两边高峰林立,使这里形成了一个既深且广的岩壑。每当人们乘筏经过,一阵阵欢声笑语,便会招来一阵阵空谷响答,此呼彼应,饶有妙趣,故名响声岩。
响声岩壁上,有宋、元、明三代的摩崖石刻近二十条,其中有四条是出自朱熹的手迹,如“逝者如斯”等。崖上有两条宋淳熙乙未年(1175)的题刻,是武夷山迄今所能辨认的年代最早的石刻。过往游客无不被这里的书撰倶佳的石刻作品所吸引,舍舟登岸,驻足欣赏,赞叹不已。
位于云窝接笋峰西北麓,铁象岩上,北宋元符二年(1099)由理学家游酢建。游酢是程颢、程颐理学家南传闽境的首批传人之一,水云寮是理学芭传的第一站。绍圣三年(1096)游酢回建阳为父守孝,元符二年,在赴任前于武夷五曲筑水云寮,在此潜心研究各类经史,聚徒讲学,与杨时(1053-1135)合力,开八闽理学之先河。游酢逝后,水云寮改为廌山祠。南宋绍熙元年(1190)游酢后人游武夷,在水云寮石壁上刻“水云寮”三字。清朝,庠生游云章在水云寮旧址上建云寮书院。现遗址竖有遗址碑。接笋峰岩壁上的水云寮三字完好。遗址上有一六角亭,亭址周边以方石砌成,内以河卵石铺地。西北侧有上下就石打凿的水池,不知何用。接笋峰西麓有一石砌山门,为水云寮后门。门内侧上方嵌有石门轴,下方就石打凿轴孔。门内有草坪,块石铺地面,砌有石桌凳。额草书“崖云”。
80、天游观、仙堂亭
天游峰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下天游的南端有改建的天游观。观内有小卖部和茶室,可为游人提供方便。观后的妙高台上,有一株罕见的红豆树。每当成熟季节,山风轻拂,豆荚就纷纷撒落在地,滚出殷红的豆粒,晶莹闪亮,鲜艳可爱。由山南蜿蜒来的胡麻涧,在妙高台西面奔泻而下,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观,落差170多米,飘逸潇洒。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三十余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在妙高台背后,有一条往东延伸的山脊,名振衣冈。这是仙游岩的绝顶。冈上有仙游馆、三友堂、森天阁故址。
天游观前原是一览台遗址,一览台初名为啸台。明嘉靖年间,直指樊献科建亭其上曰:仙堂亭。天启间,督学葛寅亮复建其亭,曰:天游阁。是观九曲和星村的绝佳之处。现亭阁早废,不见痕迹,只仅存一平台,仍旧是游客汇集之处。
桃源洞西边这座老君岩雕像,是1996年,由武夷山风景区胜区管委会投资23万元,福建惠安工匠历时6个月雕凿而成。雕像高16米,宽11米,厚1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老君岩雕座像(堪称中国之最的泉州老君岩雕像高仅5.1米),堪称老子天下第一。